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孩子”式教育真的好吗?消耗孩子自我意识,警惕配角综合征

大多数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都希望孩子“乖乖听话”,甚至在评判孩子是否是好孩子的标准中,“乖乖听话”也被放在了第一位。

“乖孩子”教育在实际生活中广泛存在,但是父母们不知道的是在“乖孩子”面具下面是一张只会讨好取悦的脸。

蒋方舟年少成名是多少家长眼中的“别人家的孩子”,小时候的她在母亲的引导下表现出了非常优秀的写作天赋,7岁的时候,别的孩子孩子苦恼学习生字,而她却已经开始出版诗集了。

“乖孩子”式教育真的好吗?消耗孩子自我意识,警惕配角综合征


这在当时简直是神童一般的存在,按照现在的话说“她的父母一定是拯救了银河系才能生出这么优秀的女儿!

此后在她的成长中写作占了非常重要的位置,甚至也由此她获得了被清华大学降分录取的资格。

当然“别人家的孩子”从来不会让人失望,在她还在上大学的时候,她就已经成了某著名杂志社的特约编辑,在毕业后更是一跃成为副主编。这对于年纪轻轻的她而言是一种巨大的肯定。于是在25岁的年纪,她就凭借着自己的能力在北京有了属于自己的一套房。

她的母亲成了很多家长追逐的目标,人们希望能够从母亲的身上获得更多的“教育窍门”。

她的母亲坦言,自己在发现孩子没有特别有天赋的兴趣爱好,而自己是一名作家,于是近水楼台地培养了孩子写作方面的才能。再加上自己对于孩子的教育十分严格,“孩子乖乖听话”自然就有了今天的成就。

似乎“乖乖女”的标签成了蒋方舟成长的最佳助力。“父母的话总归没错!”的理念似乎在她的身上得到了印证。

而事实上,人人羡慕的天才作家并非如人们想象的那么快乐。她常常为自己“讨好型人格”感到苦恼。她不敢轻易地拒绝他人的请求,哪怕是自己做起来很困难的事情,她也会勉强自己答应。她最害怕的就是让身边人不开心,甚至他人的不开心根本与自己无关。

“乖孩子”式教育真的好吗?消耗孩子自我意识,警惕配角综合征


从小到大接受的“乖孩子”教育让她把取悦和讨好刻进了骨子里,即便优秀如她也同样会被讨好型人格所困扰,她小心翼翼地掩藏自己的喜好,以此希望换来所有人的喜欢。当然人们也会发现,如今的蒋方舟看起来“叛逆”了许多,在最受关注的时候放下一切去国外留学,选择说出自己内心一直就有的困扰,不担心因此而掉粉。时隔多年她终于学会告别“乖孩子”的标签,努力地去寻找真正的自我。

父母为什么希望孩子可以成为“乖孩子”?

帕萃斯·埃文斯在《不要控制我》一书中讲述了一个生活中很常见的一个故事。

妈妈贝蒂带着女儿去吃冰激凌。橱窗里的冰激凌口味有很多,女儿十分高兴。贝蒂问道“孩子你想吃哪个口味的?”女儿爽快地说“香草味!”

这时贝蒂没有直接给孩子购买香草味的冰激凌,而是说道“我看见了巧克力口味的,那一定很好吃!”

女儿回应:“我还是想吃香草味的!”

贝蒂有些无奈,继续试图说服女儿:“巧克力口味的料更足!”

女儿坚持称“我要吃香草味的!”贝蒂无奈:“你怎么这么固执呢!”

类似这样的场景在生活中时刻上演着,父母不明白眼前的“小人儿”为什么这么固执己见,听不进去他人的想法,于是父母们便迫切地希望孩子可以“乖乖听话,做一个乖孩子!”

父母甚至会为了让孩子变乖而诱导孩子说:“妈妈只喜欢乖孩子!”

“你不乖妈妈就不要你了!”站在父母的角度“乖孩子”教育方式毫无问题,但是从孩子的角度却完全不同了,当父母说孩子固执时,孩子会认为父母更加固执。

在“乖孩子”教育中,父母的掌控欲充斥其中,父母们希望孩子可以“乖乖听话”,减少自己在教育孩子上锁需要花费的时间和心思。

有了“乖孩子”后,父母不必去解释“为什么不可以”,不必浪费唇舌去说服孩子。父母的掌控欲在“乖孩子”面前得到极大的满足,让父母误以为这是自己教育的成效。

“乖孩子”教育真的有教育成效吗?

“乖孩子”式教育真的好吗?消耗孩子自我意识,警惕配角综合征


配角综合征限制了孩子的发展

很多家长会把将孩子教育成“乖孩子”当成教育的目标,但是事实上“乖孩子”并非是完美的。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配角综合征”的概念,这种心理效应指的是在群体中进行角色分配时,有些个体即便具备了领导才能也甘愿当配角。看得出来这是一种对于自己我认知不清的心理状态。

在2016年的时候中青社进行过一项社会调查,2000名受访者中有48.4%的比例人群存在配角综合征。这其中有53.9%的比例人群认为这是父母“乖孩子”教育的后遗症。

消磨孩子的自我意识

父母一味地要求孩子“乖巧”却也在无意中消磨了孩子的自我意识。孩子习惯于接受父母的掌控,习惯于听从父母的安排。

孩子对于自我的认知发生了明显的偏差。孩子无意间对自身进行了自我贬低,自信心发展受到影响。

事实上,甘愿当配角的人除了自信不足外,还存在这刻意讨好的一面。

孩子希望隐藏自己的喜好或者想法,以此来成全他人对自己的愿景。孩子把自己的位置放得很低,存在感薄弱,只有讨好取悦才能让自己觉得更安全。

父母如何给予孩子恰如其分的教育引导?

尊重孩子身上的鲜明个性

“乖孩子”式教育真的好吗?消耗孩子自我意识,警惕配角综合征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一面,这一面也许让孩子看起来不够“乖”,但是父母不能因为这与自己的预期不同而选择压制或者强势地进行纠正。尊重孩子身上的个性化,乖不乖的不重要,孩子作为独立个体被认同很重要。

倾听孩子的想法,不随意贴标签

很多父母会给孩子身上贴上很多“自以为是”的标签,自以为很了解孩子的父母其实并不如自己所想的那般了解。倾听孩子的想法为父母找到了走进孩子内心的途径,也让孩子有了自由成长的可能。

给予孩子适当的选择权

父母有必要收敛自己的掌控,让孩子有选择的权利,孩子有机会去选择走进自己喜欢的,远离自己讨厌的任何事物。正如心理学家所说“一个人只能为他人指路,却不能替他人走路。”父母有必要把适当的选择权交还到孩子手中。

小结

“乖孩子”式教育真的好吗?消耗孩子自我意识,警惕配角综合征


父母别把孩子当成是自己手中的牵线木偶,父母有必要认识到自己的认知也存在局限。

不要让孩子带着面具生活,让孩子拥有更宽松的成长氛围。大家对于“乖孩子”教育有哪些看法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