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麼的傳說

子母城的來歷

楊麼的傳說

子母城在沅江縣北部的洞庭山。洞庭山其名叫山,其實只是湖中的一片洲土。

相傳南宋年間,朝政混亂,外有金兵入侵,內有奸邪當道,中原各地農民紛紛揭竿起義。洞庭湖畔鐘相楊麼領導的農民起義軍,聲勢浩大,威震江南。南宋朝庭深感不安,便調集岳飛的兵馬,前來鎮壓。楊麼拜鐘相為師,習文練武,揮戈上陣,屢立戰功,深受鐘相痛愛,成為義軍的一位名將。

鐘相在一次抵抗官兵的戰鬥中,不幸陣亡。楊麼帶領義軍與官兵奮戰了三天三夜,連連打敗官兵的進攻,終因寡不敵眾,最後也敗了。剩下楊麼母子倆,逃至洞庭湖邊,前面是一片汪洋,波濤滾滾,後有數以萬計的追兵,楊麼雙膝跪在母親前,對天長嘆:“母親啊,天滅我也,”突然天空烏雲翻滾,湖中不遠處漂來一隻大澡盆,母子倆絕處逢生,便坐進澡盆,向湖中飄去。飄流了三天三夜,飄到一塊洲旁,洲中雜樹叢生,禽獸奔跑。楊麼扶著母親,爬上洲來,這洲就是洞庭山。

楊麼找到了這個新地方,心中象燃起一團烈火,決心在此建立大業。彙集失敗的義軍兄弟,重振旗鼓,發動農民,參加義軍,殺貪官,除殘暴,開倉濟貧,得到了老百姓的擁護,不久洞庭湖周圍都成了楊麼義軍的天下。

楊麼母親知書達理,又通曉軍機,受到了軍民的尊敬。她見兒子愛護百姓,起義軍連打勝仗,地盤不斷擴大,便對兒子說:“麼兒,樹茂要靠根,治國要靠民,義軍打勝仗百姓擁護,你不紮根搞個地方,建立營盤寨地,天天流動,是難成大業的。“啊!母親說得有理,洞庭山天時、地利、人和,我們就在這裡建座城池。”楊麼的這一主張,義軍兄弟都贊成,老百姓擁護,方圓好幾十裡的農民都來動手,不久在洞庭山西南修建了一座宏偉壯觀的城堡。城內修有聚義廳,演武場、跑馬嶺等。現在還有十三棵粟樹,正是當年楊麼部屬跑馬射箭的靶樹。城內四門修有高大的城樓,城外挖有護城河。

城堡竣工後,楊麼和兄弟們商量要為這座新建的都城命名,題字。義軍兄弟都很尊敬楊麼的母親,都喊她老人家叫楊媽媽。大家提議請楊媽媽為城池命名,這楊媽媽不加思索提筆在橫匾上寫下“子母城”三個字。兄弟們見此三字,都感到奇怪,按理應以母為大,怎麼把“子”列在“母”字前面呢?楊麼兄弟一致請求母親把“子母”二字顛倒過來,可母親再三解釋說;“按祖先的傳統禮教,男為陽、女為陰,陰不蓋陽。我雖然是你們的母親,但“母,屬於女性,如果把一“母,字寫在前面,不就陰蓋陽了嗎?這將會對我們的事業不利。再說,你們兄弟終日浴血沙場,為起義事業立下了汗馬功勞,象我這樣一個年邁老人,雖隨軍幫你們做了一些事,怎麼能跟你們的功勞相比呢?我覺得題名為“子母城'才恰如其份。”楊母一席話,兄弟們不敢違拗。就這樣一塊題名“子母城”的金字匾掛上了城樓。自此,“子母城”的名稱就一直流傳至今。


媽 媽 井

楊麼的傳說

子母城以前有口土井,人們一直叫它紫金井。後來有人叫“媽媽井”。

相傳楊麼在洞庭山建立子母城時,為了供應義軍用水,組織義軍在城邊淘了一口大井。井邊種植了很多紫金花,義軍叫它“紫金井”。

井旁鋪著一塊大青石板,便於士兵們漿洗衣服。楊麼的母親被公認為義軍的媽媽,便成了這塊青石板上的老主顧。不管是炎天暑熱,還是寒冬臘月,老人家經常跪在石板上為士兵們洗衣服,雙膝結了一層厚繭,青石板上留下一對很深的膝印。當時義軍就把“紫金井”改成了“媽媽井”。


青天坪和殺子澗

青天坪和殺子澗,在“子母城”不遠的泗湖山境內。據說楊麼有七個兒子,都隨軍聽用。老五叫楊不宥,人材出眾,武藝超群,是位年輕出色的義軍頭領,在戰場上立過不少功勞。

一天,老五一人獨自出外捕獵,半路上遇見一位年輕姑娘,生得五官俊秀。老五一見,忘掉了軍紀,調戲了這位姑娘。姑娘受辱後,萬分氣憤。人說義軍紀律嚴明,楊帥執法如山,而今竟有義軍在光天化日之下調戲民女,這與官兵有什麼兩樣?姑娘哭哭啼啼,闖進軍營告狀。楊麼得知,氣得鬚眉倒豎,怒氣衝衝。心想:在義軍裡竟有如此不法之徒,破壞軍紀,毀我義軍聲譽。於是資令火速追查。

楊不宥深知父親辦事認真,心襟開闊,從不徇私。在楊麼升帳追問時,老五自覺脆於帳下說;“調戲民女系末將所為,末將知罪,甘當軍令。”楊麼真有想到自己的兒子會幹出這種傷天害理之事,不由怒髮衝冠,指著楊不宥問道:“你知不知道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亂綱枉法,不從嚴懲處,何以服眾?”楊麼莊嚴宣告:“義軍犯罪,我之責也,為伸張軍紀,本帥決不徇私。”說罷將楊不宥捆綁問斬。在場軍民一見是義軍驍將楊不宥,是楊麼的親生兒子,霎時全體下跪,請求寬恕。楊麼拒絕了大家的請求,並親臨刑場,含淚監斬。數萬軍民面對這位鐵面無私的義軍統帥,熱淚盈眶,由衷敬愛。一人們為紀念英雄楊麼的美德,把公審楊不宥的這個地方取名為“青天坪”, 把楊不宥就刑的地方叫殺子澗”。


蓮花坳

楊麼的傳說

在洞庭南端茫茫湖水之中,有一列翠綠狹長的小島,就象一條多節蓮藕橫臥湖中;湖水粼粼,倒映碧綠柳林,也象蓮藕生長的荷葉;若是早晨朝陽暉映,或者晚霞放出金輝,小島周圍水泛漣漪,更象無數朵出水蓮花,金光閃閃,這裡就是沅江縣萬子溯中著名的蓮花坳。

相傳很久以前,這裡並沒有島,也不叫蓮花坳,只有茫茫一片汪洋湖水,西南是劉家湖,東邊是明朗山。那時候,這是往來船隻暢通無阻,漁民也成群結隊駕著風網大船,來到湖中打魚。有一年,忽然從沅江駛來一幫大船,遠遠望去,就象一群湖鴨,在萬子湖中揚帆疾駛,湖水劃出條條白浪。原來這些船是南宋時期農民起義將領楊麼帶領的兵船。當時宋朝對外屈膝投降,對內殘害百姓,苛政猛如虎,官兵勝豺狼,政局飄搖,人民疾苦,老百姓再也活命不下,鼎洲(今常德)的鐘相和楊麼帶領農民起義造反,洞庭湖周圍十幾個縣紛紛響應,不久建立政權,國號“大楚”。那時南宋朝庭的奸臣秦檜,為了媚嫵外邦,把抵抗外侮的名將岳飛,從前線調來洞庭湖,鎮壓農民起義隊伍,岳飛只知北方旱地打仗,不熟悉水性,他的部將牛皋被鐘相、楊麼打得落花流水,逼得逃在沅江縣慶雲山的景星寺當和尚,岳飛失利,秦檜大怒,又發金牌,起傾國大軍,把鐘相殺害之後,農民起義隊伍由楊麼率領,在沅江子母城建立都城,又在君山建立根據地,執掌政權。

這天,楊麼帶領數十船水兵,浩浩蕩蕩,正與岳飛軍在洞庭衝殺,楊麼義軍的兵船上,有兩層、三層、甚至有五層的,採用特製的腳踏螺槳,有風則揚帆,無風用腳踩,靈活飛快,岳飛軍本來駐在長沙,後來遷駐益陽縣牛皋嶺,他要到洞庭湖來與楊麼的水兵打仗,是追風莫及,但是,岳飛畢竟是員名將,善於戰術,他見楊麼的兵船採用腳踏螺槳,就想了一個辦法,命令士兵在洞庭湖的上游,到處散放雜草,想用雜草纏住螺槳,打敗義軍水師,楊麼得報,識破了岳飛的詭計。岳飛謀劃,如果雜草鋪下還打不過義軍,就從劉家湖順水逃跑留條後路。楊麼查清水勢,就派了這幫大船,船上裝滿沙爐罐,沙爐罐內都塞滿黃土,揚帆起錨,從沅江萬子湖開到劉家湖附近,突然,只見前面天上紅霞萬朵,洞庭湖水中間映出無數朵金光閃閃的大蓮花,楊麼看到非常詫異,心想:湖水中出現金蓮,這是吉祥之兆,必有天神相助,岳飛必敗也。我這一幫沙罐黃土大船,就沉在此堵賊!”說罷下令:“沉船-一!”義軍揮動斧錘,乒乒乓乓將這批大船罐土,統統打爛沉於湖底!一會兒,在這茫茫湖水中,頃刻成了現在的一列蓮藕形狀的小島,就叫蓮花坳。楊麼再發號令,從上游向下軍覆滅,岳飛自己只好俏俏化裝泅水逃跑,這蓮花坳直到如今,猛擊岳飛水軍,追到這裡,岳飛被阻住出路,叫做關門打狗,全就象一串金蓮,燦爛輝煌,光彩奪目,屹立如浮在洞庭湖上,它和楊麼的英雄故事一直流傳下來。


撂刀口

楊麼的傳說

在南洞庭的萬子湖水域中,有個小島,好象一個大“工”字,分前島後島兩個部份。寬不過三丈,長不到一里路,中間一道七丈多寬的柳堤,對面有個小島叫蓮花拗,水從兩島之中奔流,就象刀砍擊一條長河,名叫撂刀口。

相傳從前這裡沒有島,是一片茫茫湖水。北宋末年,政治腐敗,金兵入侵。朝庭無能抵禦外侮,專門壓迫老百姓出錢出糧,向金兵求和,老百姓吃不飽,穿不曖,勒緊褲帶過日子。鐘相、楊麼打著“均貧富,等貴賤”的口號,領導農民揭竿起義,抵抗官兵。不多久,他們佔領洞庭湖周圍十九個縣,號稱二十萬農民義軍,他們的領地“北達公安,西至鼎澧,東至岳陽,南抵長沙界。”並在沅江縣洞庭湖中的子母城建了都城,自稱“楚王”, 年號“天戴”。

當時南宋對外屈膝求和,對內殘酷鎮壓,把岳飛從北方調來長沙,帶領牛皋等大將圍則洞庭湖的義軍,鐘相被岳飛派進去的奸細假為“拜父”暗殺了。楊麼繼續當了義軍首領,擁立鐘相次子子義為太子,號稱“大聖天王”, 與岳飛進行多次水戰,楊麼把牛皋打得大敗。

南宋高宗趙構命右僕射張浚督兵,殺氣騰騰,岳飛不服氣,便用離間計招降了楊麼的部將黃佐和楊欽,襲殺了楊麼的將領周倫等人。岳飛用了大幫戰船,追趕楊麼到了蓮花拗,岳飛站在戰船最高處就象在飛,而楊麼熟悉地形在水下蕩槳,人們說:“岳飛在天上飛,楊麼在水下跑”, 突然到了“犬口”水域,楊麼想:“羊不入犬口”, 便站在船頭,拿著大刀向岳飛頭上砍去,岳飛腦殼一偏,這把刀就插在現在撂刀口的水域之中,楊麼一下子氽入水中到了金盆橋,但這把刀插入湖中,攔住不少的追船,以後慢慢成為現在的小島,故名“撂刀口”。


打鼓圻

楊麼的傳說

相傳南宋年間,八百里洞庭浩浩渺渺,“南、華、安”一帶還是白水茫茫,華容的東南山,南縣的九都山都不過是浮在水面的串串土凸。

山高皇帝遠,水闊官府遙,四鄉八路被逼慌的百姓紛紛逃奔這裡,靠著破網漏船熬生。誰知一樣湖水養出各樣人,南縣出了個大湖霸,心狠手辣,貪財如命,麻雀子飛過也要扯根毛,擔糞的走過也要舀一瓢,對漁家百姓就更加刻薄。他養了一幫打手,造了一隻大船,今日盪到東家催款,明日駕到西家逼捐,漁民們都叫他做“餓老鴰”。

有血性的漁家男兒也曾幾番奮起抗爭,怎奈餓老鴰他們窮兇極惡,眾漁家又是一盤散沙,恰如雞蛋碰了石頭。一個叫猛哥的熱血後生,就為著仗義執言,被鋨老鴰的打手打得五螃七傷。眾漁家火在眼前跳,淚往肚裡咽,只盼有個出頭起水的日子。

忽一日,外來的漁舟載來消息:有個叫楊麼的窮人豎杆起了事,專為百姓撐腰出氣,人馬到了附近一帶,專為百姓撐腰出氣,人馬到了附近一帶。眾漁家便公推猛子哥,星夜盪船找楊麼訴說苦情。楊麼聽得七竅生煙,當下帶了一班弟兄,盪船來到九都山。

這天,正逢餓老鴰又在兜圈子索款,算盤子撥得崩崩響,皮鞭子抽得嗚嗚叫,四路漁村一片哭嚎,好不悽慘。餓老鴰卻端坐船頭,呷酒品菜,悠哉遊哉。忽見旁邊蘆葉子顫顫,飆出來一支船隊,一色青衣小帽,翅子漿蕩起船。一條威武漢子一個縱步躍上大船,一腳踢翻酒菜,一把揪住餓老鴰的胸口,往船板上扮,喝聲“綁了”眾打手見主子被擒,囊囊欲動,早被各個小船上的好漢們用刀槍逼住。威武漢子立在船頭一瞄,朝不遠處一片高土凸揮手,登時槳動船行,眾人齊上了高土凸。早有人抬上一面牛皮桶鼓,威武漢子扎衣勒袖,操起兩截鼓槌,“咚咚咚咚”下勁擂打,一陣比一陣急,一陣比一陣猛。

漁村裡,猛子哥早給鄉親們遞了消息,聽得鼓響,紛紛盪船趕到高土凸來。

威武漢子這才擱下鼓槌,命人剷土為案,開堂審問。串串的鋨老鴰早已面如土色,只當遇到了綁票的,奸笑著說:“好漢息怒。要金要銀只管開口····. . ”

威武漢子冷笑一聲;“不要金,不要銀,單要你的黑桑心!”說著抽出隨身寶刀,比在餓老鴰的頸根上,喝道:“認準了殺你的是土劣們的災星,小百姓的弟兄-一楊麼!”一邊又數著餓老鴰的罪狀,才數得幾條,怒從心上起,“咔嚓”一刀結果了他。當下傳出話去:日後誰敢逞霸道,踏著鼓點會楊麼!

楊麼懲辦餓老鴰的消息飛快傳開,大大小小的財佬心驚膽票,一時不敢忘動。漁民們著實過了一段舒心日子。

後來,楊麼的兵馬開走了,財佬們膽子又大了,又駕船欺壓漁民,南縣打魚人又遭殃了!眾人又商量著去找楊麼。可楊麼去得太遠,戰事太緊,找他的太多啦。怎麼辦呢?猛子哥記起楊麼上次傳的話,心中一亮,忙對眾人如此這般一講,眾人拍手稱好。

財佬們的催命船開動了,一隻接一隻,象一群餓老鴰,惡煞煞轉撲向漁村。忽然高土凸方向又響起了驚天動地的鼓聲,一陣比一陣急,一陣比一陣猛。財佬們大驚失色;天公菩薩,楊麼又來了!他早有言:“日後誰敢稱霸道,踏著鼓點會楊麼”哩!越有錢的越怕死,財佬們誰肯撞在楊麼手裡去與餓老鴰作伴?都慌急火忙調轉船頭,竄回老窩,兀自聽得鼓聲不歇,不由冷汗直蓋,不是舵轉得快,險些去會了楊麼!

高土凸上,擂鼓的猛子哥顧不得抹去額頭上的汗水,開心地笑了。“從此以後,每當財佬們為非作歹時,高土凸上就響起陣陣鼓聲,一陣比一陣急,一陣比一陣猛。財佬們聽得便屁滾尿流往回竄。年長月久,水退洲高,這個高土凸長成了南縣境內九都山中的一個峰巒,湖洲百姓為了紀念除暴安良的領袖,也為了褒獎自己的才智,便把這座小山喚做“打鼓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