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品中正制{奠基篡弒自立帝}

曹操作為中國歷史上公認的篡國權臣,他一輩子的努力也不過讓早該壽終正寢的漢王朝多苟延殘喘了幾十年。儘管皇帝形同虛設,曹操也沒有取而代之,是將改朝換代的宏偉壯舉留給繼承人來完成,直至公元220年3月他死的時候,依舊披著漢朝臣子的外衣,這算是他以儒家價值觀告慰內心的方式。

今天我們的成語故事就是曹操的兒子,披著“禪讓”外衣而登基成功的曹魏開國皇帝曹丕。

九品中正制{奠基篡弒自立帝}

文人相輕wén rén xiāng qīng

輕:輕視。指文人之間互相看不起。

【出處】三國·魏·曹丕《典論·論文》:“文人相輕,自古而然。”

魏文帝曹丕(187年冬—226年6月29日),字子桓,豫州沛國譙(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是魏武帝曹操的次子,與正室卞夫人的嫡長子(卞夫人為曹操生了四個兒子:丕、彰、植、熊).

九品中正制{奠基篡弒自立帝}

大家都知道,在奪嫡之爭中打敗曹植是曹丕一生中最為重要的勝利,當然在另一個戰場上,他無論如何也搶不到曹植那頂“才高八斗”的帽子。曹丕於詩、賦、文學皆有成就,尤擅長於五言詩,與其父曹操和弟曹植,並稱“建安三曹”,著有《典論》,就是在這部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有系統的文學批評專論作品中他提出了文人相輕的觀點。

有木有酸溜溜的趕腳?

九品中正制{奠基篡弒自立帝}

再對比漢獻帝禪讓,曹丕三次上書辭讓,有木有假惺惺的趕腳?

看來曹丕是將曹操那頂長在臉上的面具完完全全都納入囊中了。

話說未登基前,曹丕的爵位是王,官位是丞相,所以名義上,他是漢朝的藩王,是漢朝的臣子。

是“名漢室之臣、行皇帝之實”,還是直接問鼎皇帝寶座,這道題曹丕做出了與其父親截然不同的選擇。

然而在當時的輿論環境下,那麼多擁立漢室正宗的政治勢力讓曹丕不得不正視。

一心摘掉漢臣之帽,想要掛冕旒的曹丕沉不住氣了,如何得到士族的支持已成為當務之急。

曹操推行“唯才是舉”是基於亂世重人才的現實,但這嚴重傷害了士族利益,把從政當作唯一出路的士大夫不可避免要跟庶民競爭有限的官位。

正在這時,一道奏摺如及時雨般滋潤了曹丕焦灼的心。“太子四友”之一陳群登場了。正是這廂曹丕正瞌睡,那廂陳群遞枕頭。

陳群揣摩上意,將“九品中正制”推到曹丕面前,成功打消那些試圖以儒家禮法來阻止曹丕問鼎的士族們:

九品中正制{奠基篡弒自立帝}

“想當年,先王(曹操)推行唯才是舉,一旦發現人才,不管對方出身多低微、品行多差,只要有一技之長,哪怕是雞鳴狗盜之輩都會毫不猶豫授以官職。不可否認,唯才是舉確是平定亂世的法寶。可時過境遷,如今中原和北方日趨安定,無論庶民還是士人均難有機會直接在王上面前展露才華,再者,縱橫於亂世中的狡詐之徒往往德行欠缺,也不適宜治理國家。所以,臣認為,選拔官吏的制度應該規範起來……”

接著,陳群又以“月旦評”舉例。

自東漢時代,士人之間通過相互標榜提高名氣和社會地位,倘若有幸得到名家讚譽,更等於拿到通往仕途的敲門磚。

唐朝的“行卷”,其實“行卷”和這個“月旦評”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許子將每月初一都會品評士人,“月旦評”由此得名,就像今天的選秀節目一樣,只要得到許子將佳評的士人無不身價飆升。

那時節,無論在朝在野者都對許子將趨之若鶩,曹操早年為求得許子將的評語更是踏破鐵鞋,許子將甩了句“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讓曹操聲名鵲起,從此贏得闖蕩世間的重要資本。

許子將堪稱當時的金牌品評師,乃是這一領域的絕對權威。

月旦評並非官方發起,而陳群提出的九品中正則是月旦評的官方化、系統化。將選拔官吏的中正官交由各地方士族豪強,這如何不能籠絡士族之心?曹丕放給士族如此足夠的權益,那些士大夫們怎麼能在曹丕問鼎時再大放厥詞?

這才是正應了那句“吃人的嘴軟,拿人的手短了”。

至於其他人,那個年代,庶民能混口飽飯吃已屬不易,更別提讀書學習了,士大夫則憑藉知識牢牢控制著社會輿論,而曹丕忌憚的謀逆,其實便是社會輿論的導向。

儘管曹丕也知道,士族的力量會隨著這項變革而變得空前壯大,無疑會削弱皇權。但是如果連皇權都在他人之手,豈不更是令人心焦?

九品中正制{奠基篡弒自立帝}

陳群的官吏選拔制度改革於公元220年正式實施,史稱“九品中正制”,又稱“九品官人法”,從此,魏國徹底推翻了曹操早年奉行的“唯才是舉”,改由士族壟斷官吏選拔權。剛開始,中正官評定士人尚依據德行、才學、家世三項考量,久而久之,士大夫為了維護自家利益,將家世這項指標的重要度定得越來越高,最終發展到“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局面。

此時此刻,陳群當然不會想到,他這一番作為竟給全天下士族帶來長達四百年的巨大利益,而他自己更成為左右歷史進程的關鍵性人物。曹丕拿九品中正製取悅士族,潁川陳氏、河內司馬氏等世家豪門都因此撿了大便宜,作為利益交換,士大夫頻頻向皇帝劉協施壓。

公元220年12月,劉協終於扛不住壓力宣佈退位,將皇帝寶座拱手讓給了曹丕。延續四百多年的漢朝就這樣被取而代之了。曹丕如願以償從鄴城搬到洛陽,從此,他開創了一個新的朝代——魏朝。

魯迅先生在《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中指出:曹丕的一個時代可以說是“文學的自覺時代”。因為“自覺”,才走向了自覺時代的前奏,提高了文學的地位。文學地位的提升,又增強了文學自覺意識,從而增強了治國大業的文化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