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中的香糯小米粥!

《詩經》中的香糯小米粥!


《詩經》中的香糯小米粥!


《詩經》中的香糯小米粥!


《詩經》中的香糯小米粥!


《詩經》中的香糯小米粥!

《詩經》小知識 《詩經》是經典。何謂經典?一位研究學者說,凡表現了民族精神並在後續民族精神塑造方面起了重大作用的作品,就是經典。《詩經》,無疑是這樣的經典。 《詩經》是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晚期五百餘年間的詩歌創作總集,當時稱“詩”或“詩三百”,漢代 以後尊稱為“詩經”。 《詩經》是我國文學發展史上形成的第一座高峰(我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如同黃河一般,哺育著中華民族,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炎黃子孫。

這幾天,不知什麼原因,胃部時常有點不舒服。小米粥最養胃。趁著今天休息,又是雨刷刷的日子,那就安心地在家熬碗紅薯小米粥喝喝吧。 心中所思,嘴中突然出現了當年教導處的吳老師送來的那碗紅薯小米粥的味道,舔巴舔巴雙唇嚥下了口水。呵呵,回味無窮,想念早已退休的同事大姐——熱心的吳老師。 一會兒,廚房裡飄出了小米的香味,紅薯的甜味……飄啊飄啊,飄得很遠很遠,飄到了遠古的田野上,飄進了一位西周士大夫的鼻子裡。士大夫見昔日宮殿夷為平地,種上莊稼,不勝感慨,寫下了下面這篇哀婉悲傷的詩: 國風-王風-黍離 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穗。行邁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實。行邁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作者在抒發對西周滅亡的沉痛時,首先出現的是生長茂盛的農作物,而莊稼生長的地方曾是宗周的宗廟公室。這種滄海桑田的巨大變化,自然使詩人陷入悲哀之中,行進的腳步變得遲緩。 三章反覆出現“行邁靡靡”的詩句,用腳步的遲緩引出心情的沉痛。昔日氣派恢宏的王宮,轉眼之間已是苔痕遍地,黍稷雜生,曾經擁有的輝煌,猶如明日黃花;鼎盛的人群,而今已如鳥立國獸散去。獨有我孤獨地躑躅在昨日風采的遺蹟面前。質問蒼天,為何如此對我?卻得不到任何回答,只有獨自黯然垂淚,任那亡國之痛一洩千里。 這首詩採用的是遞進式的寫景抒情筆法。出現的景物依次是“彼稷之苗”、“彼稷之穗”、“彼稷之實”,農作物的部位暗合農作物的生長過程:先有苗、再有穗、最後有了顆粒。作者抒發沉痛之情時,依次是“中心搖搖”、“中心如醉”、“中心如噎”,變得越來越強烈,也更加痛苦。 作者憂國憂民,傷時憫亂,最後向天發問:這種歷史悲劇是誰造成的,由誰來承擔西周滅亡的歷史責任,詩的作者非常清楚。他不把問題的答案明確說出,而是採用質問的方式,所產生的藝術效果更加強烈,並給讀者留下思考的空間。 其實,詩中除了黍和稷是具體物象之外,都是空靈抽象的情境,抒情主體“我”具有很強的不確定性,基於這一點,欣賞者可根據自己不同的遭際從中尋找到與心靈相契的情感共鳴點。諸如物是人非之感,知音難覓之憾,世事滄桑之嘆,無不可藉此宣洩。 此詩所提供的具象,表現出一個孤獨的思想者,面對雖無靈性卻充滿生機的大自然,對自命不凡卻無法把握自己命運的人類的前途的無限憂思,這種憂思只有“知我者”才會理解,可這“知我者”是何等樣的人:“悠悠蒼天,此何人哉?”這充滿失望的呼號,就好像後世詩人”陳子昂吟出的《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陳子昂心中所懷的正是這種難以被世人所理解的對人類命運的憂思。 此詩作者在寫法上採用了一種物象濃縮化而情感遞進式發展的方式,因此這首詩具有寬泛和長久的激盪心靈的力量。 (你讀出來了嗎?請多讀幾遍,一定能讀出不同的感受。) 看過《詩經》裡好多篇關於植物的詩句,惟獨這首《王風·黍離》充滿了憂國憂民、傷時憫亂的厚重。 黍就是現在的小米,早在三千多年前,還沒稻穀、麥子、玉米等農作物,應該是人們賴以果腹的主要糧食吧。 黍稷搖搖,中心悠悠。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一行行沉甸甸的穀子,在風中搖曳。從春天的嫩苗到夏天熱暑時成穗,再到秋季裡的籽實。我從沒想過,在喝過的那一碗碗可口的小米粥裡,繚繞著如此悲愴靈歌的生命力。 小米,雖是糧食的一種,但和稻穀、麥子相比,似乎又多了幾分野性和韌性。 它,既耐乾旱、貧瘠,又不怕酸鹼,能在我國南北乾旱地區、貧瘠山區種植,適應性特別強。農諺有“只有青山乾死竹,未見地裡旱死粟”,說的就是小米抗旱能力超群,像一個驍勇的鬥士。 近代歷史上,小米是戰爭裡的功臣。“小米加步槍”說的就是解放軍以及廣大抗日民眾抗擊侵華日軍的那段崢嶸歲月。小米在物資匱乏的年代作為人民軍隊的主要食物供給,是給抗戰軍隊帶來勝利的重要後盾之力,幫助人們度過了艱難困苦的戰亂歲月。 透過歷史的畫卷,我彷彿看到,在陝甘寧邊區那片廣袤的黃土地上,那一叢叢、一排排,經過戰火的洗禮依然站立著的紅紅高粱、黃黃穀子。 記得小時候我就很喜歡母親煮的小米粥。年輕時,在外工作,不懂得定時吃飯,常會胃痛。每逢週末回家,餐桌上總會擺上一碗溫熱的小米粥,母親說小米粥養胃滋補,美美地喝上幾口,真是暖到了心裡。 現在的粥種類繁多:皮蛋瘦肉粥、八寶粥、五穀養生粥……色美味香,不一而足。可我最喜歡的還是母親燉煮的小米粥,雖然與別的粥相比,少了那般甜膩和厚味,但平淡的味道里卻能喝出小米原始的香醇。就像蘇東坡說的:人間至味是清歡。 自然界的草木,春生、夏長,秋凋、冬藏,歲歲榮枯,四季輪迴,引發了人們多少的感慨與聯想。而一粒粒燦黃飽滿的小米,在秋季裡成熟彎腰,卻總能叫人踏實安心。 小米既能製糖又可釀酒,還有食療之效:《本草綱目》說,小米“治反胃熱痢,煮粥食,益丹田,補虛損,開腸胃”。穀米燉煮後,性極平和,其營養豐富,滋陰養血,有“代參湯”之美譽。北方許多坐月子的婦女,都有用小米加紅糖來調養身體的傳統。若嫌滋味寡淡,還可加紅棗、桂圓、枸杞等以增其甜香。 一碗熱粥裡盛放的是母親對兒女的慈愛,是妻子對丈夫的柔情,是孩子對父母感恩的心意,是遊子對故鄉牽念的情懷。 今天的小米沒有了黍離之悲、戰爭之痛、窮困之苦,有的只是更加甜糯綿軟的香濃。 一黍一搖,一生一知。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