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未央區樓閣臺小學陳紅:小學語文“語用”教學方法的思考


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它作為一種表達依託於橫豎撇捺,口口相傳,融入在華夏大地人們每天的生活中。作為語文老師,我們必須要對文字敏感,學會關注字詞句段,通過巧妙地講解讓學生們感受到語言的魅力,進而感受到思想與文化的傳承下來的民族精神。圍繞“學習文字,運用語言,修身律行”這一核心目標,經過幾年的探索和實踐,結合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我想淺談一些關於“語用”教學的心得。

西安市未央區樓閣臺小學陳紅:小學語文“語用”教學方法的思考


隨文練筆,積累好詞佳句

在教材中,我們不乏會遇到一些文質兼美的文章,教學時就需要我們將目光聚焦在這些與眾不同的句段上,在品味好詞好句的同時,引導學生理解作者的思想,仿寫佳句,場景還原句段的運用“時機”,並將這些有特點的表達積累起來,從而理解作者的謀篇佈局,匠心獨運之處。如《匆匆》一課的教學中,我抓住“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但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這一排比句讓學生進行練筆,學生分享時不僅體會到了排比句強烈的感情色彩,更為積累這樣的句子奠定了基礎。

反覆朗讀,感受文字魅力

對於語言文字運用的探索不僅僅可以通過仿寫,也可以通過有引導的精讀來細細“品味”。常言道:“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在反覆朗讀中,不僅可以加深對文本的理解,更能漸漸讀懂文字背後的思想,尤其是對於文言文而言,更是如此。在經典名著節選《猴王出世》這課,關於猴王的出世作者這樣寫道:“那猴在山中,卻會行走跳躍,食草木,飲澗泉,採山花,覓樹果;與狼蟲為伴,虎豹為群,獐鹿為友,獼猿為親;夜宿石崖之下,朝遊峰洞之中。”這段表達很有特點,不僅採用了“食、飲、採”等諸多動詞來描寫石猴初來乍到世間的神色,對仗的手法也使行文十分工整。此等文字密碼,又怎是寥寥數語可以破譯呢?於是我和學生合作朗讀,我讀動詞,學生接讀;我讀對仗的上句,生接下句。如此一來,沒有具體的分析,而是通過對讀讓學生自己體會,透過一個個表述的著力點,抽絲剝繭,揭開了表達巧妙之處。我想,吳承恩先生表達的魅力大概在此吧。

創設語境,解讀人文內涵

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教學,關乎語言運用,也關乎思想感情。如《老人與海鷗》中,有這麼一個設計:十多年來,老人和海鷗如親人一般,閉上眼睛,我們彷彿又看到了那動人的一幕幕……

那一天,風雨交加,老人……

那一天,烈日當空,老人那一天,老人身患重病,他請你抓住老人的言行,將句子補完整吧。

這樣的設計,細化了老人與海鷗相處的場景,使得二者的關係躍然於學生腦海,同時也訓練了細節表述,讓人文性滲透於語言文字習得的過程中,潤物無聲。

“著眼積累,關注表達”,引導學生逐步掌握語言文字的運用是我們一線教師不懈的追求和努力方向。當然,讓“語用”植根於課堂的方法也還有很多,這都需要我們帶著一雙對文字有著洞察力的眼睛去探索。

來源:2020年3月29日教師報,作者:陳 紅。原標題:《讓“語用”根植於課堂——關於小學語文“語用”教學方法的幾點思考》。單位:陝西省西安市未央區樓閣臺小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