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熊孩子”?学会“一点三维度”,让他变成“乖孩子”


家有“熊孩子”?学会“一点三维度”,让他变成“乖孩子”

随着2015年二胎政策开放至今,已经过去了5个年头,得益于这个政策的第一批独具破坏力的熊孩子,如今也到了能“大发神威”的年纪。

  • 一名四年级熊孩子突然猛推一名孕妇,理由竟然是,“我看电视上孕妇摔了会流产,我想看看是不是真的”。
  • 一小区高空突然落下14个灭火器和一辆自行车,险些殃及行人,背后的肇事者竟然是两个不到10岁的孩子。
  • 16岁少年观看直播,为了给喜欢的主播打赏礼物,将家长的200万人民币一刷而尽,可谓一掷千金。


家有“熊孩子”?学会“一点三维度”,让他变成“乖孩子”

这一个个触目惊心的案例时常发生,那作为爸爸妈妈哥哥姐姐的我们,如何才能管好家里这个“小祖宗”,让他摆脱熊孩子的称号呢?

有人说,由着孩子吧,他还小呢,等长大了就什么都懂了,也有人说,棍棒之下出孝子,只有严加管教,才能让他变成乖孩子。

其实这两种方法各有利弊,但又都过于极端。要想知道如何教育孩子,首先要知道熊孩子为什么会“熊”。

我将从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认知局限三个维度进行分析。

家有“熊孩子”?学会“一点三维度”,让他变成“乖孩子”

1. 孩子的生理发育不成熟导致自制力较差

孩子在成长阶段,自我控制能力较差,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意愿,其实这并不是孩子不懂事,而是这个年龄固有的特性。处于发育阶段的孩子,生理发育不成熟,神经纤维不完善,神经的兴奋略大于神经的抑制。这种情况是非常正常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自控力也会越来越强

家有“熊孩子”?学会“一点三维度”,让他变成“乖孩子”


家有“熊孩子”?学会“一点三维度”,让他变成“乖孩子”

2. 孩子在心理上渴望被关注

我们时常看到孩子无缘无故的发脾气,大声尖叫,摔东西,沉默,甚至是伤害自己。这些现象,都是为了得到他人的关注,换来家长的一句,你还好吗,我可以帮助你吗?

然而我们看到大多数 家长的解决方式往往是,你这孩子,又犯什么神经?怎么这么不懂事?

希望家长们能明白,就算是成年人也渴望被花团锦簇的赞美拥护,孩子只是想要一句问候,我们应该多给予他们关注,不要让孩子觉得自己被冷落,被忽视了

家有“熊孩子”?学会“一点三维度”,让他变成“乖孩子”


家有“熊孩子”?学会“一点三维度”,让他变成“乖孩子”

3. 孩子在心理上常以自我为中心

我们常常看到,在超市为了买想要的玩具而躺在地上大哭大闹的,早上喊着起床但是就是不起的,你说让写作业就偏偏不写的。总之就是,只考虑自己,软硬不吃。

这种表现通常会让家长火冒三丈,恨不得一打而后快。

但是这时候家长们一定要明白,这不是孩子故意找茬,挑衅家长,而是孩子自我意识正在发展的表现。我们应该正确的引导,而不是一昧的打压。

家有“熊孩子”?学会“一点三维度”,让他变成“乖孩子”


家有“熊孩子”?学会“一点三维度”,让他变成“乖孩子”

4. 孩子对社会的认知有局限

这点很容易理解,孩子的社会阅历较少,人生经历较少,对很多社会即层的规则毫无了解,不知道哪些事情是该做的,哪些事情是不该做的,就像那个往钢琴上倒水的孩子,他大概不知道钢琴是什么,值多少钱,做出这件事情会造成什么后果,需要承担什么样的责任。

这些东西都需要我们做家长的去正确的引导孩子,而不是放纵与袒护

家有“熊孩子”?学会“一点三维度”,让他变成“乖孩子”

知道了这些,我们只需要在严加管教和溺爱放纵之间寻找个适合孩子的平衡点,并努力做到如下几点,那么从“熊孩子”到“乖孩子”的蜕变就指日可待了!

家有“熊孩子”?学会“一点三维度”,让他变成“乖孩子”

生理维度上,保证孩子正常发育所需的营养和运动量

处在发育时期的孩子对营养的全面性,充足性要求较高,家长要注意在饮食上合理搭配,不可营养过剩更不能营养不良。

1. 食品摄入要多样化,摄入量充足而且合理

主食副食粗细搭配,荤素做到3荤7素的黄金比例,干(饼类,干米饭类)湿(水果,蔬菜)食品合理搭配。适量搭配豆类奶类,保证钙质的摄入。

2.餐饮频率要合理,遵从少量多次的原则

  • 早饭:减少油炸类食品的食用,豆浆,鸡蛋,燕麦,牛奶等为主。
  • 午饭:荤素结合,鱼肉鸡肉猪肉皆可,合理搭配各种蔬菜。
  • 晚餐:早吃少吃,晚餐后可食用适量水果酸奶,不宜喝牛奶。

3. 适宜的运动量有助于孩子健康成长

适当的运动可以刺激身体分泌兴奋激素,调整精神状态,促进骨骼生长,增强身体协调性,增强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所以运动对孩子来说必不可少!

家有“熊孩子”?学会“一点三维度”,让他变成“乖孩子”

心理维度上,有以下四点要注意

1. 不要过度管制,让孩子心理上承受过多压力

现在的家长都想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给孩子提出了各种高要求,报了各种辅导班,家长的出发点是没错的,但是这种方式,容易对孩子形成过度管制,还可能让孩子做出某些过激行为

  • 2017年9月,15岁神童校园跳楼自杀留下遗书,”我恨你们,我要自杀,不要救我,把我的作业都撕了吧!”
  • 2017年,2月9日,池州市一名16岁的少年,因寒假作业未完成就跳湖自杀,后因恐惧自行游上岸,随后又欲跳楼自杀。所幸,一名民警目睹此景,不顾危险将其死死抓住。
  • 电影《银河补习班》中教导主任闫主任对自己的孩子过于苛刻,一次小小的考试失利他都不能接受,最终导致孩子患上严重的精神疾病。

所以作为家长,我们可以适当的给孩子定目标,给他们一定的鼓励,但不能强迫他们去完成,更不能给他们过大的压力和威胁。

家有“熊孩子”?学会“一点三维度”,让他变成“乖孩子”

2. 尊重孩子正常的兴趣爱好,让孩子感觉到被爱

俗话说,“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在兴趣的引导下,孩子的成长往往会事半功倍

  • 家住北京的刘蕴英的孩子第一年高考611分,离清华只差10分,孩子想复读,母亲尊重他的选择,并告诉他尽力就好,最终孩子如愿以偿。她家家庭拮据,教育孩子没什么技巧,但父母要求自己必须做到的,就是尊重。
  • 著名演员,导演赵薇当年师范大学毕业,可以说获得了那个年代的铁饭碗,但她想要从事演艺,她的父母没有阻拦,支持她的梦想,才有了家喻户晓的《还珠格格》小燕子,《情深深雨蒙蒙》那个依萍。

可见父母在孩子一生的发展中扮演着多么重要的角色,所以孩子如果有什么兴趣爱好,只要不违背法律法规和道德底线,父母都应该给予一定的支持。

家有“熊孩子”?学会“一点三维度”,让他变成“乖孩子”

3. 给孩子更多陪伴,让孩子内心不孤独

常言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童年时期是孩子心理和生理高速发展的重要时期,期间需要父母大量的陪同和耐心的引导,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就清晰的反映了陪伴对于孩子的重要性。

  1. 没有父母陪伴,心事难以倾诉的孤独感
  2. 缺乏父母鼓励和引导,从而产生不自信的焦虑感
  3. 没有父母保护,作为后盾的自卑感
  4. 家庭不完整,只有老人在身边,安全感大打折扣

这是缺乏父母陪伴的孩子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造成的创伤常常会伴随孩子一生,影响他一生的生活甚至是下一代孩子。

家有“熊孩子”?学会“一点三维度”,让他变成“乖孩子”

4.一碗水端平,让孩子内心感受到平等

现如今,许多家庭还有重男轻女的思想,父母总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常常语言行为上会不经意间凌驾在孩子之上。

著名考研英语老师,韦林文化创始人朱伟,犯错了会蹲下来跟孩子保持平视,并道歉,爸爸是第一次当爸爸,做的不对了,你可以原谅爸爸这次错误吗,爸爸下次不会再犯了。

“去把杯子拿来”,和“可以帮爸爸把被子拿过来吗”,再加一句谢谢。这两句话完成的是同一件事,但给人的感觉完全不同,希望家长在与孩子交流的过程中,尽量使用第二种句式,让孩子感受到足够的平等。

家有“熊孩子”?学会“一点三维度”,让他变成“乖孩子”

认知维度上,应尽力提高孩子对社会的认识

作为家长,有责任有义务让孩子获取认识这个社会的机会。

  1. 见识和认知,是在实践中增长的。在自己的经济能力许可的范围内,尽可能的带孩子去旅游,为他讲解遇到的新鲜的人和事,一起写一份旅游感想。带孩子出去实践,扩大视野,是家里任何玩具、画册、游戏机都比不了的。
  2. 家庭教育上,家长要给孩子培养,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做事有规划的基本思想,教会孩子基础的理财知识和法律知识。多方向多维度发展。日积月累下去,他还怎么会“熊”呢?


家有“熊孩子”?学会“一点三维度”,让他变成“乖孩子”


家有“熊孩子”?学会“一点三维度”,让他变成“乖孩子”

结语: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每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是一张纯洁的白纸,没有哪个孩子是天生的“熊”,有的只是父母和周边环境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要尊重孩子,陪伴孩子,给孩子自由的空间和时间,正确的引导他们认识社会和生活的规则教育孩子是一场持久战,希望每个家长都能从“一个平衡点,三个维度”里学到有用的东西,仅愿每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为栋梁之才,各位,我们共同努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