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金融科技發展“危與機”

“沒想到去年引入的遠程面籤雙錄技術現在派上了大用處。”一位信託公司技術部門主管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感慨說。由於疫情導致客戶經理無法登門與投資者進行線下雙錄面籤,此前公司一度擔心春節前簽訂投資意向協議的高淨值客戶無法完成合同簽訂手續。所幸的是,這套遠程面籤雙錄技術讓這些高淨值客戶足不出戶,在線完成相關合同簽訂,合格投資者認定,產品風險提示等流程。

“目前,我們推薦所有高淨值客戶都儘早下載公司APP,按照相關操作指引學會遠程雙錄面籤技巧。”這位技術部門主管向記者透露。此外,公司高層還決定加大智能金融科技的研發與引入,儘早開發出客戶理財意圖識別技術,幫助客戶經理在線上時時掌握用戶理財需求,給予相應的理財建議與合適產品推薦。

多位金融科技公司人士也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透露,受疫情影響,目前不少金融機構對引入智能金融科技的需求相當旺盛。

“這兩天每天幾乎都能接到3-4家持牌金融機構高層的電話,希望我們能儘快幫他們搭建在線獲客、產品智能推薦、機器人客服、遠程面籤雙錄等線上金融服務操作系統。”一位金融科技平臺負責人向記者透露,但由於疫情導致技術人員無法上門對接技術系統,他只能眼看著不少業務機會“擦肩而過”。

但他坦言,目前令他欣喜的是,疫情令越來越多金融機構意識到線下金融服務所遭遇的諸多侷限性,多家中小銀行與信託公司決定拿出專門資金,用於搭建一整套在線獲客、產品營銷、風控管理、機器人客服交互、產品淨值清算等智能操作系統。

疫情下的金融科技发展“危与机”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改變了原來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宋文輝 圖

遠程雙錄面籤“拯救”產品銷售

“若不是遠程雙錄面籤技術的幫忙,估計整個產品銷售業務現在仍處於停擺階段。”上述信託公司技術部門主管向記者直言。春節前不少客戶預約了節後發行的多款信託產品投資份額,但由於疫情導致他們無法出門,客戶經理也無法登門完成線下雙錄面籤,其中不少客戶一度打算放棄產品認購。

所幸這套遠程雙錄面籤技術發揮了作用,讓這些客戶足不出門,通過互聯網直接完成雙錄與面籤工作,令信託公司避免了產品滯銷困局。

“不過,由於這套遠程雙錄面籤技術此前使用率不高,在執行過程還是遇到一些操作痛點。”他坦言,按照遠程雙錄面籤相關操作流程,投資者需先完成人臉識別,由信託公司確認人臉識別對象是“投資者本人”後,方才可以進入下一步遠程錄音與面籤環節。即投資者根據APP提示的產品風險提示條款內容朗讀一遍,再由這套智能技術系統確認朗讀內容與聲音識別“無誤”後,完成相關遠程面籤。

但在人臉識別環節,這套遠程雙錄面籤技術未必能準確識別鏡頭前的每個投資者頭像與其身份證照片“一致”,導致部分投資者無法進入遠程錄音與面籤環節。在遠程錄音環節,部分投資者習慣使用地方方言朗讀產品風險提示條款,但遠程雙錄面籤技術對此無法“識別”。

這位信託公司技術部門主管坦言,這逼著他只能天天盯住遠程雙錄面籤技術提供商儘快解決上述操作痛點,但由於疫情導致後者無法派大量技術人員上門,目前他們只能改用雲技術儘可能降低這套系統的識別差錯率。

他初步估算,目前這套智能遠程面籤雙錄技術只能解決約80%投資者的面籤雙錄流程。

“但這份成績總比產品銷售業務停擺要好。”他向記者指出。而且他發現,以往客戶經理只能服務約20-25個高淨值客戶,在引入遠程雙錄面籤技術節省他們出門面籤時間精力後,他們人均服務客戶數量增加至30個左右。

正是看到遠程雙錄面籤等智能金融技術在抗擊疫情維繫業務拓展方面的巨大作用,目前他所在的信託公司高層決定擴大智能金融科技的服務覆蓋面——儘早引入或開發客戶理財意圖識別技術,讓客戶經理能在線服務更多用戶,進一步提升人均產能。

多位金融科技公司人士也向記者透露,當前金融機構對這類智能金融科技的需求變得更外強烈,尤其是不少中小銀行擔心疫情令線下網點成為“擺設”,正急於引入一整套線上獲客、產品推薦、風控管理、貸後管理、機器人客服交互等智能金融運營系統。

“只不過,他們提出的不少需求,我們目前還無法滿足。”前述金融科技公司負責人向記者坦言,比如一家信託公司應用戶要求,希望能調整部分理財產品申購贖回日期,其中涉及大量產品投資組合交易、封賬、估值、核算、清算、利潤分配等環節的智能化自動化技術研發與信息披露程序優化,需要眾多技術人員登門做大量系統對接與技術調整,但在當前疫情環境下,這些技術人員幾乎無法集中開展上門服務,此外個別中小銀行希望引入在線獲客技術同時,金融科技平臺能提供足夠豐富的在線消費場景進行引流,但金融科技平臺自身未必擁有足夠豐富的消費場景資源。

“目前我們眼看著一些金融科技輸出業務擦肩而過。”他無奈表示。

但記者多方瞭解到,儘管疫情發展倒逼金融科技輸出需求日益旺盛,但多數金融機構對智能金融技術引入依然持謹慎態度。

上述信託公司技術部門主管告訴記者,這些天他們接觸過多家自詡能提供完善客戶理財意圖識別技術的金融科技公司,但初步測試下來,他發現這些金融科技公司的機器人交互技術未必能準確“理解”用戶所提出的問題及其背後的理財意圖,且所謂的客戶理財意圖識別技術只基於一些國際資產配置理念,缺乏對國內用戶的精準畫像,導致整個基於AI技術的產品推薦效果差強人意,比如有些用戶依然側重高收益高風險產品投資,但AI技術所推薦的產品依然偏向資產多元化配置與資產保值。

存量項目管理“智能化”待解

值得注意的是,疫情發展也導致不少金融機構存量項目遭遇放款與資金回籠結算難題。

多位金融機構貸後管理部門人士向記者透露,目前他們最傷腦筋的,一是不少已簽訂投資合同的基建、房地產、民生項目因疫情遭遇復工延後,他們理應延後相應的放款工作以規避資金被挪用風險,但由於工作人員無法前往實地考察項目停工狀況,因此他們又不敢輕易延後放款;二是已投資的不少商業地產項目因疫情導致收租延後或租金減免,令相應產品的利息兌付遭遇資金回籠難題。

“目前,我們只能採取傳統辦法,針對第一種情形,讓公司風控部門人員與客戶經理實地考察項目是否存在延後開工狀況,作為延後放款的主要依據;針對第二種情況,則四處籌資先墊付相關產品利息,等待商業地產項目租金回收正常化再填補資金缺口。”一家信託公司貸後管理部門主管向記者坦言,但他發現這些工作同樣存在諸多執行難點,比如個別項目方為了儘快拿到資金用於其他用途付款,千方百計地“偽造”項目按時開工景象,令信託公司不得不派人多次實地考察以驗明真偽;針對墊資兌付產品利息,信託公司貸後管理部通常一個人要管理數十個產品信息披露與資金核算兌付,容易出現差錯。

他透露,因此公司高層正要求技術部門緊急開發非現場遠程視頻程序——無需公司人員每天跑到工地實地考察,只需選擇一兩天到達工地現場抽查,並通過GPS定位確定自己位於項目所在地,並通過遠程視頻上傳自己所拍攝的項目停工狀況,再由信託公司風控部門以此與項目方協商新的放款時間;針對墊資支付產品利息,公司內部正在設計新的智能化產品運營體系,將產品資金來源,清算,估值核算,利息支付納入一整套自動化操作系統,確保出錯率大幅下降。

“其間我們也曾考慮引入外部第三方金融科技機構的相關技術,但鑑於其中很多資金核算與融資項目涉及商業秘密,公司高層還是決定依靠自主研發。”他指出,因此他緊急召集技術團隊在春節期間加班加點,但由於此前金融科技技術儲備不足,相關智能金融運營系統研發進展緩慢。

“現在有種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感覺,但這讓公司高層意識到補齊金融科技短板的重要性。”他透露,目前公司內部決定在疫情結束後,整個公司運營流程必須實現智能化與自動化。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