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雲南古怪地名 本地人都不知道啥意思

從廣州駕車去雲南,高速沿途的地名很有趣,我費了很大勁兒去尋找,想知道是什麼意思。很多名字都能查得到,有一些則怎麼也找不到。到當地人貼吧裡去問,他們不知道,還怪我多事兒。功夫不負有心人,最後,沿途能看到的名字被我一一破解。

首先,大家都能看到,這些地名當中,出現頻率最高的字就是“那”字。它是用漢字標註的壯語,意思是“水田”。也有人說,“那”字也是古越語的詞彙。用簡單的字去標音,就像瓊瑤小說裡熊孩子把Good morning(早上好),用漢字標成“狗的摸臉”一樣,相信大家都能懂。

馮顯彬在《廣東地名特徵研究》中,統計出廣東省有“那”地名142個。張聲震主編的《廣西壯語地名選集》收錄872條含“那”或“納”的地名。雲南則有91個鄉鎮級“那”字齊頭式地名。貴州的則多寫為“納”字,沒有統計數字。

廣西雲南古怪地名 本地人都不知道啥意思

上圖:下兔懂隧道

最早發現“那”字齊頭式地名的,是明朝一位叫郭子章的人,還是個當官的。他對地名特別關注,還專門寫了一本書,叫《郡縣釋名》。他在書中寫道:

“那地州,孚州。唐為蠻瑤所居之地,名曰那地。宋崇寧五年,納土置地、那二州。大觀初析地州建隆縣,置孚州。元仍為地、那二州。洪武省那入地,改那地州,義未詳。”

意思說,原先有兩個州,分別叫地州、那州,明朝洪武年間,把那州裁撤,合併到地州,叫那地州。但不知道這“那地”是什麼意思。

啥叫齊頭式地名?那常、那來、那馬、那漢、那月、那光、那樂……就是齊頭式。漢語地名一般都是齊尾式,如趙村、錢村、孫村、李村等等。

在廣西、雲南一帶,壯語地名或其他少數民族語言地名,用漢字音譯出來,往往看得人一頭霧水。民國時期,即1938年,吳克寬等人編寫《隆山縣誌·社會篇》抱怨說:

壯人……標寫地名如弄逼、巴曹、那望、崬陽、潭淆、百祿、板伏、九一、羅林、肯鄧、六茂、古隆、雲零等,不明就裡,莫名其妙。

反正,最後一大群專家研究來,研究去,終於整明白:“羅”、“拿”、“納”字跟“那”一樣,都是水田的意思。只不過是大家在音譯的時候,選用的漢字不同而已。如美國的籃球明星Michael Jordan,大陸譯為“邁克爾.喬丹”,臺灣、香港就譯成“米高.佐敦”。

知道這些情況後,我們回頭再來說說,從廣昆高速上走一趟,我們能看到的“那”字齊頭式地名。我們在百色下高速,行駛到下榻的酒店時,經過一座那畢大橋。

  • 那畢大橋:鴨子形狀的田。那根,上面的田。
  • 那樓:意思是我們的水田。
  • 那坡縣:意思是高地上的水田。
  • 那馬:地形似狗的水田。
  • 那英:很有意思的是,隆林壯族自治縣有一個叫“那英”的村子,跟歌星那英一點關係都沒有。“那”是水田,“英”是石頭,“那英”,意思是“石碑田”。因該地一塊水田中間,立著一塊石碑。
  • 百色:壯語地名,洗衣服的河口。
  • 發達服務區:發達,壯語地名,意思是“河對面的山坡”。發,對面的山坡。達,河。因為,旁邊有一個村子叫發達村。


廣西雲南古怪地名 本地人都不知道啥意思

上圖:上地都隧道


  • 下兔懂隧道:下兔懂,壯語地名,意思是,下面一個山頭上的壩子[iv]。這個名字也很古怪。到處搜索都沒有答案。查看地圖才發現,旁邊有一個村子叫下兔董村,當然在其北面不遠處還有一個上兔董村,都屬於雲南省文山州廣南縣那灑鄉。上、下都是表示方位的詞,是漢語。兔,在壯語裡是頭的意思。懂或董,是壩子的意思。廣南縣以壩子眾多著稱。
  • 者桑隧道:者桑,壯語地名,高坡上的一個營盤。宋代它的名字叫者散,明代以後,改名為者桑。都是壯語音譯詞。者,營盤。桑,高坡。
  • 小那丫隧道:小那丫,壯語地名,山埡口上有水田的地方。那,水田。丫,山埡口。還有一個村子叫大那丫。


廣西雲南古怪地名 本地人都不知道啥意思

上圖:小丫那隧道


  • 上地都:彝語地名,落著布穀鳥的地方。上,方位詞;地,布穀鳥;都,落。待確認。還有一個村子叫下地都,屬於雲南文山州硯山縣阿猛鎮。
  • 普者黑:彝語地名,意為“盛滿魚蝦的湖泊”。
  • 膩落江:彝語地名,清綠色的江。
  • 路南:彝語地名,魯乃的音譯,長滿黑石頭的地方[vii]。
  • 平年:壯語地名,種過黃豆的平地。
  • 董來隧道:董來,壯語地名,新壩子。董,壩子;來,新的。
  • 六益隧道:六益,壯語地名,長著野葡萄的山溝。六,山溝。益,野葡萄[ix]。這一條是我自己歸納出來的,有待商榷。
  • 元謀:傣語地名,飛馬。
  • 元謀縣:古稱環州,又名華竹。元代置縣時改稱元謀,是因為當地民間流傳著元馬的故事。據《華陽國志》記載:“縣有白馬,日行千里,元馬河以此得名,土人呼馬為謀,縣以此名焉”。傣語裡“元”為飛翔,“謀”為馬,元謀即飛馬。
  • 者臘:壯語地名,山上崩塌的地方。者,山頭;臘,崩塌處[xi]。雲南省文山州硯山縣者鄉。
  • 武定服務區:武定,彝語地名,意思是羅婺部的壩子。系來自彝語“羅婺甸”的轉譯,羅婺是一位彝族部落首領的名字。宋大理時稱當地為羅婺部,元憲宗七年立羅婺為萬戶,至元十一年改稱武定路。“婺”與“武”音近;“甸”為彝語中的壩子,與“定”音相近。
  • 各悶特大橋:壯語地名,彎曲的泉水。各,彎曲;悶,泉水。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富寧縣新華鎮坡油村各悶村民組地段。


廣西雲南古怪地名 本地人都不知道啥意思

上圖:廣西風光


自秦漢以來,壯語只有音,沒有文字。有相當長一段時間裡,曾使用漢字造字,至今仍然在民間流傳。1955年,又使用拉丁字母創造拼音文字,看起來像英文。

新文化運動中,胡適、魯迅等一批精英人士,竟然突發奇想要革漢字的命,要用拉丁字母代替漢字,就像現在的壯語一樣。趙元任是支持漢字拼音化的激進人士之一。他於1930年代在美國寫了一篇奇文,文章原題《石室詩士食獅史》。這篇文章恰好能證明漢字拼音化的荒謬。全文如下:

石室詩士施氏,嗜獅,誓食十獅。施氏時時適市視獅。十時,適十獅適市。是時,適施氏適市。施氏視十獅,恃矢勢,使是十獅逝世。氏拾是十獅屍,適石室。石室溼,施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施氏始試食十獅屍。食時,始識十獅實十石獅屍。試釋是事。

要是漢字真得改成拼音了,看看第一句怎麼寫的吧。shí shì shī shì shī shì,shì shī,shì shí shí shī。你能看得懂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