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鐫於中國人骨子裡的基因-儒

人們常說受儒家思想影響,禁錮了人們的思想,那麼什麼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怎麼禁錮我們的思想的呢?估計大多數人還不太瞭解,下面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儒家思想。

在前面我們講了老子,也瞭解了道家的“無為”,我們來看下儒家與道家的區別:

道家思想:老子看透了萬事萬物的規律,認為人力無法改變自然界的規律,因此不會違背規律而行,講求“無為”。後世道教宣揚“無為”,隱居山林做出世修行。

儒家思想:儒家認為社會是由人組成的,那就離不開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交流,人與人在溝通交流的過程中就會產生私慾,只有將人心中不好的慾望去除掉,才可以達到修身的目的,心無惡念,社會自然和諧,天下必然太平。所以儒家講求入世修行,就是在人與人溝通交流中提升自身素質。

儒家思想的目的:

儒家是入世修行,通過提升自身內在的修養,小到處理家庭事務,大到治理國家,最終達到天下太平。即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為了實現“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一偉大目標,先哲們在不同時期的入世修行中遇到的不同的境況就產生了不同的思想。

最具代表的就是儒家四聖。儒家四聖即孔子,孟子,朱熹,王陽明。

孔子推行“仁”政,認為只有貴賤、尊卑、長幼、親疏各有其禮,才能達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的理想社會。

孟子取“義”,提出人之初,性本善。強調捨身取義,“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強調要以“禮義”來約束自己的一言一行,不能為優越的物質條件而放棄禮義,“萬鍾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

朱熹守“理”,朱熹認為萬事萬物皆源於“理”,“上而無極、太極,下而至於一草一木一昆蟲之微,亦各有理。“,強化了”三綱五常“,以”理“為倫理道德的基本準則。萬事萬物的存在都有他的道理,需要自身去弄明白其中的”理“,皇帝之所以為皇帝,百姓之所以為百姓,皆有其”理“。從元代到清代,朱熹的學說作為科舉考試必修課程。

王陽明的“心學”,認為“心即理”,“理”存在於心中,為人處世需“知行合一”。留給後世經典的四句教“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王陽明認為人性之初是無善無惡的狀態,即“心之本體”的狀態,善惡是人的心動了才有了區分,需要在入世修行中不斷的去除後天的惡,恢復人的“天理”本性,也就是“致良知”。

春秋戰國時期,孔孟推行“仁義”,孟子死後儒學失傳,直到宋代周敦頤創立“理”學,儒家思想才得以再次發展,程朱理學則把儒家思想再次推向輝煌,在元朝、明朝、清朝三代,程朱理學一直是封建統治階級的官方哲學,並作為科考取士的標準。而在明代,王陽明對“程朱理學”產生了懷疑,並最終創立“陽明心學”,提出“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引領了明代末期的思想解放和資本主義萌芽,其學術思想傳至日本、朝鮮半島以及東南亞,直接影響了日本明治維新。

深鐫於中國人骨子裡的基因-儒


深鐫於中國人骨子裡的基因-儒


深鐫於中國人骨子裡的基因-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