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資格證《中小學生學習心理》簡答題考點都在這(上)

教師資格證《中小學生學習心理》簡答題考點都在這(上)

往期肖老師以筆記的形式從頭到尾梳理了小學教師資格證考點

是不是感覺抓不住重點呢?

這期我們就以題型為導向來梳理考點

本期講中小學教師資格證《中小學學生學習心理》簡答題的考點

今天更新第一部分


(一)簡述注意的品質及其影響因素。

注意的品質包括:注意的廣度、注意的穩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轉移。

(1)注意的廣度

也稱為注意的範圍,是指在同一時間內,人們能夠清楚地知覺出的對象的數目。

影響因素:

①知覺對象的特點

②知覺的任務

③個人經驗和知識


(2)注意的穩定性

是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對象或某一活動上的時間長短特性。持續時間越長,注意就越穩定。

影響因素:

①注意對象的特點

②有無堅定目的

③個人的主觀狀態

補充知識:

①注意的起伏(動搖):注意的週期性變化。注意起伏週期為 2、3 秒至 12 秒②分心:注意不穩定表現為注意的分散,稱為分心。(3)注意的分配是指人在進行兩種或多種活動時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對象的現象。例如:學生在課堂上一邊聽課,一邊記筆記。


(4)注意的轉移

是指根據新的任務,主動地把注意從一個對象轉移到另一個對象或由一種活動轉移到另一種活動的現象。


(二)簡述教師培養學生注意力的方法。(2015年下考過)

(1)著重培養學生的有意注意,提高學習的自覺性。明確教學的目的任務;創設“問題情境”,啟發學生的思維;調動多種分析器;培養學生的意志力。

(2)正確運用無意注意的規律。防止外部干擾,如教學環境的佈置應有有助於學生集中注意力;講究教學藝術,如教學方法豐富多樣,有吸引力,防止單調死板。

(3)引導學生幾種注意交替使用。


(三)簡述遺忘的概念、規律及影響遺忘的因素。

(1)遺忘的概念

對識記的材料不能再認或再現,或者是錯誤地再認或再現。

(2)遺忘的規律

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提出了著名的“遺忘曲線”。這條曲線表明,遺忘在學習之後立即開始,最初遺忘速度很快,隨著時間的推移,遺忘的速度逐漸下降。由此可以看出,遺忘是有規律的,即遺忘的進程是不均衡的,其趨勢是先快後慢,呈負加速,並且到一定的程度就不再遺忘了。

(3)影響遺忘的因素(影響遺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2015年上考過)

①學習材料的性質和數量

②學習程度

③記憶任務的重要性

④識記的方法

⑤時間因素

⑥情緒和動機

補充知識:

過度學習論:實驗證明,過度學習(即能夠背誦之後再進行的學習)的程度達到 50%,即學習的熟練程度達到 150%時,記憶效果最好。

(4)簡述短時記憶的特點。(2017年上考過)

答:短時記憶是指人腦中的信息在一分鐘之內加工與編碼的記憶,是信息從感覺記憶到長時記憶的過渡階段。短時記憶的特點包括:(1)時間很短。(2)容量有限。短時記憶的容量是 7±2個組塊。(3)意識清晰。(4)易受干擾。


(四)簡述如何有效地組織複習。(2013年下考過)

(1)深度加工材料;

(2)有效運用記憶術;

(3)進行組塊化編碼;

(4)適當過度學習;

(5)合理進行復習:及時複習、分散複習、反覆閱讀結合嘗試背誦。


(五)簡述促進知識的獲得和保持的方法。(2018 年下考過)

答:促進知識的獲得和保持的方法有:

(1)明確識記任務,提高學習的目的性;

(2)理解學習材料的意義;

(3)對材料進行精細加工,促進對知識的理解;(4)運用組塊化學習策略,合理組織學習材料;

(5)運用多重信息編碼方式,提高信息加工處理的質量;

(6)重視複習方法,防止知識遺忘。


(六)簡述影響問題解決的因素。

(1)問題的特徵

個體解決有關問題時,常常受到問題的類型、呈現的方式等因素的影響。

實際教學與研究發現,學生解決抽象而不帶具體情節的問題時比較容易,解決具體而接近實際的問題時比較困難。

(2)遷移

遷移是指已有的知識經驗對解決新問題的影響。遷移有正遷移和負遷移之分。正遷移是指已獲得的知識經驗對解決新問題有促進作用。負遷移是指已獲得的知識經驗對解決新問題有阻礙或干擾作用。

(3)原型啟發

原型啟發是指在其他事物或現象中獲得的信息對解決當前問題的啟發。其中具有啟發作用的事物或現象叫作原型。

(4)定勢(心理定勢)

定勢是指由先前的活動所形成的並影響後繼活動趨勢的一種心理準備狀態。定勢在問題解決中既有積極作用,又有消極影響。

(5)功能固著

功能固著是指個體在解決問題時往往只看到某種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其他方面可能有的功能。

功能固著對於教學工作的啟示有: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避免功能固著所帶來的消極影響。具體來說,如下所示:

①遇到問題時能隨機應變,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尋找答案,鍛鍊思維的靈活性;

②要幫助學生學會利用問題現場所提供的條件,因地制宜地解決當前所面臨的問題,以提高學生適應環境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6)情緒與動機

(7)個體的智力水平


(七)簡述學習動機的定義和功能、學習動機對學習的影響。

(1)學習動機的含義

學習動機是指激發和維持個體學習活動,並將學習活動指向一定學習目標的動力機制,是直接推動學生學習的內部動力。這種動力機制表現為推力、拉力和壓力三種動力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

(2)學習動機的功能 (2018年上考過)


①激活功能:當學生對某些知識或技能產生強烈的學習動機時,這種學習動機能夠喚醒學生進行學習的情緒狀態,從而激發一定的學習行為。

②指向功能:具有某種動機的學生會給自己設定目標,並使自己的學習行為朝向這些目標。

③維持功能:學習動機能夠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 ,集中注意力,積極調控學習行為,提高努力程度和增強意志力。

(3)學習動機對學習的影響

①學習動機決定學習的方向

學習動機以學習目的為出發點,是推動學生為達到一定學習目的而努力學習的動力,其首要作用在於使學生具有明確的學習目標,知道自己為什麼而學習,朝著哪個方向努力。

②學習動機能夠增強學習努力的程度

在學習活動中是認真還是馬虎,是勤奮還是懶惰,是持之以恆還是半途而廢,主要取決於學習動機。

③學習動機影響學習的效果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指出,學習動機強度與學習效果呈倒 U形曲線關係,即動機處於適宜強度時,學習效果最佳;動機強度過低時,缺乏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學習效果不可能提高;動機強度過高時,過強的動機使個體處於過度焦慮和緊張的狀態,干擾記憶、思維等心理過程的正常活動,進而導致學習效果的不斷下降。


(八)簡述常見學習動機理論。

(1)強化動機理論

學習強化動機理論是由聯結主義心理學家提出來的,他們認為人的一切行為都是後天在環境中通過條件反射的方式建立和形成的,而動機則是由外部刺激引起的一種對行為的激發力量;強化是外部刺激對行為的增強作用;強化從性質上可以分為正強化和負強化。

正強化:通過呈現刺激來增強反應發生的概率,如適當的表揚、獎勵,獲得優秀成績等都是正強化;

負強化:通過消除或中止厭惡、不愉快刺激來增強反應發生的概率,如取消討厭的頻繁考試、撤銷批評等都是負強化。

在學習中如能合理地增強正強化,利用負強化,減少懲罰,將有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水平,改善他們的學習行為及結果。

補充知識:

正強化、負強化與懲罰三者之間的關係:

①正強化與負強化的目的都是提高反應發生概率,但正強化是通過呈現愉快刺激的方式來達到這一目的,而負強化則是通過撤銷厭惡刺激的方式來達到這一目的。

②正強化與懲罰都是通過呈現刺激來達到目的,但正強化呈現愉快刺激,懲罰呈現厭惡刺激;正強化的目的是提高反應發生概率,懲罰則是降低反應發生概率。

③負強化與懲罰都有可能涉及厭惡刺激,但負強化是撤銷厭惡刺激,懲罰則是呈現厭惡刺激;負強化的目的是提高行為發生概率,懲罰則是降低行為發生概率。

(2)成就動機理論


成就動機是人們在完成任務時力求獲得成功的內部動因,成就動機是由心理學家默裡提出的概念。成就動機理論是以阿特金森的成就動機理論為基礎的。阿特金森認為個體的成就動機可以分為兩類:

①力求成功的動機:力求成功者的目的是獲取成就,所以成功概率為 50%的任務是他們最有可能選擇的,因為這種任務能給他們提供最大的現實挑戰。當他們面對完全不可能成功或穩操勝券的任務時,動機水平反而會下降。


②避免失敗的動機:避免失敗者者則傾向於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難的任務,如果成功概率大約是 50%時,他們會迴避這項任務,以防止自尊心受損和產生心理煩惱。

在教育實踐中,對於力求成功者,通過給予新穎且難度適中的任務,安排競爭的情境,嚴格評定分數等方式來激起其學習動機;

在教育實踐中,對於避免失敗者,則要安排競爭不強的情境,取得成功時要及時給予表揚,評定分數時要放寬要求,並儘量避免在公眾場合指責其錯誤。

(3)成敗歸因理論

美國心理學家韋納把歸因分為三個維度:內部歸因和外部歸因;穩定性歸因和不穩定性歸因;可控歸因和不可控歸因。“三維度四因素”如下所示:

教師資格證《中小學生學習心理》簡答題考點都在這(上)

(4)自我效能感理論(簡述自我效能感及其功能。)( 2016年下考過)

自我效能感指人們對自己是否能夠成功地從事某一成就行為的主觀判斷。這一概念由班杜拉最早提出。自我效能感具有下述功能:

①決定人們對活動的選擇及對該活動的堅持性;②影響人們在困難面前的態度;

③影響新行為的獲得和習得行為的表現; ④ 影響活動時的情緒。


班杜拉等人的研究指出,影響自我效能感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種:

①學習成功與失敗的經驗:成功的學習經驗會提高學生的自我效能感,相反,失敗的學習經驗會降低學生的自我效能感。

②替代性經驗:當學生看見替代者(與自己相似的人)成功時,就會增強自我效能感;相反,則會降低自我效能感。

③言語勸說:用語言說服學生相信自己具有完成給定任務的能力,會使學生在遇到困難時付出更大的努力。

④情緒喚醒:通過調整學生的情緒狀態,減輕緊張和負面的情緒傾向,可以起到改變自我效能感的作用。


(5)需要層次理論

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層次理論。

(1)生理需要:是指人對食物、空氣、水、性和休息的需要。在一切需要中它是最優先的。

(2)安全需要:是指人對安全、秩序、穩定性以及免除恐懼和焦慮的需要。它表現為人都希望自己有豐厚的收入,有一個穩定的工作,希望生活在安全、有秩序、可以預測和熟悉的環境中,喜歡做自己熟悉的工作等等。

(3)愛和歸屬的需要:是指人要求與他人建立情感聯繫以及隸屬某一群體,並在群體中享有地位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是指希望有穩定的地位,得到他人的高度評價,受到他人尊重並尊重他人的需要。

(5)自我實現的需要:是指人希望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潛能,不斷地完善自己,完成與自己能力相稱的一切事情,實現自己理想的需要。這是人類最高層次的需要。

生理需要是最基本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是人的需要層次中最高層次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是指實現個人理想、抱負,發揮個人聰明才智的需要。


今天就寫到這裡,覺得有用的話記得點贊並分享哦!

贈人玫瑰,手留餘香,我們一起告別掛科、快速上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