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十八路諸侯伐董卓,都是哪些人,請大家談一談吧?

張志剛的鄉愁


東漢末年,十常侍荼毒朝廷,在朝廷作威作福,何進引入西涼軍入京,董卓來到洛陽雖然把十常侍鎮壓了,可是卻又印來了另外一個大魔王,董卓來了之後就不肯走了,仗著自己手下西涼軍兵風彪悍,朝廷禁軍肯定不是對手,在洛陽挾天子以要挾各路諸侯,可是每個諸侯都是一方軍閥你,他們手裡有兵啊,有兵會怎麼樣?,當然不會怕董卓啊,可是一個諸侯的力量畢竟有限,

就聯合了天下十八路諸侯,共同討董,這個時候剛好曹操還在董卓身上從事,曹阿滿這個人,眼光很是獨到,他心裡一琢磨,天下諸侯反董,不就成亂世了,亂世出英雄,可是他本身是一個宦官之後,沒什麼實權,也沒有名氣,怎麼辦?冥思苦想終於想到了,馬上就跟王允商量去刺董,當然是沒有成功,提桶跑路了,但是雖敗有榮,也讓他在各路諸侯面前有了話語權,

下面我們來分析一下,十八路諸侯裡面有哪些人,哪些諸侯強大,哪些諸侯弱小,後將軍南陽太守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郡太守王匡、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喬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北海太守孔融、廣陵太守張超、北平太守公孫瓚、上黨太守張楊、烏程侯長沙太守孫堅、祁鄉侯渤海太守袁紹、驍騎校尉曹操、西涼太守馬騰、徐州刺史陶謙。不難看出裡面有些人一方刺使,有些人也是鎮守的將軍,

其中較為厲害的幾位有,烏程候長沙太守孫堅,孫堅這個人名將之後,勇武過人據說是名將世家孫武之後,字文臺,史書說他“容貌不凡,性闊達,好奇節”。曾參與討伐黃巾軍的戰役以及討伐董卓,還有一個可以被後人稱為是民族英雄,北平太守公孫瓚,我發現帶個孫子的人,打仗都特別厲害,公孫瓚手下的白馬義從,只有八千,卻可以打的烏恆,鮮卑族,十年不敢入中土,也屬於是一方強大的諸侯,

曹操,馬騰,韓遂,袁紹也是很會帶兵的將軍,他們所有人加起來的兵力大於董卓,戰鬥力也不比西涼軍差到哪裡去,但是由於十八個諸侯都是散的,勾心鬥角,每個人都想在這場戰役中得到最大的利益,心也沒有往一塊去,所以才會導致討董失敗,你們覺得呢?


痞老闆說電影


根據史料,討董卓名義上有十八路諸侯,實際上卻沒有那麼多,簡單的講就是報名的多,放鴿子的也多。

第一鎮,袁術。南陽太守,知名度很高,最後自負稱帝,眾叛親離,悲慘而亡。

第二鎮,韓馥。冀州刺史,曾想扶劉虞為帝,被劉虞拒絕。後袁紹統一北方,佔領冀州擊敗韓馥,後韓馥自殺。

第三鎮,孔伷。豫州刺史,知名度太低,在討董不久就病逝了。

第四鎮,劉岱。兗州刺史,後在鎮壓黃巾餘黨中戰死。

第五鎮,王匡。河內郡太守,在討董卓時被破, 後被仇家所殺。

第六鎮,張邈。陳留太守, 曹操的密友,後棄曹操投奔呂布,後戰敗被殺。

第七鎮,橋瑁。東郡太守,與第四鎮諸侯劉岱有矛盾,被劉岱所殺。

第八鎮,袁遺。山陽太守,袁紹族兄,後被袁術偷襲,兵敗被殺。

第九鎮,鮑信。濟北相,曹操的好基友,在鎮壓黃巾餘黨時,為救曹操戰死。

第十鎮,孔融。北海太守,非常出名,孔子後裔,少時有著名孔融讓梨,後有反曹操的事蹟,後被曹操以不忠不孝處死。

第十一鎮,張超。廣陵太守,張邈之弟,與張邈一同棄曹操投奔呂布,後戰敗被殺。

第十二鎮,陶謙。徐州刺史,著名的三讓徐州,正常病死。

第十三鎮,馬騰。西涼太守,這就是隻報名沒參加的軍閥,後反曹操,被曹操所殺。

第十四鎮,公孫瓚。北平太守,這也是隻報名沒參加的軍閥,在袁紹統一北方的時候,被袁紹所殺。

第十五鎮,張楊。上黨太守,與呂布關係很好,後助呂攻曹時,被曹操擊敗戰死。

第十六鎮,孫堅。長沙太守,孫策孫權兄弟的父親,在與劉表的戰鬥中所殺。

第十七鎮,袁紹。渤海太守,大佬,不多說,官渡之戰後病死。

第十八鎮:曹操。奮武將軍,大佬,最後病逝的。


曹老師xixi


眾所周知,十八路諸侯是三國演義的戲說,那麼真實的情況到底是怎麼樣的呢?

首先,討董聯盟中的大勢力一共只有十支。

分別是後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太守王匡,渤海太守袁紹,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喬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

袁術因與袁紹有隙,再加上自家親人因為袁紹亂搞而導致被董卓殺了個乾淨,故袁紹被推舉為盟主後,袁術全程划水。

韓馥一直覺得袁紹是拯救世界的命運之子,於是很聽袁紹的話,後來甚至乾脆連冀州都讓給了袁紹。所以此時袁紹划水,韓馥便跟著一起划水。

孔伷在陳留非常有名,但這貨是個嘴炮小王子,定位類似於今天的鍵盤俠,輪到正經做事的時候立馬歇逼。史書記載:孔公緒能清談高論,噓枯吹生。

劉岱是劉繇的哥哥,莽夫,不過這個時候正在琢磨站隊的事,於是見袁紹不急,他也不急。後來被青州黃巾軍一波莽死。

王匡是個有俠氣的土豪,小時候和蔡邕是鐵子。此時和張邈走得很近,準備尋求深層次的雙邊合作,所以討伐董卓就是來湊個份子,真實目的是蹭蹭張邈。划水中。

橋瑁是這幫人裡心思比較單純的,但是周圍這幫貨都不單純,因此只能被動划水。

袁遺是袁紹的從兄,這貨很有文采,名望很高。不論是張邈張超兄弟,還是曹操都吹過這個人的才幹。但畢竟是袁家人,顧忌袁紹和袁術,此時非常小心,對討董方略也不挑頭。默默划水中。

鮑信有想法,人也耿直,遺憾的是這貨雖然代表了一方勢力,但不論是官階上還是家世上都差一些,所以只能聽大佬們逼逼。大佬們沒什麼心思真的和董卓剛正面,所以鮑信也沒機會去剛正面。後來劉岱被青州黃巾莽死的時候,鮑信去迎接曹操統領兗州,前腳接曹操,後腳就被青州黃巾莽死,曹操為此還哭了一鼻子。

以上,便是討董聯盟這幫烏合之眾。


雜學家大文豪


第一鎮:後將軍南陽太守:袁術(字公路)汝南人,袁紹之弟。初平元年與袁紹曹操等人一起起兵討伐董卓。建安二年(197年)稱帝,後被呂布、曹操擊敗。建安四年(199年)嘔血而死。

第二鎮:冀州太守:韓馥(字文節)潁川人, 韓馥擔任過東漢的御史中丞,之後被董卓派為冀州牧;在各諸侯起兵討伐董卓時,韓馥也參與其中。在袁紹奪取冀州時,韓馥投靠張邈,之後張邈與袁紹的使者見面,韓馥以為是要來殺害自己的,於是在廁所中以刻書用的小刀自殺。

第三鎮:豫州刺史:孔伷(字公緒)陳留人,公元189年被董卓任命為豫州刺史,190年起兵響應號召,共同討伐董卓。

第四鎮:兗州刺史:劉岱(字公山)東萊人。劉岱本位漢室宗親劉輿之子,劉繇之兄。於190年起兵討伐董卓。後來在討伐兗州黃巾時,不聽鮑信之勸,擅自進兵,兵敗被殺。

第五鎮:河內郡太守:王匡(字公節),兗州泰山人,190年起兵討伐董卓的勢力之一,被董卓擊敗後逃回鄉里,想與張邈會合,但被其所殺害的胡母班之親屬聯合曹操攻殺。

第六鎮:陳留太守:張邈(字孟卓)東平人,初平元年與袁紹等起兵討伐董卓,被董卓擊敗。194年因害怕曹操會殺自己,聽從陳宮建議,背叛曹操迎呂布為兗州牧。次年呂布被曹操擊敗,張邈向袁術求救,在途中被自己部下所殺。

第七鎮:東郡太守:喬瑁(字元偉)梁國雎陽人,東漢太尉喬玄族子,董卓入京後,喬瑁以三公名義,興兵討伐董卓,關東州郡紛紛響應,190年董卓西遷長安,十八路諸侯聯盟隨即瓦解。喬瑁後被劉岱所殺。

第八鎮:山陽太守:袁遺(字伯業),袁紹從兄。為長安令。曾任山陽太守,190年作為一路諸侯參與討伐董卓。前揚州刺史陳溫病死後,袁紹後用袁遺為揚州刺史,192年為袁術所敗,袁術然後任命自己的親信陳瑀為揚州刺史,而袁遺敗軍之際為士卒所殺。

第九鎮:濟北相:鮑信(字允誠)190年以濟北相身份參加討伐董卓的義軍,鮑信因為怕孫堅搶頭功,暗中令其弟鮑忠出戰。結果鮑忠為華雄所殺。李傕等人控制朝廷後,以天子名義命曹操與鮑信鎮壓青州黃巾起義,於是兩人在壽張迎擊黃巾軍,鮑信孤軍深入,兵敗被殺。

第十鎮:北海太守:孔融(字文舉)魯國人,孔融讓梨說的就是他,十八路諸侯之一,建安七子之一,孔子之後。曹操迎漢獻帝於許昌,孔融先後擔任將作大匠、少府、太中大夫等職。這時曹操專權,他與曹操政治上頗有分歧,每多乖忤,在建安十三年(208年)被曹操所殺。年終55歲。

第十一鎮:廣陵太守:張超(表字不詳)東平人,張邈之弟。與十八路諸侯共同起兵討伐董卓,興平元年張超與張邈背叛曹操,張超被曹操圍在雍丘,破城後全家被曹操下令屠殺。

第十二鎮:徐州刺史:陶謙(字恭祖)丹陽人,188年,徐州黃巾起義,陶謙被任命為徐州刺史,打敗徐州的黃巾軍,並在徐州推行屯田,恢復生產。190年起兵討董。初平四年,曹操征討陶謙,攻下十幾座城。興平元年,曹操又東征,平定琅邪、東海等縣。當年,陶謙病死,時年六十三歲。

第十三鎮:西涼太守:馬騰(字壽成)扶風茂陵人。相傳是伏波將軍馬援之後。十八路諸侯之一。初平三年(192年)董卓死後進入長安,封為徵西將軍。曹操挾天子遷都許昌後,被張既勸說,放棄部隊,入朝為官。建安十七年(212年)因其子馬超起兵之事被曹操誅滅三族。

第十四鎮:北平太守:公孫瓚(字伯圭)白馬將軍,麾下三千“白馬義從”威震塞外。十八路諸侯之一。十八路諸侯聯盟破裂後,返回北方,並於袁紹交惡,初期佔據優勢,但因其只求自保的自私戰略,逐漸失去了部下的信任,被袁紹擊敗,最終被困於自己修建的高樓之中,引火自焚,勢力被袁紹吞併。

第十五鎮:上黨太守:張揚(字稚叔)幷州雲中人。漢末宦官專權,他奉大將軍何進之命回幷州募兵,此後一直留在上黨攻打山賊。曾被匈奴單于擄掠為人質。漢獻帝因為李傕、郭汜叛亂而流落到河東,張楊帶兵來到安邑,被封為安國將軍、晉陽侯。建安元年,獻帝返回洛陽,張楊因為自己是外郡太守而決定不留在洛陽,回到野王,很快又被封為大司馬。193年,因曹操攻呂布,張揚出兵救援,被部將楊醜所殺。

第十六鎮:烏程侯長沙太守:孫堅(字文臺)吳郡人。江東猛虎,討董時為先鋒,一路所向披靡,斬華雄,大破董卓,攻入洛陽。後因各路諸侯心懷鬼胎,不得不退軍。初平二年(191年)四月,孫堅在袁術命令下征伐劉表的荊州,被黃祖埋伏,身中飛箭而亡,時年三十七歲。

第十七鎮:祁鄉侯渤海太守:袁紹。袁紹(字本初)汝南汝陽人。出自四世三公之門,河北望族。初平元年(190年)被推舉為反董卓聯合軍的盟主,與董卓交戰;但不久聯合軍即瓦解。此後,在東漢末年群雄割據的過程中,袁紹先佔據冀州,又先後奪青、並二州,並於建安四年(199)擊敗了割據幽州的軍閥公孫瓚,勢力達到頂點;但在建安五年(200年)的官渡之戰中被曹操所敗。在平定冀州叛亂之後,於建安七年(202年)病死。

第十八鎮:曹操(字孟德)沛國譙縣人。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三國中曹魏政權的奠基人。曾隻身行刺董卓,失敗後和袁紹共同聯合天下諸侯討伐董卓,聯盟破裂後,獨自發展自身勢力,對內先後戰勝了袁術、呂布、張繡、袁紹、劉表、張魯、馬騰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並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但是在南下討伐江東的戰役中,在赤壁兵敗。後來在和蜀漢的漢中爭奪戰中,曹操再次無功而返。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還軍洛陽。當月,病逝在洛陽,終年六十六歲,諡曰武王。 他臨死前留下《遺令》。 根據曹操的遺囑,他於二月廿一丁卯日(4月11日)被安葬於鄴城西郊的高陵。這年十月,魏王曹丕取代漢朝,自立為皇帝,國號魏,追尊曹操為武皇帝,廟號太祖


昭武十八年


東漢末年,十八路諸侯伐董卓,都是哪些人,請大家談一談吧?

在羅貫中版本的《三國演義》中,有十七里諸侯響應曹操的號召,聚集洛陽城外,討伐董賊。

分別是:

第一鎮,交遊豪俊,結納英雄,後將軍、南陽太守袁術字公路。(後稱帝,被曹操、呂布破國,嘔血而死) 

第二鎮,貫通諸子,博覽九經,冀州刺史韓馥字文節。(後在衛生間用刻字的刀自殺身亡)  

第三鎮,闊論高談,知今博古,豫州刺史孔伷字公緒。(被董卓殺死) 

第四鎮,孝悌仁慈,屈己待士,兗州刺史劉岱字公山。(討伐兗州黃巾擅自進兵,被殺)

第五鎮,仗義疏財,揮金似土,河內郡太守王匡字公節。(被董卓擊敗後,逃回被曹操殺死) 

第六鎮,賑窮救急,志大心高,陳留太守張邈字孟卓。(曹操保其性命,後被判歸附呂布,投劉備路上被部下殺死)  

第七鎮,恩惠及人,聰敏有學,東郡太守喬瑁字元偉。(被劉岱殺死)  

第八鎮,忠直元亮,秀氣文華,山陽太守袁遺字伯業。(被袁術擊敗後被部下殺死)  

第九鎮,有謀多智,善武能文,濟北相鮑信字允誠。(鎮壓青州黃巾起義,被殺) 

第十鎮,聖人宗派,好客禮賢,北海太守孔融字文舉。(被曹操殺)

第十一鎮,武藝超群,威儀出眾,廣陵太守張超字孟高。(張邈弟,被曹操殺)  

第十二鎮,仁人君子,德厚溫良,徐州刺史陶謙字恭祖。(天天被曹操欺負,後病死)  

第十三鎮,名鎮羌、胡,聲聞夷夏,西涼太守馬騰字壽成。(因兒子馬超反抗曹操,被曹操夷三族)  

第十四鎮,聲如巨鍾,丰姿英偉,北平太守公孫瓚字伯珪。(被袁紹擊敗,自焚而死)  

第十五鎮,隨機應變,臨事勇為,上黨太守張楊字稚生。(曹操圍攻呂布,想幫助呂布,結果被部下殺死)  

第十六鎮,英雄冠世,剛勇絕倫,烏程侯、長沙太守孫堅文臺。(攻打劉表時戰死)  

第十七鎮,四世三公,門多故吏,祁鄉侯、渤海太守袁紹字本初。(官渡之戰後,不就病死)

第十八是發檄文的曹孟德曹操。


一群烏合之眾,推舉袁紹為盟主,但各懷鬼胎,不久便散去,後來只有曹操成功了。

《三國志》記載是十路人馬,《後漢書》記載是十一路人馬。也不是曹操發起的繳文,盟主不是袁紹,也沒有聚集在洛陽外,而是各自就近原則聚集。劉備也參加了,不過是附屬在一個隊伍裡。


熾熱的小丑


更高興回答你的問題,討伐董卓可以說是《三國演義》中天下英雄們較為完整的第一次集體亮相。

第一鎮,後將軍南陽太守袁術。第二鎮,冀州刺史韓馥。第三鎮,豫州刺史孔鈾。第四鎮,兗州刺史劉岱。第五鎮,河內郡太守王匡。第六鎮,陳留太守張邈。第七鎮,東郡太守喬瑁。第八鎮,山陽太守袁遺。第九鎮,濟北相鮑信。第十鎮,北海太守孔融。第十一鎮,廣陵太守張超。第十二鎮,徐州刺史陶謙。第十三鎮,西涼太守馬騰。第十四鎮,北平太守公孫瓚。第十五鎮,上黨太守張楊。第十六鎮,烏程侯長沙太守孫堅。第十七鎮,祁鄉侯渤海太守袁紹。在加上曹操的本部兵馬,共計18路諸侯。

當時的劉關張三人還屬於名不見經傳的“三線娛樂人物”僅因一腔熱忱而被收留在北平太守公孫瓚的陣營中。

人多是好事,也是壞事,它足以讓很多人有恃無恐,驕傲輕敵。或許就是人多力量大的緣故,面對董卓的兵馬,人人都想建功立業,展示才能。如果單純如此倒也值得嘉許,奮勇爭先,殺敵報國。

但這些人的建功立業顯然不是為了國家前途,更不是為了百姓利益,而是為了達到個人不可告人的目的。

曹操在參加討伐行動之前就有失心,以保存實力為主。曹操認為諸侯們不能成事,第一個率先脫離了自己召集的聯盟。

馬騰是西涼太守,實際上壓根沒參加過這個十八路的大趴。

袁紹就是打廣告滴!

除曹操,孫堅之外的十六路諸侯,在人才戰略上與袁氏二兄弟大同小異,大多或有眼無珠,或前恭後倨,所以一一土崩瓦解也合乎天理。


拖拉機CC


黃巾之亂後,漢朝皇室威信全無,以十常侍為首的宦官和外戚大將軍何進之間的衝突日益加劇。何進讓西涼太守董卓進京討伐宦官。漢靈帝駕崩後,何進被十常侍殺害,何進的部下袁紹又率兵斬殺了十常侍。這時董卓才到達京城,正好遇到帶著小皇帝劉辯逃跑的宦官們。董卓就挾持了劉辯,之後又廢了劉辯,立劉協為帝。


董卓進京後任由部下燒殺搶掠,百姓苦不堪言,各路諸侯想討伐董卓又怕自己實力不夠,就聯合起來討伐逆賊董卓。參加討董聯盟的有十八路諸侯,讓我們來看一下他們都是誰。


1、渤海太守袁紹

袁紹是四世三公之後,在諸侯間威望極高,擔任討董聯盟的盟主。由於家族的原因,各地賢才紛紛來投。門下文臣武將很多。在這次聯盟中是主力軍,後來官渡之戰敗給曹操,最終沒能東山再起,退出歷史舞臺。


2、後將軍袁術

袁術的身份比袁紹還要正統,是袁家嫡子。袁家門客有很多人追隨他。在討董時,擔任運送糧草的任務,由於沒有及時提供糧草,使袁紹大敗。後來偶然得到傳國玉璽,自己在南陽稱帝,眾叛親離。

3、冀州牧韓馥

韓馥被自己的手下背叛,與袁紹和公孫瓚奪取了冀州。因懼怕袁紹,把冀州讓給了袁紹,後來自殺而死。


4、豫州刺史孔伷

孔伷,被董卓的部下殺死。


5、兗州刺史劉岱

劉岱,是袁紹一派的,在剿滅黃巾軍時,不聽部下的建議,被亂箭射死。


6、河內太守王匡

王匡,原來是何進對部下,後來被袁紹擒獲,投靠袁紹。最後被曹操殺害。


7、陳留太守張邈

張邈,與他的弟弟張超一起投靠呂布。呂布兵敗後投靠劉備,他的弟弟被曹操殺害,去找袁術求救的途中,被部下殺害。

8、廣陵太守張超

張超,是張邈的弟弟。曾經勸說張邈一起投靠呂布。後來在守衛城池時被曹操攻破,牽連三族。


9、東郡太守喬瑁

喬瑁,是一個小勢力,最後被曹操殺害。


10、山陽太守袁遺

袁遺,是袁紹的堂兄。後來被袁術打敗,把他殺害。


11、濟北相鮑信

鮑信,在和曹操一起攻打黃巾軍時為了救曹操被黃巾軍殺害。


12、北平太守公孫瓚

“白馬將軍”公孫瓚。他的白馬義從威震邊疆,守護了大漢的江山。討伐董卓後,他與袁紹爭奪地盤,被袁紹打敗,被包圍後自焚而死。

13、西涼太守馬騰

馬騰,早年在西涼稱雄,抵禦外族。後來入朝為官,部下交給他的兒子馬超管理。後來馬超起兵反抗曹操,被牽連,遭曹操殺害。


14、奮武將軍曹操

曹操早期在何進手下任職,後來去行刺董卓失敗,逃到陳留起兵反抗董卓。後來,將漢獻帝接回許都,自己擔任丞相,以此來命令諸侯。赤壁之戰時被孫劉聯軍打敗。

15、北海太守孔融

孔融,就是我們從小聽到的“孔融讓梨”的那個孔融,是孔子的後代。在朝廷為官,因其剛正不阿的性格,得罪了曹操,被曹操殺害。


16、徐州刺史陶謙

陶謙任徐州刺史,有一次曹操的父親從他管轄的境內路過,陶謙的部下見財起意,殺了曹操的父親。曹操攻打徐州,之後屠城,陶謙在憂愁中病死。


17、上黨太守張楊

張楊,在河內經營多年,曾帶兵營救被董卓挾持漢獻帝。他和呂奉先關係很好,後來因去營救呂布,被其部下殺害。


18、長沙太守孫堅

孫堅在討董期間率軍重創董卓。之後投靠袁術,後來在作戰中遭受埋伏,中箭身亡。他的兒子孫權建立了吳國。


總結

這次聯盟雖然把董卓趕走了,但是皇帝還在董卓手裡,效果並不好。畢竟皇帝才是皇權的象徵。各諸侯間因為在討伐過程中的利益分配不均,也互生嫌隙。而最先鬧翻的竟是袁家兩兄弟,讓人大跌眼鏡。這次聯盟之後,諸侯間就開始了混戰。


知涯說歷史


東漢末年,諸侯討董,共計18路諸侯:

第一鎮,後將軍南陽太守袁術(?-199)字公路,汝南汝陽(今河南商水西南)人,袁紹之弟。初為虎賁中郎將。董卓進京後以袁術為後將軍,袁術因畏禍而出奔南陽。初平元年(190年)與袁紹、曹操等同時起兵,共討董卓。後與袁紹對立,被袁紹、曹操擊敗,率餘眾奔九江,割據揚州。建安二年(197年)稱帝,建號仲氏。此後袁術奢侈荒淫,橫徵暴斂,使江淮地區殘破不堪,民多飢死,部眾離心,先後為呂布、曹操所破,於建安四年(199)嘔血而死。

第二鎮,冀州刺史韓馥(hán fù)(?—191)字文節。潁川郡(治今河南省禹縣)人。東漢末年的軍閥,冀州牧。 韓馥擔任過東漢的御史中丞,之後被董卓派為冀州牧;在各諸侯起兵討伐董卓時,韓馥也是其中之一的參與者。韓馥與袁紹也曾經有意立劉虞為皇帝。當時冀州民殷人盛,兵糧優足,於是袁紹便用計奪取冀州,韓馥被迫投靠張邈;之後張邈與袁紹的使者見面,韓馥以為是要來殺害自己的,於是在廁所中以刻書用的小刀自殺。

第三鎮,豫州刺史孔伷(音,zhòu,古同“胄”),字公緒,陳留人,東漢末期的人物。據正史記載,189年孔伷曾被董卓任命為豫州刺史,同時也是起兵討卓的地方勢力之一,似乎在190年底被董卓的部將李傕等人攻殺或病死,所以190年另外出了一個豫州刺史孫堅。正史對孔伷事蹟的記載太少,只《英雄記》提到他能“清談高論,噓枯吹生”。

第四鎮,兗州刺史劉岱(?—192)字公山,東萊牟平(今山東福山西北)人。東年漢末年兗州刺史,漢室宗親,劉輿之子,劉繇之兄,漢末群雄之一。後來在討伐兗州黃巾時,不聽鮑信之勸,擅自進兵,被殺。

第五鎮,河內郡太守王匡(?—192),字公節, 東漢末年兗州泰山(今山東省泰安市東北)人,河內太守,是東漢末期起兵討董卓的地方勢力之一,被董卓擊敗後敗逃鄉里,想與張邈會合,但被其所殺害的胡母班之親屬聯合曹操攻殺致死。在《三國演義》中,王匡曾參與“十八路諸侯討董卓”,本部將領方悅被呂布所殺。

第六鎮,陳留太守張邈,字孟卓。東平壽張(今陽穀)人。少時,家中富裕,疏財仗義,廣交朋友,甚至曹操、袁紹都與他有交往。漢靈帝時,初任騎都尉,後升為陳留太守。昭寧元年(189)董卓篡權,他與曹操、袁紹等起兵討伐。次年,戰於汴水,被董卓擊敗。張邈調集全部兵力追隨曹操,袁紹擔任盟主後驕傲、自大,張邈以正義之詞勸言袁紹,紹怒,指使曹操殺掉張邈,曹操拒絕,張邈甚為感激。興平元年(194年),但張邈還是害怕曹操始終有一日會聽取袁紹先言而殺了自己,聽從其弟張超與陳宮的建議,叛曹操而迎呂布為兗州牧,脫離曹操聯盟。呂布佔據濮陽,兗州所轄郡縣除鄄城、東阿、範縣外皆歸順。次年,呂布被曹操擊敗,張邈隨呂布投奔劉備。其弟張超護送全家去雍丘,全被曹操圍殺。張邈向袁術求救,途中被部下所殺。

第七鎮,東郡太守喬瑁,字元偉,梁國雎陽人,太尉橋玄族子。靈帝末,為兗州刺史,遷東郡太守。董卓入洛後,袁紹出奔冀州,東郡太守橋瑁假東漢三公名義,要求州郡興兵討伐董卓,關東州郡紛紛響應。他們分屯要害,推袁紹為盟主,相機進攻董卓。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董卓避關東兵鋒,挾持漢獻帝西遷長安。關東聯軍本是烏合之眾,彼此欺詐併吞,不久就分崩離析了。初平三年長安兵變,董卓被殺,關中混亂不已。初平中,為劉岱所殺。

第八鎮,山陽太守袁遺,字伯業,袁紹從兄。為長安令。曾任山陽太守,並作為一路諸侯參與討伐董卓。《英雄記》說,前揚州刺史陳溫病死後,袁紹後用袁遺為揚州刺史,192年為袁術所敗,袁術然後任命自己的親信陳瑀為揚州刺史,而袁遺敗軍之際為士卒所殺。昔河間張超嘗薦遺於太尉朱鉨,稱遺“有冠世之懿,干時之量。其忠允亮直,固天所縱;若乃包羅載籍,管綜百氏,登高能賦,鷪物知名,求之今日,邈焉靡儔。”事在超集。太祖稱“長大而能勤學者,惟吾與袁伯業耳。”語在文帝《典論》。

第九鎮,濟北相鮑信,字允誠,後軍校尉鮑信求見袁紹,說董卓有異心,勸袁紹除之,袁紹不同意,鮑信又找王允商量,王允也不同意,鮑信於是引本部軍兵投泰山。後以濟北相身份參加討伐董卓的義軍,鮑信因為怕孫堅搶頭功,暗中令其弟鮑忠出戰。結果鮑忠為華雄所殺。李傕等人控制朝廷後,以獻帝名義命曹操與鮑信鎮壓青州黃巾起義,於是兩人在壽張迎擊黃巾軍,鮑信深入重地,為敵所殺。

第十鎮,北海太守孔融,父親孔宙,做過太山都尉。孔融少時成名(著名的孔融讓梨講的就是他的故事),幾次辭謝了州郡的辟舉,於靈帝時“闢司徒楊賜府”(《後漢書·孔融傳》,以下引文凡未另註明者均出自此處),開始步入仕途。中平初(185年),舉高第,為侍御史,與中丞不合,託病辭歸。后辟司空府為僚屬,拜中軍候,遷虎賁中郎將。獻帝初平元年(190年),因忤董卓,轉為議郎,出至黃巾軍最盛的青州北海郡(東漢郡國名,治所在今山東昌樂西)為相,因頗有政聲,時人又稱他為“孔北海”。興平二年(195年),劉備表薦他領青州刺史。建安元年(196年),袁紹之子袁譚攻青州,孔融隻身出奔,妻子被俘。曹操遷獻帝都許昌,孔融先後擔任將作大匠、少府、太中大夫等職。這時曹操專權,他與曹操政治上頗有分歧,每多乖忤,終於在建安十三年(208年)被曹操所殺。年終55歲。

第十一鎮,廣陵太守張超。張超(?-195),表字不詳,據嘉靖版《三國志通俗演義》字孟高(另有說法認為他字景明,事實上張景明並不是張超,而是張導),東平壽張(今山東壽張)人,東漢末年的廣陵太守,張邈之弟。董卓弒帝,圖危社稷,功曹臧洪說超誅除國賊,超然其言,與洪西至陳留,見兄邈計事。超從曹公檄文,起兵討卓。後超遣洪詣大司馬劉虞謀,值公孫瓚之難,至河間,遇幽、冀二州交兵,使命不達。興平元年,超與太祖將陳宮、從事中郎許汜、王楷共謀叛太祖。二年間,邈從布,留超將家屬屯雍丘。太祖攻圍數月,屠之,斬超及其家。

第十二鎮,徐州刺史陶謙,陶謙小時候是孤兒,好學,性格剛直,有高尚的節操。後舉孝廉,拜尚書郎,授予舒令。後遷幽州刺史,徵拜議郎,參車騎將軍張溫軍事,西討韓遂。後來黃巾起兵徐州,就讓陶謙做徐州刺史,大敗黃巾軍。董卓之亂中,各州各郡紛紛起兵,當時天子在長安城中,與各處都中斷聯繫。陶謙就派使者到長安去進貢。又遷安東將軍、徐州牧,封溧陽侯。 當時的徐州民殷國富,流亡外地的人也大多歸順他。但是他卻背道而馳:廣陵太守趙昱忠直,卻疏遠他;曹宏這些小人反倒親近他們,任用他們。這樣使各方不能和睦,漸漸亂起來。後來下邳的闕宣自稱天子,陶謙殺死他,合併他的隊伍。 初平四年,曹操征討陶謙,攻下十幾座城。在彭城大戰,陶謙敗走,退守郯城,死傷過萬。後曹操因糧少退兵。興平元年,曹操又東征,平定琅邪、東海等縣。陶謙害怕了,想去丹陽。恰好張邈叛亂,迎合呂布。曹操又去和呂布打。當年,陶謙病死,時年六十三歲。

第十三鎮,西涼太守馬騰。馬騰,相傳是東漢伏波將軍馬援的後代,因其父馬肅與羌女通婚,故馬騰有二分之一的羌族血統。馬騰於漢靈帝末參軍,由於身長力大,性格寬和,待人誠懇而因功升至軍司馬。但之後由於當時的朝廷黑暗,民變頻頻。韓遂先後殺死當時想要乘亂起義的少數民族首領北宮伯玉和李文侯,之後韓遂又用計殺死了涼州刺史耿鄙和漢陽太守傅燮,當時在耿鄙手下擔任軍司馬的馬騰見勢投靠韓遂並與之結為異姓兄弟,割據一方。當時各路軍閥受命勤王,董卓在率軍前往洛陽前,任命馬騰與韓遂駐防長安。後馬騰被任命為徵西將軍,屯於郿城。不久後,董卓兵敗,馬騰的手下與韓遂手下發生摩擦,導致兩家失和,率兵相互攻打,先是馬騰將韓遂打敗,韓遂又糾集了一些人馬還攻馬騰,殺了馬騰的妻子。於是兩家成為仇敵,相互攻打。 後兩家在鍾繇、韋端及張既等人的調解和勸說下,又重歸於好。

曹袁相爭之際,曹操以漢帝的名義急調馬騰助戰,馬騰於是派長子馬超協助鍾繇擊敗郭援、高幹等人。馬騰轉拜前將軍。封為槐裡侯。長居槐裡十數年。馬騰在槐裡十餘年間“北備胡寇,東備白騎,待賢進士,衿救民命”,使三輔一帶在戰亂中免受一了段時間的戰爭騷擾,得到了十年的安定。三輔一帶的人民對馬騰相當愛戴。(三輔皆安愛之)。

後來,馬騰“自見年老,引入宿衛”,曹操在發動南征之前,將西部有威脅的馬騰招入京做官。官封衛尉,應該是掌管京城(當時的許昌)的宮門的職務,但是,全家卻被曹操移到了鄴城去。馬騰入朝為官,把部隊交予兒子馬超管理。馬超統眾,與韓遂合從,及楊秋、李堪、成宜等相結,進軍至潼關、導致馬騰被殺。

第十四鎮,北平太守公孫瓚。白馬將軍(馬義從:“瓚好白馬,屢乘以破虜,虜呼為‘白馬將軍’。故選精銳三千,盡乘白馬,號‘白馬義從’,以實禁衛也。”)。出身貴族。因母地位卑賤,只當了郡中小吏。他貌美,聲音洪亮,機智善辯。涿郡劉太守(劉基)很賞識,將女兒許配給他。後來跟盧植於緱氏山中讀書,粗通經傳。後又被舉為上等郡吏。劉基因事犯法,發配日南。當時法律不許部下隨檻車同行。他就化裝成侍卒,帶上劉基日用品,駕車護送。劉基將被流放到日南郡(今越南廣治省)的時候,公孫瓚備好酒肉在北芒山(即邙山,今河南洛陽北)祭辭自己的祖先,他舉杯祈禱:“以前為人子當盡孝道,而今為人臣當盡忠心,理應隨同太守共赴日南。日南多瘴氣,恐怕不能身還,就此別過列祖列宗。”說完又拜了兩拜,便慷慨激昂的站了起來,在場人無不落淚嘆息。劉基在赴日南途中被赦免而還。公孫瓚被舉為孝廉,做了郎官,被任命為遼東郡(今遼寧遼陽市)附屬國的長吏。公孫瓚之後靠自己的才能逐步作到中郎將,以強硬的態度對抗北方少數民族,作戰勇猛,威震邊疆。公孫瓚好戰,與主張以懷柔政策對待少數民族的上司劉虞不和,二人矛盾逐漸激化,發展到互相攻打,公孫瓚靠自己的軍事才能以少勝多,殺死了劉虞,並挾持朝廷使者得到了總督北方四州的授權,分派刺史,成為北方最強大的諸侯之一。公孫瓚與袁紹相爭,初期佔據優勢,但因其只求自保的自私戰略,逐漸失去了部下的信任,被袁紹擊敗,最終被困於自己修建的高樓之中,引火自焚,勢力被袁紹吞併。

第十五鎮,上黨太守張楊。最初因為武勇而在幷州為武猛從事。東漢末年宦官專權,張楊奉刺史丁原之命帶兵往見上軍校尉宦官蹇碩,後來蹇碩死,他奉大將軍何進之命回幷州募兵,得到一千餘人,此後一直留在上黨攻打山賊。董卓作亂時,他帶兵在壺關攻打上黨太守,攻陷了幾個縣,士兵、數達到幾千人。後來袁紹來到河內,張楊又和袁紹以及匈奴單于於夫羅一起屯兵於漳水。之後單于發動叛亂,劫走了張楊,但旋即被袁紹部將麴義擊敗。董卓封張楊為建義將軍、河內太守。後來,漢獻帝因為李傕、郭汜叛亂而流落到河東,張楊帶兵來到安邑,被封為安國將軍、晉陽侯。當時張楊想把獻帝迎接到洛陽,然而諸將不從,因此張楊回到野王。建安元年(196),獻帝在返回洛陽的途中,張楊給獻帝供應糧草,來到洛陽,因為自己是外郡太守而決定不留在洛陽,回到野王,很快又被封為大司馬。呂布在下邳被曹操圍攻時,他曾出兵響應呂布,但卻被部將楊醜所殺。而楊醜又很快被張楊的部將眭固殺死,當時眭固想要同袁紹聯合。曹操派部將史渙攻打眭固,在犬城攻殺之,盡收其眾。

第十六鎮,烏程侯長沙太守孫堅。東吳始祖武烈皇帝孫堅(155-191),字文臺,漢族,吳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陽)人。東漢末期地方軍閥,著名將領。史書說他“容貌不凡,性闊達,好奇節”,是大軍事家孫武的後裔。漢末群雄之一,三國中吳國的奠基人。曾參與討伐黃巾軍的戰役以及討伐董卓的戰役,後與劉表作戰時陣亡。因官至破虜將軍,又稱“孫破虜”。其子孫權即為孫吳的開國皇帝。孫權建國後,追諡孫堅為武烈皇帝。

第十七鎮,祁鄉侯渤海太守袁紹。袁紹(?-202),字本初,漢族,汝南汝陽(今河南省周口市商水縣袁老鄉袁老村)人。出身名門望族,自曾祖父起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自己也居三公之上,其家族也因此有“四世三公”之稱。袁紹初為司隸校尉,於初平元年(190年)被推舉為反董卓聯合軍的盟主,與董卓交戰;但不久聯合軍即瓦解。此後,在漢末群雄割據的過程中,袁紹先佔據冀州,又先後奪青、並二州,並於建安四年(199)擊敗了割據幽州的軍閥公孫瓚,勢力達到頂點;但在建安五年(200年)的官渡之戰中大敗於曹操。在平定冀州叛亂之後,於建安七年(202年)病死。

第十八鎮,曹操,西園八校尉之一,曾隻身行刺董卓,失敗後和袁紹共同聯合天下諸侯討伐董卓,後獨自發展自身勢力,一生中先後戰勝了袁術、呂布、張繡、袁紹、劉表、張魯、馬騰等割據勢力,統一了北方。但是在南下討伐江東的戰役中,曹操在赤壁慘敗。後來在和蜀漢的漢中爭奪戰中,曹操再次無功而返。曹操一生未稱帝,他病死後,曹丕繼位後不久稱帝,追封曹操為魏武皇帝。





海的山寨大王


漢末年,諸侯討董,共計18路諸侯:

後將軍南陽太守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郡太守王匡、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喬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北海太守孔融、廣陵太守張超、北平太守公孫瓚、上黨太守張楊、烏程侯長沙太守孫堅、祁鄉侯渤海太守袁紹、驍騎校尉曹操、西涼太守馬騰、徐州刺史陶謙。


懦殺


在十八路諸侯中,四世三公的袁家佔據三席:祁鄉侯渤海太守袁紹、南陽太守袁術、山陽太守袁遺。除了這三個姓袁的外,在諸侯中還有幾位也是袁家的人。所以,袁家當諸侯盟主是無可厚非的。

袁紹、袁術、袁遺、張邈、孔伷、劉岱、韓馥、王匡、喬瑁、鮑信,這十個人就是討伐董卓的全部諸侯。您沒看錯,歷史上討伐董卓的是“十路諸侯”,並不是“十八路諸侯”。而在這十路諸侯中,有七人是袁家的人,可見當時袁家的勢力有多大。

  袁紹

  袁術

  袁遺

陳留太守張邈,張邈字孟卓,東平壽張人。有野史說張邈是張良的後人,但這是無法考證的事。在小說《三國演義》中,張邈背叛了曹操投靠了袁紹,戰敗後又投靠了袁術。在正史上,關於張邈最詳細的記載是《三國志·卷七·魏書七·呂布張邈臧洪傳第七》。

  

  張邈

豫州刺史孔伷,孔伷字公緒,兗州陳留郡人。在正史中關於孔伷的記載較少,除《三國志》外,在《後漢書.卷七十 鄭孔荀列傳第六十》中,也有關於孔伷的文字記載。孔伷在反董聯盟解散後不久病逝。

  孔伷

兗州刺史劉岱,劉岱字公山,東萊牟平人。劉岱和劉備的經歷有點相似,也是個沒落的漢室宗親。後來通過自己的努力又回到了漢朝權利中心,成為一路諸侯。雖然姓劉,但是劉岱並不忠於皇帝,而是袁家的人。在《三國志》、《續漢書》、《英雄記》中有關於劉岱的記載。

  劉岱

冀州牧韓馥,韓馥字文節,潁川郡人。韓馥也是袁家的人,他是袁紹父親的學生。有史學家評價韓馥是個厚道人,但在那個爾虞我詐的亂世中,厚道人註定是悲劇的,韓馥最終迫於無奈自殺。王粲《英雄記》、陳壽《三國志》、范曄《後漢書》、司馬光《資治通鑑》,在這些史書中都有對韓馥的記載。

  韓馥

河內郡太守王匡,王匡字公節,兗州泰山郡人。王匡曾和袁紹一同在河內駐軍,當時是袁紹的下屬。日後也投靠了袁紹,所以,王匡也是袁家的人。王匡曾為了袁紹大義滅親,殺了自己的妹夫。最終,因胡母班(王匡妹夫)家人不能原諒王匡所為,和曹操聯手攻擊,而離世。在《三國志》和《後漢書》中,有對此事的相關記載。

  王匡

東郡太守喬瑁,喬瑁字元偉,睢陽人。還記得《三國演義》中大喬小喬的父親喬玄嗎?其實歷史上真實的喬玄是一位東漢名臣,曾預言天下大亂,也是曹嵩(曹操父親)的老領導。東郡太守喬瑁就是喬玄一族的。在小說中,喬瑁被一代而過了,可是在史書《三國志》中,喬瑁卻留下了很重的筆墨。喬瑁和劉岱不和,最終被劉岱所殺。

  喬瑁

濟北相鮑信,鮑信字允誠,泰山平陽人。鮑信是何進的部下,後來投靠劉岱,劉岱是袁家的人,所以在討董卓時鮑信也是袁家的人。關於鮑信的史料記載不多,除《三國志》外,僅在《張昭傳》中有過記載。在小說中,鮑信就是迎曹操進兗州的那個人。

  鮑信

驍騎校尉曹操,曹操參加了討伐董卓的聯軍,但是他並不是一路諸侯,因為他的勢力夠不上諸侯這個級別。當時曹操只是陳留太守張邈的一位“高管”而已。曹操手下不過幾百人,但是在這幾百人中,有曹洪、曹仁、夏侯惇、夏侯淵、李典、樂進等這些日後響噹噹的名字。關於曹操的歷史記載大家太熟悉了,不用多說。

  曹操

北海太守孔融,就是四歲讓梨的那個孔融,孔聖人後裔。在小說《三國演義》中孔融是北海太守,十八路諸侯之一。在正史中,當時的北海是“北海國”,孔融的官職是“北海相”。孔融並沒有參加討董聯軍,因為當時北海國正在到處鬧黃巾,騰不出手來討伐董卓。而且孔融只是北海國的大臣,就算北海國來了也是以北海王的名義出兵,不可能以一個大臣的名義出兵。

  孔融

廣陵太守張超,字不詳(《三國演義》中字孟高),東平壽張人。在討董這件事上,張超和曹操有些相似。也是參加了討董聯軍,但不是一路諸侯。張超是陳留太守張邈的弟弟,他是跟著自己的哥哥一起出來見見世面而已。關於張超史料記載只在《三國志》中出現過,而且文字不多。在小說中,張超最終被曹操逼的自殺了。

   張超

上黨太守張楊、北平太守公孫瓚、西涼太守馬騰,這三個人並沒有參加討董聯軍。他們都是漢朝的邊防軍,他們手裡都是正規邊防部隊。我們先回頭看看討董的十路諸侯,其實這十路諸侯都是軍閥的性質,所謂“十路諸侯”,要麼是民兵,要麼是府兵,沒有正規的邊防部隊。反而董卓的西涼軍團是正規邊防部隊。《三國志》中沒有張楊、公孫瓚、馬騰這三人討董的任何文字記載。這三人雖然也是軍閥的性質,但是當時他們是以對外作戰為主。

  張楊

  公孫瓚

  馬騰

插句題外話,在《三國演義》中幾乎沒提到過匈奴,可是在《三國志》中可沒少提。當時張超、公孫瓚(右北平防線)是漢朝抗擊匈奴第一線的作戰部隊。哪有功夫來打內戰。馬騰也是時刻提防著外夷的入侵,沒有經歷來內地分這塊蛋糕。《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帶著羌兵進攻曹操,這事如果放在《三國志》中,簡直就是漢奸行為。好了,言歸正傳。

長沙太守孫堅,字文臺,吳郡富春人,在《三國志》中,討伐董卓的十路諸侯中沒有提到過孫堅。具體原因不詳。可是在《吳記》中卻有孫堅討伐董卓記載,在這件事上衝仔也有點弄不懂了。《三國志》中對孫堅的評價是:勇摯剛毅,孤微發跡,導溫戮卓,山陵杜塞,有忠壯之烈。

  孫堅

徐州刺史陶謙,字恭祖,丹陽郡人。在《三國演義》中,陶謙是徐州太守。在《三國志》中記載,陶謙是袁術的人。陶謙有沒有參加討董聯軍沒有記載,即便參加了也是劃分在袁術的部隊裡,而不是一路諸侯。

  陶謙

  董卓 

在正史《三國志》中,曹操、孔融、張超、張楊、公孫瓚、馬騰、孫堅、陶謙這八人要麼是沒參加討董聯軍,要麼是不夠資格稱為一路諸侯。總之,《三國志》中清清楚楚的記載著討伐董卓的“十路諸侯”。只不過“十八路諸侯討董卓”的故事已經深入人心,不好更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