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雪貂”到“猎人”——俄罗斯隐形攻击机极简史

2019年8月3 日,俄罗斯国防部通过俄通社塔斯社对外宣布,由苏霍伊设计局研制的、具有隐形特征的俄罗斯新一代大型无人攻击机"猎人"B已经在契卡洛夫(第929)国家试飞中心完成了首次测试飞行,与之前其他国家的型号相比,"猎人"B的尺寸和重量都要更大,是已知最大的"飞翼"构型无人飞行器。于是,从苏联解体时传说中的米格-37"雪貂"至今二十余载,俄罗斯终于实现了隐形攻击机的从无到有……

"雪貂"传说——米格-37模型的假假真真

1989年12月,就在苏东集团一个个山河变色,苏联即使勉力支撑但已经无疑是"冷战"输家之时,美国空军的F-117A隐形攻击机长途飞行数千千米,空袭了弹丸小国巴拿马首都的若干目标。虽然美国和巴拿马的军事实力差距是如此悬殊以至于那次入侵行动的结果从一开始就没有悬念,但是隐形攻击机的初露锋芒依然令全世界为之侧目。而有资料显示,彼时未必知道自己的祖国也已经到了崩溃边缘的苏联科研人员,亦在进行隐形攻击机的研制工作。在苏联解体的最初几年,一个被称为米格-37"雪貂"的飞机模型吸引了外界的目光,很多人曾经以为"雪貂"就是苏联准备用于和F-117A抗衡的隐形攻击机设计方案。曾经有一位俄罗斯电视节目主持人拿着"雪貂"模型戏谑地说道,"这种在我国(俄罗斯)尚属于高级机密的飞机,却早就成了西方国家孩子们手里的玩具……"上世纪9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著名的模型生产商"意大利"曾经制作了"雪貂"的塑料拼装仿真模型,在国内军事爱好者群体中,是否见过乃至制作过"雪貂"的模型甚至是一个颇为"暴露年龄"的话题,因为回答"是"的都已经30岁以上了……

从“雪貂”到“猎人”——俄罗斯隐形攻击机极简史

是否制作过"雪貂"的仿真模型是一个暴露年龄的问题,例如笔者就制作过……

无论模型怎么流传,在正式的记载中,并没有米格-37"雪貂"这个机型的只言片语,但是我们未必就因此认为"雪貂"只是好事者杜撰出来的东西。因为在此次"猎人"B首飞前不久的2018年底,有俄罗斯媒体采访俄航空工业联合体负责人时,赫然发现办公桌上摆着一个米格-37"雪貂"的模型,传说中的"雪貂"在近乎被人遗忘的现在,却还增加了一些传奇的色彩……

在那个"传世"的模型上,米格-37"雪貂"被刻画成了一架"从头到尾都很扁平",机翼小角度向下倾斜、没有水平尾翼、垂直尾翼大角度外倾的单座双发亚音速攻击机。由于那只是仿真模型且没有现实原型,因此"雪貂"的起飞重量、飞行性能、隐形效果等等关键数据都无从查考。有国外航空爱好者宣称,他们使用缩比例模型试飞和风洞测试,证实"雪貂"的气动外形是可以实现飞行的,但这并不能证明什么。因此除非有特别重要的档案资料被披露出来,否则米格-37"雪貂"就只能是一个传说而已。不过,与F-117A的多棱角"钻石面"设计相比,俄罗斯似乎自始就认定扁平的气动外形更加适合隐形飞机,后来的苏-57和"猎人"B无不如此,但是自何时"始"就有些不大好说了……

从“雪貂”到“猎人”——俄罗斯隐形攻击机极简史

"鳐鱼"往事——米格集团的"飞翼"型隐形无人攻击机

在2007年的莫斯科航展上,米格集团展示了被称为"鳐鱼"的"飞翼"型隐形无人攻击机全比例木制模型,从照片上看,"鳐鱼"无人机采用了"飞翼"气动布局,机翼后掠,机身则与机翼完全融合,"鳐鱼"没有垂直尾翼,但机翼上有四片类似翼刀的凸起,可能具有增强纵向稳定性的作用。

按照当时米格集团的说法,"鳐鱼"准备采用一台基于RD-33发展而来的无加力涡扇发动机,并且装备有一部类似"标枪"(用于苏-25强击机的升级吊舱和俄罗斯出售给印度的米格-21-93战斗机)的小型脉冲多普勒雷达,此外模型还显示出"鳐鱼",拥有一个体积很大的内置弹舱,可以携带诸如Kh-31A那样迄今为止还没有已知型号的无人攻击机可以内置携带的大型导弹武器。

从“雪貂”到“猎人”——俄罗斯隐形攻击机极简史

2007年莫斯科航展上展出的"鳐鱼"隐形无人攻击机模型

自从2007年公布全比例模型后,"鳐鱼"的研制就一直处于停滞状态,终于在2012年普京再度当选俄罗斯总统后,对米格集团在无人机方面的能力已然失去了耐心。在绍伊古大将制订的新一代武器装备研制计划中,苏霍伊集团取代了米格集团成为俄罗斯下一代隐形无人攻击机的研制中标企业,而这一型号的名称也从"鳐鱼"改为了"猎人"。

在此之后,俄罗斯在大型无人机方面的成果逐一显现出来,先后设计制造了"牵牛星"和"天狼星"两个型号的大型察打一体无人机,其中"牵牛星"堪称是世界上尺寸和起飞重量最大的察打一体无人机,"天狼星"已经在叙利亚战场上进行了测试。然而在无人机领域的"尖顶"也就是具有隐形特征的大型无人攻击机上,虽然世界各国已知的型号都没有摆脱验证机的"身份",但俄罗斯长期以来连一个验证机型都拿不出来,显然与其空军强国的地位不大符合。于是苏霍伊集团"接盘"后自然不能怠慢,在近7年之后,终于将"猎人"B无人攻击机送上了天空……

从“雪貂”到“猎人”——俄罗斯隐形攻击机极简史

"猎人"现身——苏霍伊隐形无人攻击机浅析

2018年年初,俄罗斯媒体开始披露出苏霍伊集团研制的大型无人攻击机"猎人"B的首架验证机已经下线的消息,并且公布了几张清晰度很低的模型照片。当年年底,一些俄官方媒体例如"红星"和"今日俄罗斯"电视台、俄通社塔斯社等开始报道"猎人"B已经在契卡洛夫(第929)国家试飞中心完成了首次低速和高速滑行试验的消息,并且很快就拿出了"猎人"B进行滑行测试的清晰照片和视频。和之前公开的模型相比,"猎人"B的气动外形显得更加扁平,尺寸也更大;与之前米格集团的"鳐鱼"无人机模型尚且有比较明显的机身相比,苏霍伊集团的"猎人"B的机身与机翼几乎完全融合在了一起,除了一些为初期的试飞工作安置的传感器之外,整个机身上几乎找不到任何呈直线之处;所以理论上说,"猎人"B的雷达反射面积要比"鳐鱼"更小,是如假包换的"飞翼"型隐形无人攻击机,因为苏联解体前并未进行过有记载的"飞翼"型飞行器的研制,所以"猎人"的出现也标志着俄罗斯在飞行控制系统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能够设计制造出对飞控系统要求最高的"飞翼"型飞行器,也就是说至少超过了苏联时期的水平。苏霍伊集团一度宣称"猎人"B会在2018年内完成首次测试飞行,但后来延宕至2019年年初,后又宣布将在2019年夏季完成首飞,终于在夏季结束前的8月3日,首架"猎人"B验证机首次试飞成功,在空中完成了时长20分钟以上的各种姿态飞行后安全着陆。

从“雪貂”到“猎人”——俄罗斯隐形攻击机极简史

地面牵引状态下的"猎人"B首架验证机,可见其发动机尾喷口尚没有做明显的低雷达/红外特征处理

与"鳐鱼"相比,"猎人"B的尺寸更大,据俄媒体宣称,其最大起飞重量达到了20吨以上,是世界上最重的"飞翼"型隐形无人攻击机。当然,更加广为人知的美国X-47B隐形无人攻击机,其最大起飞重量也超过了20吨,因此无论"猎人"B和X-47B哪个更重一些,都相差不会很大。按照俄方的报道,"猎人"B的动力是一台不带加力后燃器的AL-31系列涡轮风扇发动机,较大的可能是AL-31系列中比较先进的AL-41或者117S的无加力版本,这与X-47B采用的F100-PW200U无加力涡扇发动机亦是同一水平。首次试飞的"猎人"B在发动机尾喷口上并没有做明显的降低雷达和红外特征的处理,可能与该机尚处在验证机状态,这些细节暂时还不用考虑很多有关,因为这些工作在后续的机体上再做也不迟。

从“雪貂”到“猎人”——俄罗斯隐形攻击机极简史

首架"猎人"B验证机在机头部位已经预留了安装雷达的空间,但是从机头的大小上看,机载雷达的天线直接也不会很大。俄罗斯在大型机载火控雷达方面取得了不少成就,货架产品琳琅满目,然而在小型机载火控雷达上的现成型号并不多,唯一为外界所知的似乎也只有用于升级苏-25强击机和出售给印度的米格-21-93战斗机的"标枪"小型脉冲多普勒雷达了。虽然各项参数似乎还看得过去,但"标枪"毕竟是上世纪90年代初的型号了,且在实战中的表现只好说是差强人意,所以若是"猎人"B还要使用"标枪"雷达似乎有些"掉价"。好消息是当代电子技术已经远比上世纪80~90年代时期发达很多,以俄罗斯的实力,研制一部小型相控阵雷达也不难,而最初的验证机甚至早期批次的量产型机,也可以暂时使用"标枪"雷达的改进型过渡,毕竟在这个世界上,配备机载火控雷达的无人攻击机,"猎人"B算是第一个型号。

早在2007年"鳐鱼"无人机的全比例模型展出时,俄罗斯军方就在那个木制模型旁边摆上了包括Kh-31A反舰/反辐射导弹在内的各种空对地/空对舰机载武器,也就是说,俄空军可不希望他们未来的隐形无人攻击机只能携带两枚精确制导炸弹,而是要使其具备打击多种地面和水面目标的能力。"猎人"B的载弹量也自然不能令俄军方失望,按照俄塔社引用俄国防部的说法,"猎人"B的载弹量高达2.8吨,机体内装备有两个体积很大的内置弹舱,可以容纳包括Kh-59MK2隐形巡航导弹、Kh-31A/P反舰/反辐射导弹、Grom-E1空地导弹和Grom-E2精确制导(滑翔)炸弹等等,理论上都可以被集成到"猎人"B隐形无人攻击机上。

从“雪貂”到“猎人”——俄罗斯隐形攻击机极简史

这张照片上可见"猎人"B首架验证机的机头处已经预留了安装机载雷达的空间

在"猎人"B首次试飞之前,俄罗斯国防部就对外宣称该机集成有人工智能(AI)操作系统,不仅可以自主遂行侦察和攻击任务,还可以与有人驾驶战斗机的飞行员或者机载人工智能进行信息交换乃至互联互通。甚至表示,在"猎人"B首架验证机首次试飞之前,机上的人工智能系统已经和一架同在契卡洛夫国家试飞中心的苏-57战斗机上集成的人工智能系统进行了"信息交换"……这样的描述令人想起当年科幻片中的某些情节。虽然俄方的说法看起来过于"传奇"以至于可能含有夸大的成分,但是从一些公开的报道上看,俄罗斯的新一代战斗机如苏-57和苏-35S等等,确实集成了某种可以辅助飞行员进行作战行动决策的人工智能(AI)操作系统,由于各军事强国均对军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情况高度保密,因此外界对这些"看不见的"技战术性能都不甚了解。而从另一个方面说,如果俄罗斯真的能够做到,哪怕只是部分做到了无人驾驶飞行器与有人驾驶飞机的人工智能互联互通甚至交换信息,那么无疑会对未来的空中乃至空天作战模式带来深刻的变化。

从“雪貂”到“猎人”——俄罗斯隐形攻击机极简史

二代"复仇者"后传——隐形攻击机的无人化和未来去向

在未来的历史文献上,2019年注定会是个值得记载的年份,无论是各个大国之间的博弈,还是超级大国与地区性强国之间关系的微妙变化,或是一些后起国家在军事科技领域不可思议的"技术突袭",以及一些没有明确国家实体的力量逐渐浮出水面等等等等,这些目前还没有明确答案的事物,在未来的人们看来一定都是可圈可点的。除了那些"大事"之外,也许有些人还会记住,曾经影响了至少两代人的美国科幻漫画电影《复仇者联盟》系列的"第一阶段"在2019年正式结束,"第二阶段"也随之展开。而在上世纪80~90年代,美国也曾经研制过一个名为A-12"复仇者"II的"飞翼"型亚音速隐形攻击机,而随着冷战的结束,"复仇者"II的研制工作亦无果而终,如今已经很少有人记得这个二代"复仇者"了。

从“雪貂”到“猎人”——俄罗斯隐形攻击机极简史

少数几张"猎人"B首次试飞的照片之一,可见其"飞翼"气动布局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复仇者"II那样的机型完全没有实战价值了,实际上,迄今为止,除了已经退役的F-117A和寥寥无几的B-2A以外,世界各国的有人驾驶隐形作战飞机,依旧是以夺取制空权的空战作为第一要务的(主要任务是一回事,能否胜任这个主要任务是另一回事),具有隐形效果的对地/对舰武器投射平台远远不足,而这个能力又是每一个追求空中(空天)攻势作战的国家空军所追求的。然而,如果那仅仅是一架亚音速攻击机,且载弹量又十分有限(直白地说仅有两枚精确制导炸弹),唯一突破对方战斗机和防空武器截击的"筹码"只有低可探测(也就是隐身)性能,那么对飞行员来说依旧是十分冒险的"赌命之旅"。

既然对于有人驾驶作战飞机来说过于冒险,那么无人驾驶的或许可以,于是就有了美国的X-47B、法国为首研制的欧洲"神经元"、英国的"雷神"、中国的"利剑"和此次首飞成功的俄罗斯"猎人"B,这些隐形无人攻击机均采用了"飞翼"型气动布局,动力皆采用无加力涡轮风扇发动机,进气道也都设置在机体背部,都是高亚音速飞机……总之,有着很多相似甚至相同之处。

从“雪貂”到“猎人”——俄罗斯隐形攻击机极简史

然而和其他武器装备的研发领域各国常见的"你追我赶"相比,在隐形无人攻击机方面,各个研制过普遍都持一种"观望"态度:就是在验证机的试飞工作基本完成后,就将整机技术冻结甚至实际上转入技术储备,就连离交付部队"只差一步"的X-47B也不例外。说到底,"无人驾驶"的"复仇者"II,其生产和装备所需要的成本,依旧是十分的昂贵,除了无需飞行员拿性命去冒险之外,几乎是"一分钱也省不下来",再冷酷一些说,在战争环境下,折损一架昂贵的隐形攻击机,带来的有形和无形的损失,已经远超过了两名中级军官的性命,所以是否再搭进两个飞行员,都已经不那么重要了。于是就和当年的A-12"复仇者"II无果而终的下场类似,之前已经出现的、先进而昂贵的"飞翼"型隐形无人攻击机,在大致上完成了科研试飞之后,普遍处于一种被"束之高阁"的状态。

各国的态度就是:如果有哪个国家实现了这类机型的量产服役,那么其他国家肯定会跟进,但若没有第一个"吃螃蟹"的,就很有可能"大家都这么看着",因为就目前看,似乎还没有哪个国家"想好"了如何装备和使用这种昂贵的隐形无人攻击机。对于中美俄这样的空军大国和未来的空天作战力量强国而言,具有隐形能力的空对地/对海打击平台必定是十分迫切需要的,但是对于航程和载弹量的要求也是比较高的,所以才会有美国的B-21,以及俄罗斯和中国的类似项目,也就是说,用两名飞行员的生命去冒一点险,换取更高(达到或者超过中型轰炸机水平)的航程和载弹量,从使用成本而言是划算的。

从“雪貂”到“猎人”——俄罗斯隐形攻击机极简史

但是俄罗斯或许还有别的想法:或许是冷战结束后的一系列误打误撞的结果,凭借相当数量的中型超音速轰炸机也就是图-22M3M"逆火",俄空天军拥有了当今世界上最强的中型轰炸机部队,在《中导条约》被废止后,对于"逆火"不能携带核武器的限制也随之不复存在,与"匕首"等先进空射导弹武器结合后,"逆火"依旧是令人畏惧的超音速空中武器投射平台。此外俄空天军还有数百架苏-24M4和苏-34,从而构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战斗轰炸机机群,以及将来肯定数量会达到三位数、可以发射"匕首"空射中程导弹的米格-31BM战斗机;因此,在可预见的近未来,俄军并不缺乏能够覆盖整个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部分地区的空中打击力量。于是,俄空天军对于类似B-21的中型轰炸机并不迫切,他们未来需要的,是性能达到甚至超过B-2A的重型隐身战略轰炸机。

但俄军也不想把无人驾驶的隐形攻击机当作一种"昂贵的摆设",从一些披露出来的信息上看,俄空天军似乎计划打造一支由苏-57隐形战斗机和"猎人"隐形无人攻击机组成"全隐形空中战队"。就是说,在未来欧亚大陆的空地协同作战中,俄军计划由苏-57负责制空作战,"猎人"B负责打击地面和水面目标,凭借"全隐形空中战队"的强大突防能力,在对方的战斗机群和地空武器拦截网上撕开"口子",为后续的多用途战斗机、战斗轰炸机和中型轰炸机部队进一步发动攻击创造有利态势。

所以,"猎人"B就有了超过所有同类的大载弹量,拥有机载雷达和种类最多的空地/空舰武器选项;苏-57已经有过使用Kh-59MK2隐形巡航导弹的记录,若今后"猎人"B也能用上隐形巡航导弹,无疑可以发挥出更大的突防威力。而苏-57和"猎人"B的机载人工智能系统若真的能实现信息交换,显然也是因为俄军想要这两个机型"共同组队,协同作战"……虽然"猎人"B隐形无人机刚刚完成首次试飞,后续的道路还很长,可能面对的困难和不确定因素还很多,但是与其他国家相比,俄罗斯似乎对于隐形攻击机有着更多的期许,从"雪貂"到"猎人",这个设想正在慢慢地实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