峻极登封之——嵩阳书院


峻极登封之——嵩阳书院


中国四大书院的说法除了湖南的岳麓书院以外,其他三个书院历来都有争议,反正各说各话,能挤进这个“安全名单”的至少在旅游宣传上比较有利。嵩阳书院当然也号称四大书院,从少林寺出来,搭公交车返回,再打车来到这里。

古时山南水北称为阳,山北水南称为阴,书院位于嵩山南簏,于是称为嵩阳。这里山峦环拱,清雅静谧,门前溪水长流,作为读书的地方是挺合适。书院大门外的唐碑特别显眼,全名《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碑,巍峨耸立,说是嵩山地区碑制之冠。内容记述嵩阳观道士孙太冲为唐玄宗李隆基练丹的故事,李林甫撰文,不过这家伙可是个大奸臣。大唐碑重80多吨,仅碑帽就有10多吨重,在没有起重设备的年代人们是怎样将这么重的碑帽搭上去的呢?据说当年鲁班化为一个老者前来,工匠作揖请教,老者推辞说,我已经土埋半截了,无从指教,悟出道理,随即让人埋土于碑,再一层层把上面的碑帽放上。


峻极登封之——嵩阳书院


峻极登封之——嵩阳书院


峻极登封之——嵩阳书院


书院的第一进大殿是先圣殿,供奉孔老夫子以及他的四大弟子,院内就是著名的大将军柏和二将军柏。将军柏的故事每位导游都在生动地解说着,说是汉武帝刘彻游嵩山,进嵩阳书院大门,首先见到一棵高大的柏树,仰望许久,随口封为“大将军”;穿过二进院,又见一棵柏树比“大将军”还要高大,无奈只好封其为“二将军”。随从官员也不敢说,继续向后走,又见一棵更为高大的柏树,只好一错再错,封之为“三将军”。据说由于汉武帝不公,封的三个将军都有情绪,“大将军”感觉自己名不副实,受之有愧,没脸抬头见人,久而久之,慢慢地朝一边斜去;“二将军”心生闷气,连肚子都气炸了,变成了空心树;“三将军”更为恼怒,于是自焚而死。所以这里有句民谣:“大封小来小封大,先入为主成笑话。三将军恼怒自焚死。二将军不服肚气炸。大将军笑倒墙头上,自觉有愧头低下。是非颠倒两千载,金口玉言谁评价?”

国人喜好追求名分,给个说法,也不好评价,其实这也算先入为主这个成语的一个注释吧。品味着将军柏啼笑皆非的故事,在竹林的清幽下穿行而过,便是第二进建筑——讲堂。据说课本上《程门立雪》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故事是说在一个大雪之日,咱的本家杨时等人去拜见老师程颐。程颐正在静坐,他们就在门外站了半天,门外已经雪深一尺,这是弘扬优良传统道德中的“师德”,有人说天那么冷,雪那么大,学生在门外侍立那么久,就是不让进门,程颐未免“架子太大”,其实比起少林寺的老外达摩让二祖慧可立雪断臂算是好多了吧。回想程颢、司马光、范仲淹、朱熹等大儒在此讲学,莘莘学子云集台下,聆听来自岁月、历史的金玉之声,而后,风华正茂的他们走出书院大门,用一身所学报效齐家,报国,平天下。

继续前行是道统祠,供奉帝尧、夏禹、周公,最后一进建筑是藏书楼,一进进院落宛若历史进程中的几个驿站,用沧桑和古朴向我们讲述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缓行其间,既享受着书院的清幽安静,又怡情于山林草木野鹤闲云之间,心中荡漾着一种说不出的愉悦。


藏书楼边的小卖部,门口的阿姨热情地对招呼我从一个角度看二将军柏,看过去树上的枯杈的确非常像一尊观音,当然接下来就是把你带进屋了,推销所谓开过光的观音像,价格不菲,肯定不买,闪人。

闲庭信步,气定神闲,漫步在这有着千年浓郁隽永人文气息的书院,迎着徐徐的清风,耳听清越的鸟鸣,恍然置身于从前。与少林寺的红火喧闹相比,这里算是太冷清啦。不过,却对这里情有独钟,余秋雨先生说过:“山没有了文人本来也不要紧,但缺少了一种韵致,少了一种风情。就像一所庙宇没有晨钟暮鼓,就像一位少女没有流盼的眼神。没有文人,山水也在,却不会有山水的诗情画意,不会有山水的人文意义。”

也是,旅游,还得看心情和感受,说不定一粒沙里能品出洪荒宇宙,一滴水里能参透世事人生。休闲中有欣赏,感悟中才有升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