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年来,他的故事到底哪里打动着我们?

两千年来,他的故事到底哪里打动着我们?

01

公元759年,安史之乱爆发四年了。

带着一家老小前往秦州避难的杜甫,奔波在中西古道上,追昔叹今,写下如下诗篇:

秦州杂诗

闻道寻源使,从天此路回。

牵牛去几许,宛马至今来。

一望幽工隔,何时郡国开?

东征健儿尽,羌笛暮吹哀。

很明显,这是一首忧愁战乱、渴望安定的诗。

但诗中的前四句,却是在歌颂“凿空”西域、远播国威的西汉名臣张骞。

在国家动荡、人民流离的战乱中,杜大叔为什么会遥想起这位千年前的传奇人物呢?

让我们穿回西汉,一探究竟。

02

公元前140年。

是夜,长乐宫灯光通明,十六岁的汉武帝盘坐于席,眉宇紧蹙。

彼时,他刚刚登基。

此前,列祖列宗们通过“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文景之治”等一系列努力,使得如今国库钱粮充盈,田野牛马成群,民间则是人给家足……

最大的忧患,就剩匈奴扰边了。

怎样才能出其不意,制胜强敌呢?

少年天子在空旷的大殿中苦苦思索着。

忽而,一位近侍疾行来报,说是从匈奴俘虏口中得知

近来匈奴与西域的大月氏开战,大月氏一败涂地,连国王的头颅都被匈奴人斩获,镶金嵌玉,做成酒器。

大月氏有心复此深仇,却苦于势单力薄,没有盟友。

获此消息,汉武帝登时灵光一闪:

我大汉何不与大月氏联手,对匈奴左右夹攻之?如此,必有胜算!

然而,想要实现这样的战术包抄,首先要派人穿过匈奴领地,出使大月氏。

这是九死一生的任务,被俘或被杀是大概率事件。

更重要的是,当时根本没人知道西域到底是什么样子,也没人知道大月氏具体在哪,没有地图,没有导航,全靠两只脚。

在这样的条件下,出使西域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神话。

大臣们都觉得此计渺茫、不可行,可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却决定一试,遂在全国范围内张榜纳贤,征求使者。

时势造英雄。

25岁的张骞揭榜自荐,勇担重任,就此登上了历史舞台。

03

公元前138年。

张骞带着翻译堂邑父和随行的一百多人,骏马奔驰,向西域进发。

他知道前路惊险叵测,也坚信自己做好了承受一切磨难的准备。

可现实的残酷,还是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

一行人刚刚走出大汉国境,就与匈奴骑兵狭路相逢,全体被绑回了匈奴大营。

匈奴单于(首领)搞清楚张骞此行目的后,当场气吐血:

啥?!竟然想跨过哥的地盘找人合伙团灭哥?!过分了哈。

统统给我关起来,看你们还怎么去!

这一关,就是十年。

十年,足以磨平一个人的意志,冲淡一个人的初心。

国家可能都已将他们遗忘,留在匈奴苟且偷生,或许是唯一的选择。

况且,匈奴为了同化、拉拢张骞,甚至让他在当地娶妻生子,开枝散叶。

根都扎在这里了,看你还能动什么心思!

可“为人强力,宽大信人”的张骞却没有被时间打败,更没有被匈奴的威逼利诱降服。

他“不辱君命”“持汉节不失”,从未忘记自己出行的神圣使命。

十年里,他默默学会了西域语言,绘制了西域地图,掌握了诸多荒漠求生技能,时刻观察着出逃机会。

因已在匈奴有了妻儿血脉,匈奴人渐渐放松了对他的看管。

终于,在一个月黑风高之夜,他瞅准机会,带着所剩无几的使团成员(有的逃匿、有的死去)悄悄逃了出去。

前无向导,后有追兵,张骞却没有选择逃回大汉、从长计议。

而是义无反顾地继续向西进发。

一行人穿胡服,说匈奴语,通过重重关卡,终于穿越了匈奴控制区。

04

可是,毕竟十年已过,很多东西都不复当初。

大月氏在与匈奴战争后,又受到敌国乌孙的攻击,已被迫继续西迁,另建家园。

得知这一情况后,张骞依然没有退缩,继续马不停蹄地朝西行进。

这是一场时刻与死神搏斗的找寻之旅。

途中,时而大漠戈壁,飞沙走石,热浪滚滚;时而葱岭高耸入天,冰雪皑皑,寒风彻骨。沿途又荒芜人烟,水源奇缺。

一行人,风餐露宿,备尝艰辛。

干粮耗尽,就只能靠善射的堂邑父射杀禽兽聊以充饥。随从们或因饥渴倒毙途中,或葬身黄沙、冰窟。

最后,唯余张骞、堂邑父二人。

而这一切,依然没能动摇张骞一定要达成使命的意志和决心。

就这样,二人历尽千辛万苦,途径车师国、龟兹国、疏勒国,翻越世界屋脊葱岭(今帕米尔高原),到达大宛国(今乌兹别克斯坦)。

大宛国仰慕汉朝的大国之姿,遂出手相助,派人护送张骞至康居(今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境内),又经康居协助到大夏(今阿姆河流域)。

大夏又遣人相送,万千周折后,终于抵达大月氏。

两千年来,他的故事到底哪里打动着我们?

可令张骞万万没想到的是,此时大月氏在新的国土上已定居多年,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饶,且远离匈奴侵扰,生活安宁。

他们已无意重回故土,再起干戈。

张骞在大月氏上下游说一年多,对方仍无意与大汉结盟。

无奈之下,他只得动身返国,向武帝复命。

归途中,为避开匈奴控制区,他们改变路线,计划从青海羌人区穿行。却不料当时羌人也已沦为匈奴附庸,二人又一次为匈奴骑兵所俘获、关押。

直到一年多后,匈奴爆发内乱,张骞才趁机带着堂邑父和自己的匈奴妻子逃出虎口,终于回到阔别十多年的长安。

十三年的颠沛流离,惊心动魄;无数次遭遇险阻,命悬一线;出行时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如今已是沧桑满面的中年汉子。

这一切,凝缩在史书上不过是短短一行字:

“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05

从西域归来的张骞,受到汉武帝的隆重接待。

虽然此行没能 达成和大月氏结盟的初始目标,但他带回了关于西域各国的详细情报,对后来汉朝和匈奴争夺西域霸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后来,他更曾随大将卫青出征立功,因熟悉西域地况,“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被武帝封为“博望侯”。

公元前119年,他又自请出使西域,联结乌孙国,以“断匈奴右臂”,为汉朝争取到一个可靠盟友。

然而,众所周知,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意义其实已完全超越了军事范围。

他是中原去西域诸国的第一人——仅凭一双脚,穿敌国、过戈壁、翻葱岭,跋涉千山万水,足迹遍及天山南北和中亚、西亚各地。

以此前无古人的壮举,开拓出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促进了汉夷之间的第一次文化交融,令东西方人民眼界大开,互通有无。

(我们今天吃的葡萄、石榴、核桃、黄瓜、蚕豆、大蒜、香菜……都是张骞自西域引进,吃货们,颤抖不…)

时至今日,这条文化经济之路依然以“一带一路”的形式焕发着生机。

因此,史学家司马迁盛赞张骞出使西域为“凿空”之举,后世更誉其为是“第一个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中国人”、“丝绸之路的开拓者”、“世界史开幕第一人”等。

而张骞之所以能排除万难,成就如此伟业,最根本的原因无外乎八个字:

虽远必至,使命必达!

06

其实,“使命必达”的责任感和信念感,五千多年来一直延续在中国人的血液里。

张骞之后,东汉的班超以他为偶像,同样远赴西域,不辱使命。在三十一年的时间里,收复了西域五十多个国家,功勋卓著,万里封侯。

而本文开头,忧国忧民的杜大叔之所以追怀张骞,又何尝不是期盼大唐将士能于国难之时如张骞般舍死为国、使命必达呢?

事实上,在大唐,也的确不乏有如此者。

不信,请看如下微电影:

该微电影即取材改编自唐代真实历史事件。

安史之乱时,驻守西域的唐军(安西军)大部被调回内地平定叛乱,西北防御一时极为空虚。

虎视眈眈的周边敌国趁此发难,夺下觊觎已久的河西走廊。

在当时的通讯条件下,河西走廊沦陷,意味着更远处的安西四镇彻底与李唐中央失去联系,成为一块名副其实的“飞地”。

留守在此的安西军就此孤悬塞外,外援断绝。

直到十几年后,他们才打听到唐德宗李适已登基并改年号为建中。

获此消息后,安西军的最高将领郭昕(一代名将郭子仪的亲侄子)遂铸造了“大唐建中”钱,分发军民,希望让将士们感受到大唐并没有抛弃他们,以此鼓舞士气,奋力御敌。

此后,这支孤军继续坚守安西四镇近三十年,誓死不降。将“保卫大唐,戍守边疆”的使命践行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