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志成城戰疫有我#防疫科普作品選登——做好情緒管理,打贏“抗疫”心理戰——青少年防疫心理健康知識科普

做好心理防護,是從容應對疫情的重要一環。瞭解突發疫情可能帶來的應激心理反應及其應對方式,有助於我們更好地進行心理調適。在使用戴口罩、勤洗手這些防病毒的科學措施外,也為自己戴好心靈口罩。

危機事件中應激心理反應的功能性

心理學的科學研究表明,重大的突發事件發生之後,人們會產生一定程度的反應。輕度的應激反應是我們應對危機事件的正常反應,而且這些情緒對於我們應對危機事件具有功能性。

以此次疫情為例,首先,由於這種病毒具有高度傳染性,很容易在人群中引發緊張情緒。而適當的焦慮情緒有助於我們重視疫情風險,提高警惕,積極採取各種防護措施。其次,關於疫情發展、疫區人民生活,以及患病病例的新聞報道很容易讓人感同身受,產生同情、難過,甚至憤怒的情緒。這些情緒有助於我們行動起來,積極伸出援手,發揮自己的力量來參與到抗擊疫情的戰鬥中。最後,當前的防控措施導致我們的生活與往常不太一樣,在家隔離的時候也會容易讓人產生無聊、苦悶等不適應的感覺。這些不適應的感覺促使我們及時調整自己的狀態,重塑日常生活。

因此,如果你短暫地出現了焦慮、恐懼、壓抑、抑鬱、憤怒等不良情緒,請不要驚慌,這是我們在面臨“疫情”這一突發重大危機事件時的正常反應。

#眾志成城戰疫有我#防疫科普作品選登——做好情緒管理,打贏“抗疫”心理戰——青少年防疫心理健康知識科普

過度反應的身心損害

但是,如果出現持續時間較長或者強度較高的應激反應,就會危害到身體健康、影響正常的生活。比如,在情緒上可能會持續焦慮、恐懼、抑鬱、煩躁、容易激怒;在認知上可能出現明顯地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災難化思維;在生理上可能出現食慾下降、睡眠變差及其他軀體化疾病表現;在行為上可能會出現長時間關注疫情的進展消息、反覆測量體溫、社交回避等現象。當出現以上情況,就提醒我們需要進行心理自助或求助。

應激事件後的心理調適

1.順其自然,接納自己的情緒。就像前面提到的,當前疫情形勢嚴峻,難免會讓人產生焦慮、抑鬱等不良情緒。適度的消極情緒是有一定積極意義的,它們讓我們產生足夠的能量和動力去遠離威脅或戰勝困難。要允許自己有正常的消極情緒反應,不苛求自己要全然平靜或積極樂觀。

2.傾訴。向家人和朋友傾訴自己的焦慮不安,或是用書寫文字的形式記錄下自己感受,這些都是有效的方式。當有一些消極情緒自己不能排解時,要和家人積極溝通。對於青少年而言,同伴是特殊的情緒支持。儘管同學們都“宅”在家中,但是仍然要保持朋友之間的情感交流,特別是相互的鼓勵和樂觀情緒的傳達。

3.放鬆。放鬆的方法很多,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閱讀、聽音樂、繪畫,以及其他的興趣愛好都可以幫助我們放鬆心情。另外,有一些簡單可行的放鬆訓練,例如呼吸放鬆、肌肉放鬆、冥想等都可以達到緩解焦慮的目的。

#眾志成城戰疫有我#防疫科普作品選登——做好情緒管理,打贏“抗疫”心理戰——青少年防疫心理健康知識科普

4.保持正常的生活作息。維持正常的生活作息是處理危機的必要條件。生活的規律感可以帶給人心理的穩定感和安全感。由於疫情帶來的生活變化,可能會讓你有些不知所措,這個時候應當請家長幫忙一起制定和調整假期的作息計劃,安排正常的學習、體育鍛煉、休息和娛樂時間。有更多的時間在家,也是提高家務能力的好機會。

5.充分利用網絡學習資源,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對於高年級的學生,尤其是擔心耽擱學習進度的同學,要把這些擔心轉化成學習行動。而且換個角度來講,這些自主學習的機會有助於發現更加適合自己的學習策略。學習的投入感和成就感也有助於緩解疫情帶來的消極情緒影響。

6. 樹立正確的求助意識。正視心理健康需求,樹立“求助是強者的表現”的信念。目前已有多所高校和社會心理服務機構提供了公益的心理援助。在關注疫情發展的同時,請更多地瞭解心理健康服務的網絡資源和電話資源。如果持續存在強烈的心理應激反應,請及時尋求專業幫助。



#眾志成城戰疫有我#防疫科普作品選登——做好情緒管理,打贏“抗疫”心理戰——青少年防疫心理健康知識科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