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简史(廿二)程颐

本文由《胡适的北大哲学课》读书笔记整理而来。

程颐,1033-1107。程颢的弟弟,并称“二程”。

中国哲学简史(廿二)程颐

一、敬

程颐说: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因为缺乏科学的工具,格物致知实在是太难了。于是绝大多数的人都放弃了自然科学的研究,走上了涵养人文的道路。

程颐说,学习理学,必须懂得”敬“,要不然掌握不了理学的真谛。如何运用呢?程颐认为大多数人是无法一心二用的,用于一事则他事不能入。所谓的“敬”,说的就是“主一”,先入之事为主,心无旁骛是一。

敬说的是“主一”,主一,既不在东,也不再西,而只是中。既不在此,也不在彼,只是在内。如果能做到这一点,自然天理名。敬以直内,直内是本。

严威俨恪不是“敬之道”,但是致敬,要从此入。因此学者须用恭敬,但是不可令据迫,据迫则难以持久。

中国哲学简史(廿二)程颐

二、致知

理学之所以没有“格”出自然科学来,主要是因为“理”本身是客观唯心主义,但是到了“行知”问题上,收到了了佛教思想的影响,陷入主观唯心主义的陷阱。理学的认识论,是先验的。

程颐说,就好比是行路,知识就是前面照路的等。知识,在行为之前。这里面还有孟子良知、良能的思想,不需要思考就知道,不需要学习就会做。这种学问,用来修身尚可,但是用来研究自然科学是万万行不通的。科学需要经验作为基础,需要观察数据,需要数学计算。小程子说,我的学问啥也不需要,只要用拿着敬心,来感悟就可以了。

中国哲学简史(廿二)程颐

三、真知

知识有很多种,但是不是所有的知识,都是理学意义上的“真知”。小程子引用曾子的话,来总结出自己验证真知的标准,在于“心安”。程颐认为,人如果掌握了真知,便能“如此而安”,如果不能“安”,那是因为没有看到“实理”。理学的真知,是要靠心来“自别”的。如果耳闻道,而心无法印证,那肯定不是真知。

理学虽然在世界观上面,确立了有一个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天理”。但是在认识论上,却认为一切“真知”,都需要“得之于心”来验证。也就是说,他检验知识的标准是主观的,是缺乏客观依据的。由此理学虽盛,技术虽繁,终不可能形成科学体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