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江蘇各市GDP:13市超3千億,蘇州逼近2萬億,南京1.5萬億在即

2019江蘇各市GDP:13市超3千億,蘇州逼近2萬億,南京1.5萬億在即

山川網:受疫情影響,全國各省市統計部門關於去年經濟數據的發佈,相較往年有了不同程度的推遲。

各省的分市經濟數據系列,推送計劃也一推再推。原本的計劃是希望等到官方精準的數據後再依序進行推送,但是目前時間已經接近三月末四月初。一些重要省份的相關數據如果持續無法安排推送,其可參考性就會打折扣。

所以綜合多方面的因素,我們認為可以先根據目前網絡上公開渠道能夠得到的,準確度相對較高的數據進行先行安排。如果後續有更為精準的官方數據公佈,我們再另行安排更新。這樣,方便大家可以先對上年度的主要省份分市數據,做到基礎的瞭解。

此前,我們已經陸續安排了廣東、山東、浙江等省份的2019年分地市初版GDP數據。今天,我們把目光放在江蘇身上。

2019年江蘇省整體經濟發展狀況

2019江蘇各市GDP:13市超3千億,蘇州逼近2萬億,南京1.5萬億在即

2019年,江蘇省實現地區生產總值99631.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6.1%。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296.3億元,增長1.3%;第二產業增加值44270.5億元,增長5.9%;第三產業增加值51064.7億元,增長6.6%。

全省人均地區生產總值123607元,比上年增長5.8%。全年三次產業增加值比例調整為4.3∶44.4∶51.3,服務業增加值佔GDP比重比上年提高0.9個百分點。

揚子江城市群(南京、鎮江、常州、無錫、蘇州、揚州、泰州、南通)對全省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78.4%;沿海經濟帶(連雲港、鹽城、南通)對全省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16.5%。新型城鎮化建設步伐加快,年末城鎮化率達70.61%,比上年提高1個百分點。

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6.2%,其中輕工業增長6.4%,重工業增長6.1%。分經濟類型看,國有工業增長18.2%,集體工業增長0.2%,股份制工業增長8.5%,外商港澳臺投資工業增長2.2%。在規模以上工業中,國有控股工業增長4.3%,民營工業增長9.5%。

全年固定資產投資比上年增長5.1%。其中,國有及國有經濟控股投資增長13.1%;港澳臺及外商投資增長4.3%。民間投資增長3.0%,民間投資佔全部投資比重達69.6%。

全年完成一般公共預算收入8802.4億元,比上年增長2.0%;其中,稅收收入7339.6億元,比上年增長1.0%;稅收佔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比重達83.4%,比上年下降0.8個百分點。

2019江蘇各市GDP:13市超3千億,蘇州逼近2萬億,南京1.5萬億在即

全年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2573.6億元,比上年增長7.9%。一般公共預算支出中,教育支出2217.7億元,比上年增長7.9%;公共安全支出855.9億元,增長3.6%;衛生健康支出905.7億元,增長7.1%;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1416.1億元,增長7.6%;住房保障支出476.8億元,增長7.5%。

全省共有普通高校142所。普通高等教育招生58.5萬人,在校生187.4萬人,畢業生48.9萬人;研究生教育招生7.4萬人,在校生21.5萬人,畢業生5.0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60.2%,比上年提高3.3個百分點;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99%以上。

年末全省常住人口8070.0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9.3萬人,增長0.2%。在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4060.5萬人,女性人口4009.5萬人;0-14歲人口1124.6萬人,15-64歲人口5759.9萬人,65歲及以上人口1185.5萬人。全年人口出生率9.12‰,比上年下降0.2個千分點;人口死亡率7.04‰,比上年上升0.01個千分點;人口自然增長率2.08‰,比上年下降0.21個千分點。

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400元,比上年增長8.7%。其中,工資性收入23836元,增長8.6%;經營淨收入5636元,增長4.6%;財產淨收入4372元,增長16.7%;轉移淨收入7556元,增長7.7%。按常住地分,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056元,增長8.2%;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675元,增長8.8%。

全省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26697元,比上年增長6.8%。按常住地分,城鎮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31329元,增長6.3%;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7716元,增長6.9%。

2019年江蘇省各地市的表現情況

2019江蘇各市GDP:13市超3千億,蘇州逼近2萬億,南京1.5萬億在即

雖然開篇已經介紹過關於目前我們整理數據的來源情況,這裡我還是想要再次做下提醒,目前我們製表使用的2019年度經濟數據,並不完全是官方版本,是綜合了網絡多方參考性較強的數據而成。所以大家看對應數據時,重點在於趨勢而不是精準數值。

2019江蘇各市GDP:13市超3千億,蘇州逼近2萬億,南京1.5萬億在即

縱觀2019年度江蘇省13地市的經濟規模數據,最為引人注目的,無疑就是全省經濟體量最小的宿遷市,在2019年度地區經濟總量也站上了3000億元的水平。

按照最新的全國近三百個地級市的相關數據,我們認為3000億元、5000億元和10000億元,是現階段中國地級市地區生產總值的三個重要分水嶺。

地區生產總值在3000億元以下的地級市,尚且處於城市發展的初級階段,經濟發展水平事實上尚與地級行政區劃存在一定程度的差距。按照2019年最新的全國地級市經濟總量排名,年度經濟總量在3000億元以下的地級市,全國排名基本在百名開外。

而根據2019年的江蘇省各地市經濟規模數據顯示,全省最年輕的地級市宿遷,年度地區生產總值也已經超過3000億元。至此,我們可以認為,江蘇省內已無弱市。

而相比全部地級市地區生產總值超過3000億元,省內除鎮江、淮安、連雲港、宿遷四市外的其餘九市經濟規模均超過5000億元,顯然更為值得大家關注。

伴隨著中國各區域全面進入城市群發展階段,區域中心城市與副中心城市的價值,日益得到凸顯。而在此前的推文中,我們曾提到關於地區經濟副中心城市的最基礎經濟門檻要求,能夠達到區域中心城市經濟體量的二分之一最佳,如果達不到,那麼5000億元的經濟體量就是最低的門檻。

同時,按照最新的全國地級以上城市的整體排名來看,年度地區生產總值能夠超過5000億元的地市,其全國排名基本可以進入前50強。這也就意味著,該地市在中國區域經濟競技的舞臺上具有一定的地位。2019年度,江蘇省內有近七成地市均位於此列。

再結合當下中國主要城市經濟規模水平和整體城鎮化進程進度,現階段5000億元同樣是中國中等城市經濟規模的一項門檻。經濟體量至今仍無法達到該規模的地市,普遍是在土地面積、人口規模、產業結構、經濟活力等一項或多項指標上存在明顯短板。而以上任何一項城市經濟關鍵指標上的明顯短板,都是影響城市成為區域(副)中心城市的重要阻礙。

而依照去年我們提出的中國城市經濟等級劃分標準,年度地區生產總值達到7000億元,可以視作擁有了進入二線城市的經濟指標門檻。2019年度,江蘇省內共計有蘇州、南京、無錫、南通、常州、徐州6個地市經濟規模超過該標準。事實上,這也正是中國地級市30強的入圍門檻。在波詭雲譎的國內外經濟競爭壓力下,能夠穩定保持在全國地級市頭部10%的陣營,方才能夠保證未來長期經濟發展的穩定性與安全性。

在全國區域經濟增長全面放緩的大背景下,江蘇省內有些地市的發展情況值得我們特別關注,接下來我們會逐一做下介紹。

首先自然是省會南京,近幾年來該市各項經濟數據指標增長,在省內乃至國內表現均十分突出。

在之前的浙江篇中,我們就已經把目光側重點放在了地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數據上,今天我們依舊會重點關注這一指數。根據南京市統計局的最新數據顯示,2019年度,南京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4372元,居長江三角洲地區27城市第五位。

長江三角洲地區27城市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居前三位的城市為:上海市(73615元)、蘇州市(68629元)、杭州市(66068元)。位列第五的南京比第四名的寧波(64886元)尚有514元的差距。

2019年,南京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長8.5%,增幅高於全國平均增幅0.6個百分點;高於全省平均增幅0.3個百分點。

除人均可支配收入數據,南京市在另外兩項經濟數據上同樣表現突出:2019年,南京市GDP繼續保持8%的高速增長,增幅連續11個季度保持8%及以上,位居東部地區GDP過萬億元城市和全省首位;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580億元、增長7.5%,稅佔比86.9%,增速列全省首位。

南通萬億GDP在即,徐州淮海中心地位穩步上升

2019江蘇各市GDP:13市超3千億,蘇州逼近2萬億,南京1.5萬億在即

長期以來,談江蘇必談南京、蘇州、無錫、常州四市。作為江蘇蘇南地區產業結構、經濟實力、基礎建設等各方面最為發達的地區,長期受到外界高度關注,以上地區也是“蘇南模式”的代表地市。

但近兩三年間,江蘇省內另外兩座地市的迅速崛起,同樣開始日益受到大家的關注。沒錯,正是在年度省內經濟規模排行榜上,已與上述四市穿插排列的南通和徐州二市。

這其中特別是南通市,其2019年地區生產總值已經達到近9400億元的水平,有望在2020年收官之時,再次為江蘇省增添一座萬億GDP規模城市。

而徐州,則是過去長期以來相較於規模龐大的常住人口,經濟發展水平明顯落後的淮海地區,未來是否能夠由弱向強的重要區域變量。所以以上兩市,將成為未來江蘇省和整個區域內,長期需要我們關注和研究的對象。

這裡,我們同樣分享一下兩市2019年度的主要相關經濟數據——

南通2019年南通實現地區生產總值9383.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6.2%。

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28.8億元,增長2.7%;第二產業增加值4602.1億元,增長6.9%;第三產業增加值億元4352.5,增長5.7%。全市三次產業結構為4.6:49.0:46.4。

年末全市常住人口731.8萬人,其中,城鎮人口498.4萬人,增長1.6%,城鎮化率達68.1%,比上年提高1個百分點。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320元,比上年增長8.8%,按常住地分,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217元,增長8.4%;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303元,增長8.6%。

全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619.3億元,增長2.2%,其中,稅收收入507.6億元,增長0.7%,稅收佔比82%。稅收收入中,增值稅下降0.9%,改徵增值稅增長7.8%,企業所得稅增長4 %,個人所得稅下降18.7%,契稅增長1.9%。全年一般公共預算支出972.8億元,增長10.9%。

徐州2019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GDP)達到7151.35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6.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682.80億元,增長2.4%;第二產業增加值2886.18億元,增長7.0%;第三產業增加值3582.37億元,增長6.0%。全市人均地區生產總值81138元,比上年增長5.6%。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9.5:40.4:50.1。

年末全市城鎮化率為66.7%,比上年提高1.6個百分點;縣域城鎮化率57.2%,提高2.1個百分點。五縣(市)地區生產總值為3504.97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增長5.6%,總量佔全市比重為49.0%。

年末全市常住人口882.56萬人,比上年末增加2.36萬人,增長0.3%。全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736元,比上年增長8.6%。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215元,增長7.8%;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873元,增長9.2%。

關於南通和徐州兩座冉冉升起的江蘇區域新星城市,我認為兩市有以下的相似之處——

其一,區位優勢顯著。南通市與中國經濟體量最大、現代化水平最高的上海市隔長江相望,直線距離極其接近,伴隨著二城間交通線路的全面打通升級,滬通同城的前景十分值得期待。

而徐州市從古至今都是淮海地區最重要的交通樞紐城市。在徐州周邊,是江蘇、山東、安徽、河南四省。這其中,有兩個是中國經濟規模排名前三的省份,另外兩個則是近幾年來經濟崛起迅速的明星省份。連通蘇魯皖豫四大重要省份,徐州的區位價值同樣突出。

其二,人口規模突出。南通與徐州二市能夠在高手如林的長三角城市群中脫穎而出,擁有較大規模的常住人口,功不可沒。截止2019年末,南通市擁有七百餘萬常住人口,徐州市更是擁有接近九百萬常住人口,這些無疑都是未來兩市經濟規模能夠儘快超過萬億的重要保證。

同時,兩市目前均擁有較大的城鎮化發展潛力。在目前兩市的經濟規模中,還有相當的一部分,是由下轄的縣鎮完成,未來伴隨著各自第三產業的進一步增長,人口加速向城區流動同樣是大勢所趨。

其三,人均收入有待進一步提升。和同期省內經濟發達的寧蘇錫常等地市相比,現階段南通與徐州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均有較大的增長潛力可供提升。這樣一來,對於未來兩市社消數據增長同樣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與二市迅猛發展的經濟齊頭並進的,還有兩市的軌道交通系統。藉著長三角一體化的東風之利,長三角各市將全面形成城際高速鐵路+市內軌道交通全無縫對接的狀態,繼而成為世界範圍內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經濟體量最高的超級城市群。

蘇皖一體化,是長三角一體化的重中之重

2019江蘇各市GDP:13市超3千億,蘇州逼近2萬億,南京1.5萬億在即

在過去我們談江蘇必談長三角。但事實上,作為地區生產總值已近十萬億的超強經濟體,江蘇省內原本的區域格局板塊同樣值得我們關注。

從未來十年的江蘇區域格局來看,揚子江城市群、沿海經濟帶、淮海經濟圈和蘇皖城市圈(南京都市圈),是驅動江蘇省經濟再上一個新臺階的四駕馬車。

當然,對於全域面積10萬餘平方公里,下轄13個地市的江蘇省而言,以上四個區域板塊彼此之間是有機的整體,彼此之間互有覆蓋重疊,但並不絲毫不影響其整體效應。

這裡,我們不妨把上述的四個區域板塊中涉及的江蘇地市,再進行一下回顧——

揚子江城市群:包括南京、鎮江、常州、無錫、蘇州、揚州、泰州、南通,即蘇南五市加蘇中三市等江蘇省內長江兩岸的全部地市。

沿海經濟帶:包括連雲港、鹽城、南通,即江蘇東部濱海的三市。

淮海經濟圈:屬於江蘇省內地市包括徐州、連雲港 、宿遷,即江蘇西北方向部分地區。

蘇皖城市圈(南京都市圈):屬於江蘇省內地市包括南京、鎮江、揚州、淮安,即江蘇西南方向部分地區。

以上四個板塊中,除了東部的沿海經濟帶真正意義上與安徽省沒有直接接壤外,其餘的揚子江城市群、淮海經濟圈和南京都市圈,事實上都是與安徽省直接相連的。

翻開江蘇省的地圖我們可以發現,江蘇省版圖是以一個南北長、東西短,近似平行四邊形的形狀分佈在中國華東地區的。這樣的一個省域形態,意味著江蘇在向東和向西兩個方向上,不僅擁有更長的接壤線,交通成本也明顯更低。

不過比較遺憾的是,受限於地質條件,江蘇省東部海岸線雖長,但可供實際利用的並不多。這也就意味著,向西是江蘇省在對外發展方向上,最重要的一點。

而安徽方面,全省16個地級市中,有近半數與江蘇直接接壤,且兩者之間地勢相對平坦,伴隨著長三角一體化進程的迅速推進,密集的鐵路與公路網,使得蘇皖之間的隔閡越來越少。

所以從這個維度講,安徽未來想要全面融入長三角,必須通過江蘇這一重要通道。而江蘇想要在經濟規模上再上新臺階,同樣需要與安徽進行更深層次的資源對接。

事實上,如果我們能夠跳出過去長期以來的行政區劃思維限制,重新審視江蘇和安徽兩省的行政區劃,或許會有截然不同的收穫——

在中國的34個省級行政區中(含港澳臺),安徽省以14.01萬平方公里的面積排在全國第22位,江蘇省以10.72萬平方公里的面積排在全國第24位,浙江省10.18萬平方公里的面積排在全國第25位,上海市以0.63萬平方公里的面積排在全國第32位。

在蘇浙皖三省中,事實上任何兩省的合計面積,都比多數人想象中更小。舉例來說,江浙兩省面積合計20.9萬平方公里,這一面積體量僅高於陝西省的20.56萬平方公里,低於湖南省的21.18萬平方公里。如果在全國排名的話,也僅能排至第11位。

而蘇皖兩省面積合計24.73萬平方公里,僅略高於廣西的23.76萬平方公里,遠低於雲南的39.41萬平方公里。如果在全國省級行政區排名,排名也不過是第9位。

而目前所謂的長三角全域江浙滬皖三省一市合計面積,也無非是35.54萬平方公里,依舊明顯小於雲南省的39.41萬平方公里。這一方面說明中國國土面積真的十分龐大,許多省份的面積亦是是十分驚人。

另一方面,一些人認為的長三角一市三省的土地面積過大,全域一體化難以形成的觀點,事實上毫無根據可言。長三角城市群的大小和上限不是由目前世界上已經成型的城市群決定的,而是由中國自身的區域經濟發展趨勢決定的。

從當下的種種跡象來看,在條件允許的地區內,淡化行政區劃,弱化戶籍制度,始終都在加速推進。一旦條件完全成熟,超越當下所謂行政區劃的區域經濟“新物種”就會出現。

在區域經濟格局日漸趨於固定的今天,我們十分期待這樣的超級新物種早日誕生,期待其將會對人類的生活帶來全新改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