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孩子“偷”東西,你會怎麼辦?聰明的家長都這麼幹!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比較常見的問題就是“偷東西”了,出現這種情況,並不是說明孩子變壞了,因為孩子的年紀比較小,對各種事物的認知不足,所以才會出現錯誤的認識。在孩子們看來,沒有經過其他人允許而拿別人的東西,並不算是偷盜。

一般來說,當發現孩子“偷東西”之後,家長們都會特別生氣,嚴重的還會直接打罵孩子。殊不知,這樣的做法不僅不會讓孩子改掉壞習慣,而且還要可能進一步激化孩子“偷東西”的壞毛病。

發現孩子“偷”東西,你會怎麼辦?聰明的家長都這麼幹!

難道發現孩子偷東西后,不聞不問是正確的做法嗎?當然不是,不打罵孩子並不是說不管他們,而是嘗試著用更科學的方法,讓他們改掉這個壞毛病。首先了解下孩子為什麼會“偷”東西?

孩子為什麼會出現“偷東西”的壞習慣?

據育兒專家介紹,4歲之前的孩子對東西並沒有強烈的歸屬感,也就是大人心中的“物權觀”,在孩子的心中並沒有形成,這也造成他們喜歡某個物品而將其私自帶回家的行為,在他們的心中也不知道什麼是“偷”,只是因為喜歡,要將其據為己有。

此外,孩子拿不屬於自己的東西,還有以下幾種原因:

1、孩子太自我

有些孩子太過於以自我為中心,認為所有人都要圍著自己轉,自己就是焦點。出現這種心理之後,很可能會變得自私,甚至是自負。這樣一來,當他們看到別人而自己沒有的東西之後,很容易會產生嫉妒的心理,從而導致發生“偷”的行為。

2、需求得不到滿足

有些家長會過分地去限制孩子的要求。如果家長太過於限制孩子,孩子的要求得不到滿足,很可能會用“偷盜”的行為來滿足自己。

或者家長溺愛孩子,讓孩子養成了“不勞而獲”的壞習慣。從小就受到全家人的寵愛,要什麼給什麼。孩子的要求一旦得不到滿足,很容易就會出現“偷盜”的行為。

發現孩子“偷”東西,你會怎麼辦?聰明的家長都這麼幹!

3、為了引起他人的關注

孩子缺少關懷和安慰,為了吸引別人的注意也會主動去拿不屬於自己的東西。目前很多家庭裡,父母因工作繁忙,對孩子投入感情過少,這就促使孩子通過“偷”東西來引起父母的注意,滿足自己的情感需要。

4、不滿情緒的宣洩

孩子“偷”東西,還可能是在藉此發洩自己內心的不滿。比如在幼兒園裡,幾個孩子因搶一件玩具而發生爭執,最後,沒有得到玩具或受批評的孩子會產生不公平的感覺,這時他可能會通過將玩具據為己有的方式來發洩自己心中的不滿。

發現孩子“偷”東西,你會怎麼辦?聰明的家長都這麼幹!

發現孩子偷拿東西怎麼辦?聰明家長會這麼做。

1、及時制止孩子

雖然說不應該打罵孩子,但當發現孩子犯錯以後,家長還是應該及時制止他們的。不管是出於什麼原因,“偷東西”都是錯誤的行為,家長的縱容只會讓他們得寸進尺。

2、理解孩子的需要

家長要了解孩子“偷拿”東西的原因,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思考孩子的行為。家長一旦瞭解孩子需求時,儘量不要忽視孩子內心中的慾望,要告訴孩子想要的東西可以直接向家長要,避免他們因為慾望無法得到滿足而出現“偷拿”的行為,小時的“偷拿”行為很可能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發現孩子“偷”東西,你會怎麼辦?聰明的家長都這麼幹!

3、用換位思考的方式告誡孩子

孩子年紀比較小,考慮事情時難免不全面。當家長髮現孩子出現“偷拿”行為時,家長可以讓孩子換位思考,如果是自己的東西被其他人拿走,孩子會如何想,相信家長讓孩子換位思考之後,會激發孩子的“同理心”,也能避免孩子心靈受到傷害。

孩子知道這樣的做法是不可取的,當下次面對喜歡東西的時候,他們也會經過慎重的思考後再做出決定。

4、 幫助孩子理解所有權

當知道孩子“偷拿”行為的原因後,不管孩子的出發點是什麼,家長一定要讓孩子明白物品的“所有權”,培養孩子正確的“物權觀”。

當孩子“物權觀”被樹立起來的時候,即使他們遇到喜歡的東西也不會將其佔為己有,家長也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不要隨意將孩子的東西送人,要提前徵求孩子的一件,不然可能會影響孩子的“物權觀”形成。

發現孩子“偷”東西,你會怎麼辦?聰明的家長都這麼幹!


5、 歸還並適當懲罰

當家長髮現孩子出現“偷拿”行為時,不管孩子多麼喜愛,一定要讓孩子及時歸還,只有這樣孩子的“物權觀”才會形成。

家長要督促孩子向對方道歉,讓孩子明白這樣的行為是不對的,是會傷害別人的,也要讓孩子知道“偷拿”東西是需要付出代價,適當的懲罰能夠讓孩子牢記自己的錯誤,以後會減少犯錯的幾率。

6、 告訴孩子要使用正確的方式

當家長髮現孩子出現“偷拿”行為時,家長除了要給孩子培養正確的“物權觀”,也要告訴孩子採取什麼做法才是正確的,並且要引導孩子使用正確的方法獲取自己喜愛的東西,比如借用、交換等方式。


發現孩子“偷”東西,你會怎麼辦?聰明的家長都這麼幹!

當家長髮現孩子“偷東西”之後,家長一定要妥善處理,要懂得尊重孩子,雖然他們年紀比較小,但也是有自尊心的。如果處理不當,很容易會傷害到孩子的自尊心,使他們的心理健康受到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