我只是大漠荒塬一棵樹,群眾才是真正的英雄

王有德,人民楷模,科學治沙的探路人,40多年來參與並帶領職工營造防風固沙林60萬畝,為全國防沙治沙提供寶貴經驗,為建設美麗中國作出重大貢獻。

退休之後,王有德的活動半徑依然在山上。

山已經不是從前的山。從沙海過度到林海,40年山河斗轉,似乎一切都變了模樣,那年立鍬起誓“拿下這片海”的青年也已霜染白頭、步履蹣跚。

無數次深夜裡拎著手燈到林地裡看苗木的那個人,是他;兩個兒子上了十幾年學,從未見過老師一面的人,是他;去內蒙古推銷蘋果,隨身帶著暖水瓶、辣椒和大蒜,七天七夜吃住都在車上的人,是他;平時跟職工談笑風生,一進會場看到自己的席籤就不會說話的人,是他;天上下雨,別人都往家裡跑,扛著樹苗逆著人流往沙地裡衝的人,是他;把苗木當兒女、疼起來沒個夠,看到漫山滿樹的果子笑得像個孩子一樣的人,也是他……

9月29日,站在北京人民大會堂的領獎臺上,當戴上“人民楷模”國家榮譽稱號獎章那一刻,王有德的眼中驀然有淚光。“特別興奮、特別激動,千言萬語匯成一句話,這份至高無上的榮譽不是我一個人的,屬於寧夏680多萬人民,屬於每一個治沙人!”

我只是大漠荒塬一棵樹,群眾才是真正的英雄

(王有德培育治沙新品種。寧夏日報記者 王猛/攝)

“我是大漠荒塬一棵樹,只有與千千萬萬的樹站在一起,才能站成一道綠色的長城。”

從小生活在沙漠邊緣,王有德幼時的記憶被沙漠“阻塞”:風沙一次又一次灌滿窯洞,黃沙一次又一次爬上窗臺,村裡百姓無奈搬離故土。那時起,制服沙魔的念頭就深深種在了王有德心裡。

1976年,王有德來到寧夏靈武白芨灘林場工作,從此開始了與沙漠戰天鬥地的人生。40多年過去,他帶領林場職工種下防風固沙林63萬畝,控制流沙近百萬畝,在浩如煙海的毛烏素沙漠築起了一道東西長47公里、南北寬38公里的綠色長城。

我只是大漠荒塬一棵樹,群眾才是真正的英雄

(王有德在治沙一線。)

40多年沙海植綠,王有德獲獎無數。9月25日,王有德臨行北京前,記者走進了他的工作室。偌大的房間裡,卻看不到一張照片、一本證書、一個勳章。改革先鋒、最美奮鬥者、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先進工作者……這些“重量級”的榮譽都被“鎖”進一隻行李箱裡。

打開行李箱,拿出那件掛滿獎章的西裝,16枚國家和自治區級的獎章熠熠生輝,在胸前定格成一棵“樹”。除了遠處那片林海,這些獎章是他奉獻半生的無聲記錄。

王有德用粗糲的大手輕輕撫摸每一枚獎章,細細講述獎章背後的幸福與榮光。“我是大漠荒塬上一棵樹,只有與千千萬萬的樹站在一起,才能站成一道綠色的長城。如果把這些獎章看成是我一個人的,就錯了,大錯特錯。所有的成長、成績都要感謝組織,感謝職工,我是一個普普通通的治沙人群眾才是真正的英雄。”

辦公桌上,放著十幾瓶淡鹽水。幾十年同沙生植物耳鬢廝磨,王有德患上了嚴重的鼻竇炎,大把吃藥傷害了他的胃,每天要用淡鹽水漱口,隨身的口袋裡裝著胃藥。

多少年,他習慣了在口袋裡裝著剪子,包裡裝著鋸子,車上拉著鐵鍬。近幾年參加的會議多,他隨身備著兩套衣服,一套是西裝皮鞋,一套是工服布鞋,不同場景之間隨時切換,經常開完會就直接下田去了。衣服可以隨時換,但是左側胸口前的黨徽一直貼身戴著。

我只是大漠荒塬一棵樹,群眾才是真正的英雄


“追求了一輩子,愛好了一輩子,幾十年就幹了這麼一件事情,真是拿得起、放不下。”

2014年,王有德從白芨灘林場場長的崗位上退休,本以為他可以賦閒在家、含飴弄孫。退休第二天,他又一個人上山了。

“追求了一輩子,愛好了一輩子,幾十年就幹了這麼一件事情,真是拿得起、放不下。”退休後,他將河東機場以東的萬畝荒灘作為新的“戰場”,發起創建了寧夏沙漠綠化與沙產業發展基金會,發動社會力量治沙植樹,用歸零的心態重啟人生,以另一種姿態重回治沙一線。

我只是大漠荒塬一棵樹,群眾才是真正的英雄

五年過去,1萬多畝的荒灘已經綠化了7000畝。登高遠望,排列整齊的苗木站成“千軍萬馬”,駐守著荒山。“這片是寧東能源基地的,那片是寧夏血液中心種的,還有那片是TATA木門的……”每一筆在沙裡播下的綠,都在王有德心裡長成了恩,“不要宣傳我,多宣傳一下給基金會捐款買樹的人。”王有德說,“一個人的力量太小了,我的背後有千千萬萬熱愛祖國、熱愛大地的人。”

秋陽映紅了林梢,把一片詩意祥和抖落在莽原之上。王有德喜歡在林間漫步,看到長成的樹木、結下的果實就高興。遠處的山坳裡,並排建好的幾座溫棚內,草莓秧苗已經定植,春節前就可以上市。溫棚裡的土,是王有德帶著人一遍遍給大地“過篩子”篩下的細土,在種不成樹的石頭縫裡,給每一株有生機的綠色“開小灶”。

這片土地上有多少種綠色,就有多少為執著播綠、奮鬥不息、奉獻不止的治沙人。從前,這裡只產沙。現在,從春到秋都碩果盈枝,草莓、桑葚、杏子、李子、蘋果、梨、甜瓜……過去種樹千般苦,如今都化成了碩果盈枝的萬種甜。

我只是大漠荒塬一棵樹,群眾才是真正的英雄


“與沙漠鏖戰一生,苦了一輩子,累了一輩子,奉獻了一輩子,此生治沙無悔,即使能重來,還是要治沙。”

9月26日,王有德踏上了赴京領獎的飛機。與他同行的,還有老伴兒楊學霞。

“新中國成立70年了,帶她看看北京、看看天安門。”這樣的攜手出行,在他們整個婚姻生涯裡鳳毛麟角,結婚40年,楊學霞一直甘於幕後,甘於平凡,但丈夫的每一位獎章上都有她的一半。

我只是大漠荒塬一棵樹,群眾才是真正的英雄


王有德經常十天半個月不回家,回到家裡衣服褲子口袋,鞋和襪子裡全是沙子,老伴兒嗔怪地說:“你把外面的沙子治好了,倒把自己家弄沙化了。”

多年來,楊學霞習慣了一個人拎著舊衣服、舊鞋去逛服裝店,比照好大小再把王有德的衣服買回來。

上世紀90年代,作為林場場長的王有德帶頭承包了40多畝林地,他全身心帶領職工治沙,自己的責任田只能交給老伴兒照料。

王有德的老父親曾先後擔任過靈武幾個公社的黨委書記。那一年,寧夏日報頭版發表了長篇通訊《大漠赤子》,聚焦王有德的治沙故事。看到報紙,父親召集全家人開了一次家庭會議,再三安頓所有孩子要戒驕戒躁,父親對王有德說:“事蹟報告會你不能去講,講得深了別人不相信,講得淺了大家不知道學什麼。”

那一年,正值林場改革,王有德在山裡六個多月沒回家,體重從150多斤驟然跌到118斤。那天回家看望父母,午飯時,父親端著飯淚珠子往碗裡頭掉:“人老了,都盼著兒女來跟前扯個磨。你忙,人回不來我不怪你,可是看到你這個身體,我心疼你啊,你看看你成啥樣子了?”

那一年,王有德的哥哥得了傷寒,去醫院看病時準備給醫生送點禮,被父親攔住。“爸,不給東西,人家不好好給你看。”父親對哥哥說,“你死了又怎麼樣?為什麼要讓風氣在你身上壞掉!”

父親一點一滴的教誨,是活在王有德心裡的另一棵“樹”。年紀越長,王有德越能感知父親的心。離世前,父親留給他的遺物是一張辦公桌、兩把舊椅子,還有一句話:好好工作。

我只是大漠荒塬一棵樹,群眾才是真正的英雄

王有德說,“生命中總會遇見兩種人,一種推著你走的人,一種你帶著走的人。我這一輩子,走到哪最怕叫別人說我不行。幹事不要有私心,只要是為大家辦的,總能贏得更多人。”

與沙漠鏖戰一生,為了拿下這片“海”,苦了一輩子、累了一輩子、奉獻了一輩子。王有德卻無悔自己的“價值觀”:山綠了,草青了,職工跟著你幹覺得值得了,老百姓不再被沙子欺負了。

採訪結束,記者問:“如果人生可以重來,你會怎樣選擇?”王有德的回答斬釘截鐵:此生治沙無悔,即使能重來,還是要治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