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一座让你流连忘返的城

提起青岛,您第一个想到的会是什么呢?啤酒!我想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可能是这个吧。青岛啤酒,毕竟是大家耳熟能详、闻名世界的标志性品牌,也是酒桌上经常遇见的熟客。还有呢?哦,海尔冰箱啊,风景优美的海港城市啊,曾经的德国租借地啊,保留了不少的欧式建筑啊等等。到过青岛的朋友都说,青岛真是一个值得你流连的好去处。

我也是慕名已久,但始终无缘一亲芳泽。也是机缘巧合吧,11月下旬,单位恰好有到青岛培训的机会,安排我去参加。按捺住心中的窃喜,迅速办妥出差手续,订购往返机票,准备出行。

回到家里,妻开心的说道,亲爱的,我们下周乘游轮到日本旅游,怎么样?单位同事组团,刚好有两个打折的名额让给我们,机会难得,超级合算的。呃哦,怎么好事都凑到一起来了。我只好陪着笑脸解释说,单位下周派我去青岛培训,机票都订好了,真的没办法陪你去啊。妻一听,叹口气,无奈的说道,那就算了,以后再说吧。上次请你去新马泰,你就已经爽约了,这次又……哎!

乘坐厦门航空公司的飞机,傍晚五点半从福州长乐机场出发,七点四十五准时抵达青岛流亭机场。原以为两地相差也就十几度,福州还穿着衬衫呢,青岛穿件卫衣应该就足够了。可是一走出机舱门,阵阵寒意便扑面而来,赶忙戴上帽子,走下舷梯,飞速奔向停靠在不远处的摆渡车。同机抵达的乘客中,个别年轻人还穿着短袖T恤,挤进摆渡车的时候,口中嚷道,哇!青岛怎么这么冷。我的羽绒服在行李箱里,暂时只能挨冻,直到拿了行李,才赶忙取出来穿到身上。

从流亭机场到青岛市区近一个小时车程,抵达市南区贵州路的建银大厦,入住17楼的客房。

洗漱完毕,来到窗前,一拉开窗帘,就被眼前的美景震慑住了。

抬头仰望,黑魃魃的夜空中,寒星点点;俯瞰窗外,沿着海岸边自西向东、呈半月形延展开来的太平路上,灯火辉煌,橙红色的灯光蜿蜒不断,宛如一条晶莹璀璨的玉带;栈桥恰好从玉带的中央探入如弯月般的青岛湾深处,桥墩下分布着的十几盏射灯,在海水的反射下,衍射出幽蓝色的灯光,如镶嵌在海面上的一颗颗夜明珠。呈半月形的橙红色玉带与中间淡蓝色灯光掩映的栈桥,像极了锚的形状。


青岛——一座让你流连忘返的城

太棒了,我入住的房间竟然是无敌海景房,明天早上应该可以看到海上日出了吧。

清晨从睡梦中醒来,睁开眼睛瞄了一眼窗户,看见窗帘的缝隙间透进来些微的亮光,感觉天已经亮了。于是赶忙起床,第一时间来到窗前。

一拉开窗帘,橙色的阳光瞬间洒满整个房间,那明晃晃的光亮闪的我眯起了眼睛。

海天交会处,太阳恰好刚刚从海上升起来,由海平面向上,天空中布满了金黄、橙红、灰黄混搭的云层,也许是隔着窗户的原因,金灿灿的太阳周边有一圈明显的橙黄色光晕。从我的角度俯瞰下去,阳光映照的海面上,远处青岛湾口上的小青岛公园留下了美丽的剪影,它所处的位置,恰好将阳光投射在海面上,中间金黄色,两边橙红色,波光粼粼,如棒槌形狭长的映射光带隔为两段,东段远处的头部略显狭小,西段靠近我这边海上皇宫的海面上,则长而大了许多。


青岛——一座让你流连忘返的城

我一边穿着衣服,一边欣赏着窗外的美景。

随着太阳上升,天慢慢的明亮了起来,蔚蓝色的天空一点点的挤占了原先金黄、橙红、灰黄混搭的云层,一群群的海鸥在青岛湾湛蓝色的海面上翱翔着,再往外眺望,远处的海面上,两艘巨轮的身影出现在视线里,估计是十几甚或二十几万吨的集装箱货船吧,虽然遥远,那硕大的身躯还是彰显出船舶掩盖不了的体量。

今天是个好日子。

1.栈桥风光

上午培训结束后,在学院的餐厅匆匆用过午餐,我放弃了多年来养成的午休习惯,穿上羽绒服,迫不及待的出了学院大楼,直奔青岛湾的栈桥而去。

一走出大楼的旋转门,朔风扑面而来。赶忙裹紧羽绒服,把衣服上的连体帽子戴上,沿着贵州路,拐往西陵峡路,迅疾朝海岸边走去。

虽是寒风凛冽,幸好阳光明媚,碧空万里,给整个城市抹上一层淡淡的金辉,阳光洒在海面上,海上泛起点点金光,为这冬日的海增添了几分妩媚。我喜欢阳光尤其是冬天的阳光,因为它不耀眼炫目,而是柔和温馨,照在人的身上暖洋洋的,很是舒坦。这朔气逼人的凛冬,因暖意盈怀的阳光,褪去了肃杀之气,变得冷艳了许多。

刚好退潮,西陵峡路旁防护堤底下高低不平、错落有致的礁石间,有不少人穿着胶皮防水衣,在没膝的海水中捕捞来不及逃生的各类海货。远处太平路栈桥公园西边的海滩上,有四五个人在赤膊奔跑。这样寒意逼人的冬日,在海边赤膊奔跑,这得有多么强健的体魄和坚韧的意志。他们是在锻炼身体么?

过了西陵峡路,沿着海岸边的太平路往前走着,离栈桥公园越来越近了。靠海边的沙滩上不但有赤膊跑步的那几个人,在防护堤边、屋檐下的沙滩上,还有三个人赤膊在打排球。我有些百思不得其解,他们仅仅是为了跑步、打排球么?那有必要赤膊么?

这时候,从屋檐下又跑出两个赤膊的人,只是腰间挂着橙红色的充气包,他们径直往海边奔跑而去。哦,我恍然大悟,他们都是冬泳爱好者,挂在腰间的橙红色充气包,就是俗称“跟屁虫”的游泳救生包。那几个赤膊跑步、打排球的人,仅仅是在做下海前的热身而己。我不由得为自己的见识浅薄感到暗自惭愧。事前做旅行功课的时候,不是说栈桥西边是海水浴场么?我怎么把这个都给忘了。

青岛栈桥始建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是青岛最早的军事专用人工码头建筑,现在是青岛的重要标志性建筑物和著名风景游览点。栈桥全长401米,宽8米,钢混结构。桥南端筑半圆形防波堤,堤内建有民族形式的双层飞檐八角亭阁--“回澜阁”,阁顶覆以黄色琉璃瓦,周围有24根圆形亭柱,阁占地151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40平方米,阁内为两层圆环形亭堂,中央有34级螺旋式阶梯,登楼远眺,前海景色尽收眼底,游人伫立阁旁,可以欣赏层层巨浪涌来,“飞阁回澜”被誉为“青岛十景”之一。

走到栈桥上,游人三三两两的。冬天是这里的旅游淡季,游客自然是不多的。栈桥左边,哦,也就是东边吧,海滩和礁石上有不少的游客,有些人在沙滩上向上抛洒鸟食吸引海鸥,引得一群海鸥上下翻飞抢食,有些人带着孩子在沙滩上玩耍,还有一些当地人在礁石间捡拾海货。防护堤上的护栏前亦有不少人在抛洒食物喂食海鸥,引得不少海鸥绕着圈来回翻飞。沙滩上和防护堤上的两群海鸥,相映成趣。

走到栈桥中间,又有不少游客倚在桥边护栏上抛洒食物喂食海鸥,亦是引得一群海鸥绕着圈抢食,“欧欧欧”高亢嘹亮的叫声不断。牠们看来已经习惯了如此的生活场景,根本就不怕游人。有的游客甚至伸出手去,把食物放在手掌上,让海鸥飞过来抢食。海鸥便“扑愣扑愣”的扇动着翅膀,悬停在半空中,一边“欧欧欧”叫着,一边伸嘴从游客手中啄食。这种人与海鸥和谐相处的情景,不禁让人莞尔而笑。


青岛——一座让你流连忘返的城

我禁不住掏出手机,拍了几幅“游人戏鸥图”。

来到栈桥最南端的“回澜阁”,不知是不是中午休息的缘故,阁门紧闭,无法登楼一览盛景,只好绕着阁楼走一圈。阁楼南端靠海面的半圆形防波堤大部分裸露在外,可能是退潮的原因,波涛汹涌、浊浪排空的壮观景象亦与我失之交臂,心里颇感遗憾。或许是要让我留着些念想,等下回光临吧!第一次到此一游,若所有的美景都毫无保留的逐一呈现在你的面前,你是意犹未尽、流连忘返呢,还是意兴阑珊、掉头而去呢?

还是让我留些念想吧!

想到这里,心里便也释然了。

2.夜色阑珊

临近下课时间,培训班上一个彼此相熟的湖南同事老聂发信息给我,邀请我晚上一同赴青岛同事的私人聚餐。我初来乍到,对青岛人的夜生活、餐饮文化并不熟悉,对当地土生土长、久负盛名的青岛啤酒,也是十分的想往,自然是十分愿意去看看的,于是爽快的答应了。

课后,我俩没有到餐厅用餐,而是在他20楼的海景房里欣赏落日美景,泡茶闲聊,等着青岛同事前来汇合。

青岛的同事非常热情,老聂介绍说,他姓牟。因为年纪比我俩小,我便称呼他小牟。他告诉我们说,市南区是青岛的老城区,是最值得游览的地方,青岛的精华大部分都在这里。小牟盛情的邀请我们前往青岛繁华的中山路观景,随后到一家颇有情调的餐吧聚餐。一路走来,街边店铺鳞次栉比,灯火辉煌,虽是凛冽的寒夜,依旧有不少行人,或三五成群,或两人结伴,或独自一人走进各式店铺里。我想,此刻走进各式店铺的人们,应该都是已经放下了白日繁忙的人们吧。那些匆匆购物后走出店铺的,一定是急迫的想着回去享受家的温馨的;而三三两两、三五成群、呼朋唤友走进餐吧酒楼的,应该是为了增进感情、加强联系、缓解工作疲累来的吧?

一座城市,倘若没有夜市文化,没有了街头巷尾这些鳞次栉比的店铺,没了酒楼餐吧酒吧咖啡屋,没了各类奶茶店、小吃店、杂货铺,没了来来往往的人群,各式各样的、在夜里依旧灯火辉煌的店铺,以及琳琅满目的美食,那么他如何彰显其勃勃生机与活力四射,彰显这座城市的繁华、社会的和谐与民众的安宁,没有了上述这些东西,当夜里我们走进这座城市的时候,与走进钢筋混凝土构筑而成的黑森林,有什么区别,那这个城市还有灵魂么?

由此我想到了宋朝都城东京汴梁,《东京梦华录》这么描述汴京之夜:“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宵不绝”;“冬月虽大风雪阴雨,亦有夜市”。至于夜市中的游人与美食,更是数不胜数,彰显着他的繁华、富庶与安逸。“东风夜放花千树”“夜市千灯照碧云”这些诗句,无疑是那个时期夜市生活最好的写照。而这样热闹非凡的夜市,并不止局限于京城东京,当时的杭州、苏州、京兆府(西安)、河南府(洛阳)、成都府、江宁府(南京)、明州(宁波)、福州等地,均为繁华富庶之地,其夜市自然也十分的热闹。这个唯一没有宵禁、风华绝代但被误解已久的时代,也成为后世人眼中最适合生活的一个朝代。

幸好青岛的街头,在如此凛冽的寒夜里,依旧人来人往,灯火辉煌,热闹而充满温馨,与我所曾经到过的、北方的几个大城市,更加的繁华而祥和。

我依稀记得餐吧的名字叫做“胡同里开灶”,因为已经是夜色阑珊、灯火辉煌的晚上,心情又十分的期待,一边聊着趣事,一边因好奇而四处张望,不知不觉间就走进了店里去,只是在进门前才匆匆抬头看了一眼门面,不知道名字是否记错了。

待我和老聂坐定,小牟便去点菜,期间又来了两位同事,均为女性,她们与老聂倒是相熟,听说是往日做项目的时候一起共事过。我和她们一聊,哎呀,其中一位小聪姑娘曾经和我联系过,因了另一位关系颇佳的同事的缘故,我还专门为她制作了一册规章制度电子书,只是机缘不巧,素未谋面,没想到三年后竟然有幸见面了。

小牟前脚点完菜才回来,服务员后脚就提了一扎足有一升的新鲜青岛冰啤酒过来。看着酒扎外面蒙着一层水汽,我心里想,不会是冰镇的吧?

没等菜上桌,小牟就将我俩杯子倒上啤酒,请我们两位远道而来的客人先尝尝新鲜冰啤酒的味道。

如此客气倒是让我有些不自在,我请他们也倒上酒,大家共饮一杯。

哇,还真的是冰镇的新鲜冰啤酒。手握着酒杯的时候,就感觉酒是冰凉的,喝进嘴里,更是冰凉透心。我素来不喜喝冰凉的饮料,何况这样的天气,冰凉的啤酒喝进嘴里,口感并不是很好,所谓冰啤酒柔和、醇厚、爽口,也许在炎炎夏日更合适些吧,也更适合年轻人饮用吧,像我这样己过天命之年的人,还是正常温度的来些更好。

喝完一杯,我就说道,哇!好冰。能不能来些常温的啤酒啊?年纪大了,冰的实在喝不来啊!素闻山东汉子豪爽大气,不拘小节,我也就直言相告,不客气了。

哦,好啊!那没关系,冰的我们来喝。哎,服务员,帮忙拿些常温的精酿青啤吧。小牟招呼端菜上桌的服务员。

拿来的IPA精酿印度淡色艾尔啤酒,口感明显好多了,啤酒花的麦香浓郁,酒味醇厚,夹杂着淡淡的水果香味,比起我们在外地喝的青岛啤酒,这里的青岛啤酒似乎口味更为醇厚地道,以至于我都怀疑在外地喝的青岛啤酒不是正宗的青岛啤酒了。

黄鱼炖豆腐、肉末海参、辣炒蛤喇、大虾烧白菜、酸辣鱼丸、海米炝芹菜,陆陆续续上来的,都是青岛当地闻名在外的特色菜,显见主人的热情与细心。菜色的做法与福州海鲜的做法比较相似,毕竟都是滨海城市,只是青岛的略微偏咸了一些,而福州菜系则是有些偏甜。不过这些菜还是非常契合我的口味的,毕竟喝的是啤酒,纵然稍微咸了一些,也算不了什么。

席间相互敬酒,聊了一些彼此工作上的趣事和烦心事。那小姑娘还特意敬了我一杯,感谢我为她特制的电子书。我爽快的一杯喝掉,看她是小姑娘,还劝她少喝点,于是她也就喝了半杯。

我频频举杯和老聂、小牟喝,偶尔也和两位小姑娘喝一下。喝着喝着,发现自己似乎有些反客为主了,举杯最为频繁,喝酒最为爽快,几乎是一杯一杯复一杯的喝着。

谁叫他们拿来的啤酒如此顺口、有劲道呢,而我又素来有些好酒。

说实在的,平素我是很少喝青岛啤酒的,大部分喝的都是纯麦芽与酵母、水和啤酒花酿造的进口啤酒,而且酒精度要尽可能的高,麦汁浓度则是越高越好,比利时的罗斯福、马里斯、督威系列,德国的艾丁格、柏龙啤酒等,都是我经常品尝的,既有丰富细腻的泡沫,又有醇厚浓郁的啤酒花香,部分还夹杂着水果香,可说是色香味俱全。当然,如果你非要说我崇洋媚外,这帽子扣得可就太大了。我只是不太习惯加了大米的口感,还有就是低度啤酒,可谓寡淡无味,而且一喝就要闹肚子,所以只好选择高度的进口啤酒了。然而今晚在青岛喝的IPA精酿青岛啤酒,口感醇厚浓郁,啤酒花香还夹杂着水果香,似乎与其它地方的口味迥然不同,甚至可以说有着天壤之别,究竟是什么原因,不得其解。

大家你来我往的,不知不觉中一打IPA精酿青岛啤酒就快喝完了。

老聂不胜酒力我是知道的。前年他到福州的时候,我曾与他和安徽的老吴开怀畅饮过,随后我请他们去游览福州的三坊七巷,欣赏老街的美丽夜景。谁料他们到了三坊七巷附近,竟然醉醺醺的无法下车,只好又原车返回了宾馆。所以他看桌上的酒喝的差不多了,便说这些喝完可以了。

老聂已经脸色潮红,我也是微醺了,但是如果主人提议再拿几听过来,我也是乐观其成的,所以我并没有说话。然而小牟却说道,行啊,这剩下的半瓶就让老陈喝了吧,大家开心就好。见此,我只好顺水推舟的说道,不行不行,我也差不多了,大家都匀一点吧。

随后,我多喝了一杯,然后将瓶子里剩下的酒匀了一些,大家举杯干了,尽兴而归。

3.游览八大关

八大关(EightGreatPasses),位于青岛市市南区汇泉东部,太平山南麓,背山面海,树木茂密,是最能体现青岛“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特点的风景区,亦是中国著名的风景疗养区。

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占领青岛时期,这里仅仅是他们的狩猎区。1929年,青岛作为当时民国政府的五大直辖市之一,吸引了一大批外国资本和民族资本涌入,他们需要环境、条件皆为上乘的高端住宅。正值沈鸿烈担任青岛市长期间,为响应上述需求,便将荣成路以东,北到湛山大路、南到太平湾的近千亩区域规划为“青岛特别规定建筑地”。当时出台的《青岛市暂行建筑规则》,对包括建筑面积、高度层数、房屋式样、绿化、围墙、屋檐、浴室、厕所、外部装饰色彩、外观设计等都做了明确详细的要求。而且规定,同一条路上,不得建造同一式样房屋;围墙须用花式铁栏、木栅或砖石砌成空花;建筑物外部所用油漆、粉刷、瓦片、砖石等颜色必须协调统一;建筑密度必须在50%以下,将公园与别墅庭院融合在一起。在他主政期间,先后建成纵向连接香港西路的紫荆关路、宁武关路和韶关路,以及横向交织的武胜关路、嘉峪关路、函谷关路、正阳关路、临淮关路、居庸关路和山海关路,这十条以中国古代著名关隘命名的马路纵横交错;同时,每条路都种植了不同的树木,如紫荆关路的雪松、宁武关路的海棠和韶关路的碧桃,以及嘉峪关路的五角枫、正阳关路的紫薇、临淮关路的龙柏树、居庸关路的银杏和山海关路的法国梧桐等等,一年四季,始终郁郁葱葱,花开芬芳,一栋栋别致的小洋楼掩映在翠绿之中,红瓦绿树,碧海蓝天,恍若天然浑成,成为最适合居住的区域。谁能在八大关求得一席之地,便是身份的象征。很自然的,此处渐成政界、商界、军界和文化界名人汇集之地。

直至40年代中期,在这片区域先后建成近400栋别墅群建筑,包括了俄、英、法、德、美国、日本和丹麦等20多个国家的建筑风格,古希腊式、古罗马式、拜占庭式、巴洛克式、洛可可式、新艺术、折中主义、田园风式,错落有致地分布在以关隘命名的八条街道上,放眼望去,充满浓郁的异国风情。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这些建筑整体上的协调性处理得恰到好处,细部上的表现亦是精彩纷呈,那些爱奥尼、多利克、科林斯石柱远追2000年前的罗马遗风,哥特式尖顶呈现了简洁与深奥的精神感召力,诸多有着精巧构思的露台、老虎窗和拱廊、挑台等无不风韵卓然,兼具实用性和装饰性,大量运用的半木构装饰亦韵味独具,有拜占庭味道的山花和拱门隐含着伊斯兰文化的影子,当然还有中国建筑元素和营造法式的闪现。有形与无形之间,此处成为东西方文化理念的交汇与对话场所。

这些历史遗留下来的经典,造就了八大关“万国建筑博物馆”的美称。以至于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不吝溢美之词,称其为“青岛最美的地区”。

任何时代的著名建筑,肯定与当时及后来的著名人物相关联。八大关亦是如此。八大关里面的别墅曾经为一些著名人物所拥有,如晚清军机大臣吴郁生,北洋政府外交总长和中国首位国际奥委会委员王正廷,前文所提的中华民国青岛市市长和山东省政府主席、浙江省政府主席沈鸿烈,原北京大学教授吴云巢,原山东大学教授周钟岐,民族实业家周志俊,俄国航海专家霍梅可,德国建筑师毕娄哈等,诞生于青岛的著名音乐家谭淑真设计的别墅至今保留。20世纪40年代,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等曾下榻八大关别墅,美国第七舰队司令柯克、西太平洋舰队司令白吉尔等亦曾在此居住。

新中国成立以后,八大关别墅成为接待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外国元首的重要场所,毛泽东主席也光临过八大关,在此畅游大海。1957年夏天在青岛居住期间,毛主席在第二海水浴场的红亭内主持召开了中央政治局会议。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领导人及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等曾下榻山海关路9号。山海关路17号因为有彭德怀、刘伯承、贺龙、罗荣桓、徐向前、叶剑英6位元帅的下榻而被称为“元帅楼”。

由于事先就知道要来青岛,行前我就开始查阅资料,探寻青岛的前世今生,避免浮光掠影的匆匆一游。了解完八大关的这些知识后,我对此地有了个崭新的认识,所以此行是一定要亲临其境,趁着冬日的旅游淡季,前来寻幽览胜。

午饭后稍事休息,约上老聂一同前往。在大门口巧遇一同培训的两位女士,一位云南的、一位重庆的,她们也想到八大关走走,于是结伴而行。的士司机将我们拉到武胜关支路放了下来,告诉我们往南面的海边走,这一片都是八大关景区。

武胜关支路外面就是武胜关路,路两旁的梧桐树上,经过肃杀的秋天,树叶所剩无几,稀稀拉拉的在朔风中飘摇着。飘落到路面上的落叶,随着寒风往前翻飞。路旁的围墙大概一米二左右,上面嵌着花式铁栏,院子里的别墅,墙是黄色的粉刷,屋顶均为红色筒瓦。只是院门都紧闭着,无法近前一窥别墅的全貌。

走到嘉峪关路,捱过了萧瑟秋天的五角枫,依旧有不少火红的树叶挂在枝头,在蓝天白云下展示着它的艳丽与绚烂。由于时间有限,我们沿着高低起伏的街道,直奔海边的花石楼而去。经过居庸关路的时候,路旁和院子里的银杏树叶一片金黄,地面上落英缤纷,蔚为壮观。也许是正午时分,游人稀少,偶尔才会遇到一两个路人,从街的对面走过去。这样环境优美、行人稀少的地方,倒是情侣们谈恋爱的好去处。一路过来,院子里的别墅,样式也真的各不相同,既有古罗马式的立柱,也有哥特式耸立的尖顶、拜占庭式的拱门、中西合璧的田园风。只是,我们所见到的庭院,都大门紧闭,阒寂无人,只能隔着花式铁栏,一睹院落里面的风景,看那静静矗立着的别墅,和庭院里随风起舞的落叶。

到了黄海路18号的花石楼,购了门票进去。据说这楼是1932年由一位俄罗斯人格拉西莫夫修建的,建于临海岸岬角部位,地势突兀,三面临海,气势恢宏,由于是用花岗岩和鹅卵石建成,故得名花石楼。这座建筑为欧洲古城堡式风格,有古罗马哥特建筑的遗风,室内有巴洛克、洛克克的痕迹,是八大关中最著名也是最有代表性的一栋别墅,如果按近代欧式建筑传统模式去套它,好像并不十分贴切。此楼建筑面积753.7平方米,院内的面积4.5亩。整个建筑由圆形5层与多角形4层楼构成,5层的顶层为观海台,有雉堞式的女儿墙。据说解放前蒋介石曾在这里避难居住过,国民党特务头子戴笠也曾在此住过。解放后,花石楼成为接待中外贵宾的馆舍,董必武、陈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在此下榻。

我们沿着门口六级台阶拾级而上,门楼下两根罗马柱分立左右,右边二楼以上的外墙几乎被干枯的爬山藤覆盖,连下水管道都掩藏其间,除了窗户外。我想,如果我们来的时间是春暖花开的日子,爬山藤肯定会以满目苍翠的姿态欢迎我们的。可惜现在是朔风凛冽的冬日,叶是早就没有了的,而攀附在墙缝间的藤蔓也已经尽数干枯了。这满墙干枯零落、灰黑色的藤蔓,让这栋大楼显得愈加的古朴与萧索,平添了几许悠远与苍凉。回头一看,烟波浩渺的太平湾尽收眼底。大门是典型的欧式拱门造型,进了大门,正面四层楼使用的是规整的楼梯,左边圆形堡垒式建筑使用的则是旋转楼梯。我沿着旋转梯一层楼一层楼参观过去,各种样式的拱形窗上镶嵌着五颜六色的彩色玻璃,花岗岩砌成的半圆形开放式的观景窗,旋转梯上黝黑发亮而又斑驳的痕迹,卧室与会客厅独特的壁炉,以及墙上挂着的古老的黑白照片,透着岁月满满的厚重感与沧桑感。

可惜顶楼的观海台不知什么原因没有开放,无法登上顶楼观赏海天一色的风景,我们只好下楼。楼门前台阶下,通往庭院的平台上左右各立着一个花岗岩石尊,既可用于晚间燃火照明,也可用于栽花,正面为圆形和多角形组合而成的建筑造型,十分别致。走下九级台阶,来到滨海的庭院里,放眼望去,下面海边的礁石上,有一对新人正在拍摄婚纱照。在这样冷风劲吹的严冬,穿着洁白而轻薄的婚纱拍照,对这位准新娘来说着实不易。显然,留住眼前的美丽与青春,定格此刻的浪漫与温馨,一定让这对新人充满了无限的热情。炽热如火的爱情,远胜这冬日的凄寒。


青岛——一座让你流连忘返的城

离开花石楼,通过手机地图导航,我们前往居庸关路与正阳关二支路交叉口的公主楼。

公主楼坐落于居庸关路10号,此楼建造于20世纪三十年代中期,为丹麦式建筑风格别墅,小楼就像是丹麦童话故事中常有的模样,精巧可爱。该建筑地下一层,地上三层,花岗岩砌基,主楼为砖木结构,由一座尖塔与不规则斜顶屋组成,南部有方型平台,屋脊双面陡坡呈尖耸状,开有可远眺海滨的气窗,墨绿色粉刷墙面上的楼层窗外,由白绿色马赛克嵌饰框边。造型简捷、流畅、精巧、活泼,占地近千平方米,建筑面积721.98平方米。室外西南有宽阔的草坪,衬托着主建筑的高雅、醒目与别具一格。据说此楼是当时驻青岛丹麦总领事为丹麦公主建筑的别墅,准备丹麦公主来青岛避暑时居住,后来丹麦阿克瑟王子携妻子玛格丽特公主曾访问青岛,并在此下榻,而实际上丹麦公主似乎并没有来过,具体如何,尚无定论,但“公主楼”的名字却不胫而走。

我们走进室内,有壁橱、质地考究的木扶梯、地板及墙裙,房间小巧明亮,起居设施完备。房间里挂着一些讲述丹麦王室玛格丽特公主和阿克瑟王子的故事的老照片。我们楼上走了一圈,又到室外的庭院里溜达了一下,回过头又绕到别墅背面,观看了墙上九幅丹麦童话故事的壁画。逛了一圈下来,感觉公主楼不如花石楼来的气派和厚重,也缺乏花石楼的沧桑感,但门票却是花石楼的两倍多,有些遗憾和诧异。

总体而言,八大关所拥有的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绝无仅有,是个非常值得光顾的地方。由于时间仓促,我们只参观了这两个比较有名的地方,其它地方还无暇顾及。我想,如果春天来到这里,一定是一片花的海洋。霏霏细雨中,丁香悄悄绽放,空气中弥漫着醉人的清香;碧桃粉红如带,海棠如火如荼,银杏树吐着嫩嫩的、毛茸茸的新绿;樱花随着吹拂而过的春风,纷纷洒洒的飘落下来。

我期待着哪个春天,携上家人,一起徜徉在这一片花海中。

4.探秘啤酒文化街

行前我就做了一番研究,知道青岛啤酒文化街可以喝到新酿的、地道的青岛啤酒。到一处新的地方,寻幽访胜一向是我的嗜好。那么到了青岛,你不去啤酒文化街,犹如宝山空回,诚为可惜。所以我是打定主意要去啤酒文化街探究一番,顺便品尝一下新酿啤酒的味道的。

晚饭后,稍事休息,我便给老聂打了电话。昨晚是他邀我赴约,今晚我预备请他到啤酒文化街喝新酿的青岛啤酒。他恰好正和与我住同一楼层的同事在房间里聊天,预备出去采购些当地特产。于是我来到他们住处,认识了他的同事老肖,聊了会儿天,三人便一同出了建银大厦,顶着夜晚的凛冽寒风,步行前往不远处太平路上的华联超市。临近华联超市的入口,恰好左右均为大楼,中间形成一个风口,朔风吹憾,这个时候感觉真是“风头如刀面如割”,我们只好把衣服裹紧,把帽子都戴了起来,快步走进了有暖气的超市里,才缓过气来。

买完东西,走到费县路与郯城路交接处的街上,准备打车去登州路的青岛啤酒文化街。在这样寒星颤抖、风如刀割的冬夜,街上的行人真的非常稀少,偶尔出现几个行人,也是背着行囊或拖着行李,匆匆忙忙的,估计是赶火车的吧,因为斜对面就是青岛火车站。私家车都是匆匆而过,连出租车似乎都躲起来了。好不容易来了一辆显示空载的出租车,赶忙拦了下来。

车上的暖气,让我们三人顿时感觉舒适了许多。

“师傅,麻烦您到登州路吧。”

“哦,登州路啊,登州路好长的啊,你们到那个地方?”

“哦,就是可以喝酒的地方啊,啤酒一条街啊。”

“啊,你是福建人吧,要到那里去哈酒啊。”

看来福建人的普通话真的很好辨别啊!

“是啊,哎,你们青岛的路名很有特色啊,把全国各地省市都拿来命名了。”

“是啊,这还真是青岛特色啊,好像在我们国家里也是独一无二的吧。”

随即,司机师傅给我们细说了青岛路名的趣事。

青岛老城区的道路基本是以大江南北各省名和山东省的县市名命名的。横穿市区西南部的西镇三大主干道,是以云贵川三省命名的云南路、贵州路、四川路;加上同在西镇的西藏路、西康路(西康1955年撤省),祖国西南五省名齐全了。老市区偏北偏西,几条主要道路则以祖国西北的省名命名,有新疆路、甘肃路、青海路、绥远路(绥远1954年撤省),绥远路后改名包头路。其他路段则有热河路(热河1955年撤省)、辽宁路、(内)蒙古路、吉林路。中山路原名叫山东路,因纪念孙中山先生而改。这一带南北向的依次为,山西路、河南路、河北路、山东路、浙江路、安徽路、江苏路,江苏路延长是上海路。东西向则有广西路、湖南路、湖北路。这些年来,随着城市的建设,在原先民国时期八大关路的基础上,又有了八大峡路、八大湖路、八大岭路、八大海路。还有啊,在黄岛,出现了一系列以“岛”命名的道路,如海南岛、崇明岛、秦皇岛、刘公岛、斋堂岛、海坛岛、舟山岛、澎湖岛、长兴岛、田横岛、永兴岛等等。此外还有“江山系”地名,即东西向道路以“江”命名,南北向道路以“山”命名,其中的“江”则包括长江、黄河、漓江、香江、嘉陵江等,“山”则包括:燕山、太行山、并冈山、九华山、武夷山、庐山、阿里山、九连山、韶山、衡山、大涧山、青云山、天目山、峨眉山等。

没想到这个貌似平凡的师傅,不但健谈,知识还真有些渊博。行前我认真查阅过青岛的相关资料,对路名命名方式有些诧异,但是对路名背后的玄机倒是没有认真研究过,听这师傅一说,对青岛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哇,师傅,你真是青岛地名的活字典呐。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谢谢老哥夸奖。我看你们三个都是外省来的,跟你们顺道唠嗑下。”

“谢谢师傅。您对这些还真的是有些研究的,这些真不是一般人能够记得这么清楚的。还有,你们这街道也是很有特色,坡很多,高低起伏、上上下下的。”

“哦,我们青岛是丘陵城市啊,地势东高西低,南北两侧隆起,中间低凹。”师傅一边开着车,一边说道,“你们看到,我们这里电动车、自行车不多的。主要是上下坡多,不方便。除了送快递、外卖的,本地人很少使用电动车、自行车的。”

“嗯,没错。不过我觉得你们这儿公共交通做的还真的是很好,几乎大街小巷都有公交车通行,挺方便的。这样就不要使用电动车了,也可以减轻满街电动车拥挤带来的交通压力。”

“这个倒是在理,俺们青岛公共交通的确不错。你们到啤酒一条街啊,老冷啦,没什么人的啊!”

“我们就是去看看,有什么地方可以喝到地道的青岛啤酒。”

“哦,那有嘞!喝酒的地方多着呢。”

“是啊,就是可以喝酒,不要点菜的地方啊,我们都吃过晚饭了,就是想去喝喝你们地道的青岛啤酒。”

“嗯,那就是酒彪子喝酒的地方咯!”

“酒彪子”,我一时有些不明白,于是问道:“什么酒彪子?”

“你不知道啊,青岛三大特产:啤酒、海鲜、酒彪子。”

“哦,前两个知道,什么酒彪子,你帮我们说道说道。”

于是师傅又滔滔不绝的和我们讲解了什么是酒彪子。

在青岛,酒彪子是用来指那些嗜酒如命、好酒成瘾的爷娘们。酒彪子分两种,一种是佛性酒彪子,这种人端起酒杯就进入了忘我的境地,一杯哈(青岛人把喝发成哈)完再要一杯,一个人坐在啤酒屋,就着一碟土豆丝、花生米能哈一下午,哈的天昏地暗,哈的啤酒屋就剩下他一个人。通常有酒彪子的啤酒屋,卖的啤酒都很纯很新鲜,因为酒彪子的嘴是很刁的,他们对啤酒很懂行,通常端着酒杯看两眼,晃两晃,再抿上一口就能分辨出这酒是一厂还是四厂的,或者是杂牌以次充好的。还有一种是魔性酒彪子,这种人没喝酒之前斯斯文文的,但是三杯酒下肚就不是他了,开始睥睨天下,从普京家的狗是什么品种,到张瑞敏家住几楼,黄渤的初恋是谁,和郝海东是朋友等等,没有酒彪子不知道的事情,不认识的名银。这时候千万不要接话插嘴,更不要与酒彪子争论,因为只要你一张嘴,酒彪子们就找到了对手,那杠抬的啊。不过酒彪子有一个最大的优点,知错能改,从来不强制劝人喝酒,因为他们对自己的酒量太有自信,所以在酒桌上,酒彪子经常说的一句话都是:我干了,你随意啊。有些外地朋友初来乍到,以为这是瞧不起人的意思,非要分出个高低,结果喝不到一半就已经壮烈牺牲了。

说完后,司机师傅接着又补充道:“你们兄弟三个初来乍到的,就悠着点吧,不要去招惹酒彪子哦!”

我寻思着,昨晚他们喝酒怎么这么斯文,基本不劝酒,估计他们也是怕我们喝醉了。我不觉莞尔一笑。

一路上都是我在和师傅搭腔,老聂他们两个只是偶尔问一句。

到了登州路青岛啤酒厂正对面的青啤大排档,司机师傅说道:“这个店比较正宗,酒都是从青啤出来的。旺季要排队的,现在淡季,估计也没多少人。”

哦,还有这回事啊。谢过司机师傅,我们三人下了车。

只见大门口的门额上挂着霓虹灯招牌“青啤大排档”,左边则竖立着“青啤原浆”的霓虹灯广告牌。回头一看,是青岛啤酒厂的“青啤之家”。看来能在啤酒厂对门立着“青啤原浆”广告牌,不太可能有假,假了,岂不是砸了青岛啤酒的招牌。

见我们三人在他们店门口下了车,店里面马上有人迎了出来。

“几位大哥里面请。”

我们走进店里,倒是挺宽敞的,靠门口的吧台桌面上,横立着锃亮的不锈钢出酒器,一排水龙头分别写着不同啤酒的名称。店里人不多,十来张桌子,只有四桌客人,总共也就十来个,大家都安安静静的喝着酒,轻声细语的交谈着。

一个貌似老板娘的大妹子问我们点什么菜。

“我们喝酒。”

“哦,好嘞,没关系,小菜点几个下酒吧,干喝伤胃的。”

于是点了烤鱿鱼串、烤牛肉串、烤猪排,一碟花生米。

我到吧台去,有纯生、黑啤、精酿、精酿原浆几种,价格为一升108元、128元、168元不等。我先点了一扎168元的精酿原浆。

我们三人坐的位置离吧台不足五米,我又刚好面对吧台,于是认真的观察他们如何斟酒。

斟酒的服务员拿着酒扎,酒扎边沿靠着水龙头出口处,打开阀门后酒就开始流了出来,然而雪白的啤酒泡沫也随着快速的漫了出来,待到泡沫快漫到酒扎口上的时候,他只好关了阀门,把酒扎放到吧台上,一边用捞勺将部分啤酒泡沫打到另一个杯子里,待到啤酒泡沫自然消失,才又开始前面的步骤。如此反复四次,才打满了一扎的精酿原浆青啤,端了过来。啤酒泡沫雪白丰富,这样的啤酒质量肯定是有保障的。

酒是琥珀色浑浊型的。老聂帮忙将三人的大杯子倒满,啤酒泡沫就少了很多,不如刚刚打出来的时候泡沫丰富,但依旧细腻、雪白。

我们一起随意的举杯碰了一下,都喝了一大口,“嗯,这酒味道好,醇厚,有麦芽和啤酒花的香味。”老聂喝了后说道。“的确不错,这款是最好的精酿原浆。”我应道。

一边品尝着啤酒,吃着烤串,一边聊着天。

烤串味道挺好的,外焦里嫩,入口香甜,既有嚼劲,又容易咀嚼,尤其是烤猪排,肥而不腻,合着啤酒,的确畅快。

一扎啤酒也就仅够我们倒六杯。于是我又去点了一扎128元的黑啤。

黑啤端上来后,我们换成黑啤,原先剩下的半扎精酿原浆等会再喝,比较一下两种口味有何不同。

“嗯——,这个入口有点苦味,像咖啡没加糖一样的感觉,还是原浆好喝。”老聂喝了一口黑啤,皱着眉说道。

“可能你不习惯吧,我觉得还好啊。”老肖笑着说道,“估计你以前从没喝过类似啤酒。”

“没关系,那剩下的原浆你喝,我们来喝黑啤。”我笑着应道。

我是几乎什么样口味的啤酒都喝过,所以比较适应。估计老肖也是。

黑啤喝起来其实挺爽口的,当然,论劲道与醇厚感,精酿原浆肯定更胜一筹。

一扎黑啤很快就被我和老肖倒完了。

虽是初识,从喝酒的方式来看,老肖也是爽快人。

我又去打了一扎128元的精酿。精酿入口还算舒适,但薄了些,没有原浆醇厚。这真的应验了当下网络上的流行语: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嚼着花生米,边喝边聊,我们慢慢的把精酿也喝完了。

喝酒期间,走了几个客人,又来了一对情侣。这样凛冽的冬夜,在街上逛荡的人肯定是很少的,除了出来喝酒的朋友,大概也只有谈恋爱的男女青年才会出门逛街的。年轻时代,我们不也是这样过来的!

三扎啤酒喝完后,我抬腕看看手表,我们进店已经一个半小时多些了,随后,我又去打了一扎精酿原浆,以便完美收官。打最后一扎酒期间,三人开始轮番上洗手间解手。毕竟都是上了年纪的人。

待他们两人上完洗手间后,我也顺便去了一下。从洗手间出来,走到柜台前想要结账,柜台里的姑娘说已经结好了。哦,估计是老聂趁着上洗手间的时机,将账先结了。

“啊,老聂,你把账结啦?”我有些惊讶,回到桌前,有些不好意思的笑着问道,“我请你们来喝酒,倒是变成你请我们喝酒了。”

“哎呀,都是兄弟,客气啥,谁请谁还不都一样。”老聂扬起带着酒晕的脸庞,笑着应道,“喝酒喝酒,没啥关系的。”

我也就不再坚持,再坚持就显得虚伪和小家子气了。老聂素有湘人质朴、义气、热诚、干脆的秉性,的确是一个非常值得信赖和交往的朋友。

嗯,还是精酿原浆好。三人一边喝着酒,一边对此赞不绝口。醇厚,有劲道,香气馥郁。

临近晚上十点,带着对原汁原味的青岛啤酒的赞叹,我们离开店铺,回到了驻地。

5.夜探德国建筑群旧址

晚饭后,我决定要去探访一下青岛闻名在外的德国建筑群。

青岛是座极其古老的城市,但作为一座颇具影响力的现代化城市,历史不过百来年,而它的现代化开端,源于德国占领期间。1897年“巨野事件”爆发,德军于青岛湾强行登陆。翌年,《胶澳租界条约》签订,这座城市自此开始了它屈辱而令人喟叹的殖民岁月。作为德国当时在远东地区的唯一殖民地,它的建设引起了德皇威廉二世的重视,整个城市的规划与设计最后得到他的允许,才得以开工建设。由此留下了如胶澳总督府、圣弥厄尔大教堂、基督教福音堂、总督官邸等极其富有特色的欧式风格建筑,构成了如今“红瓦、黄墙、绿树、碧海、蓝天”的青岛风情。

这些殖民时代的遗迹之所以能够完好的保留下来,还得益于一代代青岛人以他们“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博大胸怀,尊重并包容这一切。当然,昔日的威廉大街、阿尔贝特大街、皇储大街、罗伊特波尔德大街、伊伦娜大街、亨利亲王大街……这些曾经口耳相传的名字,已经被这座焕发出勃勃生机的城市,淹埋在历史的尘埃中,即使在青岛本地人中,也逐渐变得鲜为人知,只有载着风霜的德式历史建筑群,仍默然无语地伫立在这些已经变更了名字的大街两侧,见证着那段曾经存在过的、并不漫长却动荡的岁月。

约老聂与老肖一同前往。老肖说天气太冷,不愿意出门。于是我和老聂披上大衣出了门,沿着海边的太平路拐往郯城路,前面就是青岛火车站了。

原青岛站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由德国人魏尔勒和格德尔茨设计,主要由钟楼和候车大厅二大部分组成,具有德国文艺复兴建筑风格。其后于1991年拆除重建,新青岛站整体呈U字形,其三个站房均保持原车站红瓦黄墙的欧式风格,如老钟表楼和候车室,每个站房上均以隶书体写上了红色的“青岛”二字。

我们俩冒着严寒,漫步在火车站东广场。广场上偶有旅客行色匆匆的往进站口赶,但几乎看不到如我们两人这样,悠闲而舒缓的在广场漫步的人。车站东南角耸起一座造型优美的尖顶钟塔楼,虽然夜色苍茫,但钟塔楼与车站特有的红瓦黄墙,在辉煌的灯光中依然显得格外的醒目。

穿过车站东广场,横越广西路,北向沿着蒙阴路往前,维多利亚广场附近的街上倒是有不少的行人,不过也都是裹着大衣围巾,或者戴着帽子,有的走进去,有的走出来,估计里面是商场吧,大楼灯火辉煌的。我们两个人也没有闲心逛商场,一边聊着,一边继续往前走去。手机导航显示前面的湖北路就是德国警察署旧址,也是现在青岛市公安局所在地。

走到蒙阴路与湖北路相交的T字路口不远,在黑魃魃的夜色中就能看到造型独特的尖顶钟塔楼,火车站的钟塔楼,钟的位置上部非常陡峭,而德国警察署旧址的这个钟塔楼中部犹如帽子倒扣住,只有顶部才逐步收口成为尖塔状。嗯,德国钢盔式。脑海中忽然闪现普鲁士军官戴着钢盔的样子。没错,就是钢盔这个造型。此外,德式建筑特有的红瓦黄墙尤其醒目,虽然整栋建筑掩映在树木后面,仍可以清晰的分辨出来。来到路口的人行横道对面,钟塔楼边上的建筑是双坡陡峭的屋顶,一道顶上山墙用花岗石砌成的拱形大门,右边门柱立着“青岛市公安局”,一个警察在门口站岗。

我们俩就站在街对面张望。

警察似乎也习惯了游客前来寻访青岛德国建筑群,对我们俩四处张望的举动熟视无睹。我们站着观望了会儿,甚至拿出手机拍照。随后才沿着湖北路继续往前走去。

中山路与湖北路的十字交叉口就是德国水兵俱乐部。

水兵俱乐部现在已经是1907光影俱乐部了,照例是米黄色的墙体,顶上覆盖红瓦,门前高大的花岗岩台阶,尖顶的塔楼似乎是必不可少的标配,只是这个塔楼没有配上钟,仅仅是个塔楼。或者以前有钟,后因故被破坏了,只好用砖墙装饰后,粉刷上黄色涂料,也未可知。

嗯,看看地图,下一步我们去哪儿?

市南区浙江路15号的圣弥厄尔大教堂啊!老聂看着手机导航说道,离这里三百米左右。

呃,闻名国内外的青岛天主教圣弥厄尔大教堂啊!它是青岛地区最大的哥特式建筑,也是中国唯一的祝圣教堂,同时也是天主教建筑艺术的杰作之一。还因管理过它的主教在此地擢升为中国乃至远东的第一位枢机大主教而享誉全球,这也是中国天主教史册上辉煌的一页。教堂始建于1931年5月,落成于1934年10月,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是青岛最高的建筑物,离开和驶入青岛的船只,最后和最先看到的都是这座教堂尖塔上的十字架。

当时主持的魏嘉禄主教为教堂定名为“圣弥厄尔大教堂”。圣弥厄尔是《圣经》中记载的一位总领天神,他打败魔鬼,保护了人类。按照天主教的传统,每一处教堂都要确定一名教会历史上的圣人作为主保,他的名字也就成为这座教堂的名称。教堂整体建筑面积为3223.58平方米,占地约2470平方米。建筑平面呈十字形,座北向南,气势庄严宏伟。教堂的两钟塔身高56米,顶尖各竖有4.5米高、1吨多重的大十字架。西塔的上部悬有大钟1口,东塔上部悬有3口小钟,按音乐和声设计,由机械操作。每逢星期天或教会的节日,方圆数里均能听到悠扬悦耳的钟声。教堂内大厅高18米,面积1896平方米,檐高8.8米,墙基1.1米,可容千人礼拜。所有的大小窗户都是由以《圣经》故事为题材的彩色玻璃图案拼成。教堂里面的管风琴包含2400支铜管,曾是当年远东地区最大的两座之一。可惜文革期间这些东西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现在都是文革后修复过的了。

我和老聂走在空旷的广场上,一边聊着这些事,一边任凭冷厉的风吹拂着我们的脸庞。抬头仰望着教堂主体两翼各耸立着的一座八面攒顶尖塔,在高大巍峨的尖塔下,真的有直通天际的神圣感。此刻我们俩站在空旷的广场上,面对在夜空中直插天际的尖塔,显得如此的渺小与微不足道。教堂大门紧闭,我们也并没有因为无法进入教堂一睹风采而感到遗憾。说实在的,在广场上仰望,我们就已经被整个建筑的恢弘气势所感染。我们俩并非教徒,也没有祷告的想法,但却是带着虔敬的心情来瞻仰的。


青岛——一座让你流连忘返的城

离开教堂,拐往德县路。

冷是我们俩共同的感觉。一路上遇到的行人,也都是穿着大衣,裹着围巾或头巾,行色匆匆的,没有我们这样的闲情逸致。公交车与无轨电车、私家车与出租车偶尔从我们身畔经过。我们走在德县路上,基本是下坡路,此时才想起,刚才前往教堂的路上,几乎都是上坡。哦,现在是往海边的方向走了,所以下坡路居多。

德县路中段的路德公寓,门前道路都是高大的梧桐树。院子外围都是铁栅栏围着,看上去比较普通。当然,典型的红色坡瓦屋顶和米黄色的墙体粉饰,具备德式建筑的一些特点。现在此处是办税服务厅。

下去是胶州帝国法院旧址,现在是青岛市南区人民检察院,与隔着一条街的胶澳总督府旧址相比,它就显得寒碜了许多,当然,德式建筑风格依旧,红色坡瓦屋顶和米黄色的墙体粉饰,墙裙、立面、窗框的花岗岩蘑菇石装饰,都彰显着德式建筑的传统。

对面的沂水路路口就是胶澳总督府,现在的青岛市人大办公地点。

胶澳总督府是在青岛湾北岸观海山南麓的位置上修建起来的,由德国建筑师拉查鲁维茨按照19世纪欧洲公共建筑的艺术形式于1903年设计,1906年4月竣工,共耗资85万金马克。建筑位于楼前广场的中轴线上,楼前广场空间开阔,左右分别建有基督教堂和天主教堂。以青岛路为轴线,向左右辐射出6条马路,总督府的周边,分别建设了法院、看守所和高级住宅,再往前方的广西路、太平路一带,则是洋行、旅馆等重要设施。突出了它的中心位置。在建筑方位多不规则的青岛市区内,总督府是少见的一座近似正南正北的建筑物。

作为地区行政中心的总督府,是一栋中央对称的建筑,建筑面积7500平方米,平面成凹字形,南楼面海,东西两楼则在建筑身后围合出一片小小的内院。主建筑立面采取的是文艺复兴式建筑的三段式,以粗面石材作为基座,墙面采用剁斧花岗岩凹缝式设计,显得硬朗方直,据说这些石材都采自崂山;屋顶为折坡屋顶,覆盖红色筒瓦,弧状屋面窗;整个建筑沉稳凝重,既端庄典雅又美观坚固。大门外依地势设计成二层花岗岩台阶,由宽大的39级石阶和两边的行车坡道相通。

我们在夜色中默默的凝望着这栋充满历史感的建筑。随后跨过马路,走到大楼前,站在它的台阶上远眺青岛湾,大海上星星点点的灯火。真有“百年随手过,万事转头空”的慨叹,沧桑感不禁油然而生。

6.啤酒博物馆与总督官邸

周五上午课程结束后,大家各奔东西。

老聂是下午四点的飞机,我是晚上七点半的。下午还有将近四个多小时的空余时间,我决定要去青岛啤酒博物馆和德国胶澳总督官邸旧址看看。

午饭后和老聂匆匆道别,整理好行李,在网上定好门票,我便直奔青岛啤酒博物馆而去。

青岛啤酒博物馆位于登州路56号,由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兴建,是国内唯一的啤酒博物馆,展出面积达6000余平方米。

我在厂区里对外开放区域转了一圈后,便走进博物馆。博物馆的第一区域是历史文化区域。通过图文资料,你可以了解啤酒起源、青啤的悠久历史、荣誉、青岛国际啤酒节、国内外重要人物来青啤参观访问的情况。也展示了许多从欧洲和全国各地收集来的文物、图片、资料以及青岛啤酒各个阶段的实物。一些祖辈曾在青啤工作过的德国、日本友人专门捐献的文物史料。这一展区,让你对青岛啤酒的历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第二区域为生产工艺流程区域,包括老建筑物、老设备及车间环境与生产场景,在生产流程中每一个代表性部位放置的影像设备,形象生动的介绍了青岛啤酒的生产流程及历史沿革。那些老设备保存的还是非常完好,通过玻璃隔断,参观的客人还可以直接看到啤酒生产的一些流程,包括灌装、分拣、包装等。博物馆在老糖化车间的老发酵池,设置了工人生产劳动的雕塑模型,同时复制老实验室场景和工人翻麦芽场景。在这里还偶遇了几对韩国欧巴和他的女朋友。听说青岛有不少的韩国企业,在这里遇到韩国的欧巴,倒也不奇怪。

转过流程区域,第三区域是多功能区域。一层是游客品酒区和购物中心,游客在此可以尽情地品尝多种不同品质的新鲜青岛啤酒,购买各种纪念品。我凭票免费领取了一杯精酿啤酒,一杯纯生啤酒,一包花生米。啤酒口感醇厚,香气馥郁,倒是非常值得推荐。需要自费的啤酒种类更多,一杯200毫升的需要25元至50元不等,因为还有后续行程,所以不敢多喝。上了电梯,二楼有综合娱乐设施,前卫的设计理念和高科技手段,使知识性和娱乐性有机结合,可让游客在娱乐中了解啤酒酿造的复杂过程。同时,全馆多处设置的触摸式自动电子显示屏,可以让游客随时查询自己感兴趣的文献资料。我只是顺带看了一下,没有过多的时间参与。参观啤酒博物馆,花了将近2个小时。

出了博物馆,叫上出租车,直接奔往市南区龙山路26号信号山的德国胶澳总督官邸。

到了售票处,左边门柱上的黑色花岗岩大理石牌子上镌刻着:青岛迎宾馆,右边门柱上的则镌刻着:青岛德国总督官邸旧址博物馆。售票处除了售票员,没有其它游客。上山的路上,路边的山坡上稀稀疏疏的长着一些红松,树叶呈墨绿色,因为冬天的缘故,看起来黯淡无光,地上的落叶也都已经萎黄干枯。几只鹊鸟在落叶间觅食,听到我的脚步声,“扑哧扑哧”的飞起来,落到更远些的地方,抬头四处张望。

总督官邸旧址离售票处不足两百米,坐落于信号山南麓半山腰上,背山面海,位置优越,环境幽雅,雄伟壮观,它是欧式风格建筑精华的荟萃,始建于1905年,设计师为德国人拉查鲁维茨,建筑总监为施特拉塞尔,工程耗资为45万金马克,1907年完工。建筑面积四千余平方米,主体高三十余米。整栋建筑的主入口朝西,正门上方的西山墙拱顶下是太阳石墙面,充满隐喻和启示,西山墙北面的檐口立着龙头雕像,除所谓“诺曼龙”形象外,亦融入中国古典建筑思维,具有祥瑞镇宅、神龙入水的内涵。大部分外墙是米黄色的涂料装饰,部分外墙饰以花岗岩蘑菇石作装饰,石料加工粗朴。正面西北角的裙楼与西南角最高处的塔楼,其造型与装饰具有浓郁的中国元素,红色的井字与竖行格栅,中间配以大面积白色墙面装饰,红白相间,十分抢眼,尤其塔楼采用中国传统的红色攒尖式塔顶,诗意盎然。整栋建筑楼顶四面呈不对称结构,有大理石圆柱拱起的尖堡,有山崖般的大斜面造型,极富变化,大面积红色筒瓦,点缀以部分蓝色鱼鳞瓦、少量绿色牛舌瓦铺设楼顶,形成层次明丽的红蓝顶色,使大楼显得更加精美别致,成为一座金碧辉煌、精巧纷呈的宫殿。仅从整个建筑的外观上看,就显得雄伟壮观,古朴厚重,气势非凡。

建筑主体为四层,共有大小房间30个,其中主要展厅14个。各个展厅互相贯通,却又各成一体,内部装饰之豪华、造型之典雅,居我国单体建筑之首列。作为“德国建筑艺术在中国”的最高代表,这幢气势雄伟的建筑是德国威廉时代典型建筑格调与青年风格派手法相结合的范例,创造性地包容了多种建筑艺术语言和东西方的文化理念,成为青岛历史文化名城的显赫载体和二十世纪人类建筑艺术的经典象征。

由于正处于旅游淡季,游客只有寥寥数人。对于一向不喜欢嘈杂喧闹的场景的我来说,如此幽静正合我意。于是我慢悠悠的一个房间一个房间、一个展厅一个展厅的参观过去。古朴、典雅、端庄、厚重、精巧、绚丽,再优美的语言都无法形容我所见到的一切。房间内部装饰、陈设异常华丽,地板拼为人字形,光亮洁净的水晶壁镜,护墙板雕刻精细,壁灯、吊灯五颜六色,造型各异,室内壁炉上镶嵌有各种玉石,闪闪发光。卧室的内墙面皆用绫子装裱,室内陈设德国钢琴、沙发、茶几、书橱等物,尤其是那台1876年德国生产的博兰斯勒钢琴更是旷世珍品,至今保存完好。这里具有德意志皇家贵族的富丽堂皇,也有中国古典家居装饰的典雅端庄,无论卧室、接待室、会客室、展厅,都显露着中西文化交融的影子。顶楼的花房,透明的钢架玻璃穹顶下,是一个花香盈溢的透明空间,中心还有喷泉,这个富有田园风情的温室,兼具欧洲空中花园的浪漫,与中国皇家园林的精妙。

作为青岛有名的建筑,这里亦同样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见证了二十世纪中国大地的风云变幻。最早为德国总督官邸的时候,历任山东巡抚都曾来此造访过胶澳总督,其后成为日本驻青岛守备军司令官邸。中华民国收回青岛后,孙中山曾到此会晤胶澳总督瓦尔戴克。此后山东省主席韩复榘,汉奸汪精卫、周佛海亦曾先后下榻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毛泽东,林彪,陈云等也曾下榻于迎宾馆。经过三楼总督夫妻卧室,我静静的凝视着默默伫立的黑色大理石简介牌,上面提到:1947年蒋经国曾在此居住,新中国成立后,越南国家主席胡志明,阿尔巴尼亚国家主席谢胡巴卢库,柬浦寨国王西哈努克及夫人等国外的政府首脑也曾下榻于此。在素有“金色大厅”雅称的大接待室,简介牌上提到,1957年夏,毛泽东主席在这里主持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朱德、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领导人出席了会议。


青岛——一座让你流连忘返的城

来到楼下的介绍室,参观并详细了解了整栋建筑、以及德占青岛时期城市规划与设计、建造的历史。德国人占领青岛时期,将当时西方城市建设最先进的“雨污分流”下水道设计理念带到了青岛,并遵循西方现代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先行的原则,将下水道建设置于城市建设的重要地位。这一理念被各个时期的政府所遵循,成就了今日青岛很少发生城市内涝的原因之一。但是网传的“青岛的下水道都是德国人建造的,所以不会发生内涝”“油纸包金属备用件”的说法纯属子虚乌有,下水道一般是陶的、瓷的或水泥的,根本不存在金属零件。事实上,德国占领青岛期间建的地下雨水管道大概有80公里左右,但随着城市的发展,原有的排水系统已经不适用,因此进行了大量改造,目前“德国造”排水系统已不到3公里。而青岛市市区的排水系统总长将近3000公里,“德国造”排水系统所占比例不到1/1000。青岛之所以在城市防汛中赢得美誉,主要得益于三方面:第一,特殊的丘陵地形。青岛总体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三面临海,地下排水管道依势而建,这一地形特征使得积水可以较快地排入大海,低洼地点雨后半个小时基本可排干,不容易形成内涝;第二,青岛在后来的城市发展中,吸取和承袭了德式排水系统科学的设计理念,广泛采用雨污分流方式新建管道,并大规模改造、提升旧有管道系统;第三,行之有效、有力的排水维护运行与防汛应急机制。

参观了总督官邸,欣赏了这一融汇了中西文化的精美建筑,了解了德占青岛时期的城市建设历史,顺带着澄清了以往认识上的谬误,虽是匆匆忙忙,却也真的不虚此行。


当晚八点五分,飞机准时起飞。

从空中鸟瞰灯火辉煌的青岛,心里有些不舍。飞机飞越胶州湾的时候,跨海大桥犹如一条闪亮的玉带,横亘在苍茫的大海上。那“长虹卧波”的绝美景致,美的令人震撼、心悸,让人无以言表。


青岛——一座让你流连忘返的城

青岛,真的是让我流连忘返了。

我期待着与你再次相遇的日子。

夜雨观涛于2020年元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