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意失荆州”——关羽的荣与辱

无论是从历史还是演义的角度看,襄樊之战在三国鼎立的进程中,都是至关重要的一个节点。这一战,作为战役主动发起者的关羽,初期气势如虹,打得曹魏几欲迁都避其锋芒,后期在魏、吴两家的夹击下,败走麦城,身死军没。

“大意失荆州”——关羽的荣与辱

关公邮票

在《演义》中,关羽的性格基本和正史相同,即“刚而自矜”,“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这也为“大意失荆州”这句著名的成语下了一个很好的注脚。荆州之失,作为主将的关羽不能说没有责任,至少《演义》中他骄傲自大,轻视东吴,轻视同僚的举动,造成了后院失火的严重后果。

但如果把荆州之失简单地归咎于关羽之“大意”,则又显然是对关羽不公平的。

1

襄樊之战前的插曲

襄樊之战前有一段著名的插曲,即孙权遣使向关羽求亲,遭到关羽迎头痛骂:“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看起来是关羽无理取闹,不顾两国联盟,既毁了自己,又毁了蜀汉的前途,致使诸葛亮的“隆中对”泡汤。但如果仔细分析,这一段颇可玩味。

孙权在遣使求亲之前,刚刚接见了魏国使者满宠,而满宠此行的目的正是要联吴击刘。孙权采纳诸葛瑾的建议,用结亲的方法试探关羽:“若云长肯许,即与云长计议共破曹操;若云长不肯,然后助曹取荆州。”

此计的妙处在于,如果成功,则可离间刘备君臣,胁迫关羽之女为人质,不成则可出兵取荆州,取得出师的借口。

“大意失荆州”——关羽的荣与辱

戴敦邦绘关公

事实上,这里有一个逻辑陷阱,即很多人以为关羽有两种选择,其实关羽只有一种:无论性格使然还是出于现实考虑,都不允许他答应这门亲事。

性格自不必讲,关羽一向藐视东吴,孙权这种小动作必然令他极为反感;而现实情况呢,作为一方诸侯,手握重兵,私下与他国君主结姻,是政治上的大忌,而关羽和刘备情同手足,更要躲避这种嫌疑。关

羽爱好左氏传,必然对历史熟悉,断不会犯如此错误。关羽“骂辱其使,不许婚”,正史所载,意在表明自己的态度,既给孙权看,也给远在益州的刘备看。

很可惜,这一点《三国演义》的作者似乎并未看清,反而借诸葛亮之口说:“荆州危矣!可使人替关公回。”

问题是,在两国联盟破裂的情况下,使人替关公回又能怎样呢?难道还有人比关羽更适合镇守荆州?

“大意失荆州”——关羽的荣与辱

山西木版年画关公

关羽拒婚,最令人诟病的一点是态度未免太过蛮横无礼,虽然如此,但诸葛瑾说得很明白:“若云长不肯,然后助曹取荆州。”说到底,孙吴方面要的只是关羽的态度:肯或者不肯。至于关羽到底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拒绝,破口大骂也好,婉言拒绝也罢,其实无关宏旨。

这其中的关窍,提出建议的诸葛瑾未必通晓,而采纳建议的孙权必定是成竹在胸的。

2

襄樊之战前的态势

《演义》中说孙权听闻关羽辱骂,大怒之下,立即召集文武官员商议取荆州之策,似乎是孙权为怒气所激愤而出兵,似乎关羽做了一件蠢事。

而实际上孙权并不是一个容易被感情左右的人。诸葛亮出使东吴,也曾拿话激他,话也不好听,但孙权很快心平气和,理智占据上风。

关羽轻吴是出了名的,并不始于求亲。孙权派人接收三郡,被关羽悉数驱逐;鲁肃摆鸿门宴,被关羽像小孩儿一样戏耍,此时的孙权尚能保持克制,又怎会因为关羽的一句骂街的话而轻易翻脸?根本原因还在于形势变了,孙权认为夺取荆州的时机已经成熟。

“大意失荆州”——关羽的荣与辱

剪纸孙权

从地缘上来说,荆州是三国的必争之地,对于孙吴尤其重要。没有荆州,蜀汉最多不出峡,曹魏最多不东下,但对于孙吴来说,则关系到国防安全。

所谓守江必守淮,守扬必守荆,在淮河流域被曹魏控制而又无力争夺的情况下,孙吴出于国防安全的考虑,无论如何都要拿下荆州这块战略要地,实现“全据长江”的梦想。

在刘备入主西川前,出于两弱抗一强的现实考虑,孙权尚能忍受刘备据守荆州,维持两国联盟。但在刘备赢得汉中之战,进位汉中王的前提下,魏国暂时处于守势,联盟的基础已出现动摇。

此时,刘备跨有荆益,占据长江上游,雄心勃勃,无论其有没有顺流东下的企图,都让孙权倍感威胁。

这与战国时期的合纵、连横是类似的,当秦国强大的时候,诸侯合纵攻秦;当齐的威胁增大时,就合纵攻齐。分合本没有一定之规,视力量消长为转移,而襄樊之战的前夕,正是三国局势最微妙的时候。

“大意失荆州”——关羽的荣与辱

赵祥林、赵宇绘年画《义气千秋》

此时的关羽并未作出破坏联盟的行为。在曹、刘对抗,刘备方面占据优势的情况下,关羽没有趁机攻击相对弱小的东吴,而是选择相机北上攻魏,严格执行隆中对“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的战略构想,从行动上来讲,是绝对对得起东吴这个盟邦的。

而孙权不仅没有配合行动,北上攻略江淮,反而把屠刀伸向了盟友。从实际的政治利益来看,我们当然不应责备孙权,但他的背盟行径从道义上讲是应该谴责的。

3

“大意”失荆州

关羽的军事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不仅有超高的武力,而且战略战术上都有可称道的地方。发动襄樊之战后,关羽一方面在北方打出水淹七军、威震华夏的战绩,一方面对摇摆不定的孙吴采取了防备措施,沿江筑烽火台以备不虞。

从大战略上看,关羽是没有问题的。但在具体的实施中,关羽犯了“大意”的毛病。具体表现为:

“大意失荆州”——关羽的荣与辱

刘旦宅绘单刀会

第一、轻视吴国,尤其是陆逊这个吴国新锐;第二、不该责罚糜芳、傅士仁之后,再让他们镇守南郡、公安这两个战略要地。前者造成吴军白衣渡江,潜袭荆州,后者造成后方尽失,关羽无法回军驰援荆州,以致败走麦城,被擒身死。

不过,我们抛开“大意”的成分来看这场战争的话,可以发现这几乎是一个无解之局。

首先是关羽老了,不复当年,对付一个庞德都已力不从心,正像徐晃感叹的:“倏忽数载,不想君侯须发已苍白矣。”

其次,身边无得力之将,只有义子关平和实力平平的廖化,分身乏术,无法兼顾襄樊前线和荆州后方。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敌我力量过于悬殊。关羽面对的是国力雄厚的曹魏,和密谋背盟的孙吴。《演义》没有说明关羽的军队数量,按照正史则只有三万人。

“大意失荆州”——关羽的荣与辱

维县木板年画关公

襄樊一战,关羽孤军面对的是曹魏的曹仁、满宠、于禁、庞德、徐晃,孙吴的吕蒙、陆逊、韩当、周泰、朱然、潘璋。这样豪华的阵容对付一人,终三国之世,仅此一例。

关羽败在这样的阵容下,并不丢人,况且还曾一度打出“威震华夏”的战果,其军事能力之强悍,堪称三国第一将。即使在后期军事不利的情况下,还能整顿军马回援,如果不是糜芳、傅士仁反水,局面尚有可为。

襄樊之战造成的后果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蜀汉折断一臂,固然失去并兼天下的可能,而另一方面,孙吴虽实现了全据长江的计划,但彻底沦为偏霸一方的地方政权,也失去了北上逐鹿的可能。

“大意失荆州”——关羽的荣与辱

李庚绘孙权

不论正史还是演义,孙吴都是以防守见长,历任大都督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均是防守之智有余、进攻之力不足,没有了西线蜀汉的强力配合,东吴北进毫无进展,以至于孙权打了一辈子合肥都没打下,还落了个“孙十万”的笑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