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顧茅廬,是招賢還是應聘?

jie培


三顧茅廬,是歷史上有名的招賢故事。

自從徐庶投靠劉備,劉備就開始意識到謀臣對他的重要。徐庶是是和他志同道合的人,可是曹操擄走了他的母親,又把徐庶騙到了許都。



他們君臣相送的場面非常感人,或許是被劉備的誠心感動,徐庶折馬返回為劉備推薦了諸葛亮。

第二天,劉備和張飛,關羽兄弟,帶上禮物去拜訪諸葛亮。這一次諸葛亮真的是外出了,只有書童在家。



而幾天以後,劉備三兄弟冒雪前往,沒有見到諸葛亮,只見到了諸葛亮的弟弟,我們分析,這個時候的諸葛亮,應該在家,而是隱藏起來,暗中觀察劉備。劉備留下了招賢的書信。



又過了一段時日。劉備三兄弟第三次拜訪諸葛亮。諸葛亮正在午睡,為了不打擾他,劉備站在門外等了些片刻,關羽,張飛都有些氣惱了,而劉備終於堅持,直到諸葛亮醒來。

第三次拜訪終於成功。他們的談話,就是著名的《隆中對》,劉備招攬賢才的故事也被廣為傳頌,他得到諸葛亮猶如魚得水,看來他三顧茅廬是非常值得的。


sddz以書潤心


我熱愛學習,熱愛回答問題。針對筆友提出的這個問題,我查閱個各類資料,以及跟同學、朋友進行探討,得出以下結論,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自從徐庶到劉備,劉備開始意識到顧問對他很重要。徐庶是一個分享他的利益的人,但是曹操抓住了他的母親並且騙徐庶到許都。

他們的君主和大臣互相派遣的情景非常感人,也許是被劉備、徐庶和諸葛亮對劉備的真誠所感動。

第二天,劉備和張飛,關羽兄弟帶了禮物來拜訪諸葛亮。這次諸葛亮真的出去了,只有書童在家。

幾天後,劉備三兄弟冒著雪,沒有看到諸葛亮,只看到諸葛亮弟弟。我們分析認為諸葛亮此時應該在家裡,但要隱藏起來並秘密觀察劉備。劉備留下一封招聘人才的信。

又過了一段時間。劉備三兄弟第三次拜訪諸葛亮。諸葛亮正在小睡,以免打擾他,劉備站在門外等了一會,關羽,張飛都有點惱火,最後劉備堅持到諸葛亮醒來。

第三次訪問終於成功了。他們的談話,即著名的《隆中對》,劉備招募人才的故事,也廣為流傳。他如魚得水。看來他三次參觀茅草屋是非常值得的。

以上就是本期所有內容了 。碼字不易,希望大家能夠喜歡。喜歡的可以加個關注點個讚唄!我個人還是很喜歡交朋友的,大家都可以各抒己見評論留言啊!


那些人的事


眾所周知,劉備劉皇叔因為招聘了諸葛丞相而得到三分之一的天下,而劉備又是因為三顧茅廬才贏得了諸葛亮的芳心。但是,在這三場招賢的博弈中,到底哪一場是真的在招賢?哪一場是諸葛亮的主動應聘呢?而諸葛亮前兩次真的是錯過了嗎?這是一個值得商討的問題。現在,容我分析一下這三場招賢過程中所暗含的舉措:



第一次顧茅廬:

劉備從眾名士的口中聽說有諸葛亮這一號人物,但是他只是聽說而已,並沒有親眼見識到諸葛亮的計謀是如何的驚世駭俗、鬼神莫測的。其實,那個時候的劉備,兵寡謀士少。當時,他的軍師就是自己的二弟關羽。他與曹操的差距,足可見一斑。只有猛將,沒有謀士,在當時這樣的亂世,將搞不出什麼大的名堂。別的勢力將會怕劉備的羽翼變得豐滿而對劉備採取優先攻打的策略,除之而後快!所以,每一次機會的來臨,劉備都必須把握好,因為,劉備覺得自己現在什麼都沒有,那說不定,萬一,中了呢?因此,那時候,劉備是抱著一夥嘗試的心態去顧諸葛亮的。

所以:第一次顧茅廬,就是招賢!


第二次顧茅廬:此時,諸葛亮已經知道有人來找自己幫忙幹活了(主要的活兒是打仗幹天下)。那麼,接下來,諸葛亮要開展的工作內容主要是什麼呢? 第一:瞭解這個僱主的人品。第二:準備一篇論文作薦書,使自己物超所值。 於是,諸葛亮此後的工作任務就是到外打聽一下這位僱主的人品、名聲、性格等情況。如果僱主是個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好老闆,並且經過推測,自己隨了他將受到重用、會言聽計從,那這位僱主就可以考慮一下了。但如果經推測,諸葛亮發現跟了他以後,反而會招來殺身之禍,將來難以安身立業,那這場面試就免了。此外,還必須試試這個僱主,是否是真心僱傭自己,脾氣如何。因此,可以斷定:

第二次顧茅廬,諸葛亮是有意避開的。


第三次顧茅廬:諸葛亮對未來僱主的身份、性格已經瞭解清楚了,接下來,就是要與僱主來一場面對面的面試,看看僱主的思維跟不跟得上自己的節奏,會不會是一個慢半拍的人。如果諸葛亮與之一見面,就是相逢恨晚,今晚就隨了他也不成問題。 那這場面試的交談內容,將會是什麼呢?交談內容有三個重點:1、當然是僱主樂意聽的。2、對未來天下的預判。3、講述天下佈局中最重要的一個點。 通過這三點總結起來得出的結論就是: 講當時天下的大勢!並且在這個天下大勢中,未來的僱主劉備需要佔上一個席位(無論他現在的情形如何)。因此,隆中對應運而生。

所以: 第三次顧茅廬,是諸葛亮在應聘。

所以,把三顧茅廬總結起來,就是:

第一顧:招賢階段。

第二顧:準備階段。

娣三顧:應聘階段。


jie培


三顧茅廬,在我看來你說是招賢還是應聘這不重要,因為我感覺吧兩者皆有,也可以是兩者皆無。在亂世中,一切都有可能,我們不妨把三顧茅廬中的兩個重要人物劉備、諸葛亮他們的相遇當成是一種緣分。正所謂緣分讓他們相遇嘛。我來講講二人的這段“孽緣”。

一.故事發生的背景。官渡之戰中曹操大敗袁紹,勢力大增,無論是軍隊還是糧草幾乎碾壓當世所有的諸侯。趁著兵強馬壯,幹翻了劉備這個上任沒有多長時間的十八路諸侯劉備,劉備難過啊,恰逢此時,曹操為了得到劉備的軍師徐庶,謊稱徐母有病,騙其會當時的都城許昌。

二.徐庶自知這是個陰謀,但為了自己的老母,實在沒有辦法。面對對自己有知遇之恩的劉備,不忍心看沒有一個賢才能幫他。徐庶走之前告訴劉備,南陽臥龍崗有個隱居的孔明先生,此人的才能是我的數倍,有了他足以讓你得到天下。正是徐庶的話,才成就了這段“姻緣”,才有了劉玄德後來的三顧茅廬。

三.劉備帶著自己的桃源結義兄弟來到臥龍崗後,恰逢孔明先生出遊了,書童不知先生什麼時候回來。由此可見,諸葛亮好像一個仙風道骨的居士,有點世外高人的感覺。第二次劉備去了亦然無果,但好歹留下了一封書信。這封書信可不就是一封“情書”嗎。當然也為下次見面打好了基礎。第三次去,正好過年,我認為諸葛亮應該是算到劉備會去,自然就在家中等候,畢竟孔明先生上知天文,下曉地理。這次諸葛亮在睡覺,劉備讓兄弟三人在外等候,但你說諸葛亮是真的在睡覺嗎,這是不是在考驗劉備,無從而知。

四.雙方互相作揖之後,才開始高談闊論。劉備告訴孔明,自己想平定天下,想要得到先生的幫助。諸葛亮深知他的用意,分析了當下的局勢,北有曹操,東有孫權,提出得到西川可成就大業。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三分天下的由來,劉備頓然大悟,敬佩之致。

五.二人的結合不僅有主觀因素,還有客觀因素。劉備畢竟是漢朝的皇叔,諸葛亮深知輔佐他自然是振興漢室。劉備為人坦蕩,頗有大義。跟了他,自然不會受委屈。諸葛亮畢竟一身雄才大志,必須要有平臺施展自己的抱負,劉備是最佳人選,出身是漢室的血統,民間不會有太多微詞。二人惺惺相惜,諸葛亮得到了用武之地,劉備死後,諸葛亮扔至死不渝,仍想著恢復漢室,平定中原為己任。後世在其成名作《出師表》中看到了他的赤膽忠心。他們二人從開始的無論是招賢還是應聘,到後來變成的不就是“愛情”嗎,這冥冥之中二人緣分就表現了出來。

諸葛亮劉備的結合可謂“天作之合”啊。






阿柴歷史筆記


三顧茅廬,是招賢還是應聘?我認為應該是諸葛亮化主動為被動的應聘和劉備上門式求賢的結合。

先說應聘,諸葛亮本身是反感這種方式的,當年徐庶向劉備走馬薦諸葛,怕孔明不答應,專門去他家叮囑一番,諸葛亮懟他一句“君以我為享祭之犧牲乎?"言下之意,對這種被獻來獻去的應聘方式很不以為然。

但如果就此說諸葛亮安心歸隱,則大錯特錯,若是安心做個“躬耕於南陽"的農夫,劉備三顧茅廬時,孔明又怎能拿出國家地圖,縱論天下三分呢?

所以說,諸葛亮就是蟄伏,就是在等一個機會。曹魏集團和東吳集團已經人才濟濟,唯獨劉備到處依附,惶惶如喪家之犬,缺少一個智囊管家,但是主動找上門,得來的容易,就不會被珍惜,也顯得不值錢,想應聘也得化主動去求職為被求,才名傳出去,專等人來聘,歷史上玩這套把戲的大才也多了,比如姜子牙,也不主動上門應聘,而是在渭水河畔,水面以上直鉤無餌釣魚,專等周文王來請。

再說招賢,歷史上蓋招賢館,頒求賢令的領導可不少,到處依附的劉備更是求賢若渴,但以他三顧茅廬時的綜合實力,大概真不好招,所以一聽徐庶推薦諸葛亮,立刻馬不停蹄地上門求賢去了,想貼個招賢令,就有賢才主動上門,還不太容易,劉備除了仁義的名聲外,其它方面還真達不到足以讓賢才主動應聘的標準。

綜上所述,三顧茅廬,更像是諸葛亮化主動為被動的“釣魚式應聘"和劉備上門式求賢相互成就的一段佳話。





昨天即歷史


劉備人才奇缺,特別是智謀超群之人。所以他需要請賢招賢,從這個角度講,三顧茅廬的確可以說是招聘(招賢),是前往人才所在地異地招聘。

諸葛亮是名聞天下的奇才高士,自然有許多人想攬為所用,而他當然也是有選擇的,只有合他心意的明主,才肯輔佐,所以他一直在等,或者說一直在找合適的人選。從這個角度講諸葛亮也在招聘,招聘合格的人主,而劉備此時正是前往應聘的其中一個人主。


南公懿


招賢


網絡賭博不要碰


招賢


南豫見


招賢


陳志強148869055


招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