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孩子”的教育体制是把枷锁,父母不能禁锢孩子的思想的行为

5岁的孩子,懵懂呢,等再大点儿就懂事了;10岁的孩子,玩心重,再长长就听话了;15岁的孩子,叛逆呢,等过了这一段儿就安生了……当很多父母度日如年地期盼着孩子“不淘”的时候,另外的一些父母却不得不与自家的“乖”孩子细数着“不淘气”的“七宗罪”。

“乖孩子”的教育体制是把枷锁,父母不能禁锢孩子的思想的行为

罪行一,没有创造力

经验证明,淘气的孩子往往比老实的孩子更有创造力。其原因就是淘气孩子接触面广,在摸爬滚打中,大脑受到的刺激也比较多,孩子的智能也因此被激发。而老实孩子在父母规矩的制约之下,顺从并迎合于父母的需求与思想,孩子的创造力也在这一迎一合中被抹杀。据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教育心理学主任托伦斯研究,创造力高的儿童多数具有三个让人讨厌的特点:

1.顽皮、淘气、荒唐和放荡不羁;

2.作为时逾常规;

3.处事不固执,较幽默,但难免带有嬉戏态度。

在中国古代,就将“管而不死、活而不乱”作为家庭教育的最高境界。适当给孩子一些“不听话度”,是对孩子创造思维和创造欲望的保护。

“乖孩子”的教育体制是把枷锁,父母不能禁锢孩子的思想的行为

罪行二,不勇敢

对于勇敢的培养,是家庭教育中很重要的一笔。这里的勇敢包含着很多方面的要素,比如敢想、敢说、敢做、遇事果敢。老实孩子在“听话是优点”的教育体系下,自由成为了一种想象和奢望,在习惯于跟随着父母的脚步和思想行事后,勇敢的精神被彻头彻尾的保护所遮盖,不会出手,也不敢出手。乖宝宝不知道蜈蚣到底有多少条腿,即使父母把那个数字作为常识告诉了他,他也不会记忆深刻,因为他不敢亲自去数;乖宝宝不知道父母的理论是对是错,因为他们从来都不敢按着自己的想法去行事;乖宝宝不知道探究的感觉,因为他们的勇气只到浅尝为止。

“乖孩子”的教育体制是把枷锁,父母不能禁锢孩子的思想的行为

罪行三,不执著

美国科学家福克曼说:固执与执著两者的区别非常微妙,如果你的想法成功了,每个人都说你非常执著、坚持不懈;如果你没有成功,人们就说你固执、顽固不化。在西方的教育体系中,孩子“固执”是被允许的,也许里面可能有执著的幼苗。在乖宝宝的体系中,他们被父母付出才有收获的训导潜移默化,果敢的缺失也使得他们缺乏将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进行到底的勇气,父母带有抱怨性的一警或是一句阻止的话语就会将他们饶有兴趣的行动变为浅尝辄止。不是孩子没有毅力,只是很久没有固执过,忘记了执著的感觉和意义。

“乖孩子”的教育体制是把枷锁,父母不能禁锢孩子的思想的行为

罪行四,缺乏想象力

想象力是孩子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是上天赋予孩子的一种极其重要的品质,在孩子幼小的心灵对世界还不能充分了解的时候,想象力便帮助他们寻找着很多问题的答案,这种天赋的能力让孩子的思维不受世俗和陈规陋习的影响,思想的触角畅通无阻地深入到大人智慧难以触及的任何一个角落。倘若孩子的想象力没有随着成长被一些因素所泯灭的话,那么,想象力会在那些健康的个性中生根、发芽、苯茂,成长为纷至奋来的灵感和自由的思维,这些要素,不仅是一个人发展的动力,也是建筑、艺术、文学等人类文明繁荣昌盛的源泉。

“乖孩子”的教育体制是把枷锁,父母不能禁锢孩子的思想的行为

孩子的想象力是与他的思想自由密切相关的,一旦思想的翅膀被折断,一旦将父母的思想移植过来并被将其作为自己的思想去传承,想象力的勃发也随之停滞。创造是艰难的,但消灭却是信手拈来。也许就是你对孩子-个想法的评价、对孩子一种探索的限制,那种奇妙而又可贵的想象力,便这样轻易地被扼杀掉了。

“乖孩子”的教育体制是把枷锁,父母不能禁锢孩子的思想的行为

罪行五,缺乏社交能力

在乖宝宝的生活中,被“放逐”的状态绝对不会存在,父母们特别是独生子女的父母怕孩子出门被欺负,怕孩子外出学坏,怕孩子外出游玩耽误学习时间,怕其他孩子上门玩弄脏了居室,因此,乖宝宝们被严守在家,不敢出门也不会出门。他的社会里只有父母和自己,交往能力也随着停滞不前。

“乖孩子”的教育体制是把枷锁,父母不能禁锢孩子的思想的行为

罪行六,缺乏自信

自信来源于成功。孩子从生下来就开始了学习与探索,从活动自己身体、抓住一个东西,到放开父母手臂摇摇晃晃迈出步伐、某个清晨突然发出让人惊喜的话语,这每一个进步,都是对自己的肯定,自信随着身体的成长一同增强。在乖孩子的世界里,大人们不能容忍孩子摔跤,不会接受他落后于人,不准孩子按着自己的步伐行事,因此,失败的压力被加倍放大,体会成功的机会却被一再打压。自身散发出的自信寥寥无几,全部的自信只能从父母的赞扬或褒奖中获取,虽然亮得炫目,但对于孩子的成长需求来说,还是少得可怜。

“乖孩子”的教育体制是把枷锁,父母不能禁锢孩子的思想的行为

罪行七,没有质疑精神

美国总统尼克松在他的《领袖们》一书中对中国的教育制度做出如下评判:可以为群众提供很好的教育,但却失去了中国的达尔文和爱因斯坦。因为中国的教育制度过分强调每个人要样样都好,样样搞统一,从小把他们训练得十分驯服,不允许有独立见解,更不允许有爱因斯坦称的“离经叛道”,这样只能培养出守业型人才。父母要真心热爱创造型孩子,就不要责备孩子,不要用传统的观点把孩子训成“小老头”。

“乖孩子”的教育体制是把枷锁,父母不能禁锢孩子的思想的行为

乖孩子的教育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下又加上了父母意志这个枷锁,双重桎梏,质疑的源泉和勇气被压制,父母、老师的权威使得他们的评判和训导成了皇帝圣旨,神圣得不容去打破。质疑精神就在这样的氛围中悄然退场。

感谢大家的耐心阅读,今天就聊到这里,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讨论,转发,点赞,记得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