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倚仗了几百年的四塞之固,被刘邦顺势瓦解


整个春秋战国时代,秦国始终没有亡国之危,除了秦人朴实好战以外,和秦国的地理优势是分不开的。秦国地处关中地区,西有萧关防范陇西,南有散关防范川中,东南有武关防范荆楚,东方有最重要的关口函谷关,是秦国大门。历代诸侯谋秦,秦人将函谷关一闭,对方再人数势众,也很难得以施展。

秦国由弱到强的几百年间,函谷关被攻破的次数屈指可数。同样身为首屈一指的大国,齐国地处山东半岛,山东丘陵突兀地立在正中,南北两方能方便各方敌人的进攻。所以齐湣王时代,乐毅联军一战便打的齐国一蹶不振。如果齐国拥有秦国那样的地域优势,是绝对到不了这种程度的。

大秦倚仗了几百年的四塞之固,被刘邦顺势瓦解

当秦国到了胡亥当政的时候,天下大乱。怀王和诸将商议攻秦。大家认为项羽喜欢屠城,不适合攻秦。身为仁厚长者的刘邦就被选中了。

其实刘邦一开始进军并不算顺利,这时候秦二世的暴政虽然让秦军离心离德,秦军主力也在攻打赵国。但秦国部署中原、防守关中的力量仍然不容小觑。

刘邦征秦的转折点是宛城纳降。刘邦本想绕过宛城继续西进,但张良却劝他说前面秦军依然强大,如果和后边宛城的军队前后夹击,就太危险了。刘邦就留下来包围宛城,开始死磕。

守城的南阳太守想不开,想自杀报国。他手下的一个门客,叫陈恢,劝住了太守,给刘邦写了一封书信。信上说:"我听说您和诸侯约定,先攻入咸陽的就让他在那里做王。现在您停下来攻打宛城。宛城是个大郡的都城,相连的城池有几十座,人口众多,物资充足,官民都认为投降肯定要被杀死,所以都决心坚守。现在您围在这里攻城,士兵伤亡必定很多;倘若您率军离去,宛城军队一定在后面追出;这样,您向西前进就会错过先进咸阳在那里称王的约定,后面又有宛城强大军队袭击的后患。如今我替您着想,倒不如约定条件投降,封赏南陽太守,让他留下来守住南陽,您率领宛城的士兵一起西进。那些还没有降服的城邑,听到了这个消息,一定会争着打开城门等候您。您就可以大踏步地地西进,不必担心什么了。"

刘邦欣然答应,封南阳太守为候。

自此,刘邦像是打开了潘多拉魔盒,一路过去,都在受降,没费吹灰之力,就进了武关,最后他亲手接过秦王子婴奉上的传国玉玺时,一定感觉跟做梦似的。

大秦倚仗了几百年的四塞之固,被刘邦顺势瓦解

这时候秦地的情况才真实的展现出来,原六国百姓造反,那是因为被统治没多久,和秦国朝廷还不是一条心。列国经营数百年,大家根深蒂固的认定自己是齐人赵人楚人的,所以一说造反,他们觉得就是报仇打秦国。但秦人本身呢?是和六国人死磕,保护自己的国家,还是也跟着造反?

赵高弄权,二世暴政,秦人其实也是深陷水深火热,但是他们要是跟随义军反秦,焉知自己不会被六国人报复?项羽屠城就是教训,项羽坑杀章邯大军更是教训。秦人这时候也是进退两难,一方面不满二世的统治,另一方面也不敢响应起义。

这时候秦军和秦人忽然发现——刘邦能善待投诚的秦人,大家这下子才长出了一口气,放下了戒备,归顺了刘邦。

作为一个老于世故的人,刘邦看出了这其中的关节。于是他入主关中之后,便封存了宫殿府库,召来各县有名望的老人道:"乡亲们苦于秦朝的苛虐法令已经很久了,批评朝政得失的要灭族,相聚谈话的要处以死刑,我和诸侯们约定,谁首先进入关中就在这里做王,所以我应当做关中的王。现在我和父老们约定,法律只有三条——杀人者处死刑,伤人者和抢劫者依法治罪。其余凡是秦朝的法律全部废除。所有官吏和百姓都象往常一样,安居乐业。总之我到这里来,就是要为父老们除害,不会对你们有任何侵害,请不要害怕!再说,我所以把军队撤回霸上,是想等着各路诸侯到来,共同制定一个制度。"

大秦倚仗了几百年的四塞之固,被刘邦顺势瓦解

秦人无不欢欣鼓舞,纷纷来送粮食慰问,被刘邦谢绝。刘邦此举犹如久旱降甘霖。"旱"了多久呢?一百多年了。秦国自商鞅变法开始,便创立了一套立足于耕战,以严苛法令管理百姓的制度。整个国家犹如一部耕战的机器,民众虽然有功能赏,但有罪也罚得太狠。时间久了,大家就都习以为常了。到了二世当政,劳役太重,秦人苦不堪言,以往对于刑罚挤压已久的不满像火山似的,随时可能爆发。

刘邦一来,解开了锁在大家脖子上的枷锁,大家突然发现,原来可以活的这样轻松自由。后来项羽来了,烧杀抢掠的程度令秦人恨透了项羽,更加怀念刘邦。

虽然刘邦没有做成关中的王,但却收拢了关中的人心。这对他日后的争夺天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刘邦后来出蜀入秦,得到了秦人的热烈响应。刘邦便把关中作为了自己稳固的根据地。后来刘邦在中原与项羽征战过程中,连战连败,每次都能依靠秦人迅速爬起来。秦人对刘邦不离不弃,和项羽不共戴天。

刘邦入秦的怀柔之举,收拢了秦人之心,不仅迅速占领了四塞之固的秦川,更为他征战天下,立下了巩固的根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