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生命的善終?


何為生命的善終?

摘要:生命終將走向死亡,而死亡往往是一個沉重的話題。對很多人來說,死亡既遙遠又陌生,你考慮過自己的死亡嗎?

通常情況下,只有當死亡出現在我們身邊時,我們才有可能去思考自己的死亡。弗洛伊德說過:“我們無法想象自己的死亡,即使我們知道並能想象他人的死亡,我們也總會認為死亡對自己來說很遙遠。” 因此,我們幾乎沒有考慮過自己對生命最後時光的期待,同樣,也沒有考慮過自己需要做些什麼來確保期待得以實現。

人們經常談論死得是否安祥。對於臨終者及其家屬來說,安詳的標準很可能是不同的。就像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如果針對安詳的標準進行採訪,那麼你大概率會得到很多不同的回答。

大多數人會認為,平靜、無痛苦的死亡即是安詳。而與之相反,糟糕的死亡即是充斥著暴力、疼痛、折磨、孤獨,臨終者違背自己的意願活著,失去尊嚴,心中的願望無人所知。沒有人希望看到臨終者在死亡臨近時仍在受苦。因為這將是飽受折磨的死亡,可能會對醫務人員、臨終者及其家屬造成精神上的創傷。

每個人對安詳死亡的定義都是主觀的,這要基於當事人的願望和需求。例如,有的人可能想在睡眠的過程中離世,而這樣的離世對於他的家庭來說,很可能是一種具有創傷性的死亡。

加州大學聖迭戈醫學院的一項調查回顧了現有關於安詳死亡的研究。他們發現有11個方面的因素與安詳的死亡相關。而這其中最常見的三個主要因素是:

1.能夠得知與死亡方式相關的具體信息

2.無痛苦並好好體驗自己在最後時光裡的生活質量及情感幸福

3.擁有宗教或者精神上的信仰,以及對自己生命歷程的圓滿感覺

臨終者們通常希望能夠自行選擇自己所接受的治療,以有尊嚴的方式接受治療,並與治療者保持良好的關係。

家人的陪伴,最後時刻的告別對安詳的死亡也是很重要的。

此外,本文作者在臨終關懷中心的工作中,根據護士的報告添加一個新的因素。如果臨終者能夠體驗到死去親人臨終前景象的話,將有助於平靜和安撫他們,讓他們有一個更安詳的死亡。

有些人認為,死亡是否安詳是一種價值判斷,而這種主觀的判斷不一定來源於臨終者。基於這種觀點,人們開發出了一種臨終關懷的新模式,它被稱為尊重的死亡。在這種模式中,臨終者及其家屬與專業人員一起努力,互相支持,目的是改善臨終關懷,為臨終者爭取儘可能好的結果。

人們會認為,每個人都在共同努力,這種模式下的結果就是良好的。但遺憾的是,情況並不總是如此。因為在這種模式下,關於臨終者的決定常常是家屬單方面做出的,而沒有考慮到臨終者的意願和需求。

互相尊重的死亡應該包括認真傾聽臨終者的心聲,對他們及其家屬開誠佈公地談論病情的診斷和未來的治療。而不是醫生、臨終者及其家屬都對病情的惡化等不利因素保持沉默。

讓死亡變得安詳是很多人的願望,如果要用一個詞來形容這其中的秘密,那這個詞就是溝通。我們不必在生命到達盡頭時才開始與他人公開討論我們的願望,例如,對臨終地點、家人陪伴、醫療措施等等的願望。

瞭解這些細節對臨終者家庭和醫療工作者都是有益的。有很多家庭不知道臨終者想要什麼,所以不得不在他們的臨終護理上做出痛苦的決定。然而,一旦有了開放的交流,醫療工作者、臨終者及其家人就可以互相瞭解對方的價值觀以及對死亡的理解。在這個前提下,互相尊重、安詳的死亡才能實現。


References

[1] http://www.freudfile.org/psychoanalysis/papers_11.html

[2] https://qz.com/727042/the-11-qualities-of-a-good-death-according-to-research

[3] Mendoza, M. (2008). We Do Not Die Alone: Jesus is Coming to Get Me in a White Pickup Truck. Dahlonega, Georgia. ICAN PUblishing INC.

(注:本文有對原文進行增刪。)

作者:Marilyn A. Mendoza Ph.D.

翻譯:腦斧、唐詩

來源:Psychology Today《What Is a Good Death?》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