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後購車是否只能等中保研測試通過才能買,你怎麼看?

吾似青年


購車是否需要以碰撞測試成績為參考:不能一概而論

  • CIASI

  • CNCAP

這兩家權威的碰撞測試機構成為了消費者購車的參考基礎,這種轉變說明了消費市場正在往更科學,更具備邏輯分析能力(鑑別能力)的方向發展,這是非常理想的結果。但是也不宜過度放大碰撞測試的“絕對性”,因為不論哪家機構都不可能做到對量產汽車進行全面的測試!知道量產汽車有多少嗎?

以國產與合資生產方式為主的量產汽車:獨立品牌數百個,量產車至少有3800餘款。假設這些車的平均購入價格為20萬,那麼全數測試完這些車輛的單純採購成本則高達7.6億;其次硬件設備的損耗,動輒數百萬一個的測試假人,以及人員開支等等費用,完全測試這些車需要幾十億呢?似乎還沒有哪家機構具備這麼強大的財力,所以寄希望於測試機構的報告單選車本身就不科學。

各大測試機構會以兩種方式測試車輛,其一為車企送測車,其二為機構自費採購熱門車輛進行測試。其中送測車的佔比並不高,因為這裡所謂的送車並不是企業直接送來一臺可能“作弊”的車;而是將測試車輛的車型通知該機構,之後支付購車款由其在任何一家品牌門店自選購車進行測試。測試出的結果有極大的不確定性,所以除了對產品非常有信心的品牌會進行送測,其他大部分測試車實際為“抽籤”。


綜上所述:CIASI與CNCAP兩大機構,每年充其量能測試三位數的量產車,那麼剩下的數千臺車難道都不可以購買了嗎?凡事不能如此絕對的下定論,大部分車輛在被動安全保護方面還是過關的,那麼在沒有碰撞測試成績可以參考的前提下,如何判斷車輛的安全性呢?

建議方式1:參考該車輛品牌或車系的口碑。在汽車快速普及的近20年中,哪些品牌的汽車性能強、哪些品牌的車輛質量好、哪些品牌的車輛不安全,這些問題的答案基本都會有一個普遍性的參考。比如日韓系車的安全水平是公認的差,德系車通過結構分析也能預測結果,但在沒有被揭底之前很少有人願意接受,然而現階段又多出了一個普遍認定的標準。

建議方式2:參考車輛的簡配程度。日韓系車的簡配行為非常突出,比如防撞梁的剛度、厚度以及製造工藝,甚至直接取消防撞梁或使用纖維加強塑料替代;以大眾汽車為代表的少數德系車也存在相同的問題,試想在最重要的碰撞保護結構方面都能夠進行簡配,那麼在看不見的車身結構用料方面難道會很有誠意嗎?很顯然這是不可能的的答案。

建議方式3:參考車身結構用料的佔比與強度標準。這項參數理論上所有車企都可以公佈,比如某某車適應了80%的所謂高強度鋼打造了車身,然而其主要結構的“高鋼”屈服強度也才600Mpa(兆帕)左右,熱成型鋼或馬氏體鋼的佔比不公佈,這種車的參數很漂亮但也可能折斷A柱。而有些車使用了70%的高強度鋼,同時說明了A/B與橫縱梁使用了15%比例的熱成型鋼或馬氏體鋼,這種車的被動安全水平必然不會低,參考這些數據可以大致判斷一臺車的安全性。


總結:汽車的安全等級已經成為了消費者最關注的購車因素之一,想來各大車企也會迎合消費者的心態而陸續公佈這些參數。如果既不參與碰撞測試,又不公佈結構用料參數,同時還在一味地進行引導性的宣發的話,對於這些車應該持有什麼態度想來也不用言明瞭。選購汽車是一項技術活,作為消費者在閒暇時可以多學習一些相關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