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八份券商年報勾勒“危與機”中信獨攬167億自營佔鰲頭 招商資管爬坡規模增近八成

隨著年報披露密集期的到來,上市券商首批2019年成績單相繼出爐。

2月26日晚,中信建投、海通證券公佈了《2019年年度報告》,加上此前完成年報披露的中信證券、國泰君安等券商,截至目前,已有8家上市券商公佈了2019年成績單。

受益於2019年資本市場改革以及A股顯著回暖,八家上市券商無一例外均實現了營收、淨利潤的雙重增長。

八家上市券商合計實現營業收入1454.90億元,同比2018年增長29.81%,實現淨利潤439.27億元,同比增長42.87%。

結合此前部分上市券商發佈的業績快報、業績預告以及月報數據來看,2019年大量券商都實現了業績穩定增長。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自營投資、經紀、投行等業務增長是各券商2019年業績高增長的主要推動力。

蘇寧金融研究院特約研究員何南野受訪指出:“2019年自營業務收入都實現了爆發式的增長,主要得益於2019年一季度股市的大幅回暖以及2019年年末股市的小幅上行;科創板落地,眾多券商,尤其是頭部券商從科創板業務上取得了豐厚的收入;資金業務重點發力,股票質押業務、融資融券業務所帶來的利息收入也成為了各大券商2019年主要收入來源之一。”

自營業務大幅增長

已披露的8份年報中,尚無虧損或業績下滑的企業,不過行業格局已定,大券商各項業務規模均遠超中小券商。

中信證券穩坐“一哥”寶座,以431.40億元營業收入高居榜首,同比增長15.90%,實現淨利潤126.48億元,同比增長28.07%;其次是海通證券,2019年營業收入為344.29億元,同比增長44.87%,淨利潤實現95.23億元,同比增長82.75%。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統計發現,具體來看,目前已經披露年報的上市券商中,2019年自營投資業務是券商主要營收來源,也是大多數上市券商業績增長最猛的業務板塊。

具體來看,中信證券2019年實現自營業務收入167億元,同比增長98%,為公司第一大收入來源;國泰君安、中銀國際、國信證券、浙商證券等自營業務收入分別為73.11億元、2.07億元、29.71億元和8.38億元,分別同比增長54%、71.21%、199.67%和76.86%。

“因為去年股市表現很好,包括二級市場走勢、股指成交量都不錯,所以2019年券商業績同比上漲是一個可以確定的事實。自營業績增長也與股市行情有關,現在自營大多已佔到券商營收的第一位,對券商業績貢獻非常大。”3月26日,中部地區一家中小券商非銀行業分析師受訪指出。

此外,受益於科創板的推出,不少券商,尤其是大型券商的投行業務也成果卓著。中信證券、國泰君安、國信證券、海通證券等分別實現投行業務收入44.7億元、25.93億元、5.93億元、34.57億元,分別同比增長23%、29%、127.52%和7.44%。

不過,與投行、自營等更能體現券商核心競爭力的業務相比,傳統經紀業務雖然仍佔據大多數券商的營收大頭,但影響力正在日漸衰退,大部分券商經紀業務毛利率和營收佔比顯著下滑。

最為典型的是浙商證券,2019年開戶數量及代理買賣淨收入的增長使得公司經紀業務收入同比增長24.08%至10.11億元。但該業務毛利率連續三年出現下降,2019年經紀業務毛利率為26.29%,較2018年下降2.38個百分點。

國信證券的營收大頭儘管仍來自於經紀業務,但其佔總收入的比重較2018年下滑了6個百分點,且利潤貢獻上,自營業務6年來首超經紀業務,成為其2019年利潤第一來源。

“一方面原因在於競爭激烈,各大券商佣金費率不斷下滑,使得經紀業務毛利率收窄;另一方面原因在於2019年股市雖有小幅回暖,但整體在2800點-3200點之間震盪,市場行情依舊不夠樂觀,使得交易量依舊整體不活躍,新入市的投資者也不多,使得經紀業務收入佔營收的比重下滑。”何南野說道。

主動管理規模攀升

值得一提的是,進入2019年,此前因資管新規影響經營大幅受挫的券商資管業務也逐漸回血。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儘管券商資管整體規模縮水明顯,但在“大資管”格局逐漸建立的背景下,部分大券商憑藉在主動管理方面的優勢,成功突圍,為2019年年報“增色”。

海通證券2019年資產管理業務手續費淨收入23.95億元,同比增幅為24.43%,主要是資管子公司主動管理規模增長較快;國泰君安資管的資產管理規模已達6974億元,其中主動管理資產規模4,200億元,同比增長35.2%;浙商證券的資產管理業務也實現收入3.83億元,同比增長45.38%。

中信證券的資管規模更是連續多年位居行業第一,年末資管規模達到1.4萬億元。

不久前,中基協剛剛披露了《2019年四季度資管業務各項排名》,2019年四季度前20強券商私募資產管理月均規模合計6.87萬億元,主動管理資產月均規模2.91萬億元,分別同比減少2.49萬億元和1312億元,降幅分別為26.58%和4.31%。

不過在這一降幅下,仍有8家主動管理月均規模逆勢增長,其中招商資管主動管理規模增幅近八成,國君資管和海通資管的主動管理規模增幅也超過30%。另外,前20強主動管理規模佔比首次突破40%。

長城證券非銀金融團隊認為,新證券法明確資產管理業務的統一性,料競爭將加劇,“大資管下,不同行業從事資管都要走向大資管的統一監管和功能監管的思路,未來每一個法的修訂涉及這部分內容的都會進行相應調整,《證券法》是第一個調整的法規”。

質押風險潛伏

值得一提的是,在各項業務穩定增長、平穩運行的同時,部分業務的風險也悄然潛伏。其中信用中介業務中的股票質押風險仍在,且不少券商業績受到拖累。

如國泰君安,2019年公司計提信用減值損失20.49億元,其中10.4億元來自股權質押業務,主要因履約保障比例小於100%且逾期天數大於90天的股質規模上升所致,2019年末此部分資產規模賬面價值48.6億元,約佔股票質押總體規模的16.1%,履約保障比例為74.6%,已累積計提22.5億減值準備。

國信證券的信用業務雖仍是2019年第三大利潤來源,但這一數據卻創下了近3年最低,信用業務盈利能力的下降,即與股票質押式回購業務計提資產減值準備6.09億元有關。

根據21世紀經濟報道不完全統計,除上述企業外,西部證券、第一創業、長江證券、西南證券等多家上市公司也發佈了計提減值準備的公告,其中大部分為質押業務。

“雖說2018年以來多家券商主動調整股票質押回購業務定位,採取措施審慎開展增量業務,股票質押業務存量規模持續下降,但股票質押成為計提資產減值的重要來源,必須引起重視。”長城證券非銀金融團隊指出。

不過,也有機構人士認為股票質押風險不必過多擔憂,前述非銀行業分析師便認為:“券商股票質押業務最危險的時刻已經過去了,現在計提比較充分,質押規模已經沒有那麼大;此外2018年以後,券商的質押業務都非常謹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