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花卉,古人爱菊、爱莲、爱牡丹,为何唯独紫藤被“排挤”?

不论是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还是刘禹锡的“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间动京城”或者是周敦颐的“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都表达了他们对于花卉的喜爱。

同是花卉,古人爱菊、爱莲、爱牡丹,为何唯独紫藤被“排挤”?

经常出现在诗文里的花卉除了上述三种还有“梅花香自苦寒来”的腊梅。古代文人们都喜欢摆弄花卉,以托物言志或托物品言情。

(一)、紫藤挂云木

“藤花无次第,万朵一时开。不是周从事,何人唤我来”。紫藤是我国土生土长的花卉,它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黄河流域以及南方的广西、湖南、广东等地。紫藤于春季开花,就像诗中说的那样,不分闲来后到万朵齐开。

1. 绽放生命的绚丽

紫藤花盛开时,呈蝴蝶形花瓣,并且还会有阵阵香味散发出来。而且许多百姓也会信手拈来几多花瓣,回家或是放进水中焯绊或者油炸至金黄制作成紫藤饼。每当闻到紫藤饼的香味时,那便代表着春天来了。

“盼望着,盼望着,春天来了。”对于紫藤而言,它可以适应温带也可以适应热带气候。就像在广西,一年四季的气温都适合它生长。并且紫藤还具有良好的贮水性能。它喜欢向阳生长,也能耐的住潮湿的侵扰。

在古代紫藤又被称之为“藤萝”,并且于唐朝时期传入日本。在清末,又经过日本传向了美洲地区。因为生长周期快,且对环境要求不那么严苛,所以在中国的各地都有分布。像华北地区主要在山东、河南等地,并且在上海还有紫藤镇。

苏州的园林之中,也有许多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紫藤。也算是文化的一脉相承,就像在拙政园和定园中都有它的身影。紫藤见证了一个家族的兴衰历史,也见证一代代王权的更迭。

同是花卉,古人爱菊、爱莲、爱牡丹,为何唯独紫藤被“排挤”?

2. 艺术作品中的紫藤

紫藤由于非常常见,所以在许多画作和文章中也经常能见到它的身影。像古代“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的《伏生授经图》,蒋廷锡的《藤花山雀图》。到了现代它更是频频登上画卷,比如朱宣贤的《紫藤双燕》还有乔木的《紫藤花》等等。

关于紫藤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一个喜着紫色的女子,芳龄十八而未嫁。于是整日向月老祷告,祈求赐予他一位如意郎君。于是上天托梦于她,并告知在来年春天的后山上,有个白衣男子会出现。

春天到了,女子如约而至。但是任由她千呼万唤,始终不得见自己的心上人。当她无望时,被毒蛇深深的咬了一口。随即,男子出现并帮其治好了身上的伤疤。两人一起回到家乡,却遭到家人反对。

只因男子身世未明,于是夫妇二人双双殉情。在他们殉情的悬崖边上,长出了一大片的紫藤花。当然,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无从考证,但足以看出紫藤为情而死,

为爱而生的忠贞不渝之决心。

(二)、独爱紫藤之美

虽然紫藤不比牡丹和莲花等,有那么多诗人竞相为其创作,但是还是不乏有喜欢它的人。用现在话说“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而紫藤就更像是受小众喜爱的食物。也正因此,才使得关于紫藤的诗作显得更加珍贵。

1. 醉吟先生白居易

以一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而居长安易的白乐天,白居易,对于紫藤这种植物尤为喜爱。在其诗中关于紫藤的描写,大都是在其仕途生涯前期。当时,他赶赴京城,为报皇恩直言不讳。因此,受到了许多人的排挤。

同是花卉,古人爱菊、爱莲、爱牡丹,为何唯独紫藤被“排挤”?

那时的他还没有被现实打败,仍然是一名热血青年。“高堂虚且迥,坐卧见南山。绕廊紫藤架,夹砌红药栏。攀枝摘樱桃,带花移牡丹。”这是白居易在游览马家宅时所作之诗,因为马燧死后他的儿子勾结宦官,被德宗发现,所以便将此宅献给皇帝,因此又被称之为“奉承宅”。

诗句的大体意思是,在这个高大的堂屋中,不论坐卧都能看见远处的南山。环绕走廊的是紫藤的藤架,台阶两旁有红芍药的花栏。可以借着树枝来采摘樱桃,也能够带着花卉去移接牡丹。这首词的讽刺意味极强,他借着各种花卉来写豪门之中的奢侈,以此来鞭挞统治者不顾百姓死活,社会固化的现象。

此外还有《紫藤》“藤花紫蒙茸,藤叶青扶疏。谁谓好颜色,而为害有馀。下如蛇屈盘,上若绳萦纡。附著君权势,君迷不肯诛。又如妖妇人,绸缪蛊其夫”。在这里他将矛头直接指向了统治者。

紫藤用其华丽的外表作为掩饰,实则在悄无声息中就将树木的养分全部吸收干净。并且在盘根错节的藤蔓之下,其他花卉都因缺乏养分而死。紫藤就像是那些会花言巧语的小人,或者搔首弄姿的妇人。

2. 唐诗中的紫藤

除了白居易之外,其他人的诗句中也多次出现过紫藤。比如李白的《紫藤》“紫藤挂云木,花蔓宜阳春。密叶隐歌鸟,香风留美人。”作为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并未将其与现实结合起来。只是通过诗句,来表达春天的优美景色。

此外还有李德裕的《潭上紫藤》“故乡春欲尽,一岁芳难再。岩树已青葱,吾庐日堪爱。幽溪人未去,芳草行应碍。遥忆紫藤垂,繁英照潭黛。”遥想家乡的春天已经快结束了,而它将一去不复返。

同是花卉,古人爱菊、爱莲、爱牡丹,为何唯独紫藤被“排挤”?

长在岩石上的树木也早已青翠欲滴,这是诗人最喜爱的景象。还有那个没有人去的小溪,想必再去时,小草已经挡住了道路。回想起紫藤垂下来的模样,如群英荟萃使潭边更加方兴未艾。

(三)、只因紫藤少人爱

“紫藤萦葛藟,绿刺罥蔷薇。”在耳熟能详的文学作品中,几乎很难看到紫藤的身影。它的生长周期短,而且非常容易成活。这种随处可见的植物,却很少有人提及。可见,古代文人对于一种植物的喜爱,可谓是众口难调。

1. 格物致知与明理

《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在汉武帝推崇儒术之后,孔孟之道自此走向神坛。而他们说的话,对于广大学子而言犹如圣旨一般,莫不听从。虽然文人雅客,都喜欢有情调的植被,但这些都是建立在他们本身价值观的基础上。

什么是格物致知?就是你首先要充分的了解一样东西,才能够从其中明白道理。《全唐书》“物者万物也,格者来也,至也。物至之时,其心昭昭然明辨焉,而不应於物者,是致知也,是知之至也。”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万事万物均有其运行的基本规律,只有充分的接触后才能深刻的理解其内涵。而菊花、牡丹等花卉,都是可以在案几前头摆放的。写作累了,便可以摆弄一番。

同是花卉,古人爱菊、爱莲、爱牡丹,为何唯独紫藤被“排挤”?

紫藤则不具备这个天然优势,它的根茎很长而且势头也很足。一旦长起来,就是铺天盖地,遮阳蔽日。虽然在街头巷尾都有它的身影出现,但总不至于让文人墨客整日出门去观察它的一举一动。

而既然不能充分的了解紫藤的内涵以及其生长规律,则自然就无法写出名篇诗句来。诗文的创作既需要想象力,同时也与日常的观察密不可分。它们不能作为家庭花卉来供文人欣赏,自然也没有人愿意为他们创作诗文。

2. 紫藤本身的特点

“春风泛红绿,造化太奇巧。”在白居易看来,紫藤这种花卉太喜欢攀援赴势。就像在《伤大宅》中的观点,院子里的紫藤就像是这家宅子的主人一样。总是依靠着旁人,才能生活。马畅因为害怕唐德宗的清算,于是将府邸捐出。

伤,在古文中的意思是遗憾。他感叹人生无常,同时也充满着愤恨。

这间空屋子居然如此雍容华贵,但还有那么多的穷苦百姓还在为明天的三餐犯难。所以,他是以一种批判的眼光来看待紫藤的。

同样他又将紫藤比作是小人或者善于舞弄权术的妇人,托物言志般的无情鞭挞着脏乱的社会。的确,紫藤的长势太过迅猛以至于吸干了所有的养分。而且它生长在茂密的大树旁边,依靠着它的力量越走越高。

如果比作人的话,确实像那种没有真才实干只会巧言令色或者仗势欺人之辈。就像插画大师袁宏道所说“不敢滥及凡卉”,正是因为如此他们怕养什么样的花卉自己就会变成什么样的人。

同是花卉,古人爱菊、爱莲、爱牡丹,为何唯独紫藤被“排挤”?

古人的插画受到文学和自然以及画本身性格的影响,如果一旦选不好则必然受人诟病。在古代能有闲情逸致插画者非富即贵,他们眼中所插之花卉代表了一个人的品格。自然不希望紫藤这种饱受诟病之花盛开在自己家中。

四、结语

现代社会思想开放,文化包容更何况紫藤还象征着富贵吉祥有着雍容华贵之意。所以,才会受到许多人的喜爱。在如今日本的足利公园中,生长着一棵一百余岁的紫藤。也就是说一战时期,它就已经植根于此。一旦春天到来,花朵竞相绽放犹如紫色瀑布一般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参考文献:

《园林苗圃》

《全唐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