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同事因為工作爭吵,誰都說服不了誰,如何才能“以理服人”?

關注“小宋同志談職場”,帶你瞭解更多的職場趣事。

當年剛畢業不久,在一家外企做IT開發人員,經常打交道的是產品經理和測試人員,產品經理瞭解需求以後,寫好需求文檔,發給我們,開始開發,開發完成以後,就要開始測試。

本來開發和測試需要相互配合,滿足需求的基礎上,大家給予各自方便,比如需求這樣可以,那樣也可以,那就可以遵照開發的做法,而不是扣字眼。 而開發要給測試方便,比如做測試數據,看各種狀況。

有一個測試人員Amy, 她測試以嚴格著稱,剛來的時候,就聽說難對付, 我跟她配合,從瞭解需求的時候,就發現,她思維很縝密,本來是好事情,不過只要不確定的,文檔裡面沒有寫的,就要聽她的,她覺得她自己的想法更合理,而我當時年輕啊,覺得要跟她爭論, 經常有一個問題, 爭的是面紅耳赤。

這個時候, 我們會把問題發給產品經理,有些時候,產品經理覺得我的是對的,有些時候,覺得Amy的是對的,更多的時候,產品經理覺得都可以,這個時候又開始爭論了,於是找我們的技術經理評理, 剛開始技術經理還會了解事情, 給我們調解,後來就讓我們自己解決了。

這樣工作了一段時間以後,發現很浪費時間,而且是沒有意義,甚至還傷了和氣,於是就想著怎麼改變溝通方式,做到雙贏。

工作中,經常因為一些問題,和同事辯論到最後,甚至是吵架,結果誰都說服不了誰,有時候不是越辯論越清晰,而是越辯越激烈,傷了和氣,毫無用處,不知道該怎麼辦,如何才能做到“以理服人”?

和同事因為工作爭吵,誰都說服不了誰,如何才能“以理服人”?

1

職場上辯論

職場上,只要兩個人對於一件事情的看法不同,想法不同,就有可能發生討論,然後是辯論,甚至是爭吵,當然有的人就不想吵,有的人喜歡爭吵,他們為什麼喜歡辯論呢?

1) 逞口舌之快

有種人,俗稱的槓精,只要人說一個事情,本能的就像要反對,這已經成為他們的一種思考模式,顯示他們的與眾不同,顯示他們作為少數人的優越感。

有事反對一樣,沒事也要抬槓。 而且有些人還從這個抬槓中,獲得利益。

就像奇葩說裡面的辯手,李誕說:“他們是沒有觀點的,抽到了一個持方, 然後就準備論點,論據,各種故事,各種名人名言,金句,段子,總之把人帶到他的語境說服你。” 在奇葩說裡面,哪些辯手也是這麼做的,他們滔滔不絕,只為贏的觀眾的投票,而不是他們自己的觀點。

而這些好辯論的人, 就是心理想著一個與你不同的觀點,論證自己,不為做事,只為在口頭上贏你,就是爽,口嗨。

當然,在現實生活中,如果說服一個人, 即使不是心甘情願,於是會很爽的,這樣口舌之利,讓這些人常常想要辯論。

2) 在辯論中維護自己的利益

無利不起早, 只要有利益,才會跟你真,不然就算了,這個在工作中是比較常見的。

就是我們工作的時候,兩個團隊作為上下游,在對接的地方,這個就要看誰做了, 如果都不想做,那就看誰能說服誰。

最近我們一個項目,需要從上游拿數據到我們的系統來顯示,他們不想導出數據,我們只想拿到準備好的數據,大家都不想做中間的系統。

於是我跟他們的領導來了一場辯論,辯論這個中間的對接系統誰做比較好,我肯定說他們做比較好,我們只希望拿到文件,其他的我們不管,而他們不想做,他們只出數據源,你們想要什麼,自己拿,自己處理。大家都說對方多對於公司是好的,但是其實心裡都清楚,上游做好,他們對於數據熟悉,最後協商的結構是,他們處理好數據,我們做接下里的導出,導入。還是我們妥協,誰讓他們是上游。

很多時候,辯護都是在爭取自己的利益,比如說少做事,多拿功勞,這個特別在誇部門,誇團隊中經常出現。

而同一個團隊也可能會為了利益而辯論,爭奪, 就是我跟Amy的爭論,就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做完了,只要符合需求,不想在改了。

3) 推脫責任

這個在出問題,出事情的時候,大家都在確認責任的時候,就會爭吵,辯論,看看是誰的責任。 這個是甩鍋的時候,甚至問題沒有解決,那在分這是誰的鍋, 你如果不辯論,那就成了你的,肯定是不幹的。

以前在外企的時候,甩鍋最厲害的是印度同事,他們像蛇一樣滑, 事情做好了,他們喜歡做彙報,可以做很漂亮的PPT,事情搞砸了,直接甩鍋。這個時候,那需要跟他們辯論一番。

當然是要有證據的,這個時候,說過的話是不算的,要有郵件,聊天記錄,這樣才能跟他們辯論。

和同事因為工作爭吵,誰都說服不了誰,如何才能“以理服人”?

2

為何沒有人認輸

討論問題的時候,大家很友好,有說有笑,還能在雲淡風輕中讓步,妥協,但是,只要一開始辯論,氣氛就開始熱烈起來,這個時候臉開始燥了起來,情緒起來了,這樣就沒有辦法妥協了,妥協意味著認輸。

1) 主動認輸沒有面子

只要開始辯論,都覺得自己沒有錯,即使有錯,也不能認輸,面子上過不去,對錯已經不重要了,面子重要。特別是兩個人再領導面前辯論,只要領導不放話, 那肯定不能認輸,不能輸人又輸陣啊。

2) 想認輸沒有好的時機

有些時候,想認輸了,可是面子搭不下來, 需要有一個好的時機, 這個號的時機可是是領導,或者是第三方,這個時候, 給他們面子,然後認錯,就坡下驢就好了。

可是不能總能有這麼好的時機, 那就只能硬挺了。

3) 原則問題,沒有認輸

有些問題,涉及到做人的原則,不能退讓,這個事情,一定要這麼做,否則會出大的問題,那就要一直堅持,除非被調離崗位或者離職。

和同事因為工作爭吵,誰都說服不了誰,如何才能“以理服人”?

3

如何才能討論而不會升級為辯論

1) 對事不對人

我們在討論工作的時候,需要的是對事不對人,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當兩個人都有一種我必須贏的心理,那就是肯定會吵起來。

要做到對事不對人,首先要做到分清事實和觀點, 不要把自己的觀點作為事實, 這樣跟對方討論,就能客觀描述問題。

國外幼兒園進行一種叫“Facts and Opinions(事實與觀點)” 的教育,讓兒童判斷一句話是一個事實,還是一個觀點?

比如:

糖是甜的(事實)

糖很好吃(觀點)

波比是一個男孩子(事實)

波比很膽小(觀點)

簡單說,事實就是客觀存在的現象,是可以被證明的陳述,,觀點是人的主觀看法,是某人對某事的看法和感覺。

從形式上說:事實是一句陳述,而觀點常常以“我認為”、“我覺得”、“在我看來”的形式出現。

評價一個事實陳述,你可以認為它是“真”或“假”,但觀點並不分“真假”,只能說“我同意”或“我反對”。

然後,可以雙方列出自己方案的優點,缺點,進行比較,大家心平氣和的討論,如果發現有一個人情緒不對,要先停下來,把情緒撫平再談。

有些人講著講著開始人身攻擊,這也是很多時候討論雙方吵起來的重要因素, 要記住自己不比別人厲害,多聽多看,對於一件事會有更多的選擇。

2) 不是原則問題,直接放棄爭論

一句話,如果無關原則,就不爭了

有句話說得好:“

想要活的開心,就要不與傻瓜論短長,不跟xx講道理,不和三觀不同的人爭論是非,不要試圖叫醒一個裝睡的人。

如果贏要以過多的時間和精力為代價,以至於得不償失,那麼還是“退一步海闊天空”的好。心中留有退路,頓覺輕鬆無比,更不必耍手段、施壓力,迫使對方就範。坦誠相見,更有助於發掘及解決問題。即使買賣不成,仁義尚在,或許日後還有合作的機會。

在相互依賴的環境裡,任何非雙贏的解決方案都不是最好的,因為它們終將對長遠的關係產生這樣那樣的不利影響,你必須慎重對待這些影響的代價。如果你無法同對方達成雙贏的協議,那麼最好選擇放棄。

3) 找第三方來評判

如果兩個人都覺得對,這個時候可以跟第三方進行討論,比如領導,同事,不要讓兩個人陷入死局。

還有就是第三方可以發展更多的角度,看到不同方案的問題,這樣會更有利於大家優化方案,說不定大家可以討論出一個更好的方案。

4) 不要辯論,做起來

有些方案,只是說,大家都說不了,可以試試啊,兩個不同的方案,拿出來面對客戶,一試就知道了。

當初微信出來的時候,騰訊內部有好幾個方案,大家都出了app,讓大家在市面上接受用戶的檢驗,最終微信勝出,為騰訊拿到了第一張移動互聯網船票,也讓張小龍一戰封神。

Linux的創世人有一句話特別好:“Talk is cheap,show me the code”,翻譯過來就是不要瞎逼逼,做出來。

和同事因為工作爭吵,誰都說服不了誰,如何才能“以理服人”?

4

如何與同事討論

1) 改變心態

辯論是不解決問題的,只是在論輸贏,其實解決問題不論輸贏也可以解決的,所以不要做語言的辯論,要本著解決問題的思路去走。

當你的思路從輸贏的中挑出來以後,你會發現,你有更多的思路,你可以跟對方合作,至於是不是一半一半,則不一定, 現在多做一點,則控制了更多的東西,以後會更有機會。 現在少做一點,就有更多的時間做其他的事情,可以與對方雙贏。

2) 處理好情緒

工作的時候,與同事因為工作而吵起來,兩個人對話,這個時候有兩條線,一條負責情緒,一條負責理性的對話,如果兩方的重點在情緒,也就是吵起來了,那就沒有對話的需要了,因為不會有結果的,只會讓雙方失去理智。

喬納森•海特(Jonathan Haidt)在其著作《象與騎象人》中,把情緒比作大象,而把理智喻為象背上的騎象人:大象在沒有意見的時候會非常服從騎象人的指揮,但假如大象想自己拿主意,那麼騎象人不僅毫無辦法,還很可能淪為大象的代言人。

當對方說了觀點以後,可以先肯定對方的觀點,然後拋出自己的問題, 可以把話題接下來,而不是激怒對方的大象。

與對方溝通的時候,要隨時注意對方的情緒,如果情緒都失控了,那就說事情已經沒有意義,先要讓大家冷靜下來,大象安靜以後,作為騎象人才有機會。

3) 雙贏思維的職場溝通

史蒂芬·柯維在《高效能七個習慣》裡面,習慣四, 雙贏思維,這種模式會促使人不斷地在所有的人際交往中尋求雙邊利益。雙贏就是雙方有福同享,皆大歡喜,這種結果會讓所有人都願意接受決定,完成計劃。

要做到工作溝通順利,而不會刷鍋, 推脫,辯論,甚至爭吵,需要的是雙贏, 想要雙贏,那如何可以做到雙贏呢?

第一,從對方的角度看問題。真正理解對方的想法、需要和顧慮,有時甚至比對方理解得更透徹。

和同事因為工作爭吵,誰都說服不了誰,如何才能“以理服人”?

如果我勇氣十足,卻不懂體諒他人,我的交往模式就是贏/輸——我強硬而自私,勇於堅持自己的信念,卻漠視旁人。

第如果我的內心不夠成熟,情感有些脆弱,為了彌補這些不足,我可能要藉助地位、勢力、證書、資歷和關係來獲取力量。

如果我體貼有餘,而勇氣不足,我的交往模式就是輸/贏。我事事以你的想法和願望為先,卻羞於表達和實現自己的想法與願望。

作敢為和善解人意是雙贏的必備條件,其間的平衡點是成熟的重要標誌。如果我足夠成熟,我就會樂於聆聽,善於溝通並勇於面對。

知足心態, 一般人都會擔心資源稀缺,認為世界如同一塊大餅,並非人人得而食之。假如別人多搶走一塊,自己就會吃虧,人生彷彿一場零和遊戲。難怪俗語說:“共 患難易,共富貴難。”見不得別人好,甚至對至親好友的成就也會眼紅,這都是“匱乏心態”(Scarcity Mentality)作祟。

富足的心態(Abundance Mentality)源自厚實的個人價值觀與安全感。由於相信世間有足夠的資源,人人得以分享,因此不怕與人共名聲、共財勢, 從而開啟無限的可能性,充分發揮創造力,並提供寬廣的選擇空間。

多去理解多方的想法而不是隻想著贏, 多瞭解對方的需求,提供必要的幫助有助於

第二,認清主要問題和顧慮(而非立場 )

把所有的問題列出來,搞清楚主要的問題,和對應問題的顧慮, 只有坦誠的交流,把所有的顧慮說出來,才能從更多的角度來解決問它。

第三,確定大家都能接受的結果。

根據各自的問題,顧慮,找到大家都可以接受的結果,這裡就需要妥協, 以解決問題為目標,體諒對方,這樣才有可能得到結果。

第四,找到實現這種結果的各種可能途徑。

確定結果以後,可以反推各種解決方案,這個時候專注到解決方案的過程中,大家就無需爭論,只要把精力放到找方案中,這樣效率就高起來了。

和同事因為工作爭吵,誰都說服不了誰,如何才能“以理服人”?

5

寫在最後

成熟就是在表達自己的情感和信念的同時又能體諒他人的想法和感受的能力。”這是赫蘭德·薩克森年(Hrand Saxenian)教授多年研究得出的結論。

職場上,兩個人在爭論,甚至爭吵,這個時候以理服人是沒有用的,言語上贏了沒有什麼用的,而且多做言語爭論就是浪費時間。這個時候有好多解決方案, 可以找第三方來判別,比如你的領導,可以兩種方案都試試,誰的效果好用誰的, 最好是可以找一條中間路線,實現雙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