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都縣銀坑甑笊舞

甑笊舞已經有700多年的歷史了,曾經是當地人的精神寄託,是當地人的娛樂形式,很受當地人的推崇。眾人歡聚一堂,群情振奮。隨著現代化進程速度的加快,傳統文化受到了極大的衝擊。目前甑笊舞后繼缺人,人們對於都縣銀坑甑笊舞的熱情也越來越弱,甑笊舞面臨著失傳的尷尬局面。目前,當地的年輕居民甚至都很少見過真正的甑笊舞表演。于都縣銀坑甑笊舞的音樂文化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具有強烈的風格特性和不可再生性。傳統文化和習俗是我國重要的精神財富和文化財富,我國十分重視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面對甑笊舞落魄的局面,對於都縣銀坑甑笊舞進行調查研究,對銀坑甑笊舞的傳承和保護無疑具有重要意義。

于都縣銀坑甑笊舞


甑笊舞的歷史淵源
  有一種說法是傳說屈原在世時,有一次其全家人身患重病,屈原晚上做夢夢到劃龍船,醒來之後便去劃龍船許願幫家人驅除病患,從此便有了劃龍船的習俗。從此甑笊舞也應運而生。也有甑笊舞是起源於岳飛的說法,相傳宋朝年間,岳飛進行農民起義,敗兵後退守山洞,下令不殺奴隸,還在兵營與百姓舞蹈娛樂直到清晨,以此來迷惑敵軍,最終趁敵人軍心散亂之時進行突擊,獲得勝利。700多年來,甑笊舞僅僅只在銀坑鎮銀坑村的九個屋場中流行,從未延伸到其他村落,也是一個不解之謎了。

于都縣銀坑甑笊舞


甑笊舞的舞蹈特點
  江西省贛州市于都縣有九座屋場常年用來進行漢族舞蹈表演,甑笊舞的舞蹈特點是將舞蹈和敬神儀式結合起來,所以也叫“敬神舞”。這種舞蹈歷史悠久,是漢族的一種民俗文化。每年的正月初六,舞蹈人員便會在各個屋場舉行演出會議,商討演出順序。此舞蹈因起舞時人們手舞“甑笊”又唱又跳而得名,舞蹈動作酷似划龍舟的姿勢,又被叫作“劃龍船”或“唱船歌”。甑笊舞是省級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這種舞蹈的表演人數不少於27人,舞蹈角色扮演涵蓋了艄公、艄婆、灶背王等民間神話人物。舞蹈伴奏採用打擊樂的形式,共有三人分別敲擊大鼓、大鑼和大頭鈸,有較強的節奏感,舞蹈歡快,氣氛濃郁,反映了贛南客家人的生活面貌和文化特色,是客家文化的一朵奇葩。

于都縣銀坑甑笊舞


甑笊舞的現狀
  甑笊舞憑藉其濃郁的地方特色進行表演,反映了贛南客家人的生產、生活和文化演變,是客家文化中的藝術瑰寶。隨著城鄉生活現代化腳步的不斷邁進,新興媒體和新的文化形式的應用和普及,新時代的青年大多選擇進城務工。調查數據顯示,2009年,關於甑笊舞的傳承人名錄記載的只有17人,最年輕的已經40歲了,最年長的86歲,平均年齡高達66歲。甑笊舞的藝術形式缺少後人繼承,即使是當地村民也很少見過真正的甑笊舞表演。甑笊舞和大多數漢族傳統民間藝術一樣,逐漸走向了“無可奈何花落去”的命運。

當地實行的保護方式
  甑笊舞表演形式異彩紛呈,在我國的藝術寶庫中十分少見。面對甑笊舞落魄的現狀,于都縣文化局長袁尚貴開始尋求有效的辦法將甑笊舞傳承下去。2007年在縣政府的提倡和呼籲下,各個部門開始對甑笊舞進行挖掘和搶救。一方面,重新整理了甑笊舞的唱本,拍攝了關於甑笊舞的圖片和視頻資料;另一方面對現存的表演者給予物質上的補貼和精神上的支持,還將銀坑鎮銀坑村列為甑笊舞特色示範點。銀坑村的小學和中學也將該舞引入校園,讓小學生開始接觸並瞭解這種土生土長的藝術形式,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充分挖掘學生的藝術細胞,併為甑笊舞的繼承和發揚注入新鮮的血液。甑笊舞進入校園是解決後繼乏人、瀕臨失傳的有效途徑。

新時代甑笊舞保護與傳承的方法
  (一)建立資源數據庫,引進現代化管理措施
  文化藝術的生存與發展不能脫離時代,而要順應時代的發展。甑笊舞藝術應該利用現代高新科技,做好甑笊舞相關資料記載的管理工作,開展當地文化資源調查,對從事這種藝術形式的人進行採訪與交流,建立甑笊舞文化紀念館和數據資料庫。當地人和外來遊客可以通過紀念館瞭解甑笊舞的發展歷程和歷史背景,也可以通過網絡數據更方便快捷地瞭解到這種藝術形式。江西省非物質遺產博物館中有對甑笊舞的相關記載,但實際內容卻少而片面。為此應該補全完善相關記錄,做好數字化信息技術編程的文字代碼的保護工作,結合文字、錄像、數字多媒體各種資源,讓甑笊舞藝術能系統性、全面性地保存下來[5]。這也是在新時代下傳統藝術必須經歷的改革,能夠突破傳統與現代的桎梏和隔閡,是傳統藝術在新時代的有效生存方式。
  (二)做好宣傳工作,樹立文化品牌形象
  過去幾百年來,甑笊舞一直只在當地流行和表演,從未走出村落,這是一個值得反思的現象。現代化科學技術在給甑笊舞帶來衝擊的同時,也為甑笊舞的發展帶來了一定的機遇。就是在數據資源快速傳播的背景下,也能讓甑笊舞的藝術形式走出銀坑村。可以建立甑笊舞的官方賬號,通過微信、微博等公共平臺將甑笊舞推廣出去,引進專業的管理宣傳人員,運用公共賬號,及時更新關於甑笊舞的最新消息和概況,擴大甑笊舞的知名度和普及度。而且可以通過現代科技手段記錄原汁原味的甑笊舞蹈,通過互聯網傳播出去,吸引相關音樂愛好者的目光和注意力,讓更多人關注這種藝術形式。樹立起甑笊舞的文化品牌形象,提高甑笊舞的影響力。


  (三)政府加大補貼,發展甑笊舞文化傳承人
  目前當地政府已經意識到了甑笊舞失傳的危機形勢,並且在對甑笊舞的保護和傳承上做出相應努力。未來還要繼續健全相關的產業化政策,優化甑笊舞的文化產業結構,加大對甑笊舞組織管理工作、發揚傳承工作以及市場工作的投資,構建好甑笊舞廣闊的發展前景。吸引並鼓勵當地新時代的年輕人關注和繼承甑笊舞的藝術形式,可以將現有的繼承人集合起來成立甑笊舞音樂文化團隊[6],建立民間傳承人才的培訓機制,編寫相關的學習教材,加強對新一代傳承人的培訓工作。另外當地政府大力鼓勵支持甑笊舞傳承人開拓進取,從政策、經濟、開發方面予以相關的優惠和支持,在特定的場合進行表演,重新營造起當地濃郁的藝術氣息,形成良好的保護和傳承文化遺產的氛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