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如果离开后期制作,会有许多人“饭碗不保”吗?

蓝鲸并蒂莲


我觉得这么想的人对摄影的理解基本上不及格的。

所谓“原片”、“直出”、“所见即所得”似是而非的理论实际上都是谬论。

很多人至今还在质疑在摄影创作中后期的必要性和合理性,这是对摄影艺术本质上认知存在极大的误解。


摄影从来就不存在所谓“所得即所见”


一些抵触和拒绝后期的人至今还认为,真正的摄影应该是“所得即所见”,摁下快门不经过任何后期、直接从相机里输出的照片才是真正的摄影,并常常以“直出”、“原片”等似是而非的概念来自我标榜,并荒唐地认为这才是捍卫了摄影艺术的真谛。

实际上,所谓绝对的“直出”或者“原片”是不存在的。作为一种光学机械,照相机对光影对象的物理反应和记录与人眼的生物反应和记录完全不同,无论是胶片机还是数码相机、无论是在电脑屏幕还是形成纸质相片,与你眼睛“所见”不可能一致。你可以做个简单的试验,此刻,拿起你的手机或相机为你眼前的景物拍一张照片,然后把这张照片放在你面前,与实际景物做一个对比,你觉得它们在你的眼睛里会是一样吗?

说两个显而易见的事实:

1、黑白摄影出来的照片都只有黑白两种色调,请问你见过只有黑白两种颜色的现实场景吗?这么明显的所得非所见,黑白摄影在你眼中就不能叫“真正的原汁原味的摄影”?

2、使用不同的相机,在同样的位置、同一个时刻、用完全相同的技术参数、拍摄相同的对象,所拍出的照片色彩、质感甚至传递出的主观情绪信息都存在极大的差别,那么,究竟哪一台相机的“所得”才是你的“所见”?

可见,所谓的“所得即所见”在摄影中其实是一个伪命题,“原片”、“直出”作为摄影创作中对某一阶段的作品的临界形态的描述,无须过于较真,但如果将其作为摄影作品形成的最终形态,就有点贻笑大方了,至今笔者还未曾见过哪个权威的摄影媒体或者赛事用“原片”、“直出”作为作品要求。

目前为止,几乎还没有任何一款相机能达到或者接近人眼对于光线强弱对比的宽容度,相反,相机的物理性能也有人眼的生理机能力所不及的本事,比如:高速快门可以将水滴飞溅的瞬间凝固变成水晶般的珍珠、慢门摄影能绘制美轮美奂的光绘和动人心魄的星轨,加大光圈能将不同景深之间的景物虚实相隔形成奇妙对比,缩小光圈能够拍出迷人的星芒效果,这些只有相机才能“看见”的光学现象人眼都无能为力,这些都正好说明“所得”不一定“所见”、“所见”也不一定就是“所得”,这也恰恰是摄影艺术有别于其他艺术的独特审美魅力。


广角镜头畸变效果下的视觉冲击肉眼可“见”?


后期不是必要,而是必然


从摄影的技术原理来说,不管是以前的胶片时代还是现在的数码时代,摄影创作的过程一直是由拍摄和后期两个阶段组成,由相机完成的第一阶段只是光影信息的采集,最终形成人眼可见的图片还需要经过第二阶段,我们姑且将其称为呈现阶段(在数码时代用“读取”或许更为准确)。

现代摄影中这两个阶段实质上早已是一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整体过程。胶片时代,相机完成的仅仅是胶卷的曝光,随后经冲洗转换成底片,再放大印制到相纸上变成纸质照片或扫描到电子设备中。这个过程中,冲洗胶卷和印制照片使用的显影液与定影液的浓度及温度、显影与定影时间,放大(印像)过程中光源强弱、曝光时长以及相纸的规格,都会对照片的影调形成和视觉效果有着重要影响,你是想得到一张明快的高反差高调照片,还是想创作一幅低调深沉的低反差作品,上述诸多要素任何一个都需要精心构思和操作,这实际上已经是后期过程。

而在胶片时代的摄影巨匠,也无一不是暗房技术技术大师,很多人对胶片摄影的误解大约是由时代造成的,他们在那时形成了对摄影的理解是:按下快门,摄影过程便结束了,剩下的就是把拍完的胶卷送到门口的彩扩店,跟摄影和摄影者本身无关了。


郎静山作品——胶片时代的摄影大师一定都是“后期”大师

陈复礼作品——船只、人物的与天空和海面的对比需要在暗房中进行复杂调整


也就是说,即使在相对传统的胶片时代,你一定要执拗地强调“原片”或者“直出”,那只能是连未经冲洗的、躺在暗盒里的、你连负片效果都看不到的胶卷,摁一下快门从来就不是摄影的全部。


相机给你强行后期,你拒绝得了吗


数码技术看上去省去了胶卷的冲洗和纸质照片的印刷过程,可以直接从显示器或电脑屏幕上看到拍摄的效果,貌似“直出”或“原片”变得顺理成章了,但一个不容回避的基本事实是,数码相机本身就是一个智能处理器,而有些相机上的运动模式、人像模式、风景模式、夜景模式等等设定,实际上就是将某些后期的程序化设置提前预置进了相机,而你眼中在电脑里进行的、被你抵触的“后期”只不过是把这个过程转换成了事后调整。所以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承认不承认,你的摄影过程从一开始就已经被“后期”了,即使你使用了全手动“M”模式,仍然改变不了程序从你拿起相机那一刻起就对你自始至终的干预和帮助,直出不直,原片非原。

更直截了当地说明这个问题的例子是:大多数相机能直接输出可见图片的JPG格式实际上就是一个图片处理的程序,如果不经过这个处理,你摁下快门所得到文件的并不是图片,而是一串天书一般的代码。

总结一下:数码摄影后期的本质功能或者说基础功能究竟是什么?它只不过是在把数据转换成图片的过程中,通过某种特定的程序(比如PS)加入了人的干预因素,让它最终的呈现更符合人的审美习惯he 和需求。与胶卷相机一样,在最初的拍摄中,数码相机只是记录下了影像数据,而并没有为你完成一张照片。一些普及型低端相机强行为你进行的筛选与优化程度比较大,采集的原始数据量相对较少,而越是高端的像素越高的相机,为你记录的数据就越丰富越完全,你想要的它会记录下来,你不想要的他也会记录下来,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低端的相机拍出来的照片比高端相机拍摄出来的照片颜色更鲜艳、更明亮。

举个例子,低端的卡片机给你的是它加工好的一盘菜,你没有继续加工的余地,而高端相机给你的是足够丰富的食材与配料,允许并且需要你继续完成后续的创作,这就是摄影中“后期”的本质功能。


后期的边界取决于作品的功能


至于片面地觉得摄影师之所以要后期,是因为前期拍摄不成功,全凭后期“补救”、“遮盖”,这真是井底之见。对于前期拍摄中的一些不足之处进行调整,这个功能在一个成功的摄影师来说已经微乎其微了,他们的后期技术绝大多数运用在对主题表达的提升、摄影语言运用的极致化上,把后期理解为遮丑的同学可以好好去拜读一下那些大师的“原片”(这个时候原片是有意义的)。

还有些人反感“过度”后期,可以理解。但是摄影艺术发展到今天,早已到了从概念到观念都允许百花齐放的时代,新闻摄影、纪实摄影与艺术创作类摄影在风格与技术上的要求差别也将越发展越细致,这是一个历史的趋势,现在很多摄影艺术家把很大的精力和时间都用于后期的创意和制作上,前期的拍摄对于他们而言只是一个素材的采集与处理,这种现象也无可指摘,艺术本来就该如此。

严格如荷赛这样权威的摄影活动也无法完全禁止摄影者对作品最前的后期调整,只不过对后期调整的范围与程度做了比较详细的限制。


《三月的一个傍晚》——三底合成


这里有两个思考的维度,一、荷赛并不是摄影艺术的唯一标准和尺度,二、荷赛并不绝对拒绝参赛作品的后期调整(此话题此处不展开,已经有很多有识之士撰文良多)。

在摄影中给后期一个“度”的准确定义是一件不可能的事,也没必要。因为摄影的子门类细分之后,不同类型的摄影要求越来越千差万别,除了前面提到的一些纪实新闻类摄影作品对后期限制比较具体之外,艺术创作型摄影的后期空间更大。

说句有些伤很多人自尊的话,有些人拒绝后期抵触后期,并不完全是认识和理解上的问题,而是因为自己不愿意学习后期,或者浅尝辄止发现不太好学就知难而退,为了给自己找个台阶,找个借口,顺水推舟就加入了“原片”“直出”的大军中去了。这一部分人就不用多费口舌了,毕竟对于很多人来说,摄影只是个自娱自乐的休闲消遣的手段,你高兴就好,至少我不反感,因为玩相机玩摄影的爱好总比黄赌毒的爱好更有利于身心健康

有些后期程度很大的视觉作品你可以不把它叫做照片,但你不能不把它当做作品,更不能说它不是艺术。


汉字狂草871


这个真不是危言耸听:

摄影经历了“绘画主义摄影”,“自然主义摄影”到了“创意摄影”的阶段,设备上,也已经进入到数码时代,科里的发展必然带来方式的革命,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方兴未艾的摄影时代。

摄影从绘画中独立出来,他的记录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更及时,更真实,这是摄影的本源。我们强调后期,并不是让摄影成无本之源,而是前后期一个统一的整体,一个系统工程。

亚当斯说:前期是谱曲,后期是演奏。胶片时代的暗房后期,从来没有减少过。区域曝光法,未前后期提供了可参照的体系。

数码时代,后期越来越重要:

首先,高端的相机更注重提供原始的数据文件,机内优化正在减少,RAW原始文件越来越被大家接受,后期软件平台越加强大,速度和存储。要知道,这时相机提供的是类似中间灰的数据包,难道你的暗部或者亮部不调吗?

同时,数码产品提供的色域范围和我们的肉眼也是有差距的,还有其他局限性,如:信号噪点,排除摩尔纹的损失,等等。

必须指出的是,后期是前期的继续,不可分离的过程。后期弥补前期不足,进一步完善前期的技术过程。

摄影是情感表达的过程,摄影是艺术创作的过程。后期在这个过程中,举足轻重。

所以,坚持摄影的原,以时俱进,以严谨的态度学好你的后期吧。他已经不是你接不接受的问题了。



我也说说


摄影就是前期拍摄+后期处理,前提是拍摄成RAW格式,没有后期处理的不能称为摄影,只能称为拍照!拍照就是JPEG直出,其实也就是靠相机内部的预设后期处理来完成,像佳能单反就有人像和风景照片风格,还可以自定义富士底片和蓝天绿地风格等102种选3种,也就是预设的算法不一样,拍出来效果也不一样,所以不存在JPEG直出色彩真实的说法。JPEG直出通常用在对色彩要求不高但时效性高的场合,比如新闻和体育。如果不会后期处理,只能称为拍照者,连拍照师都配不上!


雅恩689


不会的。我师父从业20年的商业摄影师,他不会后期制作,他的照片可以现场发新闻稿。前期能做好的事情就不要等后期处理。后期制作应该起到润色,让作品达到更好的效果。而不是一味地依赖后期。对于新闻摄影从业者,是不是就该是现场前期拍摄,错过了的画面,后期于事无补的。扎实的基本功,良好的审美,才可以在摄影的道路上走的更好很久。在我师父的引导下,我和我的同事们,包括我的学生,我们都会努力做好前期拍摄准备。后期需要花费很久的时间,也许你就错过了一个美好的天气,和一张价值不菲的照片。所以,统筹能力真的太重要了,花大量的时间去发现和热爱生活,拍摄有情感有温度的照片。比你坐在电脑前,伤害颈椎腰椎,花费大量时间毫无头绪的修一张图容易太多了。


你和桃子小姐


看拍摄题材把。

1、纪实摄影、新闻摄影及部分摄影大奖赛,都严格规定不许ps改变原貌,其实优秀的纪实作品出了用光效果,最主要的是内容,夺人眼球的就是内容,不管他是清晰还是模糊,拍得到才是最重要的。

2、艺术摄影、糖水片等,你不ps后期,还真没人待见!甚至你可以不用相机,直接ps一幅美图,呵呵,很多人就这么干的……

看需要!


骏颜


肯定是的。尤其是人像摄影,婚纱摄影,没有后期修图,顾客是不付钱的。


建武


对于这个问题,个人认为答案只有两个,会或者是不会。首先来说说摄影后期制作的话题,对于广大摄影爱好者来说,每个人的思路及要求都有所差异,由于摄影时的环境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作品出来后,很多时候会觉得效果并不象自己所需的那样完美,于是就有了后期制作,后期制作的目的无非是为了摄影作品能更加的完美,特别是商业摄影,你所拍出来的作品必须尽可能的满足客户的要求,时常有这种情况,摄影师自己对作品感觉已经很不错了,但是客户觉得还必须稍加制作才行,本着顾客就是上帝的宗旨,后期制作已经是业内不可或缺的选项。

抛却商业摄影所需而论,其实不少的摄影爱好者,对于后期制作,除了是使作品达到自己所需的完美之外,后期制作也成了他们追求的一种乐趣,因为从中也可以学到很多的知识,当然,凡事不会有绝对,现实生活中,仍然有一部份摄影人或者是大众,他们都偏向于原始、自然的作品。所以说后期制作这个选项会因人而异地产生不同的选择。


兴北老二哥


对于很多摄影师来说,后期比前期拍摄更重要,如果把一张作品比作玉石,那么后期则是将这玉石雕琢成艺术品的工具,摄影作品需要绽放,基本离不开后期,当然这不是绝对的,同样有很多好作品,是不需要后期的,但如果离开后期,我相信也绝对会有很多摄影师无法创造出更好的作品。


柒分安然


绝对


爱吃黄瓜16263391


传统摄影师拍照很严谨的,无论从用光,构图,创意,都是提前准备好的,在有胶片成本问题,有了数码,就没呢成本问题了,可以随便拍,曝光欠了,在加一当,无所谓,哪里穿帮了,后期修,颜色不好,后期修,所以摄影师没有后顾之忧,拍片就随意起来,也不动脑了,烂片就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