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多年前,希臘先賢柏拉圖提出了“教育理想國”

柏拉圖(Plato,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出生於雅典的一個貴族家庭,與老師蘇格拉底、學生亞里士多德並稱“希臘三賢”,被公認為整個西方世界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40歲時,他在雅典城外Akademy成立柏拉圖學院,被視為西方正規高等學府的鼻祖之一,後世的高等學術機構(Academy)由此得名。

柏拉圖是客觀唯心主義的奠基人,他認為存在兩個世界:現象世界(即客觀世界)和理念世界(即精神世界)。理念世界是真實永恆的,最高的層級是“善”,即宇宙精神和真理的化身,主宰一切的神;現象世界是理念世界的衍生物,虛幻無常。

《理想國》是柏拉圖表達政治理想的代表作,但不乏對於教育的論述。他構想了從優生優育到成人教育的完整教育體系,幼兒教育佔據了重要篇幅。斯巴達和雅典的教育實踐,是柏拉圖教育思想的重要來源。從斯巴達教育,他借鑑了國家承擔統一教育、優生優育、重視勇敢和忍耐力的培養、慎選音樂教材等經驗;從雅典教育,他吸取了學校制度、音樂教育、豐富的學科設置及和諧發展的經驗。以實踐為導向的教育理念,體現了柏拉圖自發的唯物主義傾向。

2000多年前,希臘先賢柏拉圖提出了“教育理想國”

柏拉圖

主張先天決定論,但否認血統論

柏拉圖認為,雅典奴隸主民主政治的最大缺點是不分長幼尊卑。為了建設穩定和諧的“理想國”,他提出了社會分層的設想,將人分為“金質”、“銀質”、“銅鐵質”三等。

金質的人高度理性,能認識最高的理念——“善”,並以“善”治理社會,適合擔任上層統治者。銀質的人剛強、勇敢,適合擔當衛國者。銅鐵質的人只能勝任工農商業的勞動者,應剋制慾望、甘受前兩者的領導。

為建設“理想國”,柏拉圖設想了一種篩選教育機制,對學前期兒童採用統一模式的教育,在教育過程中判斷每個人的稟賦,據此加以定向培養;此後,再通過守法教育使每個人各司其職、各安其位。

值得注意的是,柏拉圖的三等之分,是指人的先天稟賦差異,而不是血統論。他承認“寒門出貴子”的可能性,為避免“棄真存偽”,他提出篩選機制應當在孩子17歲左右進行。

論述早期教育的使命

在西方教育史上,柏拉圖首次提出較為系統的學前教育思想。他認為,教育的主要任務在於對兒童施加適當的影響,以促成良好的習慣,兒童教育開始得越早越好。

在幼小柔嫩的階段,最容易接受陶冶,可以塑成想要的樣子。

從小所受的教育引向哪裡,就能決定他後來走向哪裡。

柏拉圖提出,“快樂”和“痛苦”是兒童最早的兩種感知,通過理性訓練,可以讓兒童樹立善惡觀,和諧地兼容這兩種對立的情感。在訓練方法上,他強調要利用兒童喜歡模仿的天性,引導兒童從小模仿那些與他們天性相符的人物,模仿那些勇敢、節制、虔誠的美德人物。

2000多年前,希臘先賢柏拉圖提出了“教育理想國”

柏拉圖的代表作《理想國》

提出優生優育、學前教育階段的分段教育

1.優生優育

為確保一代勝過一代,柏拉圖提出了一系列事關優生優育的大膽設想:

  • 取消家庭,實行共妻共子制,婚配和育兒都由國家負責;
  • 實行計劃生育,好男配好女,不良男女儘量減少相配;
  • 婦女懷孕期間要保持良好情緒,以免影響胎兒;
  • 專任官員檢查新生兒,淘汰殘疾、孱弱者

2.學前教育

柏拉圖將0-6歲定義為學前教育期,其中0-3歲為第一階段,3-6歲為第二階段。

新生兒集中到國家特設的養育院,由乳母養育,並對嬰兒施以搖籃曲和兒歌影響。

年滿3歲的兒童,由保姆集中養育。在釋放兒童遊戲本性的同時,要注意用正確的方法控制任性。教育者應拿捏合理的分寸,既不可放縱兒童,也不能損傷其自尊心。

柏拉圖認為,和諧的教育應當:“用體操來訓練身體,用音樂來陶冶心靈” 。他指出,重體育輕音樂文藝,孩子將變得野蠻殘暴;反之,又難免軟弱柔順。兼顧兩者,才能使“理想國”未來的護衛者既勇敢又溫柔。

提出做遊戲、講故事等教學手段

為實現和諧發展的教育理念,柏拉圖設計了內容廣泛的早教內容,包括故事、寓言、詩歌、音樂、藝術、體育鍛煉等。他認為,在次序上應當先文後武。

他認為講故事是進行道德、政治教育的有效方式,並強調慎選教材。在當時希臘的神話、詩歌等文學作品中,眾神也和人類一樣喜怒哀樂、悲歡離合,有嫉恨、兇殘等弱點。柏拉圖提出:兒童教材中,神的形象應神聖無瑕,英雄人物應勇敢無私,這樣才有利於培養兒童的美德。應當據此標準,在教材中淘汰品行惡劣的神,以及史詩中一些情緒化的“軟弱”英雄人物。

柏拉圖認識到,遊戲是符合幼兒天性的重要活動,成人應予滿足。同時,他又提出一條原則:遊戲的內容和方式必須符合法律精神,有利於國家安定,不良遊戲可能妨礙孩子們成為品行端正的守法公民。

2000多年前,希臘先賢柏拉圖提出了“教育理想國”

評價

柏拉圖提出公共學前教育、優生優育、身心和諧發展,以及遊戲和慎選故事教材等,這些觀點在西方教育史上都具有劃時代的重要意義,啟迪了文藝復興後的許多教育家,為近代公共學前教育理論及兒童養育機構的創立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礎。

由於時代所限,柏拉圖的兒童教育理論也有兩處重大的弱點。

首先,柏拉圖之所以重視教育,是把教育視作實現“理想國”夢想的重要手段或工具,而不是為了兒童自身的發展。

其次,柏拉圖強調對所有兒童採用同樣的教育(同樣的體育、音樂教育,遊戲方式,玩同樣的玩具等),限制了兒童的個性化發展。這些保守觀點,源於其哲學觀。他認為,完善的理念世界永恆不變,據此確立的社會制度也應永恆不變,任何創新都有礙“理想國”的安定安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