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三国:《荀彧“忧薨”背后的隐情》第四篇-嫌隙丛生

街头巷尾说历史,茶余饭后话三国。

美好的时光总是消失得飞快。三个人的游戏,只有曹操玩得最不愉快,他已经忍无可忍,他要单飞。

公元204年,曹操攻下了袁绍曾经的大本营邺城,自领冀州牧。这时曹操才算真正拥有了冀州。此时他再也不愿意回许都了,因为那个地方是令他恐惧压抑的地方。

从公元196年汉献帝辛临许昌以来,许昌改名许都,本属于曹操的地盘改了名字就成了汉献帝的地盘。

曹操从此再也没有了许昌时期的快乐和无拘无束,有的只是强颜欢笑和暗自躲避,这让他有些压抑。

史话三国:《荀彧“忧薨”背后的隐情》第四篇-嫌隙丛生

事情的来源还要追溯到公元197年,那时候汉献帝刚来许昌不久,17岁的小皇帝恢复了一项朝仪古制-《交戟叉颈》。

古制的内容是,三公领兵入见皇上,必须由虎贲卫兵手持兵戟交叉在脖子上。

【世语曰:旧制,三公领兵入见,皆交戟叉颈而前。初,公将讨张绣,入觐天子,时始复此制。公自此不复朝见。】

那一天,身为司空的曹操要领兵讨伐张绣,出征前,他要履行觐见天子的程序。

在履行朝仪《交戟叉颈》之前,曹操还在谈笑风生,当小皇帝身旁的几位彪形大汉将冰冷的刀戟架子他的脖子上时,曹操再也笑不出来了。此时曹操一身冷汗不自觉地流遍了全身。仪式终于履行完毕,曹操从此再也不朝见汉献帝了,这件事在他心里留下了十足的阴影。

史话三国:《荀彧“忧薨”背后的隐情》第四篇-嫌隙丛生

此后曹操与汉献帝的交流主要通过尚书令荀彧上传下达。在此期间曹操把虎贲卫士都换成了自己人,但是他却没有找到废掉这一制度的正当理由。

即便被自己人用刀架着脖子,看起来也并不是一件十分安全的事情,相比较而言还是书信交流要保险的多。

由此看来在荀彧的匡佐之下,汉献帝并不是一无是处,有一定的话语权。这些话语权往往通过荀彧来实现,荀彧就是汉献帝的代言人。这就不难理解曹为什么很多事情都要咨询荀彧,不一定全是信任,这里面存在着权力的博弈。

史话三国:《荀彧“忧薨”背后的隐情》第四篇-嫌隙丛生

整个颍川士人集团在曹操邺城开府以前,都是以汉臣自居站在汉献帝这一边的。这是一股极大的政治力量。曹操既依赖他们,又一直想要挣脱他们。当然曹操最希望的还是能够收揽他们。

曹操占据了邺城以后,公元204年9月,迁居邺城。这样一来,汉献帝在黄河南边,曹操在黄河北面,俨然又是一个袁绍。所不同的是再也没有曹操这样的人物跟他争锋了。而且曹操通过在汉献帝身边安插亲信,可以实现对汉献帝的遥控,这一切都只是是曹操架空皇权,开创霸府政治的前奏。

这时一心要复兴王业的颍川荀氏自然要和曹操进行政治博弈,由此颍川士人集团的代表,也是最核心的人物荀彧开始和曹操嫌隙丛生。

史话三国:《荀彧“忧薨”背后的隐情》第四篇-嫌隙丛生

先是有人跟曹操进言,要曹操重新划分天下行政区域,把现在的十三部州依古制改为九州,然后凭借冀州地广民多的优势,统领他州,则天下将很快被征服。

曹操想要采纳这个意见,荀彧立即提出反对。

荀彧给出了三个反驳的理由:

1、要想现在的冀州和古制冀州一样,就要兼并更多的州,目前不具备这个实力。

2、目前袁尚、袁熙尚且没有克定,如果依古制置九州兼并其他州郡,没有人会坐以待毙,到时候肯定会纷纷起兵造反。

3、袁尚、袁谭若果趁机有所喘息,二人联合保住江汉之地,卷土重来为未可知。

史话三国:《荀彧“忧薨”背后的隐情》第四篇-嫌隙丛生

最后荀彧又提出了一条可行性建议。建议曹操立刻发兵剿灭袁绍余部及袁谭、袁尚,以防纵虎归山,然后修复旧都洛阳,南向攻打荆州刘表,责罚南方诸侯不向天子纳贡的罪过,这样天下都会明白主公辅佐王室的用心,则人人感念,天下可传檄而定。天下安定以后,将军再重置九州就是水到渠成的是,这也是国家能长治久安的策略。

曹操思量再三还是搁置了恢复九州的议案。这就是荀彧著名的寝九州议。

至此,荀彧的每一次立论献策都从是否符合汉王室的利益观点出发,始终坚持“心向王室”的原则从不屈就。这就和曹操要逐步推行的霸府政治逐渐背离。

曹操和荀彧之间也逐渐地离心离德,由曾经的通力合作逐渐转为同床异梦并最终分道扬镳。

史话三国:《荀彧“忧薨”背后的隐情》第四篇-嫌隙丛生

曹操是个聪明之,他从荀彧强烈压抑感情的言辞中,能感受到荀彧喷薄欲出的怒火。直接杠显然是不现实的,那样只会激化矛盾,于是狡猾的曹操开始走腐蚀拉拢的路线。

公元207年在黄河中下游以北彻底平定以后,曹操将女儿嫁给了荀彧的儿子。这是一场很明显的政治联姻,除了明显地拉拢巩固与颍川士人的政治关系以外,似乎更想让荀彧在潜意识中淡化汉臣的意识,强化魏臣的观念。

除了联姻以外,曹操又录荀彧前功,上书给荀彧增加食邑到两千户。

史话三国:《荀彧“忧薨”背后的隐情》第四篇-嫌隙丛生

荀彧根本不领情,将禄全部散给荀氏宗族的故知亲旧,不留半点财物。荀彧这招也挺高的,先巩固住颍川士人内部,再以此为资本来和曹操抗衡。

颍川士人在荀彧的带领下一直很团结。

嫌隙丛生的两个人,默默地对抗着,这种矛盾比大吵大闹更加难以调和。没有人会妥协,最终的结果只能是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