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知人“四法”

蜀相诸葛亮以善于知人用人而见诸史册。《华阳国志》说他善用人,而贤士皆归,西土诚服。诸葛亮关于知人用人也写过不少著作。

《诸葛亮心书》一文中写道:“夫人之性,莫难察焉,善恶既殊,情貌不一。有温良而为诈者,有外恭而内欺者,有外勇而内怯者,有尽力而不忠者。


诸葛亮的知人“四法”


然知人之道有七焉:一曰,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二曰,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三曰,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四曰,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六曰,临之以利而观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显然,诸葛亮主要从语言和行为两方面知人,他认为通过问答和观察可以了解一个人的志向、操守以及应变能力,还可以了解人的见识、智谋和勇怯之情。

诸葛亮的知人“四法”

一法: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

此法指向对方提出大是大非的问题,从其回答中看他的志向、志趣。要判断一个人是否值得重用,首先得了解他的立场、观点。

凡是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含混不清、模棱两可的人,决不可委以重任。因为这种人习惯于见风使舵,没有定性。

志向,指人们在某一方面有所作为的努力方向,是人们前进的动力。人无志不立。一个没有远大志向的人,也不可能有所作为。

诸葛亮的知人“四法”

“问之以是非”,不仅观其志,还提供了观志识人的方法。例如少年周恩来就有“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宏图大志,通过年少时的远大志向便可知其将来必成大器,

事实已经证明,正是这一志向造就了世界瞩目的杰出政治家。可见,观志识人不失为选人用人的一个基本方法。

诸葛亮的知人“四法”

二法: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

此法中的“变”指的是应变能力。选人用人不应是本本先生,更不能是郑人买履中的“郑人”。怎样知其应变能力强弱呢?

诸葛亮的办法就是用无懈可击的言辞把他逼到理屈词穷的地步,让他只有招架之功而无还嘴之力,看其反应如何。应变能力弱者语无伦次,瞠目结舌;应变能力强者,定会绝处逢生,另辟蹊径,出奇制胜。

诸葛亮的知人“四法”

诸葛亮认为能言善辩者一定是头脑灵活、思维敏捷之人,也一定是对事情了如指掌、深谙其道之人。

辩论之道可以说在当今社会得到了最大应用。辩论赛正反双方各持相反观点,彼此阐述各方观点和理由,驳斥对方的观点,进行辩论。几番唇枪舌剑之后,辩手的才能展露无疑,人才也势必脱颖而出。

三法: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

此法中的“识”指见识,指向对方提出方方面面的问题,让他回答相应的计策,从而考察对方的见识和谋略。古往今来,见识短浅、计谋匮乏、遇事束手无策的官员,即使有心为上级解愁、为百姓排忧,也会力不从心。相反,胸怀韬略之人,必是见识广博、视野宽阔之人,也必将是可塑有用之才。

当今社会取才纳贤,普遍采用答辩面试等方法,正是“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古为今用之例。

诸葛亮的知人“四法”

四法: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

此法是指通过棘手的事情来考察对方的勇气。古代武将带兵打仗主要看其是否忠勇。古话说“狭路相逢勇者胜”,可见勇敢、勇猛特别是忠勇在古代用人时是多么重要。

怎样知其忠勇呢?诸葛亮的办法是在重用一个人之前,人为地制造逆境,观察对方是否具备足够的勇气。

假设做好一件事只需要克服一个困难,几乎所有的人都会成功;如果需要克服的是十个困难,成功的人数就会减少许多;如果困难增加到一百个,那么成功的人肯定是凤毛麟角。

诸葛亮的知人“四法”

因此,人才一定要经过重重磨难的洗礼才会显露出来。正如德国著名哲学家尼采所说:“只有经历过地狱磨难的人,才有建造天堂的力量。”由此可见,诸葛亮的“告知以祸难而观其勇”是选拔杰出人才的重要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