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瓜種植細菌性病斑探究,該如何防治

【病害名稱】:西瓜細菌性果斑病

【典型症狀】:西瓜感染此病後,在子葉、真葉和果實上均可發病。幼苗期,子葉上產生水漬狀病斑,且沿主脈逐漸發展為黑褐色壞死斑,隨後侵染真葉,病斑在幼真葉上很小為不明顯的褐色小斑,周圍有黃色暈圈,通常沿葉脈發展。對植株的直接影響不大,但卻是感染果實的重要病菌來源。植株生長中期,葉片上病斑很少,通常不顯著,暗褐色,略呈多角形,田間溼度大時,葉片基部沿葉脈可見到水浸狀斑點,病葉很少脫落。開花後14-21天的果實易感病,果實上症狀隨西瓜品種不同而異。典型的症狀是在西瓜果實朝上的表皮,首先出現水漬狀小斑點,隨後擴大成為不規則的大型橄欖色水漬狀斑塊。發病初期病變只侷限在果皮,果肉組織仍然正常,但將嚴重影響西瓜的商品價值。發病中期以後,病菌可單獨或隨同腐生菌蔓延到果肉,使果肉變成水漬狀。發病後期受感染的果皮經常會龜裂,並因雜菌感染而向內部腐爛。有些品種果實受感染後,在果實上僅出現會龜裂的小褐斑,而無明顯的橄欖色水漬狀斑塊,但病菌已侵入果肉組織,造成嚴重的水漬狀病症。病斑上常有粘稠、褐色的菌膿溢出。接觸地面的果面無病斑。瓜蔓、葉柄和根部通常不被侵染。

西瓜種植細菌性病斑探究,該如何防治


【傳播途徑】:本病病菌可附著在西瓜種子表面,也可侵入種子的內部組織,帶菌的種子成為本病主要的初次感染源。病菌於低溫下在種子上可存活相當長的時間。國外實驗顯示,帶菌種子儲存在12℃下,1a後,傳病率也不降低。種子發芽後病菌可以感染幼苗的子葉和真葉,子葉背面即呈現黑色水漬狀病斑,病斑很快壞死。在溫室中,由於人工灌溉等原因,可使病菌自然接種到同株葉片或鄰近的幼苗上。幼苗下胚軸發病可導致幼苗猝倒。帶病幼苗移人大田後,借雨水或噴灌而傳播感染。病菌可經由果實上的傷口或氣孔感染果實。幼果受感染後病斑不明顯,但到果實將成熟前病斑迅速擴大。病菌也可以直接感染中、後期果實,在28~32℃的適溫條件下,3~5d就可形成明顯的斑塊。病斑有時會龜裂,並分泌出淡褐色的菌膿,成為該病重要的二次感染源。病果如果繼續留在田間,最終腐爛而釋出帶菌種子。帶病菌的種子散落田間後,長出的瓜株、殘留在田間的染病瓜皮,以及田間可能帶菌的葫蘆科雜草,都是感染下茬西瓜的重要菌源。至於該病病菌是否可以在其他雜草或土壤中殘存,存活期多長,有待進一步調查、研究。

西瓜種植細菌性病斑探究,該如何防治

【發生條件】:西瓜細菌性果斑病喜溫暖、溼潤的環境。在炎熱、強光照及雷雨過後,葉片和果實上的病斑迅速擴展。在涼爽、陰雨氣候條件下,病害一般不會明顯發展。一般葉片病斑並不一定能引起人們的注意,往往直到果斑發展到影響西瓜的質量時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西瓜種植細菌性病斑探究,該如何防治

【防治方法】:

選用適當的防治藥劑。由於該病是由細菌引起的,可用的有效藥劑應該是銅劑或抗生素劑,據報道松酯酸銅、新植黴素等效果良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