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资笔试——教学设计】中学语文教学设计范例(一)

正文字数:3307


导语

这里整理出中学语文的教学设计的范例,给大家参考。


1


【教资笔试——教学设计】中学语文教学设计范例(一)


【课题】《苏轼词两首》


【题本】


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完成相应题目。

《苏轼词两首》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课文介绍

《苏轼词两首》都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之后的作品。其中《念奴娇•赤壁怀古》借对古战场的凭吊,表达了作者“人生如梦”的感慨;《定风波》以路上突遇大雨却未带雨具因此淋雨的生活小事,表达了淡定自适的人生态度。学习两首词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陶冶性情,追求高尚的人生旨趣。

单元介绍

宋代是词的鼎盛时期,名家辈出,风格各异。这里选的是几位大家的名作,兼顾了豪

放与婉约两种风格。词的句式错落有致,长短悬殊。小令显得轻灵飞动,长调则更便于写景、叙事和抒情的交互融合。

词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音乐性,欣赏时要反复吟咏,体会其声律之美;也要在理解作品

内容的同时,运用联想和想像,领悟其中情与景浑然交融的意境。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规定

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学生情况

高一年级,50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幻灯片,播放视频、音频文件等。

问题:

(1)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说明依据。

(2)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本篇课文的教学过程,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参考答案】

一问: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苏轼及苏轼词作的写作背景,掌握苏轼创作的有关知识。

(2)掌握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不同艺术风格。

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词作所要表达的思想领袖人物情感,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韵律美。

(2)通过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引导学生体例词作中的“画面美”,品味词作豪迈、雄浑、壮阔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苏轼曲折起伏的人生经历,感受他即使面对打击、身临困境,也能保持豁达、超然、洒脱、乐观的人格魅力。

【依据】

(1)《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高中生"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规定。

(2)《苏轼词两首》所在单元--"理解作品内容的同时,运用联想和想像,领悟其中情与景浑然交融的意境"的教学要求。

二问: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大家还记得《赤壁赋》中描写曹操的句子吗?我们一起来背诵:“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横槊赋诗,因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寥寥数语,一位纵横驰骋的政治家、诗人曹操的英雄便跃然纸上。我们惊叹一代文豪苏轼非凡的笔力和同样不俗的气概。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三、诵读赏析、探究

1.放录音。

2.初读“感基调,明词意”——反复诵读,理解词意

整体感知性诵读提示:全词给你的总体感受是什么?全词该用高昂激起的语调来读,不是用沉郁舒缓的语调来读?上下阕有没有区别?最后一句呢?

指名学生朗读,师生共同评价。

学生自由诵读,同时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词作,然后概括词的主要内容。

3.再读“品语言,入意境”

(1)词的开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奠定了全词怎样的感情基调?是怎样引起下文的?应该以怎样的语速、语气、语调去读?

(2)“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一句属于哪种表达方式?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应该怎么读?

(3)“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一句中,哪些词最具表现力?请你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说说作者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营造出怎样的意境?对下文周瑜形象的刻画有何作用?该如何朗读?

(4)“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一句在全词中起何作用?如何朗读?

(5)小结上阕。

4.三读“展想象,塑形象”

(1)“遥想”的内容有哪些?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刻画他心目中的英雄的?

(3)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周瑜的形象及赤壁之占的场面,仔细体会作者为我们塑造的这位古代英雄形象。

(4)“遥想公瑾当年,……灰飞烟灭”几句该如何读?

5.四读“析主题,悟情感”(探究交流)

对主题的理解以探究为主,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词,仔细品味词作雄浑壮阔的意境。

2.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将词作中描绘赤壁景物的句子扩写成一篇写景散文,或者将刻画周瑜的句子扩写成一篇写人的记叙类短文。字数200以上。


2


【教资笔试——教学设计】中学语文教学设计范例(一)


【课题】《荷叶 母亲》


【参考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把握散文诗的感情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诗歌的阅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朗读、品析、讨论。

2.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女情,体会母爱的博大无私,体会女儿对母爱的感激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体味诗歌思想感情,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难点:

1.联系生活,细致深入地体味亲情之爱,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2.领会层层铺垫的写法。

三、教学策略

本设计包含情境导入、整体感知、品读欣赏、活动学习等环节,力求引导学生弄清各个场景之间的关系,从而领会作者布局谋篇的思路;要在语言品赏中体会作者对母亲的赞美之情;教学要引导学生多读、多说。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导入语: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的这首《游子吟》可以说是赞美母爱的千古绝唱。提到母爱,你也一定有很多话要说。那么,怎样写母爱呢?是写冷暖问候,还是写病痛关爱?有没有一种新颖的写法呢?下面我们一起来读冰心的《荷叶·母亲》,看她是如何写母爱的。

【设计意图】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感知学习

1.指导朗读。

播放情境课文荷叶·母亲。

作听读指导:

注意体会朗读时的语调及感情的变化。

引导学生带着美的情怀,用舒缓的语调,饱含深情来朗读。

2.组织讨论。

设计相关问题:

(1)作者围绕荷叶一共写了哪些事?展现了哪几幅画面?

出示随文赏图。

总结

写到的事情有:

父亲的朋友送莲

我和祖父赏莲

雨打红莲

荷叶护莲

展现的画面有:

凋谢的白莲

盛开的红莲

雨中的红莲

(2)题目是“荷叶·母亲”,根据课文内容,说说“荷叶”和“母亲”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

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荷叶和母亲的相似点。

【设计意图】

1.营造情境,引导整体感知文章内容。训练概括能力。

2.引导感知画面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分析能力和联想能力。

(三)品读鉴赏

1.引导理清层次结构。

(1)根据文章的内容填空:

文章从 写起,接着触景生情,回忆九年前 ;从第四段开始,重点写 的情景;由 产生了联想,想起了母亲,抒发了对伟大母爱的赞颂之情。

(2)找出表现文章主旨的句子。

文章最后一句话。

(3)前面的这些笔墨起了什么作用?

引导明确:层层铺垫。

引导观看微课铺垫的作用。

2.引导理清文章的情感线索。

(1)“我”的情绪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引导理出情感脉络:“觉得有些烦闷”──“仍是不适意”──“不宁的心绪散尽了”──“深深地受了感动”

(2)“我”为什么“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看到雨中叶护红莲,体味到博大、无私、深厚的母爱,内心深受感动

点明托物抒情的写法。

【设计意图】

引导领会本文精妙的构思;引导体会层层铺垫和托物抒情的写法。

(四)活动学习

参考荷叶母亲活动设计开展相关活动。主题:你的心事向谁诉说

【设计意图】

通过活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实现能力迁移和情感内化。

(五)布置作业

1.有选择布置检测练习:

参考散文诗两首同步检测。

2.课外活动安排:

查阅有关冰心资料,选读冰心作品。

【设计意图】1.检测练习。2.走近冰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