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北伐困局:為何四取洛陽卻都功敗垂成?寒門豪門皇室互相齟齬

導讀:公元317年,西晉滅亡,皇族司馬睿經由以王導為首的朝臣擁戴,在建康正式稱帝,建立了東晉。東晉國祚長達一百零三年,期間曾多次組織北伐,並數次奪回洛陽,讓人看到了驅逐胡族、還於舊都的希望,然而每次北伐到最後都功敗垂成。終東晉一朝,其勢力範圍始終龜縮在江南一隅。在令人惋惜之餘,我們也不得不深思:東晉到底是如何做到白白錯失了那麼多次好機會的?深究起來,原因有豪門的掣肘,有皇室的無能,也有寒門的野望。

東晉北伐困局:為何四取洛陽卻都功敗垂成?寒門豪門皇室互相齟齬

偏安江南的東晉

寒門的野望:要北伐還是權力?

東晉政局有這麼一個現象:力主北伐的,往往是寒門出身,而力主苟安的,則大多為豪門世族。因此在分析東晉北伐為什麼失敗時,許多人往往會簡單地歸咎於豪門偏安江南、不思進取的態度和行為上。但這未免有些以偏概全了,仔細分析東晉數次北伐失敗的因果,我們會發現:北伐失敗,也有寒門將帥自身心思作祟的因素在內。

按史書記載,分別在晉穆帝永和七年、晉穆帝永和十二年、晉孝武帝太元九年、晉安帝義熙十二年,東晉軍隊四次攻佔洛陽。這其中,永和七年第一次佔據洛陽是因為後趙因內亂而滅亡,後趙將領姚弋仲向東晉投降,原本在後趙勢力範圍內的洛陽自然就落到了東晉手中,但很快又丟掉了。

到了永和十二年,由桓溫率軍北伐,一路高歌猛進,幾個月之內連敗姚襄、周成等人,重新奪回了洛陽。這個時候,按常理桓溫應該稍作休整就繼續北進擴大戰果,但桓溫卻僅僅是修復了一下西晉皇陵之後,就直接南歸了,這是為什麼呢?

東晉北伐困局:為何四取洛陽卻都功敗垂成?寒門豪門皇室互相齟齬

桓溫

原來,桓溫的心思並沒有那麼單純。正如前文所言,桓氏並非名門望族,桓溫也是主戰派,一直要求北伐。但桓溫的目的是通過北伐來建功立業、攫取權力,而非真正想要驅逐胡族、克復神州,所以在收復洛陽之後,桓溫就上奏東晉朝廷,要求穆帝還於舊都洛陽,並讓所有東晉士族一起北上。

如果事情真如桓溫所願,那麼整個東晉朝廷、士族勢必都會落入桓溫的掌控之中,這才是桓溫的終極目的。可惜晉穆帝和士族們也不是白痴,既然偏安江南能過著醉生夢死的好日子,為什麼非要回到洛陽去受桓溫挾制呢?於是遷都洛陽的事就不了了之了,桓溫一看,既然你們不來,那我還北伐個啥?所以就從洛陽撤軍南下了,這次形勢大好的北伐也因此無疾而終。

事實上,晉安帝義熙十二年,東晉朝廷最後一次佔據洛陽的情況也類似,只是這次的主人公換成了劉裕。劉裕的出身比桓溫更加低微,依靠軍功成為了東晉的肱骨之臣,也是立場鮮明的主戰派,但就在他北伐攻佔洛陽之後,他留在健康壓陣的心腹大將劉穆之去世。如果他繼續北伐,固然能擴大戰果,但他在東晉朝廷的勢力很可能會被瓦解。

跟桓溫類似,在權力和北伐的選擇題面前,劉裕選擇了前者,為了鞏固權力,以便於篡位大計的順利實施,劉裕放棄了擴大戰果的機會,掉頭南下,回到了建康去爭權,並在三年之後成功篡位登基。

東晉北伐困局:為何四取洛陽卻都功敗垂成?寒門豪門皇室互相齟齬

劉裕

總的來說,東晉時的多次北伐,創造了多次恢復舊土的機會,但因為那些出身寒門的北伐將領為了爭權奪利,主動放棄了這些機會,導致功敗垂成。

豪門的掣肘:從新亭對泣到樂不思蜀

《世說新語·言語》中記載了這樣一段歷史:

過江諸人,每至美日,輒相邀新亭,藉卉飲宴。周侯中坐而嘆曰:“風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異!”皆相視流淚。唯王丞相愀然變色曰:“當共戮力王室,克復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對!”

這裡所謂的過江諸人,並非一般人,而是跟著東晉皇室一起南渡的豪門世族。這些豪門世族經歷永嘉之亂,被迫南遷,一開始都還有羞恥之心。想到背井離鄉之痛,也會黯然淚下,王導更是在給這些人打氣,說要一起努力,爭取早日克復神州,恢復江山。這證明,至少在剛過江的時候,這些豪門世族,也還是有北伐雪恥的心思的,那為什麼後來就變了呢?

東晉北伐困局:為何四取洛陽卻都功敗垂成?寒門豪門皇室互相齟齬

王導

原因也很簡單,跟隨晉室一併南下的豪門世族不在少數,這些世族剛到江南時,因立足未穩,難免內心不安,所以才有了新亭對泣之事。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發現,憑藉長江天險,北方的胡族打不過來,而自己雖然遠離故土,但依然可以享受到窮奢極欲的生活,既然如此,為什麼要吃力不討好去北伐呢?

在九品中正制的影響下,東晉是一個講門第的時代,寒門出生的人,只有通過建功立業才能提高身份地位,所以寒門大多是主戰派。而豪門世族,天生就擁有世襲的特權,什麼都不用做,生下來就擁有權力和財富,所以大多主張苟安。

更讓人不齒的是,豪門世族不但主張苟安,還一直想盡辦法去破壞、阻撓北伐。桓溫北伐時,豪門世族就推出殷浩出來跟桓溫爭權,也屢屢在北伐過程中通過斷後勤都方式來拖後腿,《資治通鑑》記載:

晉室哀弱,溫專制其國,晉之朝未必皆與之同心。故溫之得志,眾所不願,也必將乖阻,以收其事。

東晉北伐困局:為何四取洛陽卻都功敗垂成?寒門豪門皇室互相齟齬

殷浩

此話不假,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無論是南渡的世族,還是原本就生活在南方的世族,都已經在南方紮了根,根本沒人願意和桓溫一起北伐。反而處處掣肘,看到桓溫失敗之後紛紛彈冠相慶,不得不說真是一種諷刺。

皇室的無能:皇權不振,只會和稀泥

寒門將領心懷鬼胎,豪門世族樂不思蜀,在這種情況下,倘若有一個強有力的皇帝,可能還有那麼一點希望能夠北伐建功,然而整個東晉百餘年間,就沒出過一個有能力的皇帝。實際上,本身晉朝就因為得國不正,使得很多人對朝廷的忠誠度不夠高。

《世說新語·尤悔》載:

王導、溫嶠俱見明帝,帝問溫前世所以得天下之由。溫未荅。頃,王曰:“溫嶠年少未諳,臣為陛下陳之。”王乃具敘宣王創業之始,誅夷名族,寵樹同己。及文王之末,高貴鄉公事。宣王創業,誅曹爽,任蔣濟之流者是也。高貴鄉公之事,已見上。明帝聞之,覆面箸床曰:“若如公言,祚安得長!”

王導給晉明帝講了當年司馬氏篡位時的林林總總,晉明帝聽了之後自己都覺得沒臉見人。也正是因為如此,晉皇室對政權的掌控力始終不是太強。而當永嘉之亂髮生後,晉室南遷,首要依賴的是王導與王敦兄弟,所以才有“王與馬,共天下”的說法,後來王敦叛亂,晉元帝竟然說出可以把江山讓給王氏的話來,可見王氏勢力之大。

東晉北伐困局:為何四取洛陽卻都功敗垂成?寒門豪門皇室互相齟齬

王敦

除了王氏,還有謝氏,庾氏,郗氏,桓氏等諸多或世族豪門,或流民統帥紛紛坐大,權傾朝野,使得司馬氏皇權不振,威信不足,根本無力在世族的反對下徹底貫徹北伐的思想。

結語

縱觀整個東晉北伐的歷史,就是一部不斷錯失良機歷史。明明有很多次機會能光復神州,卻或因為寒門將領心懷鬼胎,或因為豪門世族處處掣肘,又沒有一個強有力的朝廷能主導一切,導致每次北伐都徒勞無功。在這樣各懷心思的局面下,就算有祖逖這樣真正一門心思不為私利、只求北伐的人存在,也只能落得個憂憤而死的下場。時也命也?東晉的失敗,寒門將領、豪門世族、司馬皇室皆難辭其咎。



參考書籍:

《東晉門閥政治》

《資治通鑑》

《世說新語》

《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