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蘭的斯皮爾伯格化,電影《敦刻爾克》的剋制敘事:活著就是勝利

好萊塢從來沒有一位導演的口碑,會和諾蘭一樣,不管是封神的卡梅隆還是活著的好萊塢傳奇斯皮爾伯格。

諾蘭的每一部電影,在內容的跨度和所引起的爭議,都十分巨大。

從處女座《追隨》到聞名世界的《蝙蝠俠2:黑暗騎士》,再到突破視覺和邏輯思維的《盜夢空間》,諾蘭的每一部電影,都能夠給予觀眾驚喜和突破。

諾蘭的斯皮爾伯格化,電影《敦刻爾克》的剋制敘事:活著就是勝利

喜歡諾蘭的人認為,諾蘭是好萊塢新生代的希望,是電影敘事手法的創新者,尤其是隱藏在電影敘事線索之下的情感遞進,更是讓觀眾在不經不覺間陷入電影氛圍之中。

但同樣也有認為,諾蘭花裡胡哨敘事手法的背後,不過是換湯不換藥,執著於虛妄飄渺的人性黑暗討論,尤其是動作場面的混亂,和一貫以來的配樂風格,都彰顯了諾蘭在製作上的取巧。

而諾蘭則是無心關注外界的聲音,反而是在自己執導的領域上不斷開拓!

諾蘭的斯皮爾伯格化,電影《敦刻爾克》的剋制敘事:活著就是勝利

作為諾蘭執導的第10部電影,諾蘭首次將鏡頭聚焦在了歷史的真實事件:發生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當中的敦刻爾克大撤退!

作為好萊塢極具個人風格的大導演諾蘭,在既定的歷史事件背後,是如何表現戰爭的?

尤其是,作為一部戰爭片,與前輩斯皮爾伯格所拍攝,被稱為戰爭片標杆的《拯救大兵瑞恩》相比,《敦刻爾克》又有怎樣的特點?

諾蘭的斯皮爾伯格化,電影《敦刻爾克》的剋制敘事:活著就是勝利

《敦刻爾克》:一部典型的諾蘭式敘事電影

即使是一部已經知道結果的戰爭片,還是能夠看得出來,《敦刻爾克》是一部典型的諾蘭式電影。

三條時間線加上層層遞進的敘事結構,都能夠看得出諾蘭的匠心獨具。

而這也是諾蘭一貫以來所擅長的“微操作”:在宏大敘事之下的“微敘事”。

有人說只需要一個慢鏡頭,諾蘭就能展開故事,展開人物在外部世界的變化所引發的內心轉變。

因為在諾蘭的慢鏡頭下,觀眾能夠很清楚地看到每一個動作以及每一個表情,自然就對這種變化十分敏感。

諾蘭的斯皮爾伯格化,電影《敦刻爾克》的剋制敘事:活著就是勝利

所以,即使是第一次接觸戰爭片,對於諾蘭而言,將鏡頭分別放在了海陸空的三組軍種之中的身上,分成三條故事線。

還有在電影中,鏡頭將人群分成撤退的人、接應的人、掩護的人,而他們所做的每一個決定,儘管相比起宏大的戰場而言微不足道,卻也足夠改變一個人的人生。

當觀眾看到這樣的三線操作敘事,這樣的微鏡頭,自然就明白,這就是諾蘭的電影。

諾蘭的斯皮爾伯格化,電影《敦刻爾克》的剋制敘事:活著就是勝利

電影最高潮的情節,大概就是湯姆·哈迪所飾演的皇家飛行員擊落德軍的轟炸機,危機解除的那一刻,在這裡電影前半段所積累和壓抑的情感,全部都在這裡所引爆。

諾蘭在這裡一方面放大了原本在歷史敘述中沒有存在感的士兵,另一方面也塑造了英雄式的角色。

在這樣“平凡的英勇”之中,也反映出了諾蘭一貫以來的操作,人性!

戰爭電影大多避免不了反思,反思戰爭,反思和平。而在諾蘭手中,《敦刻爾克》卻是一別於其他戰爭電影,反思人性。

諾蘭的斯皮爾伯格化,電影《敦刻爾克》的剋制敘事:活著就是勝利

如果仔細地看電影,會發現,作為一場在世界第二次大戰中著名的大撤退,在電影中還少了一些身影。

英軍和法軍作為撤退的一方,但誰是追擊的一方?毫無疑問是德軍。但在電影中,除了看不見駕駛員的飛機,幾乎看不到任何任何有關德軍的身影!

如果說是為了出於某種考慮,將納粹的身影隱去,那麼在電影中,絲毫未見英國的任何有關決策部門,又是出於怎樣的考慮?

當一場戰爭,只剩下“撤退”兩個字的時候,是否意味著在英國的決策群體之中,都默認了拋棄的想法?這是否意味著,在敦刻爾克海灘上的33萬多人,都是一群被拋棄的棋子?

只是諾蘭不說,我們也不知道他為何這樣安排。但唯一能夠確定的是,這是一次失敗的撤退。

諾蘭的斯皮爾伯格化,電影《敦刻爾克》的剋制敘事:活著就是勝利

是的,即使電影在最後的氣氛是足夠鼓舞人心的,但也始終無法掩蓋,這是一場意味著失敗的撤退。

即使在電影最後有這樣一句評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過後,人們除了沉浸在時代廣場上的勝利之吻外,還需要時時回顧敦刻爾克的海灘上,因為那裡會告訴人們,戰爭的陰影曾經那麼近地略過文明的天空。

而在少了德軍、英軍決策群體的視角之後,觀眾不再是處於上帝視角當中,而是隨著有限的鏡頭,進入敦刻爾克的海灘之中,彷彿置身於撤退的士兵當中。

感受他們的感受,感受他們的恐懼,感受他們的忐忑,以及感受他們安全後的歡喜,作為被國家、被世界拋棄後,重新獲得生命的愉悅。

諾蘭的斯皮爾伯格化,電影《敦刻爾克》的剋制敘事:活著就是勝利

《敦刻爾克》與《拯救大兵瑞恩》的視角

在戰爭片這個類型當中,《拯救大兵瑞恩》是必然要被提起的。

作為一部戰爭片,《敦刻爾克》很難不會被觀眾與《拯救大兵瑞恩》進行對比,尤其是兩部電影的導演,在好萊塢都極具知名度。

兩部電影都講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著名的事件:諾曼底登陸和敦刻爾克大撤退。

而在展現戰爭的角度上,兩部電影顯然有著不同的切入角度。

諾蘭的斯皮爾伯格化,電影《敦刻爾克》的剋制敘事:活著就是勝利

在《拯救大兵瑞恩》中,斯皮爾伯格用了整整20多分鐘,呈現了奧馬哈登錄真實的情況。

士兵的死亡、槍林彈雨、斷臂殘肢、甚至是從身體中流出來的器官等等,都十分直觀並且血淋淋地呈現給了觀眾。

可以說,斯皮爾伯格細緻並且還原了戰場的場景,讓觀眾親眼見證了戰爭的殘酷,戰鬥的血淋淋,給予了觀眾最直觀的視覺震撼,所以被人稱為戰爭類型片的標杆。

諾蘭的斯皮爾伯格化,電影《敦刻爾克》的剋制敘事:活著就是勝利

但在《敦刻爾克》之中,戰場的慘烈並沒有選擇和《拯救大兵瑞恩》一樣的展現方式,事無鉅細地還原了戰爭的暴力和死亡。

反而是選擇了一種“應接不暇”的視覺來呈現戰爭的真實性。

在《敦刻爾克》中,死亡都是一瞬間的事情,士兵(觀眾)甚至都來不及看清楚發生了什麼,身邊的戰友(鏡頭上的人物)就成為一具屍體,倒地不起。

因為在瞬息萬變的戰場之中,猶豫就會敗北,果斷就會白給!

諾蘭的斯皮爾伯格化,電影《敦刻爾克》的剋制敘事:活著就是勝利

沒有人是能夠擁有足夠的時間去觀察身邊的戰友發生了什麼,倒是可能會因為敵人一輪強烈的掃射,以及一枚炸彈的爆炸,選擇抱頭亂竄。

在這一點上,如果說《拯救大兵瑞恩》選擇的是全面並且細緻的視角,那麼《敦刻爾克》則是採取了宏大與微小的結合。

故而,在《敦刻爾克》的畫面中,才有著宏大悠遠的碧海藍天,與倉皇緊張的渺小個體。

諾蘭的斯皮爾伯格化,電影《敦刻爾克》的剋制敘事:活著就是勝利

湯米、道森、喬治等等這些名字的背後,可能是一名應徵的士兵,也可能是一個被無辜牽連進入戰場的普通人。

對於他們而言,勝利,不是國旗插在地方的城市中,也不是趕跑納粹,更不是盟國的勝利。

他們的勝利,是活著,是回家,是與親人團聚。

所以,相比起《拯救大兵瑞恩》在展現戰場的真實具備客觀性,《敦刻爾克》在展現戰場的真實的時候,無疑更有人的主觀情感。

諾蘭的斯皮爾伯格化,電影《敦刻爾克》的剋制敘事:活著就是勝利

諾蘭並沒有試圖去評判戰爭的對與錯,甚至連每個人在陷入戰爭的極端恐懼中,不擇手段所做出來的選擇,諾蘭也沒有更多地去進行批判,有的,只是對普通人的一種描寫和關懷。

這也是諾蘭在將戰爭所謂的國家利益、道德正義撕裂開來後,所呈現給觀眾的戰爭最原始的本質:求生!

而這種本質背後,所體現的,正是對每一個生命個體的尊重!

在這一點上,兩部電影電影表現出了驚人的一致,展現了所謂的西方“主旋律”,所以,在這部電影上,《敦刻爾克》又被稱作是諾蘭的斯皮爾伯格化。

諾蘭的斯皮爾伯格化,電影《敦刻爾克》的剋制敘事:活著就是勝利

諾蘭的斯皮爾伯格化

但事實上,諾蘭有這樣的變化並不出奇。

儘管諾蘭本身是從打著“藝術電影”,實則是小眾電影的獨立電影節出道,但諾蘭本身卻是沒有太多藝術導演的氣質,更是沒有透露出任何要成為藝術片導演的想法。

儘管他的電影,有著十分鮮明的個人表達、個人風格和一定的社會批判,但諾蘭在電影上所展現的,更多的還是一個商業片導演的風格。

很多人對於諾蘭故作深沉地探討人性表示唾棄,但不得不承認的是,諾蘭的電影確實精彩!尤其是電影的視角,大多都是聚焦在一些行為詭異的社會邊緣人身上。

從《追隨》的比爾,到《記憶碎片》的謝爾蓋,再到《黑暗騎士》當中的小丑。

也正是因為有了這些人物背後的“變態”,才讓觀眾在諾蘭絢爛的敘事手法之中感到震撼。

諾蘭的斯皮爾伯格化,電影《敦刻爾克》的剋制敘事:活著就是勝利

而在《黑暗騎士》之後,諾蘭的這種特點正在慢慢消失。

這是因為在《黑暗騎士》成名過後,諾蘭所接手的項目,基本上都是好萊塢的頂級製作,動輒幾億美元的投資,諾蘭需要考慮對投資人負責,也要考慮在大製作之下的大宣傳,電影所面向的全球數十億觀眾所造成的影響。

在這樣的情況下,諾蘭很難不做出一定量的妥協,從而來獲得更高的投資,從而擁抱主流。

所以,我們才能看到,在諾蘭電影票越來越高的時候,電影的價值觀卻漸漸地趨向於保守和主流。

而由於蝙蝠俠三部曲的無限風光,《盜夢空間》和《星際穿越》的口碑票房雙爆棚,也使得諾蘭有足夠的底氣,在資本橫行的好萊塢當中,能夠在創作上,擁有著極大的話語權(至於斯皮爾伯格,除去本身早年的巨大的商業成就之外,其本身也是夢工廠的合夥人之一)。

諾蘭的斯皮爾伯格化,電影《敦刻爾克》的剋制敘事:活著就是勝利

即使是主流的故事內核,諾蘭也要在敘事手法上玩出花來。

所以,我們才能夠電影院上,看到一部典型的諾蘭式敘事的戰爭電影《敦刻爾克》。

而真正讓諾蘭迷感到擔憂的是,在創作上保有一定自由的諾蘭,固然能夠在電影上保留其典型的敘事手法,但卻不可能再看到早期的那種關於人性的爭論,更妄論《黑暗騎士》中的那種直麵人性的拷問了。

有的只是剋制,和大幅的煽情。

尤其是當觀眾看到《敦刻爾克》的最後,諾蘭選擇了讓士兵朗誦丘吉爾的演講,這樣昂揚的情節背後,鏡頭一掃,出現了敦刻爾克海灘上一排排漂流著的屍體。

諾蘭的斯皮爾伯格化,電影《敦刻爾克》的剋制敘事:活著就是勝利

這樣剋制而又微妙的煽情手法,是不是曾經在《拯救大兵瑞恩》上曾經見過?

可能往後,我們還是能夠看到一個諾蘭化的諾蘭,也可能見到一個斯皮爾伯格化的諾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