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過後,不得不思考學習的未來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不折不扣的成為了2020年第一隻黑天鵝。它將我們所有的計劃全部打亂。很多媒體人紛紛撰稿,認為疫情過後很多行業不得不去思考轉型,甚至要接受重新洗牌的殘酷現實。這隻黑天鵝對於教育來說,或許是信息時代全面擁抱線上學習這一學習方式的開端,關於學習的變革就在眼前,因為未來已經到來!

未來社會是什麼樣的?

早在2017年,美國《紐約客》雜誌中的一期的封面就已經宣告:今天人類正在步入一個全面的信息時代,或者我們叫做“互聯網+人工智能”的時代。我們可以看一下,人類社會各個領域中的發生的標誌性事件:

交通領域:無人駕駛汽車已經出現。

醫療:智能診斷和智能治療,線上私人醫生的出現。

文藝:機器人寫詩、繪畫。

競技:阿爾法狗大勝韓國九段李世石

社會:首例機器人公民“索菲亞”橫空出世

教育:各種網絡直播平臺異軍突起

在應對這次疫情的過程中,我們也可以看到,相關部門利用大數據系統,準確的進行了數據分析,掌握了春運過程中人口流動的規模以及方向,嚴防疫情進一步擴散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這一系列的社會變革讓我們不得不去思考未來教育將何去何從,未來我們該如何學習才能應對這場深刻的社會變革。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比較與國際教育研究所所長王素研究員認為未來的學習方式是體驗式學習、遊戲化學習、項目式學習、基於場所的學習。要給學生提供真實世界的學習,才能真正實現個性化的學習。

面對未來學習的變革的趨勢,我們準備好了嗎?

一、學習者

這裡的學習者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學生,而是指的是包括學生在內的,教師和父母。

芬蘭教育專家佩烏拉(PekkaPeura)曾在主題為《芬蘭個性化學習與評價理念及模式》的演講中強調:教師首先要成為一個學習者,並且要學習如何更好地教學。教師的身份要從傳統的教授者,轉變為孩子學習活動發生前的資源設計和開發者,學習活動發生過程中的夥伴,是合作者,學習活動結束後學習效果的診斷者和個性化反饋者。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也需要跟孩子一起擁抱這個隨時都處在變革中的社會,否則將會在與孩子的溝通中會不斷地發現自己已經沒辦法與孩子交流,更談不上分享已經逐步被淘汰了的所謂學習經驗。對話平臺不對等,父母將不斷地受挫。

作為學習者主體的孩子,要學會和適應通過合作的方式,利用你身邊所有能夠利用的資源(包括具體的人,物),去解決真實存在問題。作為未來社會的構建者,要為自己而學,做學習的主人。舉一個例子,哪怕就是玩手機遊戲,也要思考遊戲背後運行的邏輯,以及它能吸引眾多玩家的優勢是什麼?如果你來設計一款受歡迎的遊戲,你會如何設計,需要什麼支持?你潛在的風險是什麼?如何破除潛在的風險?

二、學習資源

互聯網時代,時空差異已經不足成為學習者的學習鴻溝。線上課程資源多到“氾濫成災”,這就需要學習者中的老師和父母有較強的資源篩選意識和資源篩選能力,給孩子提供孩子真正需要的線上學習資源,以免浪費互聯網時代最為寶貴的學習者的時間和精力。

另外,互聯網時代中,不代表傳統的學習方式就會被淘汰。相反,線下的學習資源會更加凸顯它的應用價值。比如,各種學習實踐基地。孩子們需要真實的去體驗他們所學知識的實踐價值,這樣才能激發他們更加充足的學習動機。像移動教室這樣的學習理念將會更加受到重視。

三、學習方式

如上所說,互聯網時代下的社會變革並不意味著線下學習將被淘汰,學校教育將會繼續存在。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傳統講授式的學習方式,將不復存在。PBL則會成為學校教育中的一個重要學習方式,學校為孩子們提供進入社會前的“實踐場”,儘可能的讓孩子體驗到真實的世界,解決真實世界中碰到的真實的問題。項目式學習不是一種課程,而是未來教育發展的一個趨勢和理念。我們除了關注學習者的學習結果之外,我們更重要的是要關注學習者整個的學習過程。努力讓這個過程可視化將是我們未來繼續努力的方向。

另外,線上學習將是線下學習的重要夥伴,相互間取長補短,相得益彰。“OMO”線上和線下相結合,開展混合式學習將會最大化實現學習者的學習效益

四、學習評價

很多年前,人們就意識到單一的標準化考試已經不能夠選拔出適應未來社會發展所需要的人才,然而現行的標準化考試相對公平性讓改革者在沒有找到更好的替代方式前很難放棄。

美國教育研究者託尼·瓦格納提出了勳章制度代替考試製度。簡單來說,其實就是關注學習者整個求學過程當中的全部過程性表現,考察學習者是否具備批判性思維、協作、溝通和創造性問題解決等關鍵能力,適時給予勳章的記錄。在評價主體方面,不僅僅是學校,還包括學習者所在社區,評價方式方面比如寫分析性文學評論文章、社會研究報告、原創科學實驗、高等數學應用等等。

總而言之,互聯網時代下,人類創造的知識以及應用知識所帶來的進步是以往任何時代所無法比擬的,與此同時,互聯網時代下人類社會的生存方式的變化的速度,也是以往任何一個時代所無法企及的。未來社會已經到來,顯然我們不能固守傳統的學習方式,止步不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