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秦憑三寸不爛之舌六國封相,其實其弟蘇代的口才亦不逞多讓

蘇秦是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據傳,蘇秦與張儀同出自鬼谷子門下,跟隨鬼谷子學習縱橫之術。學成後,外出遊歷多年,潦倒而歸,被家人瞧不起。隨後刻苦攻讀《陰符》,“蘇秦刺股”的典故說的就是此時。一年後學成遊說列國,先被燕文公賞識,封為國相,出使趙國。於是,蘇秦分別到趙國、韓國、魏國、齊國和楚國,提出合縱六國以抗秦的戰略思想,並最終組建合縱聯盟,任"從約長",兼佩六國相印,使秦十五年不敢出函谷關。

可以說蘇秦的口才能力是非常了得,僅憑三寸不爛之舌就得到了六國相印。其實,不僅是蘇秦,他的弟弟蘇代口才亦不逞多讓,蘇秦死後,他完全繼承了蘇秦的聰明才智,繼續實行合縱六國的抗秦思想。

蘇秦憑三寸不爛之舌六國封相,其實其弟蘇代的口才亦不逞多讓

《戰國策.西周策》記載:楚國圍攻韓國的雍氏,韓國要求東周給提供兵器和糧食,周君感到很為難。蘇代說,我可以為君王讓韓國不向東周徵用兵器和糧食,而且還能為你獲取韓地高郵。於是,周君派蘇代前韓國去見韓相國公仲,他不但說服公仲不向東周借兵器、借糧,還成功地讓公仲獻出高郵給東周。

他是怎麼說服公仲的?他說,楚國是因為韓國糧食不夠才攻打的,以為一個月就能打下來,結果現在過去五個月了還沒有攻打下來。如果這時候韓國向東周借兵器借糧,那就暴露了自己的困窘處境,楚國知道了肯定會增兵那韓國就危險了。並且如果你將高郵送給東周,東周就會投靠韓國,秦國聽說東周投靠了韓國,就會跟東周斷絕關係,那麼你就能得到東周的全部支持,為什麼不送呢?

蘇秦憑三寸不爛之舌六國封相,其實其弟蘇代的口才亦不逞多讓

蘇代的意思是,如果韓國將高郵送給東周,那麼楚國就以為東周與韓國結盟了,而秦國也會跟東周繼絕關係,那時候韓國與東周就是一根線上的螞蚱,大家同舟共濟了。這利害關係一挑明,對方就乖乖地獻出一個城邑出來,也真是厲害了。

蘇秦死後,蘇代繼承了其兄的工作。燕昭王想任命他為上卿,讓他去遊說齊國,但是蘇代說,怕自己因為忠信而得罪燕王。

蘇秦憑三寸不爛之舌六國封相,其實其弟蘇代的口才亦不逞多讓

燕昭王問其何故,於是蘇代給燕昭王打了一個比方,從前,周國的上地曾有這樣的事:一位婦女的丈夫在外做官三年沒有回家,他的妻子與人私通。與妻子私通的那人說:"你的丈夫要回來了,我們該怎麼辦?"妻子說:"不必擔心,我已經準備好毒酒,正等他回來呢。"不久,做丈夫的果然回來了,於是他妻子就讓侍妾斟上毒酒,給丈夫送去。

侍妾知道這是毒酒,走到半路就站住了,心裡想:"我如果把這毒酒給男主人喝,就會毒死男主人;我如果把這事告訴給男主人,男主人就會趕走女主人。與其毒死男主人或者趕走女主人,不如假裝摔倒,把毒酒翻倒在地。"於是,她就假裝摔倒,把毒酒灑了一地。他妻子說:"為了迎接您遠行歸來,我特別準備了美酒,現在被侍妾端酒摔倒打翻了。"丈夫不知道實情,就把侍妾捆綁起來鞭打。侍妾之所以被鞭打,完全是因為她忠信的緣故。

蘇秦憑三寸不爛之舌六國封相,其實其弟蘇代的口才亦不逞多讓

蘇代用這個案例來說明,自己是對燕昭王忠信的,但難免會因為誤會而對他產生不信任。他又說:“現在我為大王出使齊國,恐怕我的忠信不被大王身邊的臣子所瞭解。我曾聽說:萬乘大國的君王不受人臣的控制;有十輛馬車的的家長不受手下的控制;沒有車子,徒步而行的士人,不受妻妾的控制,又何況當今賢明的國君呢?我請求出發去齊國了,希望大王不要受群臣的控制啊。”燕昭王因此對蘇代非常信任。

後來,秦王邀請燕昭王到秦國去,燕昭王準備動身時,蘇代勸阻燕照王不要前去,他分析秦國奪取天下不是靠仁義,而是靠暴虐,所有國家對秦國都是仇恨的。他列舉了楚國、韓國、魏國之所有降服秦國的原因,又指出秦國攻打魏國時,用宋國賄賂齊國,等打完仗後,將“滅宋”罪責推到齊國頭上;攻打韓國時,秦國拿齊國來引誘諸侯,等打完仗後,將攻打齊國的罪責推到諸侯身上……秦國這麼狡詐的行為,燕、趙兩國的新秦人士不知道,還拼命的遊說各自的君王去侍奉秦王,這真是一件令人擔憂的事情。

蘇秦憑三寸不爛之舌六國封相,其實其弟蘇代的口才亦不逞多讓

蘇代言外之意是說,秦國這麼狡猾,即使你去侍奉秦國,當秦國要攻打你的時候,依然會攻打你,秦國要責備你的時候,依然會責備你,不會因為你侍奉秦國,秦國就會對你手下留情。

燕昭王聽了蘇代的話,就不去秦國了,而蘇代也重新得到燕國的重用。

蘇秦憑三寸不爛之舌六國封相,其實其弟蘇代的口才亦不逞多讓

蘇秦和蘇代兄弟倆,之所以能夠取得合縱的成功,是因為他們遊說的之前,充分了解了此國的國情,並且,他們對天下政局及其變化趨勢的熟悉程度遠在各國君王之上,因此,能找出了對方的痛點,即對方國家存在的優勢與劣勢,而秦國對他們又有怎樣的利益衝突,同時還提供瞭解決方案,又施以激將等法,所以各國國君也就信服於他們了。

這大概就是所謂“知已知彼”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