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嶽廟漫筆

東嶽廟漫筆

富平溫泉河鳥瞰

富平縣老城東門外之北,緊臨溫泉河南岸有一座高臺,昔稱洗馬臺(相傳唐大將軍尉遲恭曾洗馬於此),從明代起,便以這座畝許大小的高臺為基礎,建起了氣象森然的東嶽廟。廟裡主祀的乃是幽冥世界最高主宰者東嶽大帝,又稱泰山神,按照道教的說法,是掌管人間生死的神。如是,其地位相當於佛教裡的閻羅王了。泰山神同時又是歷代帝王尤其是改朝換代“易姓而起”的開國帝王(包括統治期間建立重要功業者)所謂受命於天,取得治理天下資格的保護神。當年秦始皇登泰山“封”土建“禪”(壇也),便是向作為上天代表的泰山神報告他奉天承運,掃滅六國一統天下的不世之功,從而有資格祈請上天認可,護佑他親手創建的大秦帝國既壽且昌千秋萬世傳遞下去。此後,漢武帝、漢光武帝、唐高宗、武則天及宋真宗等,都曾登臨泰山舉行過隆重的封禪大典。史載隋文帝亦朝過泰山,只是為表示謙虛沒有搞封禪儀式罷了。至於泰山神的出身,據晉人張華撰《博物志》講,乃是“天帝孫也,主招魂”。此外,尚有金虹氏說、太昊說、盤古說及黃飛虎說等。其實,泰山神應是遠古先民大山崇拜的產物。蓋在先民眼裡,既高且峻的大山最為接近上天,又常常雲蒸霧罩,充滿神秘感,自是最宜於神仙居住之處了。最初朝拜泰山的是生活在山東半島一帶的東夷人,傳說曾耕於歷山(位於泰山北側)的大舜便朝拜過泰山(順便說一句,秦人亦是東夷人後裔,故秦始皇才那麼熱心的多次東巡,並封禪於泰山)。而泰山本義即指大山,後演化為太山、泰山及岱宗(即泰山是炎黃子孫歸宗之山和祖宗之山也)。據專家考證,古音中大、太、泰、岱四字發音相同並可以通假互用(參閱徐北文《泰山崇拜與封禪大典》)。我國土葬習俗源遠流長,先民們既認為人死歸土,其靈魂須到泰山接受主管天下亡魂的泰山神審判,也就難怪昔日民間對泰山神敬畏不已,作為泰山神行宮的東嶽廟(或曰天齊廟)遍佈於全國各地了。儘管佛教傳入中國後,閻羅王亦被民間尊為陰曹地府主宰者,但長於“和而不同”文化的中國老百姓則並行不悖,對閻羅王和泰山神同樣尊而敬之了。

東嶽廟漫筆

《富平縣誌·樊志》富平城池圖

記憶中的富平東嶽廟既建於高臺之上,兀那氣勢愈加軒昂逼人。不過,供奉於主殿中央的東嶽大帝,雖旒冠冕服為冥界之王,在身後方形大幔帳和兩邊垂掛的幡帶襯托下,卻一臉端莊祥和,渾身毫無鬼氣、陰氣。有趣的是,殿後還供奉著碧霞元君,主管人間生兒育女,故被尊為送子娘娘,亦稱“泰山老奶奶”。如此一來,生、死兩件大事都可獲得神的保佑,中國宗教文化的人情味兒,真可謂體察入微呵護備至。據說農曆三月二十八日是東嶽大帝誕日,也就形成每年此時的廟會。中國的廟會,與其說是神的節日,毋寧道是民間狂歡節,廟裡廟外人頭湧湧的,不僅有上香還願的信男善女,還有擁擠熱鬧浪蕩遊逛的看客閒漢。小攤小販自然不會錯失商機,廟前那條小路,也就被色色小吃香味和種種吆喝聲籠罩。如是,亦可謂鐘聲與塵囂齊鳴,虔誠和熱鬧共存了。

東嶽廟漫筆

富平塹城/老城

惜乎這座東嶽廟毀於文革之中。今天高臺猶存,上邊卻是斷垣殘壁,一片廢墟矣。當年的巍峨大殿,香菸繚繞的神像,以及那棵傳說唐代尉遲敬德曾栓過馬的古槐,都只能成為廢墟里的故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