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票房破9億,但國漫真的崛起了嗎?

上映首日,僅開畫89分鐘,票房便成功破億。

上映次日,單日共斬獲2.2億票房,累計票房達4億,成為中國影史首部單日票房破2億的動畫電影。

上映第三日,單日票房再創新高,累計票房破7億。

上映第五日,總票房達9.57億,正式超過《大聖歸來》,創下國產動畫電影最高票房紀錄。

與水漲船高的票房相伴,口碑表現同樣驚人。

豆瓣評分,從剛上映時8.6分漲到了8.7分。

貓眼評分,至今9.1分,與《戰狼2》持平,位列國產電影TOP1。

這一連串數字背後,還有源源不斷,來自於觀眾、大咖甚至是官媒的"自來水"。

上映短短五日,影片登上豆瓣、抖音、知乎等多平臺熱搜,累計微博熱搜近十次,有數以百萬級的網友參與討論。

章子怡、馮紹峰、王珞丹、包貝爾等明星大咖齊發聲助力,黃渤甚至"空降" 大連路演現場支持。

中紀委、新華社、央視新聞等一眾主流媒體更是稱讚其為"國漫之光"。

這部影片便是近日刷屏朋友圈的國漫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

《哪吒》票房破9億,但國漫真的崛起了嗎?

2019,最燃國漫

影視作品中講哪吒故事的不少,將哪吒故事拍成經典國漫的,同樣也有先例。

1979年由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製作的動畫電影,《哪吒鬧海》創造了國產動畫的很多個第一,它是國內首部大型彩色寬熒幕動畫長片,也是首部在戛納參展的華語動畫電影。

2003年,由哪吒故事改編而成的《哪吒傳奇》,紅肚兜、混天綾、乾坤圈、風火輪、火尖槍,承載了大多數90後對於哪吒形象的記憶。

《哪吒》票房破9億,但國漫真的崛起了嗎?

但將哪吒的模樣改編為如此顛覆"三觀"形象的,還是頭一遭。

小矮子、鯊魚牙、大嘴巴、小開衫甚至還有煙燻妝……這確定是哪吒而不是街頭的小混混?但或許也正是這一改動,重新塑造了哪吒在觀眾心中的形象。

《哪吒》票房破9億,但國漫真的崛起了嗎?

在情節改動上,同樣頗具顛覆性。重構了固有的"水淹陳塘關"故事元素,哪吒開始不再是蓋世小英雄而是混世大魔王,因為陰差陽錯,"命中註定,生而只能為魔"的哪吒自打一出生起,就受盡了冷落與偏見。無論做了什麼,放在他的身上,沒有對只有錯。但在接二連三的誤解中,也推動著哪吒走上了打破命運的束縛,進而實現自我救贖與成長的道路。

"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吶喊,讓整部影片得到進一步的昇華,其中刻畫與觸及的,在於家庭關係與身份的認同,這也恰恰是每一個國人的情感軟肋。

最後在畫面展現上,更是最大的顛覆。不再是粗製濫造,不再是五毛特效,每一幀、每一秒、每一個細節刻畫、每一個場景的呈現,都力求最好最完美。電影中段呈現的江山社稷圖,末段刻畫的冰火相沖的蓮花狀,均能令人拍案叫絕。

也正是這三大顛覆性改動,成就了這部2019最燃國漫。

國漫,迎來遍地開花

相信很多國漫迷們都忘不了2015年,《大聖歸來》上映時的情景。在前期排片率極低,票房不理想的情況下,《大聖歸來》硬是憑著良好的口碑,收攬了一大票觀眾的"自來水",最終實現了國漫最強票房逆襲。

《哪吒》票房破9億,但國漫真的崛起了嗎?

隨後大魚海棠、《大護法》、《白蛇:緣起》均收穫了不錯的口碑;再到如今《哪吒》口碑票房雙豐收;再往後,還有《姜子牙》、《深海》、《西遊記再世妖王》、《鳳凰》等一眾還未上映的作品備受關注。

儼然,沉寂了許久的國漫,終於迎來了"遍地開花"之勢,一時間,"國漫崛起"的呼聲,也愈發高漲。

但,國漫真的崛起了嗎?

1960年上映的中國第一部水墨動畫片《小蝌蚪找媽媽》,曾斬獲第一屆中國電影"百花獎"最佳美術片獎 、法國第四屆安納西國際動畫節短片特別獎、第四屆戛納國際電影節榮譽獎。

1964年上映的彩色動畫長片《大鬧天宮》,曾拿下第13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短片特別獎、中國第二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動畫電影、第二十二屆倫敦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獎等多項大獎。

1981年上映的《三個和尚》,拿下了丹麥第四屆歐登國際童話影展銀質獎、第一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美術片獎。

《哪吒》票房破9億,但國漫真的崛起了嗎?

還有《哪吒鬧海》、《黑貓警長》、《舒克和貝塔》、《寶蓮燈》等等,均是國漫作品中的經典。那時我們在國漫製作上,還是歐美、日本追逐的榜樣。

誠然,近幾年的國漫作品,無論是票房還是口碑,均有不錯的勢頭,畫面製作、場景呈現,也有大幅度提高。但乍看之下,似乎也僅此而已。比起"前輩"們的成就,比起漫威、DC們的製作,如今國漫作品需要追趕的道路仍然漫長。並且厚古薄今,也非崇洋媚外,只是對於如今的國漫作品,我們欣喜之時,仍需保持一顆平常心。

借用此次《哪吒》導演餃子的一句話,什麼時候不再說國漫崛起了,國漫才是真正崛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