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一古鎮,大同邊塞,因軍而顯,因商而盛,曾有"茶馬古道"之稱

山西古鎮就是特別多,全國著名的也不少,平遙古城就不說了,其它那些有名氣、能拿的出手的古鎮也不下十幾個。究其原因,我想就山西古鎮的整體而言,其來由主要得益於山西曾是聞名遐邇的晉商故里之緣故吧!可以毫不誇張地講,是強盛的晉商孕育了山西特有的晉商文化、是發達的晉商打造了它那令世人稱羨的眾多古鎮,但也有個別例外的,它們除稱雄一世的晉商影響外,還由於其它原因而發跡而成古鎮的,為此小編今天其它不講,專門給大家介紹一個有別於其它地方、且傳奇而繁華的古鎮。

這個古鎮就是位於那山西的最北端,與內蒙古興和縣、河北懷安縣相接相鄰,素有“雞鳴一聲聽三省”之稱、一個叫新平堡的古鎮,這是一個遠離現代都市喧囂,但不失繁盛且充滿激情的邊關要塞和濃濃商貿風情的古鎮。

山西一古鎮,大同邊塞,因軍而顯,因商而盛,曾有

新平堡古鎮隸屬於大同市管轄的天鎮縣,在古代因與北方草原遊牧民族相接壤,其歷史地理位置極為重要,歷代為戰略要地,屬大同之邊塞,因駐軍而顯赫,因商貿而繁盛,一路稱之為"茶馬古道“。

一,扎兵營駐軍使新平堡"建立“了起來

歷史悠久的新平堡因軍而起,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古時的新平堡,比較單一主要用作屯軍之所,此地因地處坦途要地,歷朝歷代在新平堡鎮建有大規模軍事設施,境內存留有趙、漢、北魏、明四代長城近50公里,其中以明長城為多,保存居全省前列,邊牆軍堡、邊墩、烽墩、敵臺、控軍臺、炮臺等都有較完整的實物。明代隸屬九邊重鎮大同,因與蒙古部落戰爭頻繁,修長城、築堡障,據史料載,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明朝軍隊在此築土堡,駐新平路分守參將,隸屬於大同鎮。直到清雍正三年(1725年),將天成衛、鎮虜衛合為天鎮縣後,才開始由天鎮縣管轄。所以,“先有新平堡,後有天鎮城”這句話就成了新平堡人的驕傲。

山西一古鎮,大同邊塞,因軍而顯,因商而盛,曾有

二,建馬市交易使新平堡"興盛“了起來

新平堡因商而盛,歷史上就有發達的商貿業。

儘管新平堡是兵營、駐軍為主,但由於這裡大部分時間處於和平年月,再加上地處三省交界,是邊關要塞,千百年來這片土地為漢族與北方少數民族如匈奴、契丹等民族混居之地,所以這裡各民族交易融合必然是大勢所趨,這樣,一個古鎮也就在這種環境中悄然興旺起來了,據史料記載,明代隆慶四年(1769年),新平堡被確定為國家級蒙漢馬匹交易市場。這個市場直到明禎三年結束,至今還有東馬市口、西馬市口兩個地名。

隨著新平堡馬市的興盛,以及軍民的混居,從而也大大促進了其它商貨的興盛,我們不妨從古鎮的佈局上看,就略知一二,據新平堡鎮當地人介紹:新平堡城周長3千餘米,高9米,設北、東兩門,北稱新遠門,東稱拱化門。城門上均置關樓,東南角置文昌閣(今已不存)。城內佈局以主道十字街式並分佈南北縱橫十六小街。即人們常說的四通八達,這是典型的長城城堡佈局,它既方便於出行,又考慮到軍事作戰的需要。北、東街主要為商號店鋪,西街為守備府第。

山西一古鎮,大同邊塞,因軍而顯,因商而盛,曾有

現在我們若路過街玉皇閣下,十字相交的道路向四面延伸,道路兩邊是新舊交錯的建築,走在其間,我們就能感受到有濃郁明清特色的建築,欣賞著那些保存完好,具有原汁原味的木雕和磚雕工藝。

在堡內南街向東的小巷裡,有一座保存較為完整,透著古韻的高牆大院,據說是總兵馬芳官邸。此院約建於明嘉靖年間,大門作硬山式頂,門的兩側豎立著精美的花樣磚雕。大門內為小天井,迎門是一座磚雕照壁,上面精緻的磚雕可謂窮極工巧,賞心悅目。

因為新平堡曾是一座重要的兵營,所以除了總兵宅院,在西街的北面還有一處同樣建於明嘉靖年間,保存也還完好的“鎮虜衛”守備暑衙,也是高牆大院,其門也有垂花磚雕,內也是一座照壁,只是上面的磚雕遠不如總兵府的精美。

山西一古鎮,大同邊塞,因軍而顯,因商而盛,曾有

綜上所述,可以這樣講,新平堡既是一座軍戍堡寨,也是邊境貿易的一大處所。這樣的古鎮在山西,乃至我中國也是為數不多的,更是極具魅力和傳奇的,為此早已引起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2010年,新平堡鎮獲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文物局授予第五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榮譽稱號。2011年被住房城鄉建設部和國家旅遊局評為國家特色景觀旅遊名鎮。2012年被住房城鄉建設部、文化部、財政部評為中國傳統村落(第一批)。2015年被農業部評為中國美麗休閒鄉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