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到底功過於大,還是過大於功?

Hobert


導讀:歷史沒有真相,只是殘存一個道理!

曾國藩做為清末中興四臣之首,對於滿清政府絕對是“功大與過,”做為打擊腐朽清政府的太平天國“過大於功,”任何事情都有他的兩面性,看我們要站在什麼角度看問題。

當然我們要從歷史的走向來客觀的評價一下,曾國藩的功過與思想。

做為清末歷史影響非常重要的人物,近代史學家對其譭譽參半,喜歡他的稱其“千古完人”、“官場楷模”;厭惡他的稱其“鎮壓太平天國起義的劊子手,”“奴性十足賣國賊。”等等…

曾國藩出生於一箇中等家庭,家裡情況屬於半耕半讀的環境;這樣的家庭實際屬於清末最理想的狀況。即可以勞動養生,又有條件讀書。曾國藩其實很滿意這樣的現狀,有詩為證:

高嵋山下是農家,歲歲年年鬥物華,

老柏有情還憶我,夭桃無語自可花。

幾回南國思紅豆,曾記西風浣碧紗,

最是故園難忘處,待鶯亭畔路三叉。

如果不是太平天國的事件,我想他會一直以這個狀態過下去。

然而這個世界上從來沒有什麼假如,據說少年時的曾國藩並不聰明,只是喜歡苦讀,遇事一定要知道來龍去脈求得真相;正是這種堅韌不拔的性格幫助了他。從十四歲開始童子試到二十八歲中

同進士。

當時的曾國藩是沮喪的,但是時運到來任何事物都擋不住的,因為成績的不佳,本打算打道回府的曾國藩在朋友的勸說下參加了朝廷殿試,不料成績奇佳,從此開始了仕途生涯。

青年的曾國藩一心銳志進取,面對朝廷的現實局面,想要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改變現狀;

當時的咸豐皇帝時代,滿清政府已經暮氣沉沉,腐敗的官場風氣,讓一心想要報國的曾國藩非常的不滿;因此曾國藩上了一道奏摺,建議咸豐皇帝要注重大事的重要性,不應糾結於細節而不顧實效;然而這種責任感對於才智平平的咸豐帝帶來了莫名的羞辱。其結果是在朝廷中越來越被人所孤立,沒有被人所重視的曾國藩對此感到非常失望。

曾國藩的功績總會岀現在滿清危難之時,所以說有時一個人能功成名就,不一定是努力就會得到,有時還要加一點運氣在裡面;而曾國藩抓到了


咸豐二年,全國形勢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洪秀全的太平天國已經做大做強,滿清所依仗的綠營兵在太平天國起義軍面前變得不堪一擊。滿清政府大廈將傾,清政府緊急命令各地加強興辦團練;歷史給了曾國藩展示才能的機會。曾國藩雖然成功,但其手段殘忍為世人所垢病,他的過錯在於…

從現有文獻上看,曾國藩真正能為世人所知,正是曾國藩在原籍創辦團練,協助地方“剿匪”開始;在太平天國的攻城拔寨之下,曾國藩的才能與個性逐漸的顯示出來;面對存在起義的可能,曾國藩採取鐵腕高壓手段;“輕則治以家刑,重則置之死亡。”其用刑殘酷,凡被抓住的懷疑者,極少有人活著。也就是這個時期,曾國藩的罵名開始顯聞。

正是曾國藩的高壓手段與血腥鎮壓,他所身處的湖南,極少有太平天國大面積的起義身影,從而得到了咸豐皇帝的賞識。然而在民間曾國藩的名聲並不好,老百姓和社會輿論稱其為“殺人如麻的劊子手,不得善終的曾屠夫。

曾國藩雖有被人垢病之處,但其忠實的圍護著自己所衛道的滿清政府,一生從諫如流,重視人才,提攜人才,知人善用,重視教育,其做人之道,至今為人所讚歎

曾國藩做為晩清名臣,在多年的仕途生涯中,漸漸的養成了複雜多重性格;他馭人有術,善聽諫言;身邊有才能的人才比比皆是。對於湘軍的訓練,以“忠義血性”為主;從而訓練岀了一支能吃苦不怕死的隊伍。

做為一名封疆大吏,卻能廉潔自律;一方面又能厚餉養兵,然而另一面卻表現的縱容部下打家劫舍,又重金行賄上級領導,其行為讓人瞠目結舌。變得君子與小人角色頻繁互換。

總結:

曾國藩做為封建王朝忠實的維護者,“成就帝王之業,修自己之德。”是其一生的追求,做為清政府末世最重要的人物,其思想“身處逆境,而勇於面對現實;”對功勞態度“進退隱忍,固守名份,不問鼎之輕重

”這樣一位權柄重臣,能夠清楚的認知自身的得失;對於國家個人都是幸事,曾國藩一生希望強國救世,在職其間,興辦洋務,以西方國家先進科技技術,積極引進人才,在國內創立學堂培養人才;如:嚴復、唐紹儀等人為近代工業革新帶來了曙光,從而使李鴻章在其治下演變成最早的洋務派重臣。

可以說曾國藩算是中國近代洋務運動的開創者,


治病救人的黑山老妖


說到晚清的幾位能人,最會做官的曾國藩,一定是不少人心中學習的榜樣……中國現代史上兩位著名人物毛澤東和蔣中正都高度評價過曾國藩。毛澤東說過“獨服曾文正”曾國藩的評價在他死後,隨時間的推移形成了鮮明的兩極化對照。有人認為曾國藩殘酷鎮壓太平天國起義,即有人責其殺人過多,送其綽號“曾剃頭”、“曾屠戶”。處理天津教案不力,崇洋媚外,曾被辛亥革命後的部分革命黨人斥之為“開就地正法之先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由於各種政治原因,對曾國藩等封建時期的人物大加斥責。但自文化大革命後學術界政治氣氛下降後,對曾國藩的評價日趨活躍,不乏讚譽之聲。曾的貢獻到底有多大,下來我們來說說、中國近代現代化建設的開拓者

曾國藩是中國歷史上真正“睜眼看世界”並積極實踐的第一人。在他的指導下,建造中國第一艘輪船,開啟近代製造業的先聲;建立第一所兵工學堂,肇始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第一次翻譯印刷西方書籍,不僅奠定了近代中國科技基礎,而且極大地開闊了中國人的眼界;安排第一批赴美留學生,為國家培養了大批棟樑之材,其中民國第一任總理唐紹儀,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清末外交部尚書(部長)梁敦彥、清華大學第一任校長唐國安等就是此中佼佼者、

中國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山祖師

曾國藩自稱:“鄙人乃訓練之才,非戰陣之才”,他教導士兵“說法點頑石之頭,苦口滴杜鵑之血”。他以儒家精神練兵,使湘軍成為一支有主義的隊伍,他作《愛民歌》傳唱,使湘軍聲威大震,毛澤東作《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即以此為藍本,蔣介石黃埔建軍時,也將他的《愛民歌》印發學生演唱,收效甚大。他看到洪秀全崇拜天主教不合中國國情,寫一篇《討粵匪檄》,使許多知識分子脫去長衫,率瓴黑腳杆的相實農夫,投到湘軍的旗幟之下,同太平軍作戰並取得了最後勝利。

修身齊家治國中華千古第一完人

中國自古就有立功(完成大事業)、立德(成為世人的精神楷模)、立言(為後人留下學說)“三不朽”之說,而真正能夠實現者卻寥若星辰,曾國藩就是其中之一。他打敗太平天國,保住了大清江山,是清朝的“救命恩人”;他“匡救時弊”、整肅政風、學習西方文化,使晚清出現了“同治中興”;他克已唯嚴,崇尚氣節,標榜道德,身體力行,獲得上下一至的擁戴;他的學問文章兼收幷蓄,博大精深,是近代儒家宗師,“其著作為任何政治家所必讀”(蔣介石),實現了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事業,不愧為“中華千古第一完人。”

升官最快做官最好保官最穩之楷模

“從政要學曾國藩,經商要學胡雪巖”。自近代以來曾國藩就被政界人物奉為“官場楷模”。這是因為,第一,他升官最快,三十七歲官至二品,在清借獨一人;第二,做官最好,政聲卓著,治民有言;第三,保官最穩,歷盡宦海風波而安然無恙,榮寵不衰。他熟讀中國歷史,對官場之道參深悟透,積澱一整套官場絕學,用之於中國官場,攻無不克,戰無不勝。

網羅培育推薦和使用人才的第一高手

曾國藩一生致力結交、網羅、培育、推薦和使用人才,他的幕府是中國歷史上規模和作用最大的幕府,幾乎聚集了全國的人才精華為招攬人才,留住人才,他捨出謙遜的老臉,屢屢上書舉薦部下,為部下謀官要權,爭謀職位。他一生推薦過的下屬有千人之多,官至總督巡撫者就有40多人。他們既有李鴻章、左宗棠、郭嵩燾、彭玉麟、李瀚章這樣的謀略作戰軍需人才,也有像俞樾、李善蘭、華蘅芳、徐壽等第一流的學者和科學家。

中國傳統文化持家教子的最大成功者

曾國藩是最好的兒子,能使父母寬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導和照顧弟妹,體貼入微,曾國藩更是仁慈的父親,是兒女的好榜樣。他的《家書》講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養,在骨肉親情日漸淡漠、鄰里親戚形同陌路的現代社會里,確實有勸世化俗的價值,值得每個人一讀。大多數官宦之家,盛不過三代,而曾氏家族卻代代有英才,出現了象曾紀澤、曾廣均、曾約農、曾寶蓀、曾憲植、曾昭掄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詩人、教育家、科學家和高級幹部。

中國傳統文化人格精神的典範式人物

曾國藩在同輩士大夫中“屬中等”,頗為鈍拙,但他志向遠大、性格倔強、意志超強,勤學好問,非常人所能及。他從少年起,就“困知勉行,立志自撥於流俗”,天天寫日記反省自己,一生中沒有一天不監視自己,教訓自己。他待上、待下、待同事謙恕自抑,豁達大度,一生朋友很多,很受人尊重;他守著“拙誠”、埋頭苦幹,不論遭受多大打擊,都不灰心喪氣,而能再接再勵,堅持到底。這就是他成功的根本秘訣。

中國封建社會的最後一尊精神偶像

曾國藩具有高深的學問素養,是一個“辦事(幹出事業)兼傳教(留下思想學說)之人”(毛澤東)。《清史稿——曾國藩傳》也說:“國藩事功大於學問,善以禮運。”他一生勤奮讀書,推崇儒家學說,講求經世致用的實用主義,成為繼孔子、孟子、朱熹之後又一個“儒學大師”;他革新新桐城派的文章學理論,其詩歌散文主持了道(光)、鹹(豐)、同(治)三朝的文壇,可謂“道德文章冠冕一代”。在我看來他的貢獻遠遠大於過失……



我是一個我自己


曾國藩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過程中產生了巨大作用,他成立的湘軍紀律嚴明,軍隊素質極高,以至於打仗的時候勢如破竹,前方戰線也是捷報頻頻,這和他優秀的用兵用人之法密切相關,士兵們大多受曾國藩影響,在樹立自信心上,強化軍隊實力上,戰術戰略上都是一個質的提高。

曾國藩打敗了太平天國,避免了中國歷史倒退到神權政治的黑暗時代,他和湘軍為實現中國重新統一,恢復發展生產力做出了保障。

有人認為湘軍對太平天國士兵殺戮過甚,這是違揹人道主義精神的,但在戰火之下,殺戮損傷在所難免!

曾國藩對中國近代發展也起到了推動作用,他和李鴻章率先提出洋務運動的思想,並創辦了中國第一家軍事工廠,這成為我國自強的開端,也為日後抗擊外國侵略者提供了裝備的保障。

雖然在處理天津教案事件的時候,曾國藩雖有面對英法列強妥協退讓的舉動,也因此“外慚清議”、“內疚神明”,受到很多人的指責,但這一事件最終的平穩落地,也顯示了曾國藩“打脫牙齒和血吞”性格的隱忍,和國家貧弱局勢下不得不做出的妥協,這件事情過後不久,曾國藩也去世了,他的早逝,與此事件不無關係。

曾國藩雖有一定的過失,但是他的歷史地位在近代中國無人可及,對國家和民族的發展而言,絕對是功大於過。








小舟講歷史


曾國藩的政績與功績,一定是功過於大,他對於清朝的發展與振興發揮了巨大作用!

曾國藩的為政,正大光明,任人唯賢,唯才是舉。左宗棠這個收復新疆的愛國大英雄,功名赫赫,也是受到過曾國藩的至誠推薦。至於李鴻章,更是在曾國藩的軍營裡幹過提領,對於曾國藩的為政,目睹耳染。曾國藩在執政上,任人唯賢,唯才是舉,是他的過人之處。

曾國藩對於政府最大的功勞,就是成功地鎮壓了太平天國運動。曾國藩嚴格領導和訓練下的湘軍,有著非常強的戰鬥力,戰勝了太平天國那些稍有成就便不思進取的軍隊,為清政府立下了大功勞,以加封進爵,官至一品。

曾國藩不僅在為政上政績卓著,在著作方面和治家方面,也是高人一籌。曾國藩家書和曾國藩家訓,讓曾家的後代,名人輩出,樹立了歷代治家的正確典範,為歷代人稱讚。





大樹天音


譽滿天下,謗亦隨之。天底下只有平庸之輩不會捱罵,更不會得到讚譽。

毛澤東主席評價曾國藩,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觀其收拾洪楊一役,完滿無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完滿乎?最後兩句,今天的人到他的位置,能像他一樣完滿?

而毛主席的對手蔣介石也曾評價曾國藩,至於中文讀書寫字之法,在曾公家訓與家書中言之甚詳。你們如能詳看其家書與家訓,不特於國學有心得,必於精神道德皆可以成為中國之政治家,不可以其時代已過而忽之也。

曾國藩在創立湘軍之初寫的《愛民歌》就曾經得到毛澤東主席的借鑑,寫成三大紀律八項注意。而蔣介石任黃埔校長期間有對黃埔嫡系賜“中正劍”,以拉攏鼓勵屬下。而曾國藩在湘軍連克武昌、漢陽之時的慶功會之前,便秘密派人打造一百把腰刀,以便鼓勵拉攏屬下。

曾國藩的幕府號稱“神州第一幕府”,當時也流傳一句話“天下督撫”半出曾幕。如果曾國藩沒有其個人魅力,哪裡會得到這麼多人的擁躉。曾國藩的幕府除了有傳統知識分子,還有像容閎(中國留學生之父,中國第一位耶魯大學的高材生。)李善蘭(清代數學家、天文學家、力學家、植物學家。)華蘅芳(清末數學家。)徐壽(數學家、翻譯家和教育家。)實際上洋務運動真正開始是在曾國藩,1861年,曾國藩創建以生產炮艦為主的安慶內軍械所,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傢俱有近代性質的工業企業,當時的總工程師是華蘅芳和徐壽。1862年製造出了中國第一艘蒸汽輪船“黃鵠號”。後來的江南製造總局(中國最大的兵工廠),也是由曾國藩規劃,李鴻章去實施的。曾國藩聽去容閎建議,前後三次向外國派遣留學生,共計100多人,這些人大多成為各行各業的翹楚,其中最出名的當屬出現在小學課文中的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

曾國藩也是一個讀四書五經作八股文章被選拔為官。可其兩個兒子不願意參加科舉,希望學習西方文化和西方科技文明。連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荃都覺得侄子是瘋了,哥哥肯定不會同意,而曾國藩居然同意了。這大概就是曾國藩與作為傳統儒生的特別之初。

曾國藩攻下太平天國都城南京之前,就在考慮如何不引起清廷的猜忌,在攻下南京之後,雷霆手段裁軍。曾國藩對於危險的前瞻性、超前性到現在都值得借鑑。


史爭朝夕


曾國藩(1811--1872年)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他從湖南雙峰一個

偏僻的小山村以一介書生入京赴考,中進士留京師後十年七遷,連升十級,37歲

任禮部侍郎,官至二品。

緊接著創見因母喪返鄉,恰逢太平天國巨瀾橫掃湘湖大

地,他因勢在家鄉拉起了一支特別的民團湘軍,歷盡艱辛為清王朝平定了天下,

被封為一等勇毅侯,成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後歷任兩江總督、直隸

總督,官居一品,死後被諡“文正”。

曾國藩所處的時代,是清王朝由乾嘉盛世

轉而為沒落、衰敗,內憂外患接踵而來的動盪年代,由於曾國藩等人的力挽狂瀾,

一度出現“同治中興”的局面,曾國藩正是這一過渡時期的重心人物,在政治、

軍事、文化、經濟等各個方面產生了令人注目的影響。

這種影響不僅僅作用於當

時,而且一直延至今日。 從而使之成為近代中國最顯赫和最有爭議的歷史人物。

一)少年得志仕途亨通

曾國藩,字伯函,號滌生。1811年出生於湖南省雙峰縣井字鎮荷葉塘的一個

豪門地主家庭。

祖輩以農為主,生活較為寬裕。祖父曾玉屏雖少文化,但閱歷豐

富;父親曾麟書身為塾師秀才,滿腹經綸,作為長子長孫的曾國藩,自然得到二

位先輩的愛撫,他們望子成龍心切,便早早地對曾國藩進行封建倫理教育了。

國藩6歲時入塾讀書,8歲能讀八股文誦五經,14歲時能讀周禮,史記文選,並參

加長沙的童子試,成績俱佳列為優等,可見他自幼天資聰明,勤奮好學。至1832

年他考取了秀才,並與歐陽滄溟之女成婚,踏上了人生的一大臺階。

曾國藩剛28

歲便考中了進士,從此之後,他一步一階的踏上仕途之路,併成為軍機大臣穆彰

阿的得力門生。 在京十多年間,他先後任翰林院庶吉士,累遷侍讀,侍講學士,

文淵閣直閣事,內閣學士,稽察中書科事務,禮部侍郎及暑兵部,工部,刑部,

吏部侍郎等職,曾國藩就是沿著這封仕途之道,步步升遷到二品官位。

從文才上

看,曾國藩的仕途暢通是與他好學有關,他學習孜孜不倦,苦讀日夜不息,尤其

在京參加朝考進入庶常館學習後,“日以讀書為業”。 勤於求救,不恥下問,博

覽歷史,重視理學,還讀了大量的詩詞古文,才華橫溢,滿腹經綸。

官吏中如此

勤奮好學者實不多見。由於他博覽群書,涉獵文獻,故在政治上有自己的獨特觀

點:如要統治者“內聖外王”,要自如地運用儒法思想治理天下。他推崇程朱理

學,認為程朱理學正統於孔孟之道,後君臣應以習之。

尤其他曾主張或奏明皇上,

提出治理天下之辦法,涉及吏治與廉潔,選材與用材,物質與財用,兵力與兵法

等。他應詔陳述政治主張說:“今日所當講求者,惟在用人,人才不乏,欲作用

而激揚之,則賴皇上之妙用,有轉移之道,有培養之方,有考察之法,三者不可

廢。

臣觀今日京官辦事通病有二,曰退縮,曰瑣屑。外官辦事通病有二,曰敷衍,

曰顢頇。習俗相沿,但求苟安,無過不肯振作起來,將一遇困難,國家必有乏才

之患。”要想使官員振作起來,又須皇上以身作則。

他從理論乃至實踐上都極力

標榜封建倫理道德,來維護地主階級的根本利益。 從武將上說,他本不具備先決

條件,然而正是由於他的步步青雲,得到了皇上與同僚們的青睞,他感皇恩,謝

皇意,甘為保主子盡心盡力,表現在為建湘軍嘔心嚦血,精心操勞練出了一支戰

鬥力賽過綠營的正規軍,為鎮壓太平天國立下了赫赫戰功,為清王朝西拼東殺,

征戰畢生,直至卒死在兩江總督的寶座上。

二) 曾國藩之思想學術

曾國藩作為近代著名的在政治家,對“乾嘉盛世”後清王朝的腐敗衰落,洞若觀

火,他說:“國貧不足患,惟民心渙散,則為患甚大。”對於“士大夫習於憂容

苟安”,“昌為一種不白不黑、不痛不庠之風”,“痛恨次骨”。

他認為,“吏

治之壞,由於群幕,求吏才以剔幕弊,誠為探源之論”。 基於此,曾國藩提出,

“行政之要,首在得人”,危急之時需用德器兼備之人,要倡廉正之風,行禮治

之仁政,反對暴政、擾民,對於那些貪贓枉法、漁民肥已的官吏,一定要予以嚴

懲。

至於關係國運民生的財政經濟,曾國藩認為,理財之道,全在酌盈劑虛,腳

踏實地,潔已奉公,“漸求整頓,不在於求取速效”。 曾國藩將農業提到國家經

濟中基礎性的戰略地位,他認為,“民生以穡事為先,國計以豐年為瑞”。

他要

求“今日之州縣,以重農為第一要務”。受兩次鴉片戰爭的衝擊,曾國藩對中西

邦交有自已的看法,一方面他十分痛恨西方人侵略中國,認為臥榻之旁,豈容他

人鼾睡,並反對借師助剿,以藉助外國為深愧”;另一方面又不盲目排外,主張

向西方學習其先進的科學技術。

《治學論道之經》

曾國藩是清末著名換理學大師,學術造詣極深。他說:“蓋真能讀書者,良亦貴

乎強有力也”,要有“舊雨三年精化碧,孤燈五夜眼常青”的精神。

寫字或陽剛

之美,“著力而取險勁之勢”;或陰柔之美,“著力而得自然之味”。文章寫作,

需在氣勢上下功夫,“氣能挾理以行,而後雖言理而不灰”。 要注意詳略得當,

詳人所略,略人所詳,而“知位置者先後,翦裁之繁簡”,又“為文家第一要也”。

為文貴在自闢蹊徑,“文章之道,以氣象光明俊偉為最難而可貴”。“清韻不匱,

聲調鏗鏘,乃文章第一妙境”。

《持家教子之術》

著名歷史學家鍾書河先生說過,曾國藩教子成功是一個事實。

無法抹殺,也無須

抹殺。曾國藩認為持家教子主要應注意以下十事:一、勤理家事,嚴明家規。二、

盡孝悌,除驕逸。三、“以習勞苦為第一要義”。四、居家之道,不可有餘財。

五、聯姻“不必定富室名門”。六、家事忌奢華,尚儉。七、治家八字:考、寶、

早、掃、書、疏、魚、豬。 八、親戚交往宜重情輕物。九、不可厭倦家常瑣事。

十、擇良師以求教。

《疆場競鬥之計》

曾國藩以編練湘軍起家,書生治國,鎮壓了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農民起義——

太平天國運動,其軍事思想內涵極豐,確有過人之處。他認為,兵不在多而在於精,

“兵少而國強”,“兵愈多,則力愈弱;餉愈多,則國愈貧”。

主張軍政分理,

扣負其責。他購買洋槍、洋炮、洋船,推進中國軍隊武器的近代。治軍以嚴明軍

紀為先,同時著意培養“合氣”,將士同心,他認為“將軍有死之心,士卒無生

之氣”。

選 擇有四點要求:“一曰知人善任,二曰善覘敵情,三曰臨陣膽實識,

四曰營務整齊”。 曾國藩軍事思想中最豐富並值得今人借鑑的是其戰略戰術。如

“用兵動如脫兔。靜如處女”,主客奇正之術,“扎硬寨,打死仗”,水師不可

順風進擊,善擇營地,“先自治,後製敵”,深溝高壘,地道攻城之術,水陸配

合,以靜制動,“先拔根本,後翦枝葉”等等。

《處世交友之道》

曾國藩對交友之道頗有見地,他認為交友貴雅量,要“推誠守正,委曲含宏,而

無私意猜疑之弊”。 “凡事不可占人半點便宜。不可輕取人財”。

要集思廣議,

兼聽而不失聰。“觀人之法,以有操守而無官氣、多條理而少大言為主”。處世

方面,曾國藩認為,“處此亂世,愈窮愈好”。身居高官,“總以錢少產薄為妙”。

“居官以耐煩為第一要義”,“德以滿而損,福以驕而減矣”。

為人須在一“淡”

字上著意,“不特富貴功名及身家之順逆,子姓之旺否悉由天定,即學問德行之

成立與否,亦大半關乎天事,一概笑而忘之”。“功不必自已出,名不必自已成”,

“功成身退,愈急愈好”。

曾國藩寫有格言十二首,基本上概括了他的處世交友

之道。

《修身養性之訣》

曾國藩總結了修身十二款:敬、靜坐、早起、讀書不二、讀史、謹言、養氣、保

身、日知所亡、月無亡不能、作字、夜不出門。

他認為古人修身有四端可效:“

慎獨則心泰,主敬則身強,求人則人悅,思誠則神欽”。曾國藩不信醫藥,不信

僧巫,不信地仙,守篤誠,戒機巧,抱道守真,不慕富貴,“人生有窮達,知命

而無憂。

”曾國藩認為:“養生之法約有五事:一曰眠食有恆,二曰懲貧,三曰

節慾,四曰每夜臨睡前洗腳,五曰每日兩飯後各行三千步。 ”養生之道,“視”、

“息”、“眠”、“食”四字 最為要緊,養病須知調衛之道。

褒貶不一

“譽之則為聖相,讞之則為元兇”。

正如辛亥革命中的怪傑章炳麟對曾國藩的評價一樣,近百年來仁者見仁,智者見

智,對曾國藩褒揚者有之,斥罵者也不乏其人。 早在曾國藩鎮壓太平天國時,即

有人責其殺人過多,送其綽號“曾剃頭”。

到了1870年“天津教案”,不少人罵

他是賣國賊,以致曾國藩也覺得“內咎神明,處咎清議”,甚至有四面楚歌之慮。

辛亥革命後,一些革命黨人說他“開就地正法之先河”,是遺臭萬年的漢奸,建

國後的史學界對他更是一罵到底,斥為封建地主階級的衛道士、地主買辦階級的

精神偶像、漢奸、賣國賊、殺人不眨眼換劊子手等等,予以全面否定。

歷史是各

種複雜因素的有機組合體,歷史從物也是如此,對複雜的歷史人物予以簡單、片

面的肯定或否定,都是不客觀的,都不符合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和實事求是的要

求。

80年代以來,學術界對曾國藩的研究逐步深入,對他的評價也相對客觀。隨

著有關曾國藩的小說和傳奇故事的出版,越來越多的人對其產生興趣,他們希望

能透過作家描述的人物形象更多的瞭解曾國藩的學識、見解和主張,更直接、更

清晰、更深入地窺見他的內心世界。

三)軼事點滴

毛澤東“獨服曾文正”之謎

毛澤東年青時,曾對曾國藩傾服備至,現藏韶山紀念館的光緒年間版《曾國藩家

書》中,數卷扉頁上都有毛手書的“詠之珍藏”。

他曾說:曾國藩建立的功業和

文章思想都可以為後世取法。認為曾編纂的《經史百家雜鈔》“孕群籍而抱方有

”,是國學的入門書。 曾國藩治軍最重視精神教育,毛一生很注意這點。

曾“愛

民為治兵第一要義”。毛建立紅軍之初便制定了《三大紀律,八項注意》。

蔣介石推崇曾國藩之謎

蔣多次告誡他的子弟僚屬:“應多看曾文正,胡林翼等書版及書禮”,“曾文正

家書及書禮。

。。。。。,為任何政治家所必讀。 ”他審訂《曾胡治兵語錄註釋》時說:

曾氏已足為吾人之師資矣。在黃浦軍校,他以曾國藩的《愛民歌》訓導學生。他

說我認為曾、左能打敗洪、楊是他們的道德學問、精神與信心勝過敵人。

“譽之為聖相,讞之為元兇”之謎

曾國藩曾被人推許為孔子、朱子以後,再度復興儒學的聖哲;建樹功業、轉移運

世的偉人賢者,清朝鹹同中興第一名臣。 然而,也有人罵他是民賊、元兇、漢奸、

民族罪人、擅權濫殺的“曾剃頭”、好名失德的“偽君子”。

《曾國藩家書》影響歷史不衰之謎

太平天國失敗後,清廷對權重勢大的曾國藩極度猜忌,曾為表明心跡,做出了有

違個人性格的事刊印《家書》。

違朝廷大禁納妾之謎

五十一歲時,咸豐帝大喪期間,秘娶小妾,“違制失德”,故有人斥其為“偽君

子”。

終生以“拙誠”“堅忍”行事曾國藩“貌之過人者,眼作三角形,常如欲

睡,身材僅中人,行步則極厚重,言語遲緩。”

“一生愛錢”之謎

三十歲時,作一件青緞馬褂,遇慶賀及新年時穿一次,三十年後,衣猶如新。

南京總督府任內,要求夫人和兒媳們,每晚要績麻紡紗,下廚作飯。

四)大事年表

1811年(嘉慶16年)11月26日(農曆10月11日)

生於湖南省雙峰縣荷葉鄉天平村, 乳名寬一。

1815年(嘉慶20年)5歲

在家識字讀書。一年後入家塾“利見齋”。

1826年(道光6年)16歲

春,應長沙府試(童子試),名列第七。

1830年(道光10年)20歲

就讀於衡陽唐氏宗祠,師從汪覺庵。

一年後轉入湘鄉漣 濱書院。改號滌生。

1833年(道光13年)23歲

秋,參加湘鄉縣試,考取秀才。

1834年(道光14年)24歲

春,入嶽麓書院。秋,參加鄉試中第三十六名舉人。

冬,入京準備會試,途

徑長沙,始與劉蓉相交。

1835年(道光15年)25歲

4月,會試落第,留京寓長沙會館讀書。

1836年 (道光16年)26歲

春,恩科會試再次不第,出京返家。

至長沙,與劉容、郭嵩燾在湘鄉會館相

聚兩個月。

1838年(道光18年)28歲

會試中第三十八名貢士。 試後改名國藩。殿試取在三甲第四十二名,賜同進

士出身。

朝考列第一等第三名,道光帝拔置第二名。授翰林院庶吉士。年底

乞假返家。

1839年(道光19年)29歲

夏,出衡陽,謁杜工部祠、石鼓書院。秋,出邵陽,察訪武崗、新化、蘭田、

永豐。

12月,子紀澤生,離家起程赴京。 本年 起始作日記,持之以恆,至終

不輟。

1840年(道光20年)30歲

5月,庶吉士散館,列二等十九名,授翰林院檢討。

7月,得病,經歐陽兆熊、

吳廷棟治療、護理,兩月始愈,三人遂成好友。

1841年(道光21年)31歲

8月,偕倭仁往謁理學大師唐鑑,請教治學之方,檢身之要。 “考德問業”,“

為義理所燻蒸”。

11月,任國史館協修,遍鑑前史,辨具得失。是年,喜讀

胡林翼贈送的《陶文毅公文集》。寫作《里胥》,直道民間疾苦,鞭笞腐敗

更治。

1842年(道光22年)32歲

致力程朱之學,每日必做日課:早起、主敬、靜坐、讀書不二、讀史、謹言、

養氣、保身,日知所亡、月無忘所能、作字、夜 不出門。

1843年(道光23年)33歲

4月,升任翰林院侍講。7月,欽命為鄉試(四川)正考官。12月,充文淵閣

校理。8月,補授翰林院侍講。

1844年(道光24年)34歲

8月,郭嵩燾引江忠源來見,結為師生。

派充翰林院教習庶 吉士。

1845年(道光25年)35歲

10月,升翰林院侍講學士。 李鴻章入京會試,以年家子投其 門下受業。

1846年(道光26年)36歲

1月,充文淵閣直閣事。

自書其書舍曰:“求闕齋”。夏秋間,養病城南報

國寺,與同寓劉傳瑩就漢學、宋學深入研討,知學須返本務要,“執兩用中”。

1847年(道光27年)37歲

7月,升授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街。

11月,欽派武會試正 總裁,殿試讀卷

大臣。

1848年(道光28年)38歲

3月,子紀鴻生。10月,輯錄古今名臣大儒言論,按修身、齊家、治國三門分

三十二目輯成《曾氏家訓》。

1849年(道光29年)39歲

2月,升授禮部右侍郎。 9月,署兵部右侍郎。

1850年(道光30年)40歲

4月,上《應詔陳言疏》,直揭官場“委靡因循”、官吏“畏葸”“柔靡”。

“今日所當講者,惟在用人一端耳”。7月,兼署部左侍郎。

1851年(咸豐元年)41歲

1月,洪秀全在廣西桂平金田村組織起義。 5月,上《敬陳聖德三端預防流弊

疏》,咸豐帝“怒擲其折於地”欲罪之。

1852年(咸豐2年)42歲

1月,上《備陳民間疾苦疏》。7月,任江西鄉試正考官。行抵安微太湖縣小

池驛,得母訃聞,回籍奔喪。10月初抵家。太平軍出廣西、入湖南,9月攻長

沙,10月取決嶽州。

1853年(咸豐3年)43歲

1月21日,接幫辦湖南團練旨。經郭嵩燾力勸出保桑梓。30日,抵長沙與湖南

巡撫張亮基商辦團練。3月19日,太平軍攻佔江寧,定都為天京。

9月,奏準移

駐衡州練兵。11月,建衡州船廠趕造戰船。派人赴廣東購買洋 炮,籌建水師。

1854年(咸豐4年)44歲

2月25日,奉命率師出征太平軍。發佈《討粵匪檄》。

命褚汝航為水師總統、

塔齊布為陸軍先鋒,統率17000人,揮師北上。5月,兵敗靖港,投水自裁獲救。

7月25日,重整水陸各軍後,出師攻陷嶽州。10月14日取武昌。 咸豐帝令其部署

理湖北巡撫。

7天后收回成命。改賞兵部侍郎銜。12月2日攻陷田家鎮。

1855年(咸豐5年)45歲

2月12日夜,石達開總攻湘軍水營,燒燬湘軍戰船100餘艘。曾國藩座船被俘,

“文卷冊牘俱失”。

”公憤極,欲策馬赴敵以死”,羅澤南、劉蓉力勸乃止。

1856年(咸豐6年)46歲 7月,坐困南昌。9月2日,楊、洪內訌(天京事變)後,

太平軍元氣大傷。10月,曾國藩在長募勇組建吉字營入援江西。

1857年(咸豐7年)47歲

2月27日,其父去世,偕第國華回籍奔喪。7月,兩次上疏,請求在家終制,獲

咸豐帝准許。 是年建“思雲館”。

1858年(咸豐8年)48歲

5月19日,李續賓、楊嶽斌率水陸兩軍攻陷九江。

第國華入李幕。7月13日,接

上諭命其出辦浙江軍務,17日起程。8月5日,抵武昌。與胡林翼會商進兵、籌

餉之策。11月15日,李續賓、曾國華死於三河之役。 12月,作《愛民歌》以訓

湘軍。

1859年(咸豐9年)49歲

1月,李鴻章來建昌進謁、留營襄辦軍務。是月,曾國葆改名貞幹入湘軍,為其

兄國華報仇。2月,作《聖哲畫像記》。11月,擬四路進兵之策,攻取安慶。

1860年(咸豐10年)50歲

5月,輯錄《經史百家雜鈔》26卷,“取精用宏”,“盡掄四部精要”。

6月,左宗棠來營,留住兩旬,商討東南大局;奉命以兵部尚書銜署理兩江總督。

7月,委授兩江總都,並以欽差大臣督辦江南軍務。10月18日與胡林翼、李續賓

商籌北援之策。

上疏請求帶兵北上掃夷勤王、以“雪敷天之憤”。12月,祁門大營兩度被困,

太平軍距大營僅20裡,“危險萬狀”。

1861年(咸豐11年)51歲

8月23日,是《復陳購買外洋船炮折》:“購買外洋船炮,則為今日救時之第

一要務。

”9月5日,湘軍攻陷安慶。25日,移住安慶。11月20日,奉旨督辦四

省(蘇、皖、浙、贛)軍務,其巡撫、提鎮以下悉歸節制。12月,在安關刨辦

內軍械所。 年底,定三路軍進軍之策:“以圍攻金陵屬之國荃,而以浙事屬左

宗棠,蘇事屬李鴻章,於是東南肅清之局定矣。

1862年(同治元年)52歲

1月31日,奉旨任兩江總督協辦大學士,曾國荃補授浙江按察使。2月14日,左

宗棠率軍由江西入浙江。4月,李鴻章率軍抵上海。 5月,曾國荃率軍進駐雨花

臺,會同彭玉麟的水師圍攻天京。

7月18日,為借兵助剿事再疏力陳利害:“

島人藉助剿為圖利之計。。。。。。而中華之難,中華當之”,決不能讓洋人以助剿

來“蹂躪中國之土地”。9月,為死於戰亂而未及安葬的桐城儒生方東樹、戴

鈞衡6人立石修墓,妥為安葬。

12月,其第曾國葆病死於雨花臺湘軍大營。年

底,華衡芳與徐壽父子試製成中國第一臺蒸氣機,曾國藩見後,於當天日記中

寫道:“竊喜洋人之智巧我國亦能為之,彼不能傲我以其所不知矣!”

1863年(同治2年)53歲

1月28日,安慶內軍械所造出的我國第一條木殼小火輪,曾國藩登船試航後,

喜而命名“黃鵠號”。

5月7日,致函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謂“洋人本有欺凌之

心,而更授以可凌之勢;華人本有畏怯之素,而逼處可怯之地”,反對購買要

由海軍上校指揮控制的船艦。6月13日,石達開兵敗大渡河。

9月,與容閎見面,

商籌建立一個可以災圃旎器的工廠。12月3日,交容閎68000兩銀赴美購買機器。

1864年(同治3年)54歲

1月,派李鳳苞測量江浙外海各島嶼沙線。

5月,江浙藏書遭兵動多有毀損,定

刊書章程,即於安慶設書局,刊刻各種經史。6月3日,洪秀全病世天京,其長

子繼位。7月19日,湘軍攻恰陷天京,太平軍宣告失敗。7月,曾國藩賞加太子

太保、一等侯爵。

曾國荃賞太子少保、一等伯爵。8月15日,奏準裁撤湘軍

25000人。

10月,行轅移駐安陵。11月,奏準停徵釐舍、畝捐。12月,主持修復江南貢院,

補行江南鄉試,會考江南優貢。

1865年(同治4年)55歲

1月,選漢唐以來各臣奏疏17首,編《鳴原堂論文》。 3月,主持修葺種山、尊

經兩書院。收養八百孤寒子弟,並從自已養廉銀中捐款課獎。

5月26日,接上

諭:率軍赴山東剿捻。6月,主持整理《王船山遣書》完稿,共320卷,交金陵

書局出版。6月18日,北上剿捻之策:重鎮設防,劃河圈圍,清野查圩,馬隊追

蹤。 9月,經楊州、清江浦抵徐州。

一路調兵佈防堵圍,沿途又張榜招員。10月

,將金陵製造局上遷海虹口,和李鴻章原設的炮局及購自美國人的鐵廠合併,

再加容閎購回的百多部機器建成江南製造總局。12月,核定長江水師永遠章程

及營制營規。

1866年(同治5年)56歲

3月,由徐州赴濟寧,沿途謁孟、孔、曾諸聖墓。 9月24日,捻軍突破防線,進入

山東。連續2次請假,在營調營。10月,奏陳:剿捻無效,病難速痊,請開協辦

大學士、兩江總督之缺。

12月,回任兩江總督。

1867年(同治6年)57歲

3月,在江南製造總局下設造船所試製船艦。同時擬設譯書館。5月,會同李鴻

章將江南製造總局由虹口遷高昌廟,徵地擴遷,規制大增。

6月,補授體仁閣大

學士。

1868年(同治7年)58歲

4月,奉上諭改授為武英殿大學士。5月31日,至上海視察江南製造成總局。8

月,奉命調任直隸總督。

9月,江南造船廠試製的第一艘輪船駛至江寧,曾登船

試航,取名“恬吉”。12月,抵京師,陛見那拉氏與同治皇帝。

1869年(同治8年)59歲

2月27日,奏陳直隸應辦事宜,以練兵、飭吏、治河為至要。

6月,奏請按湘軍

制改造直隸練軍。8月,作《勸學篇示直隸士子》,提出儒學有義理、考據、

經濟、辭章四科,唯義理為治學根本。12月,奏陳:“直隸清理積獄。。 。。。

。計

審結並註銷之案四萬一千餘起,多作塵牘,為之一清。”

1870年(同治9年)60歲

4月,肝病日重,右目完全失明。奏準病假一月。5月續假一月。6月,天津教案

發生, 奉命前往處理。

7月11日,抵津。出令放告,要求津民據實檢舉揭發。23

日,法國公使羅叔亞來見,要求殺天津道員、知府、知縣為法領事抵命,並以

戰爭相威脅,曾國藩嚴詞拒絕。 24日,奏陳:挖眼剖心,全無實據;津民生憤,

事出有因。

”8月,奏陳:本案兇犯已拿獲九名,惟羅叔亞意欲“三員議抵”,

斷難允求。府、縣本無大過送交刑部已屬情輕法重。9月,兩江總督馬新貽遇刺

身亡,曾國藩調任兩任總督,李鴻章調補直隸總督。10月17日,起程南下。

11

月3日,六十大壽,御賜“勳高柱石”匾額。24日,作家訓日課四條:一曰慎讀

則心安,二曰主敬則身強,三曰求仁則人說,四曰習勞則神欽。

1871年(同治10年)61歲

8月19日,挈李鴻章聯銜會奏《擬選子第出洋學藝折》。

9月,視察水陸各營防

務、訓練情況。 11月抵上海,23日在滬設宴慶祝61歲生日。

1872年(同治11年)62歲

2月27日,領銜上奏:促請對“派遺留學生一事”儘快落實。

並提出在美國設立

“中國留學生事務所”,推薦陳蘭彬、容閎為正副委員常駐美國管理。在上海

設立幼童出洋肄業局,薦舉劉翰清“總理滬局選送事宜”。 3月1日,時髮腳麻

之症,舌蹇不能語。

3月12日,午後散步署西花圃,突發腳麻,曾紀澤扶掖回書

房,端坐三刻逝世。是月,清廷聞訃,輟朝三日。追贈太傅,諡文正。6月25日,

靈柩運抵長沙。7月19日,葬於長沙南門外之金盆嶺。次年12月13日,改葬於善

化縣(今望城縣)湘西平塘伏龍山。

與夫人歐陽氏合葬。




武子傑222


功大於過。

曾國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宗聖曾子七十世孫。中國晚清時期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書法家,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是晚清的中興名臣,讓清朝又苟延殘喘了60年。

一、創建湘軍鎮壓太平天國起義

1852年,曾國藩為其母守孝在家,此時,太平天國起義席捲了大半個中國,八旗綠營兵不敵,清政府獎勵各地地主武裝參與鎮壓起義,於是,1853年曾國藩創建了湘軍。1864年,攻克南京,為清政府平息了太平天國起義。封一等毅勇侯,諡號“文正”。

二、主辦洋務

主辦洋務運動,建造了中國第一艘輪船,建立第一所兵工學堂,翻譯西方書籍安排赴美留學生。

三、學術理論

《曾國藩日記》《曾國藩家書》,毛主席也曾說過“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

四、殘酷鎮壓太平天國起義,無情殺戮,被稱為曾剃頭,曾屠夫。

1868年任直隸總督處理天津教案,袒護洋人,賠償銀兩,向洋人道歉,卑躬屈膝,令朝庭人士和民眾不滿,揹負罵名。



明月明朗明空明天


功大於過,剿滅太平天國反賊。


南山湘鄂


那要看站在什麼角度來看這個問題。

如果站在天平天國的角度來看,曾國藩殘酷鎮壓太平天國,殺起義軍不計其數,曾國藩有兩個著名的綽號"曾剃頭","曾屠戶"。意思就是曾國藩殺人不眨眼,多次屠城,雙手佔滿太平軍的鮮血,是個不折不扣的劊子手。

要站在清政府的一面評價曾國藩,曾國,是大清國的中興名臣,化解了清政府的危機,挽大廈於將傾,使清政府續命幾十年,是個大功臣。

曾國藩作為一個漢人,手握雄兵幾十萬,位及人臣,封侯拜相,這在曾國藩之前,是沒有漢人做到的,曾國藩死後諡號文正,這基本是文人死後的最高榮譽,可見曾國藩功勞之大,地位之高。

曾國藩興辦洋務,引進西方的先進技術,推動中國軍隊的近代化化。其治軍方略,為近代許多著名人物所推崇。

但是曾國藩晚年在處理天津教案偏袒列強,被國人罵做漢奸,曾經以曾國藩為榮的湖南人,轉而以曾國藩為湖南人的恥辱,這可以說是曾國藩一生中最不光彩的事。



知無為而有益


我認為曾國藩功大於過。我的理由如下:

俗話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曾國藩他對於清朝發展所做出的貢獻一定要大於他的過錯。曾國藩所在的朝代正處於水深火熱的朝代,內憂外患,年代動盪,因此我們不能僅僅站在現代的角度做出評價,這樣豈不是事後諸葛亮了。

在這樣動盪的年代,大清王朝也正由強盛走向衰落,正是曾國藩一眾人等的齊心協力,才不至於出現更加離譜的歷史史實,創湘軍,搞洋務運動,不但提升清朝軍事力量,也促進清朝工業生產的改革。不但如此,曾國藩的思想、治軍之道對於岌岌可危大清也猶如雪中送炭。清朝的閉關鎖國,是他的思想再一次為大清的開門迎客做出了堅實的鋪墊。再者,曾國藩座下兩名優秀的學生,李鴻章,左宗棠哪一個不是為大清王朝的統治做出巨大的貢獻。

所以,我認為功大於過。為人處世切勿盯著他人的缺點,要多學習他人的長處,金無足赤人無完人。

如有不足,多多指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