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工地如何做到“雙保險”?

智慧工地如何做到“雙保險”?

建築行業擁有超過20萬億元的年總產值,同時,也提供了5000萬以上的就業崗位,是我國國民經濟支柱產業之一。隨著復工復產的持續快速推進,全國多處建築工程項目陸續宣佈復工,工人們開始與時間賽跑,搶回疫情耽誤的時間。與此同時,人員密集的工地面臨著更嚴峻的防疫形勢。

如何在恢復工作的同時做好疫情防控?智慧工地成為神器,助力工地做到防疫安全、施工安全“雙保險”。智慧工地可以通過信息化手段,圍繞施工全過程,建立項目信息化生態圈,並對這些數據進行挖掘分析。專家可以通過分析結果預測趨勢,管理者可以進行工程施工可視化智能管理,從而實現建築工地安全監管,提升效率和利潤率。

以上海嘉定正在實施的“建築工地智慧管理平臺”為例,位於嘉定區的黃渡大居項目工地是該建築工地智慧平臺的第一個試點工地。工地現場,戴著口罩的工人在測溫區的感應器前站立後,感應器的屏幕上立即出現了該工人的姓名、體溫和進入時間。

首次進入工地時,工作人員通過身份證讀卡器和人臉攝像設備,生成人員檔案數據。在健康觀察期間,設置在隔離區的自動體溫檢測設備會對其進行自動檢測,如有體溫異常,系統會自動報警。健康觀察期過後,工人在每日上崗時,檢測設備會對其進行人臉識別實名驗證,並同時進行體溫自動檢測。如發生非工地人員進入或體溫較高等異常情況,系統會自動預警,並立即將數據上報至智慧管理平臺。

這是在施行建築工地智慧管理平臺後,平臺實行疫情防控功能的具體過程。整個過程自動進行,不僅避免了人員接觸,且大幅提升了檢驗的速度和準確性。

據上海市嘉定區建管委主任董愛華介紹,建築工地智慧管理平臺於今年1月開發完成,平臺有安全管理、質量管理、材料管理、人員管理、監督檢查、應急管理、信息發佈等七個功能模塊。疫情防控功能是應急管理模塊的其中一項。

應急管理模塊原本被設定的應用情境為,在惡劣天氣、節假日期間和重大活動期間,對工地施工人員避險和機器設備停止施工進行監控。在復工階段發揮重要作用的實名自動體溫檢測系統,是針對疫情的新增功能,也提前了整個建築工地智慧管理平臺的上線時間。劉雲表示,“這是這個智慧管理平臺的第一次實戰,本來的計劃是今年6月才開始在嘉定區全面部署,由於疫情的突發,就緊急落實了平臺應用。”

在應急管理模塊之外,智慧管理平臺的其他模塊則主要針對於工地的安全生產來設置,在為工地精準管理提供更準確信息的同時,也大幅降低了一線工作人員的工作強度,施工單位無須專門派人監管或運營管理系統。平臺通過算法對各類傳感數據和視頻數據進行自動計算。

傳感數據方面,如通過傳感器判斷塔吊應力、扭矩等指標,在線檢測工地揚塵噪聲等,一旦超過閾值則立即報警。也可通過與後臺數據庫聯網,判斷操作人員是否具備資質。

視頻分析方面,用人工智能算法對圖像進行判斷分析,如通過視頻判斷工人是否佩戴安全設備,通過圖片判斷洞口、邊坡等防護是否到位,通過視頻對特種崗位操作人員進行行為上的判斷,通過視頻分析渣土車未密封或未清洗出廠等環境問題等,並根據情況實時報警。

據瞭解,建築工地智慧管理平臺已在嘉定區內的18個工地實施,包括中建八局、中鐵集團等單位負責的重要建設項目。預計在3月中旬,該智慧平臺將在全區符合條件的建築工地全面部署。此外,據劉雲介紹,單獨的疫情防控系統已在浙江、河南、江蘇等多個工地施行。

對於平臺的整體應用推廣,劉雲稱,需要與當地政府溝通定製的個性化需求,“以目前嘉定區的平臺為基礎,在整體功能和結構變化不大的情況下,10天以內就可以完成部署;如果需要完全定製化開發,整個需求調研、產品設計、開發測試的過程,則需要3個月以上。”下一步,平臺將在數據挖掘和算法上作進一步優化,在實際應用中逐步精確數據的分類和處理標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