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尚皇帝的北伐之路

南朝的第三個小朝廷是梁朝,史稱蕭梁,開國君主是梁武帝蕭衍,他早先就是南齊與北魏交戰時在義陽前線主動請戰的那位黃門侍郎。梁武帝吸取宋、齊兩朝因內亂導致速亡的教訓,針對宋、齊兩朝的弊病採取了許多改善措施,因而梁武帝蕭衍在位長達四十八年(公元502—549年),梁武帝在位期間,與北魏長期處於戰爭狀態。

和尚皇帝的北伐之路

梁武帝蕭衍篡齊建梁前夕,南齊的王公舊臣中有兩個人投降了北魏。一個是東昏侯蕭寶卷的同母弟弟蕭寶寅,先後封南齊建安郡王、鄱陽王,蕭衍計殺齊明帝諸子時,蕭寶寅投奔了北魏。

另一個是南齊冠軍將軍陳伯之,他目不識丁,蕭衍篡齊建梁之初,他歸順蕭衍。後經人挑撥,起兵反叛蕭衍,兵敗,也投降了北魏。蕭衍篡齊建梁後,北魏宣武帝元恪(元宏次子)在蕭寶寅、陳伯之兩人的共同請求下,舉兵南征伐梁。

北魏首次伐梁,從淮南、義陽(今河南信陽)兩個方向發動進攻。

淮南方向由任城王元澄(拓跋澄)統領,率魏將黨宗法、傅豎眼、王神念等,於蕭衍建梁稱帝的當年,即蕭梁天監元年(公元502年)十月,從壽陽出發,對梁朝發動扇面形進攻。西起今安徽霍山縣,東至今江蘇盱眙以西,南至今安徽含山以東的潁川、關要、東關、小峴、大峴、淮陵、九山等梁朝淮水沿線的各個防禦要點。一直攻至阜陵(今安徽全椒縣東十五里)。但北魏軍軍糧斷供,退兵。南梁阜陵守將馮道根追擊北魏高祖珍,得勝而歸。馮道根原為南梁州刺史(治所在漢中安康),因這次戰功,改任為豫州刺史。

和尚皇帝的北伐之路

南朝蕭梁天監三年(公元504年)年初,北魏軍對淮南方向發動了第二波攻勢,主要目標奪取淮南戰略要地鍾離。這時梁軍也採取攻勢行動,梁武帝派將軍姜慶真領兵突襲壽陽,魏軍猝不及防。北魏任城王元澄的太妃孟氏,臨危不亂,領兵守城;南齊投降北魏的蕭寶寅也領兵來援,合力將姜慶真擊退。

二月中旬,北魏軍在元澄指揮下對鍾離發動攻勢。梁武帝派冠軍將軍張惠紹領兵五千往鍾離送糧,北魏元澄派平遠將軍劉思祖攔截,張惠紹被俘,士兵全部被殺。

至三月下旬,元澄仍然沒有攻下鍾離。南方雨季即將來臨,北魏宣武帝元恪下詔催促元澄加強進攻。

四月初,鍾離地區突降暴雨,淮水陡漲,梁軍舟師大舉出動猛攻魏軍,被殲四千餘人,元澄敗退壽陽。元澄因這次失敗,被削去開府儀同三司,降爵三級。

義陽方向,蕭梁天監元年(公元502年)八月,北魏鎮南將軍元英向義陽發動進攻。蕭梁司州刺史蔡道恭鎮守義陽,頑強抗擊北魏軍。元英指揮北魏軍築圍、挖地道、造梯登城,一計又一計,都被蔡道恭所破。元英眼看義陽一時難以攻下,留下一部分兵力繼續攻城,分出部分兵力南下,去攻西陽、夏口。義陽之戰仍在繼續。

和尚皇帝的北伐之路

蕭梁天監三年(公元504年)二月,梁武帝派遣平西將軍曹景宗、後將軍王僧炳等率步騎三萬馳援義陽,被北魏軍打敗。恰在這時,蕭梁蔡道恭在義陽城中病死,由他的堂弟驍騎將軍蔡靈恩接替指揮。北魏軍加強了對義陽的攻勢。梁武帝又派寧朔將軍馬仙琕馳援義陽。馬仙琕作戰勇敢,一日三戰,兒子戰死,屢敗屢戰,終於不敵,敗退。蔡靈恩堅守到八月中旬糧盡,出城向北魏軍投降。北魏元英以前曾因吃敗仗罷官削職,這次因攻克義陽有功,被晉封為中山王。此後,南朝蕭梁將司州治所從義陽南移至今湖北孝感,後又移至安陸,改稱南司州。

從此以後,蕭梁、北魏進入長期戰爭狀態,持續長達二十餘年。

北魏再次南征伐梁:南朝蕭梁天監六年(公元507年)正月,北魏元英與部將楊大眼率軍十萬向鍾離發動進攻。蕭梁守將昌義之率三千人守城,頑強抵抗。二月,梁武帝調名將韋睿從合肥救鍾離。三月,韋睿和曹景宗利用淮水暴漲,出動舟師大敗北魏軍。北魏軍溺死陣亡各十餘萬,梁俘北魏軍五萬,繳獲糧秣、物資、牛馬無數。鍾離之圍解除,遏制住了北魏軍的進攻勢頭。

和尚皇帝的北伐之路

天監七年(公元508年),北魏郢州(治今河南信陽)、豫州(治今河南汝陽)各地守將紛紛向梁軍投降;從懸瓠到安陸,北魏只保住了義陽一城。天監八年(公元509年),北魏元英從義陽進兵南下,在今豫、鄂交界一線攻下三關(武陽關、平靖關、黃峴關)。

蕭梁派名將韋睿率援軍至安陸,築城垣、挖深塹、壘戰樓,加強防禦,頂住了敵人。北魏元英得悉韋睿到安陸,不敢再貿然南進。韋睿瘦弱得馬都不能騎,他統兵作戰卻厲害得很,部將服他,士兵敬他,敵人怕他。北魏軍隊不怕別人,就怕韋睿,稱他為“韋虎”。一位將軍,能以戰場上打出來的聲威得到敵人尊敬,這是最高的獎賞。

天監十四年(公元515年)正月,北魏宣武帝元恪駕崩。太子元詡(拓跋詡)繼位,年六歲,是為孝明帝,胡太后臨朝稱制。任城王元澄把持朝政,召回攻蜀魏軍。天監十五年(公元516年)四月,梁朝築成鍾離浮山堰,長九里,高二十丈。引水灌壽陽,城壞,洪水氾濫數百里。北魏在八公山南筑魏昌城。

九月,淮河流域大雨,淮水暴漲,堰塌,造成嚴重水災,沿淮十餘萬口被衝入大海。北魏北方六鎮戍卒困苦不堪,難以生存,出現不穩定跡象,元澄建議採取相應措施,臨朝稱制的胡太后不聽。不久,北魏爆發北方六鎮起義,這是北魏迅速走向衰敗的重要標誌。梁朝乘亂北伐攻魏:南朝蕭梁普通五年(公元524年),北魏各地起義蜂起。梁武帝乘機出兵攻魏。梁軍屢勝。但是,北魏沿淮水一線的壽陽、渦陽、淮陽三個重要戰略據點卻一直攻不下來。西線,圍攻郢州近百天也未攻下,北魏援軍已至,梁軍退兵。

普通六年(公元525年),北魏徐州刺史元法僧(拓跋法僧)在彭城稱帝,北魏派兵來攻,元法僧投降梁朝,梁朝得到彭城。梁軍攻克新蔡、鄭城,附近小城紛紛投降歸梁。北魏拓跋琛領兵攻壽陽,大敗。梁武帝派皇子蕭綜進駐彭城。蕭綜一直懷疑自己是東昏侯的兒子,突然背叛梁武帝,投降北魏,彭城得而復失。

蕭梁大通三年(公元529年),陳慶之領兵攻陷河南全境,北魏派元天穆來攻,大敗而退。陳慶之僅帶七千兵,經四十七戰,取三十二城,每戰必勝,在戰爭史上少有。

和尚皇帝的北伐之路


北魏依靠山西起家的契胡族首領、北魏遊擊將軍爾朱榮,鎮壓了北方六鎮起義,然後南下向梁軍發動進攻。陳慶之得不到任何增援,由大勝迅速轉變為大敗,全軍覆沒。陳慶之最後削髮化裝成僧人,隻身回到建康。

史書中記錄下了他留下的最後一句話:“吾始以為大江以北皆戎狄之鄉,比至洛陽,乃知衣冠人物盡在中原,非江東所及也,奈何輕之?”陳慶之的反思是深刻的,他對南朝的前途再不抱什麼希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