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条可能迁入通道均设点监测,沙漠蝗防控技术方案出炉

“及时监测沙漠蝗虫迁入我国动态,一旦发生迁入应控制在边境地区,应急防治处置率达到100%,综合防治效果达到95%以上,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确保不二次迁飞向内陆扩散。”

为应对沙漠蝗对我国农业生产的潜在威胁,3月26日,全国农技中心发布《2020年沙漠蝗虫防治技术方案(试行)》,提出上述防控目标。

三条可能迁移路线设卡监测

今年以来,沙漠蝗灾害在东非、西南亚罕见暴发,对当地粮食和农业生产构成严重威胁,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出蝗灾预警。此也引起了国内外广泛关注。

国家林草局3月2日发布的相关通知显示,据专家研判,如果气候条件适宜,巴基斯坦、印度等邻国蝗灾将会持续暴发。6-7月在西风急流与印度洋西南季风的共同作用下,沙漠蝗如果迁入我国可能有三个通道:从巴基斯坦和印度沿青藏高原河谷地带直接侵入我国西藏,或继续向东迁飞经缅甸侵入我国云南,或从巴基斯坦向北迁飞经哈萨克斯坦侵入我国新疆的可能性,存在对我国造成危害的风险。

三条可能迁入通道均设点监测,沙漠蝗防控技术方案出炉

2018-2020年沙漠蝗虫主要迁飞路径图/天空院

在《2020年沙漠蝗虫防治技术方案(试行)》防控措施中,对上述三条路线均作出具体安排。

一是加强监测预警。加强云南、西藏、新疆等可能迁入高风险区虫情监测、及时预警。沿中印、中巴、中缅边境线,以交通沿线及海拔较低的山口和河谷等风险地带为重点,在200公里范围内以县为单位布设一批监测点,采用昆虫雷达、高空测报灯、蝗虫调查设备等工具监测,3-8月安排专人观测,同时发动群众开展人工调查,密切关注沙漠蝗成虫迁飞动态,确保早发现、早控制。

二是监测防控重点区域。云南重点加强怒江、德宏、临沧、西双版纳、保山等中缅、中老边境地带监测防控;西藏重点加强林芝、山南、日喀则、阿里等中印、中尼边境地带监测防控;新疆重点加强喀什、和田等中巴边境地带,同时兼顾伊犁、阿勒泰、塔城、博尔塔拉等中哈边境区域监测防控。

据悉,云南省日前已制定完成沙漠蝗林草灾害监测方案并已试行,明确监测范围覆盖云南省16个州(市)129个县(市、区)。要求各地在3月底完成布点,4-8月开展监测。迁入前期,以地面巡查为主,一旦发现成虫迁入,随即开展拉网式普查,长期监测。

三条可能迁入通道均设点监测,沙漠蝗防控技术方案出炉

同时,方案就主要防治措施细化举措。成虫应急防治:大量成虫迁入区,采用化学应急防治。在迁入蝗群所在地四周50-150公里的成虫预计飞行范围内,采用飞机、大型施药器械等实施地毯式、围剿性喷雾防治。在无水生生物、错开油菜等作物花期的区域发现沙漠蝗成虫时,可选用氟虫腈等特效药进行铲除性防治。如果少量迁入成虫在侵入地产卵、孵化并发育为蝗蝻,可采用生物防治的方法进行控制。

有备无患

《2020年沙漠蝗虫防治技术方案(试行)》,也是对三部门出台的《沙漠蝗及国内蝗虫监测防控预案》的积极响应。

此前的3月9日,农业农村部、海关总署、国家林草局联合制定印发《沙漠蝗及国内蝗虫监测防控预案》,要求“御蝗于境外、备战于境内”,坚持“两手抓”,努力夺取小康之年粮食和农业丰收。

不过前段赴巴基斯坦协助灭蝗的中国蝗灾防治工作组分析认为,由于中巴、中印边界存在高山高寒地区天然屏障阻隔,雪山、冰川等低温环境也不利于蝗虫大规模迁移和生存;沙漠蝗适宜热带和亚热带沙漠地区发生,我国生态环境不适宜沙漠蝗生存,难以成活;此外再考虑巴基斯坦和印度已采取防控措施等因素,沙漠蝗入侵我国造成危害的风险较小。

即便如此,这一试行的沙漠蝗防治技术方案认为,仍必须牢固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做到有备无患。

作为三条可能迁入的线路之一,云南省日前已制定完成沙漠蝗林草灾害监测方案并已试行。该省明确蝗虫灾害监测范围覆盖全省16个州(市)129个县(市、区);要求各地要在3月底完成布点,4—8月开展监测。迁入前期,以地面巡查为主,一旦发现成虫迁入,随即开展拉网式普查,长期监测。

三条可能迁入通道均设点监测,沙漠蝗防控技术方案出炉

对于其它蝗虫,根据全国农技中心预测,2020年全国农区蝗虫发生接近常年,其中东亚飞蝗、亚洲飞蝗和西藏飞蝗中等偏轻发生、北方农牧交错区土蝗总体中等发生,局部可能出现高密度蝗蝻点片。

当日同时下发的《2020年蝗虫监测与防控技术方案》,对蝗虫监测防控策略作出安排。要求贯彻“改治并举”治蝗工作方针,运用多种方式加强蝗情动态监测;协调运用农业、化学、生物和生态方法,狠治夏蝗、抑制秋蝗,实现“飞蝗不起飞成灾、土蝗不扩散危害,入境蝗虫不二次起飞”的目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