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务本”,这个本指的是什么呢?怎么样做才算是务本?

不二蒙教


谢谢和大家一起探讨这个问题!

这个概念都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简单来说,孔子的道是仁,即一种高层次的道德;老子的道是无,即万物的本源。孔子的仁的涵义很广,可以说涵盖一切品德。

所以说“本立而道生”。


一、君子务本,“本”是什么?

《论语》里说得很清楚,“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本”就是“孝弟”。

孝弟是人和亲人相处的品德,善良,把它扩大开来,就是朋友、邻居、同学、同事,再扩大就是陌生人,再扩大就是国家,再扩大就是全世界。对其他人的道德,即是义,信,诚,等等。对国家的道德,即是忠。


二、君子怎么样才算务本

首先君子要学习,知识渊博,做人低调,做事高调,学问之道在自己做人的根本上,人生的建立,内心的修养。所以“本立而道生”,学问的根本,在培养这个孝悌,孝悌不是教条。换句话说,培养人性光辉的爱,“至爱”“至情”的这一面,所谓“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他说这个是“人”的本。人人致良知,则这个一体之仁道便活生生展示出来。所以,“务本”,就是致良知,本立就是道生,皆为良知体得明白之意。


洞鉴文史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君子之本。如果不务本,你就不是君子。从而把读书人引导到这条道路——提高自己,管理好家庭,管理好封国(周朝是分封制,封国是诸侯国,与现代国家不一样),平步天下(一身的本事,到那个国都能谋生谋事业)。那个时代,有本事的人,经常在列国穿梭,并不一定在自己的出生地谋事业。

孔子在培养公务员,服务于各封国。周天子像个虚君,直属地盘不大,大部分国土都分封给诸侯国,而且可以继承,诸侯国可以有自己的军队。

周朝夺取商朝,有的说是只用了一个月,有的说用了三个月,总之就是时间很短,相当于斩首行动,占领首都。之后,商朝地方纷纷归顺,被封国封爵位。

周朝的周天子及其大家族、封国国君、卿大夫、士大夫都是贵族,言论自由,思想自由,按照君子协定做事即周礼。这部分社会精英,创造的诸子百家学问,今天看来也非常有档次。后来的皇帝集权体制就不行了,皇帝生杀予夺,破坏了社会生态;没人敢思想,都跟皇帝屁股后头,等待皇帝圣旨,全国只有一个人的智慧,衰败是必然的。

现代世界,人民兴趣多样,追求多样,选择做公务员的不多(世界范围)。人人平等、人人独立、人人自由这个至高无上价值基础,带来一系列观念、一系列制度,当公务员不能统治人民。主权在民理论的认知使得人民治理即民主成为人类共识。公务员是人民雇用的,完全不同于主权在君的蒙昧时代了。


云端美


其实还有许多典籍也都有各自的见解,我们是无法得到千真万确的答案的。只能把各家的观点一一列出来让大家各自从中领悟道理吧。

儒家所谓的务本,就是仁义为本。《礼记》之务本,就是泛指一切事物的根源。《管子》之务本,就是由己而及他人,由内而外,如果用于修行来说,就是修心,《管子》中有一篇《心术》是专门讲这些的!那《汉书》中的务本,就是农业了。而法家所说的务本就是农战。我能回答的,大概就这么多吧!而题主关心的,可能是君子之根本,人生之根本。我个人认为,人生之根本,还是心性,是良知!


大秦魂的微博


人们都知道“相由心生”,说明面相由心生意念而改变的,那么“道由根生”就不会是简单因心之事,而是存在着根本不变的道理。

所谓“君子务本”。那么这个“本”指什么呢?

本,一般来说是“根本”的意思,但是“君子务本”出自于《论语.学而篇》中,固此,“本”有特定含义。

有子曰:“其为人之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之者,其为人之与本!

释义:有子说一个人在家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却会去做犯上的事,就是有、也必定是很少的。一个人不好犯上,却会去在外作乱,那是更没有的。所以君子做事,都要从根本做起,根本树立了,道德便也生成了。孝弟之做事,岂不是为仁的根本吗!

显然,孔子的弟子认为“仁”是根本,即“孝悌”是“本”,这也是儒家思想的重点。他们(她们)认为培养了孝悌的观念,养成了孝悌的行为习惯,便能产生人道(仁道)。

那何为“君子务本”,“本”有那几种?

关于“务本”,针对孝:《礼记》中说:“孝弟”和“孝悌”是人义中的两种,然《吕氏春秋》中也提倡孝道,认为“务本贵莫过于孝。”相对于以下三种人来说,君主做到孝,则“名章荣,下服听,天下誉”;臣子做到孝,则“事君忠,处官廉,临难死”;百姓做到孝,则“耕芸疾,守战固,不罢北。”

既然“君子务本”是对事物的基础和主体的坚持,那么“本”有几种?不同的道就有不同的本。孔子说:“行已有六本焉,然后为君子也。”其是指那六本?即:孝是“立身有义”之本,哀是“丧纪有礼”之本,勇是“战阵有列”之本,农是“治政有理”之本,嗣是“居国有道”之本,力是“生财有时”之本。

那么如何做到“君子务本”呢?

我们在践行“君子务本”这句话时,要细析出它的两个哲理观点。一是无本即无道生,即意味着无本之木、无源之于水也。二是必须要有主本,不能本末倒置,引起错乱。《礼记.大学》中言:“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另外一个方面也很重要,“务本”对于每个人来说,一切从小事做起,从基础性工作入手。那些虎头蛇尾、怕麻烦走捷径、一步登天的事是不可能的,只有脚踏实地、倾心关注方能务实为本,走向成功。这正如《道德经》所述:“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当然,践行“君子务本”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但最起码要做到个人道德本质上的规范化。人没有道德,思想就恶化,做事肯定不得人心,避人唾弃。所以啊,端正思想态度,注重个人品行修养。在做事时先确定原则标准,然后才稳步实施。

总之,“君子务本”是搞好本职工作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只有认真并对照执行,才能逆水行舟,勇往直前。注重“本”心,不拒细节,后而道生。


杜象应


问的太好了。

一个本字可以把无数伪君子大师圣人哲学家的内裤都脱掉!

但我不想回答这个问题,因为我的头条一直都是说本——根本,本质,原理,原则,变化,求证,解答,统一!……


路上有长生果


此句出自《论语•学而》,全篇为:“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大意是:有子(孔子的学生)认为,为人孝顺父母、善待兄弟,很少会犯上,更不会作乱。君子要致力于根本,根本确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产生了,而孝悌正是“仁”的根本。

这句话是儒家对孝悌与“仁”的关系的阐述,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可以对这句话进行更广泛的诠释。比如,我们可以讲:经营企业,诚信经营是本,确立了这个本,企业才可以良性发展,基业长青。没有这个本,纵然兴盛一时也是没有根基的空中楼阁。当然,不止是经营企业,我们做人、做事实际上都是一个立本、生道的过程。


康桥综述


这里讲的本即是“德”,原文: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古圣先贤悟道分人伦大道与天道!老子所著《道德经》悟的是天道,此文出自《论语》,论语为孔子所著,孔子属于儒家!孔子曾向老子问道说他的道在人间,所以儒家所修的是人伦大道!“道”统领一切,引导一切,孕育一切,却又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只有通过我们的意识去感知。“德”可以帮助我们去了解,感知道!也就是说当一个人的“德”立起来的时候,人伦大道的道也就自然而然的在此人身上显现!《尚书》中说:在身为德,施之曰行。一个人不但要有“德”,更重要的是去做,做实践,从言行举止来体现。所以:君子务本,讲的是人伦大道的行道!也是做人的最根本自己最高准则!

那么何为“德”呢?如何操持这个“德”呢?

所谓“德”:上天有好生之德,是指人们顺应自然的安排而各有所得,它支配万物,使万物的欲望得到满足。

《易经》这样解释:“赞助天地之化育”

而佛教则解释为:“慈悲善喜”

儒家则认为是:“博施济众”儒家讲究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操持“德”便是修身。修身之前呢需诚其意,也就是说必须要意诚!意诚才会相信这个方向是对的!不要自欺欺人,然后再正心,也就是同古医所说的纠偏,把心目当中偏离大道的理给纠正过来,这时候你才能以正确的方向修身!修身亦是有过程,仁义礼智信!孔子将仁作为道德的最高准则。主要是体现“仁者爱人”。同样我们正心之后亦是从信、智、礼、义、仁一一做起亦同时做起!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也就是说,孝是仁的最根本,也是最基础的!孝也是属于礼仪中的最基础!一个人若对父母不孝,对师长不敬,又谈何对朋友讲义!俗话不也常讲“既然你不义,就别怪我不仁”。

所谓仁: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相互关系,是大家都亲近和重视的,一个人只要有恻隐之心,肯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心中就会有“仁”的理念!孔子说:“仁者,爱人”。“仁”是一个含义非常丰富的概念,但是它的核心是“爱人”。从“仁”这个字体的构成上来看,它由“人”和“二”组成,就表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以最大的“仁”就是爱人,莫过于此。

“仁”不仅包括关心和爱护其他人,还意味着不应该干涉别人,不将自己的喜好强加到别人身上。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去做的事情,自己不想得到的东西,就不要强加给别人,不要因为自己喜欢某种东西或者理念,就认为他很好,没有缺陷,从而强加给别人,让别人也喜欢和尊重,自己达不到的欲望,从而强加于孩子或者家人去达到。

一个人自己取得成功,取得成就还不算,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他们的人,让他们也能早日达成自己的目标,完成他们的理想,这是“仁”,同时也是体证“仁”来体现自己的价值。人生最大的价值不是取得多大的成就!而是能够影响多少人的人生!

“仁”是做人必须维护和遵循的最高原则,我们在追求“仁”的时候,不应该向外,而是应该向着自己的内心。“吾日三省吾身”,不断的问自己,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为“仁”,等到自己的内心真正的净化了,能够遵守礼义了,距离“仁”的境界也就不远了!

总之行道需要注意的方面很多,有任何问题亦可私信我!若知必答!



圣贤文化智慧传承


“君子务本”,这个本指的是根本。君子务本,讲的是做人的根本。

儒家认为,做人的根本在于“孝悌”,孝就是孝顺父母,悌就是敬爱兄弟。孝,是每个人应有的基本道德,也是修身的基本法则。人如能有孝悌之心,就能有仁德之心。人心向善,就能像树木一样,生于根、长于根、立于根。所以说,做人贵在务本。

怎么样做才算是务本?其实很简单,作为儿女,尊重父母,孝顺父母,天经地义。作为兄弟姐妹,相互关爱,互相帮助。作为父母,抚育好子女,教育好子女,为国家、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只有这样,做人的根本才能有所体现。

孝,是中国自古以来所倡导的人们必须共同遵守的至德。一个人能够做到“孝悌”,心情自然平和顺达,也就不会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情来。国家是由一个个家庭组成的,如果人人孝悌,家家和顺,天下自然太平,国家就能长治久安。

“君子务本”,出自《论语~学而篇第一》: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意思是:有子说:“一个人如果孝敬父母,尊爱兄弟,这样的人,喜欢冒犯上级官员的,少有。不喜欢冒犯上级而喜欢违法乱纪的,从来没有。君子在孝悌这个根本上下工夫,根本建立好了,人的善良本性之道也就生发出来了。孝敬父母,尊爱兄长,这其实就是人的根本吧!”


三点水981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代表了儒家的一个核心思想,无论《大学》或是《中庸》都贯穿着本末关系是有本到末,好比一棵大树,根深方能蒂固,无根之树很难经历风雨。


以这个本指的是自身,本心,而非外物,所有的追求外物而失去自身都是本末倒置,必须说一下本立而道生,这个道和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并非一个道,道德经的道指的是万物规律,是大道,正是这句话中的本,事物有了本才能立。

后面还有一句,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也,这就在举例子,对于仁义,孝悌就是根本,我们若追寻仁义,必然要从孝悌这个本开始。我们可以自己继续扩展举例,如果要经营企业,那么本就在诚信。治国的根本就在于以民为本,教育的根本在于培养能力思维树立价值观,等等。


怎么做才算是务本呢,那就需要无论做什么,立足本源,不要本末倒置,不要形式主义,不要好高骛远,并且做好本职,致力于根本,根深自然会叶茂!


陶陶陪你研究事儿


“君子务本”,本就是根本事物。实际上他出自:《论语学而篇》原文如下:“有子日: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做乱者,未知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翻译过来就是:“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却去故意犯上的很少,不去犯上,而去做乱的,那是没有的。君子专心从事根本,根本建立,道就有了。孝顺父母,尊敬兄长,这就是做人的根本啊!”纵观儒家理念,无不是始忠贯穿于“忠孝友悌”的思想品德。实际上他与道家的:“尊道贵德”的信仰条约;释家的“慈悲为怀”的胸怀内涵。是君子务本的基础,而“百善孝为先”是基础的基础,只有懂得感恩,才能达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从而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高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