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号:不是每个皇帝想有就都能拥有的

庙号,顾名思义,宗庙里的名号,皇帝去世后,用于宗庙祭祀时起的。在商代,商人非常注重生死之事,“国之大事,唯祀与戎”,把祭祀放到第一位置上。而对国家有大功的先王,会加上庙号立庙祭祀,让后世子孙铭记敬拜。

庙号:不是每个皇帝想有就都能拥有的


周灭商后,周朝没有沿袭庙号制度,所以历代周王都没有庙号。秦朝统一六国后,商讨礼仪制度,重视“君臣”“父子”关系的秦始皇为避免子议父、臣论君的局面而废止。

汉朝时,庙号制度又逐渐恢复。不过,对于追加庙号一事,一向都是秉着“祖有功而宗有德”,后人给先帝加庙号是谨慎而又严格的。因此,汉朝很多皇帝都没有庙号,两汉二十五帝有庙号的只有十二个。东汉建立后,光武帝刘秀对西汉皇帝的庙号重新审查,认为高宗刘奭、统宗刘骜等对国家没有什么功业,因此废掉了很多皇帝的庙号,只保留了太祖高皇帝、太宗文帝、世宗武帝、中宗宣帝。到了东汉末年,董卓又废除了汉和帝后面没有功绩的皇帝的庙号,只保留了七个。

庙号:不是每个皇帝想有就都能拥有的


死后没有庙号的皇帝,就意味着不能进入太庙得到后人的祭祀敬拜。而有了庙号,就意味着死后得到了一个“免死金牌”,不怕因后世子孙辈分太远“亲尽迭毁”而不被祭祀,所谓“谓之祖宗者,其庙皆不毁”。因此,死后能被评上一个庙号,几乎成为所有皇帝的追求。但毕竟,能被加上庙号的标准太高,而很多皇帝有了权力就不务政务,骄奢淫欲,不败坏国家就不错了,更遑论功绩。因此,有庙号的皇帝少之又少。

尽然怕死后评不上庙号,那生前就给自己评一个不是可以吗?魏明帝曹睿就开了这个先例,在自己还在位的时候,就给死后的自己定了“烈祖”的庙号,要求自己的庙进入太祖曹操、高祖曹丕的太祖庙里永远祭祀,万世不毁。魏晋之后,庙号逐渐泛滥,无功无德的皇帝都有庙号,称“祖”的庙号多达几十个,“降及曹氏,祖名多滥”。以至于每个皇帝都能有庙号,庙号不在稀有,皇帝们的精力放在了比谁的谥号长上。

庙号:不是每个皇帝想有就都能拥有的


商朝时,庙号只有四种:创基立业曰“太”(太祖汤)、功高者曰“高”(高祖王亥、高宗武丁)、世代祭祀曰“世”(世祖盘庚、世宗祖甲)、中兴者曰“中”(中宗太戊)。到了隋唐以后,无论有无功德,皇帝死后都能被加上庙号,庙号的评定就不在是“祖有功而宗有德”,而是参照“谥号”来评论,包含褒贬之意。比如仁宗、孝宗、睿宗是仁爱孝顺的君主;玄宗、真宗、理宗迷信玄虚;穆宗、光宗在位时间短作为少;僖宗昏庸腐朽;哀宗、思宗则是让人惋惜的亡国之君。

死后能有庙号,进入太庙,成为祖宗让后世子孙永久祭祀,是每个皇帝对死后不朽,继续被尊荣的追求。秦始皇虽不立庙号,而另建地下皇城也是他想要生前统治天下死后也能是皇帝的表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