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中國書多殭屍,外國書是活人,辜鴻銘:學好英文教老外做人

近代以來西學東漸,給國學文化造成了極大的衝擊。特別是五四時期,一大批學者大師留洋深造回來後,帶來的新思潮。

魯迅也在國外求過學,他回來的那個時候,國內的守舊派的觀點很頑固。在這種特殊的環境下,魯迅提出了中國書大多數都是殭屍,而外國書是活人的觀點。

而與魯迅不同的是,辜鴻銘認為國學是精華,我們應該好好學會英文,讓中華文明教老外如何做人。

魯迅:中國書多殭屍,外國書是活人,辜鴻銘:學好英文教老外做人

一、兩個大師不同的觀點

1925年,《京報副刊》推出了一個名為“青年必讀書”的欄目,打算邀請各學者大師共同推薦書目。當報社的人找到魯迅時,魯迅表現的很冷淡。

他說:“從來沒有留心過,所以現在說不出。”

魯迅是一個活的很明白的人,他從來不屑於以青年導師自居,但這樣的態度,總是招受很多罵名。

而當魯迅拿西方書與中國書做對比,最終提出“少讀中國書,中國書多是殭屍”這個觀點後,更是引發了很多謾罵和爭議。

魯迅:中國書多殭屍,外國書是活人,辜鴻銘:學好英文教老外做人

這個觀點,是魯迅在雜文《華蓋集》中。他曾說過這麼一段話:

“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國書,多看外國書。”

魯迅反對讀中國書,是因為在他看來:

“中國書雖有勸人入世的話,也多是殭屍的樂觀,外國書即使是頹唐和厭世的,但卻是活人的頹唐和厭世。”

“在古書中找活字,是欺人之談。”

但與魯迅差不多同時代的辜鴻銘,卻不這麼認為。

他講課時,總是對學生們說:

“我們為什麼要學英文詩呢?那是因為要你們學好英文後,把我們中國人做人的道理,溫柔敦厚的詩教,去曉諭那些四夷之邦。”

二、望青年拓眼界的鬥士

魯迅提出少看中國書這個觀點後,就猶如捅了當時文壇上的馬蜂窩。柯柏森就立即寫下了一篇名為《偏見的經驗》的文章,諷刺像魯迅這樣留學歸來,看了幾本外國書後,就數典忘祖。

但其實,緊緊抓住魯迅這個觀點批評他的人,都完全忽略了,魯迅並不是因此在貶低中國文化,更不是在“賣國”。相反,魯迅一生研究國學很透徹,也一直在去其糟粕,留其精華。

魯迅:中國書多殭屍,外國書是活人,辜鴻銘:學好英文教老外做人

像魯迅和辜鴻銘這樣的大師,都是在國學的滋養下,慢慢成長起來的。

魯迅在《現代中國的孔夫子》一文中,就曾說出了,他對孔夫子過於神化的觀點,以此寄託對新青年多外國書,好拓寬眼界的期待。

魯迅生活的時代,讀書人普遍沒有讀過外國書,一直都是在讀四書五經,寫著死氣沉沉的“八股文”。

魯迅:中國書多殭屍,外國書是活人,辜鴻銘:學好英文教老外做人

魯迅是一個意志深刻的思想家,他也是一個鬥士。

改變一個時代人根深蒂固的思想行為,是一件極難的事。所以,魯迅每每發出批評的聲音時,總是更嚴厲些,也更深刻些。

魯迅從來不認為自己說的話,就應該被奉為金科玉律。他認為要多看外國書,其實針對的,是那個時代沒有拓寬自己眼界的人。

魯迅:中國書多殭屍,外國書是活人,辜鴻銘:學好英文教老外做人

三、不待見外國人的怪傑

辜鴻銘在周圍人的眼中,是一個怪人。他精通國學,也精通西學。但是,他本人對外國人的態度很不屑。

很多時候,因為對外國人的過多冷嘲熱諷,辜鴻銘被人們批評太過守舊。魯迅和辜鴻銘的經歷,有些相似。

辜鴻銘從青少年時起,一直都是在國外留學。那個時候,外國普遍比中國強大太多,很多國人都比較自卑。

魯迅:中國書多殭屍,外國書是活人,辜鴻銘:學好英文教老外做人

但辜鴻銘是少數對自己國家很自信的人。

他認為,中國自古以來的宗教、制度等方面,都遠遠甩開外國人一大截。

而這種自信,在不喜歡辜鴻銘的人看來,是一種極端的自負。

辜鴻銘從來不在意這些。

魯迅:中國書多殭屍,外國書是活人,辜鴻銘:學好英文教老外做人

在北大擔任教授時,辜鴻銘除了經常向學生傳授中華文化的魅力,對於當時在北大當教授的外國人,他也經常是冷著臉。

有時候,辜鴻銘對這些外國人冷臉相對還不夠,他還會時不時找出他們的短板,用自己的學識諷刺他們。

魯迅和辜鴻銘,分別是留洋歸來的兩個極端。

魯迅:中國書多殭屍,外國書是活人,辜鴻銘:學好英文教老外做人

魯迅善於挖掘國學文化的病症,並以一劑猛藥醫治。而辜鴻銘善於挖掘國學文化的美妙之處,讓更多人體會到其中的絕妙。

雖然路子不同,但其實他們對國學文化的態度,沒什麼兩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